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一個社會對文化進行傳承與發展的代表形態。地方非遺指的是在某一地區產生和發展,并依托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智慧,體現出該地區所獨有的民族文化特征的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民審美觀的變化,傳統的手工業和工藝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如何讓地方非遺煥發出勃勃生機,并得以延續和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地方非遺不能僅“活”在博物館和宣傳冊里,更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機構來推動其發展。以地方非遺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為例,它是一門具有地方特色藝術形態的應用性工藝,既是民間藝術,也是傳統的手工藝。
一、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歷史沿革和藝術特征
臺州位于浙東沿海,自唐代開始,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沿海地區逐漸成了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并形成了以寧波為中心,溫州、臺州、紹興為次中心的四大商業中心。由于臺州獨特的“山海詩路文化”和獨特的人文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這里有臨海的黃沙獅子和溫嶺的大奏鼓,有仙居的針刺無骨花燈,還有三門石窗等地方文化遺產。
臺州針刺無骨花燈是唐代紙制針刺無骨花燈的代表,也被稱為“唐燈”或“神燈”。“安史之亂”后,許多流民涌入仙居,其中不乏能工巧匠。他們從京城帶來了花燈的樣式,并據此創制出了針刺無骨花燈。臺州針刺無骨花燈是一種集繪畫、針刻、豎燈、裱糊于一體的綜合工藝,其中采用的傳統手繪工藝與現代黏合技術相結合,通過傳統手工技藝和現代物理技術的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針刺無骨花燈。根據史料記載,一位名叫呂文英(1421—1505年)的明朝浙江麗水文豪于弘治年間以“春”“夏”“秋”“冬”為題創作的《貨郎圖》,描繪了貨郎們在春夏秋冬的生活景致,四幅畫共包含了40多種仙居彩燈,反映了當時針刺無骨花燈的繁榮景象(見圖1)。
臺州民間燈彩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傳統燈彩多以竹、木為骨架,外糊彩紙彩布或手工剪紙和書畫等,以靜態、動態或動靜結合的形式表現,各地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從形式上看,臺州針刺花燈分為有骨花燈和無骨花燈兩種,有骨針刺花燈以海寧硤石彩燈為代表,目前存世極少。無骨針刺花燈以臺州仙居皤灘花燈為代表,品種豐富,臺州附近的東陽、義烏、縉云、瑞安等地也存在部分少量針刺無骨花燈,但品種相對稀少,工藝也相對粗糙。從工藝上看,針刺無骨花燈與一般花燈不同,其花燈沒有任何骨架或支撐,而是通過物理關系由若干紙質燈片粘連而成。從造型上看,花燈的造型有單體式、多層次組合等,例如:寶石燈、菊花燈、荔枝燈、花籃燈、腰鼓燈、組合扛燈等,這些造型都各具生活特色(見圖2)。從色彩裝飾上看,針刺無骨花燈運用了大量明亮、鮮艷的色彩,以平面裝飾為主,采用剪紙、刺繡等方式進行裝飾,通過點的大小、疏密使其更具藝術感和視覺沖擊力。
二、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傳承現狀與問題
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經歷了唐代的孕育、宋代的初創、元明清代的成熟與豐富,“文革”期間的幾經衰落,幾乎失傳。改革開放后,針刺無骨花燈絕境重生,在臺州市仙居縣文化局重視支持下,皤灘鄉文化站主持成立了仙居“皤灘花燈協會”,組織人員采取多種方式,重加挖掘、搜集、整理仙居民間各類古花燈的制作藝術,先后成功開發出27個傳統花燈品類和52個分支品種,并編寫了部分教材書籍,以及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著《仙居花燈》等。2000年,臺州市仙居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針刺無骨花燈)”,2006年針刺無骨花燈正式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得到保護和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困惑和挑戰,臺州針刺無骨花燈也不例外。該傳統手工藝品的發展遇到許多困難,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首先是傳承問題。目前代表性傳承人寥寥無幾,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傳承人瀕臨斷層趨勢。其次是發展問題。從2004年以來臺州針刺無骨花燈企業先后有15家,截至2023年仍在運營的僅剩9家,注銷6家。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臺州針刺無骨花燈企業數量逐年減少,其中不乏因經濟效益不高而注銷的企業。最后是花燈自身的問題。第一,花燈本身材料屬性的缺陷,容易風化和不能長久地保持;第二,花燈工藝與目前的制造體系脫節,無法融入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制造體系中,也很難通過花燈本身來維持生計;第三,目前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商品形式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三、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活化”策略
對于臺州針刺無骨花燈而言,在實現“活化”過程中,其本身的“活化”至關重要,此外,還需要從制燈工藝、傳承方式、宣傳渠道、傳承方式、傳承意識、研究保護等多個路徑進行“活化”,通過拓寬發展渠道,建立專屬的特色文化名片等方式,進一步完善地方非遺帶來的文創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同時促進臺州地方文化產業和經濟產業雙向發展。
(一)“活化”制燈工藝
“活化”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過程中,必須先對其本身進行“活化”,在花燈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深入了解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制作流程并優化工序,以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體而言,通過優化制燈工藝流程,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和穩定性,并創造更多與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相關的設計作品和工藝產品(見圖3)。然而,由于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制作工序相對繁瑣,常常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和制品質量不穩定。因此,將