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楊赤,依然精神飽滿地為京劇事業奔忙著,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京劇這門藝術永遠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喜歡。
“老娘不必珠淚降,細聽孩兒說端詳,都只為兒的性情粗魯把禍來闖,因此上逃往江州把身藏,結交了眾弟兄待兒的恩義廣,好比那同胞手足我們虎踞在一方……”9月22日晚,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江蘇省演藝集團主辦的“2023江蘇中秋戲曲晚會”在南京荔枝大劇院拉開帷幕,著名花臉表演藝術家、戲劇梅花獎得主、大連京劇院院長楊赤應邀演唱了京劇《李逵探母》中這一經典選段,他那洪鐘大呂般的嗓音,高亢明亮,氣貫長虹,贏得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在大家的熱情要求下他又演唱了京劇《野豬林》選段,江蘇觀眾對他的喜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說到楊赤,在當今中國京劇界,可謂一位令人矚目的人物:作為演員,他文武雙全、唱念做打俱佳,曾獲戲劇梅花獎、京劇梅蘭芳金獎等一系列國家級大獎,演出足跡遍布美國、英國、法國、香港、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銅錘花臉、架子花臉兩門抱,有“全才花臉”之美譽。
作為劇院一把手,他銳意改革,不斷進取,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迎風斗浪,打造出了一支國內一流的演出隊伍。
作為凈行袁派藝術創始人袁世海先生的高徒,他扛起了繼承袁派藝術的大旗,在繼承的基礎上先后推出了《風雨杏黃旗》《西門太守》等新編劇目,為京劇袁派藝術的傳承、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京劇界公認的袁派藝術優秀傳承人。
險遭勸退
名家慧眼識才改變命運
楊赤1961年出生在濱城大連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家境一般。由于父親喜歡京劇,每天聽廣播,長此以往楊赤也漸漸喜歡上了京劇。
1972年,“大連藝術學校”京劇班恢復招生,楊赤父親得到消息,便帶他報了名。或許是從小受到熏陶的緣故,楊赤一路過關斬將,順利被錄取,成為經過千挑百選的50多個幸運孩子中的一員。入校后,楊赤被安排學習老生行當。
楊赤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因此開課后學習非常刻苦,小小年紀的他,上課認真聽講,下了課刻苦練功,學校的練功房里灑下了他無數辛勤練功的汗水,人小志大的他,立志長大后要當一名優秀的京劇演員。然而沒想到,就在楊赤努力學習之時,命運之神卻在他剛剛起步的藝途上亮起了紅燈。
開學一個多月后的一天,楊赤突患感冒,雖然不是很重,但嗓子發聲出了問題,盡管積極治療,可好長時間仍不見好轉,這一狀況讓任教老師皺起了眉頭,覺得楊赤不是唱戲的苗子,思考再三向校領導反映,建議勸他退學。楊赤得到消息,傷心至極,一個人跑到校門口,望著藝校的牌子哭泣……這時,一位花甲之年的長者經過校門口,看見楊赤淚流滿面的樣子停下腳步,關切地詢問:“孩子,你哭得這么傷心,出什么事啦!”楊赤認出他是學校里的老師,便告訴他:“學校要勸我退學!”“為什么?”“因為我感冒,嗓子壞了!”“喔!那你能不能唱兩句我聽聽!”“行!”隨后楊赤鉚足精神,唱了兩句。
老者聽了楊赤的唱,看著他的模樣和精氣神,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道:“這孩子像個學花臉的料嘛!”隨后拉起楊赤的小手,把他領到教花臉的劉金昌老師面前,推薦給劉老師:“這孩子培養好了,將來在花臉表演上一定有出息!”接著他又找學校領導說了自己的看法,促使校領導留下了楊赤。
這位老者叫曹藝斌。劉老師和校領導之所以相信他的眼力,是因為曹藝斌是京劇生行中素有南麒(周信芳)北馬(馬連良)關外唐(唐韻笙)之稱的兩位大師——周信芳和唐韻笙的得意弟子,全國聞名的文武老生,曾到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過戲。楊赤是幸運的,德高望重的曹藝斌先生的愛才之舉,讓他峰回路轉,從此改變了人生命運。
刻苦學習
受大師青睞得藝術真傳
這場風波后,楊赤仿佛一下長大了許多,學習和練功更加玩命,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吊嗓子、練基本功,吃罷早飯,上午上3個多小時武功課,下午上完文化課,晚上接著練功。京劇的基本功訓練是很苦的,壓腿、劈叉、下腰,剛練時很多動作不到位,楊赤就讓老師和同學們扳著他的腿壓、劈、彎,每次盡管疼得直咧嘴、冒汗,但他始終咬牙堅持,絕不退縮;踢腿、跑圓場,翻跟頭,別人練10遍,他就20遍、30遍,直到大汗淋漓、胳膊腿發麻才肯休息。寒來暑往,無論北風呼號的嚴冬,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楊赤幾乎天天如此,從不偷懶。正是憑著這樣一股勁頭,經過5年磨礪,1977年畢業時,楊赤不僅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演起《鍘美案》《二進宮》等大戲來也有模有樣。
此時“文革”十年浩劫已經結束,我國文藝事業又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為了使楊赤這批學員能補上傳統戲這一課,大連市領導決定在藝校成立“青年實驗京劇團”,讓他們這批學員邊演出邊繼續學習。這期間,楊赤除了繼續跟藝校老師學習外,還主動向大連京劇團老演員以及方榮翔、李長春等花臉名家求教。由于虛心、刻苦,很快,在前輩和名師指點下,他的演技有了大幅提高。
1980年,“青年實驗京劇團”排演了傳統戲《秦英征西》,楊赤在劇中扮演秦英,演出中,他的唱腔嗓音洪亮韻味十足,開打虎虎生風干凈利落,將秦英名門之后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一個年僅19歲的年輕演員,基本功扎實,唱念做打俱佳,立即引起京劇界的關注,很多看了楊赤的演出的名家認定,他是花臉行當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京劇界有句話叫——“千生百旦,一凈難求”,意思是說在各個行當中,出一個好的花臉演員最不易。楊赤嶄露頭角后,劇團為了更好地培養他,1982年專門請京劇花臉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先生來大連授藝。當時袁世海已66歲,多年來他一直在尋找高足、繼承人,希望將自己創立的袁派藝術傳承下去,但始終未發現中意的好苗子,見到楊赤,看了他的表演,袁世海不覺眼睛一亮、頓生愛意,當即決定收他為徒。
京劇是門口傳心授的藝術,為了楊赤能得到真傳,袁世海來大連的次數明顯增多,每次來,都一句一句教唱腔、念白,一招一式教身段、動作,回到北京后,再通過電話為楊赤繼續打磨,一年四季,從不間斷。為了使楊赤盡快掌握袁派藝術精髓,袁世海手把手教完袁派代表作《九江口》后,還不顧年事已高,在大連披掛登臺與楊赤一起合演《九江口》,一前一后分別飾演劇中主角張定邊,一位年近七旬的藝術大師與一位二十剛出頭的年輕演員同臺獻藝,頓時成為京劇界一段佳話。
就這樣,一個教的認真、一個學的仔細,《九江口》《群英會》《黑旋風李逵》……一出出大戲,張定邊、曹操、李逵……一個個人物,楊赤會的戲越來越多,藝術積累越來越豐厚,對袁派藝術的精髓把握的也越來越精準,迅速在京劇花臉行當“十凈九裘”的局面中脫穎而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既能唱裘派戲,又能精準的展現袁派風韻,頻頻在全國各類重大活動中亮相,贏得了“全才花臉”的美譽,并于1990年,以袁派名劇《九江口》在首都北京一炮打響,摘得中國戲曲最高獎項——梅花獎,成為國內京劇界公認的袁派藝術繼承人。
臨危受命
執掌帥印銳意改革創輝煌
大連京劇團是東北地區四大京劇院團之一,擁有曹藝斌、聞占萍、張鐵華等一大批響當當的藝術家,在國內京劇舞臺上具有很高的聲望。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由于受影視及多種文化娛樂形式的沖擊,與全國各戲曲院團一樣演出銳減,失去了曾經的輝煌,雖經多方努力,直到2000年仍無大的改觀。面對這種局面,大連市領導想到了已聞名全國的楊赤,決定由他出任大連京劇團團長,承擔起重振雄風的重任。
梨園行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能帶千軍萬馬,不帶戲子雜耍”。戲班不好領導,是文藝界人人皆知的事,楊赤心里也清楚。按照楊赤當時的名氣,他完全可以離開大連,到名家薈萃的大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但當有關領導找到他說明想法時,他爽快地答應了。很多親朋好友聽說后紛紛勸他:“這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你何必自討苦吃!”楊赤聽了回答:“我生在大連,長在大連,是大連這一方水土和人民哺育、培養了我,我要為大連京劇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在這份熱情支配下,2000年底,楊赤走馬上任,挑起了重擔。
此時的大連京劇團,生存條件已相當困難,多年來少得可憐的演出,無力添置新裝備,服裝道具等早破舊不堪;原有的小劇場,因常年失修,四面透風,到了幾乎難以維持正常的演出的地步;更可憐的是,偌大的劇團,財務賬面上只剩4000多元錢……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楊赤一上任就展現出了他藝術管理方面的才能和膽魄,大刀闊斧的實行改革,首先打破了收入分配上的大鍋飯,接著以優厚待遇從全國招募青年藝術人才,然后千方百計開拓演出市場,一環扣一環,全力謀求生存發展之路。
與此同時,楊赤還利用自身影響力,四處奔走,尋求市領導的支持,為劇團爭取到許多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僅短短幾年時間,大連京劇團便走出困境,煥發了生機:劇團聚集了一大批優秀表演、演奏人才,在繼承傳統劇目基礎上,創編演出了《西門豹》《風雨杏黃旗》等轟動全國的新劇目,獲得了“文華獎”“中國京劇藝術節金獎”等多項全國大獎;小劇場修繕一新,周周為市民奉獻上精彩演出;在市政府支持下,收回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大劇場,全面改造成演出主陣地,每月邀請一位國內京劇名家前來獻藝,于魁智、奚中路、李勝素、康萬生等都曾在此粉墨登場,劇團每年的演出達120場以上,數量位居全國京劇院團前茅。
楊赤還將目光瞄向世界演出市場,率領劇團走出國門,先后到英國、法國、巴西、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商演,成為大連市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再現了昔日的輝煌。鑒于劇團的長足發展和取得的成就,2007年,大連市政府將大連京劇團升格為大連京劇院,任命楊赤為首任院長。此后,楊赤率領劇院不斷前行,現在大連京劇院已躋身全國京劇一線院團行列,成為弘揚“國粹”藝術、振興京劇事業的中堅力量,近年來京劇電影工程、央視空中劇院直播、全國各地巡演,人們經常能看到大連京劇院的身影。
由于成績卓著,楊赤先后榮獲戲劇梅花獎、京劇梅蘭芳金獎等一系列國家級大獎,及“遼寧省勞動模范”“全國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等榮譽稱號;當選為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了遼寧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大連市文聯副主席,并經常參加文化部、中央電視臺等部門舉辦和組織的全國性大型演出,與國家京劇院著名老生于魁智、青衣李勝素頻頻合作,被譽為京劇界的“黃金組合”。2023年又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楊赤,依然精神飽滿地為京劇事業奔忙著,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京劇這門藝術永遠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喜歡。他說:“堅守梨園、弘揚國粹藝術,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努力踐行文化自信,是我終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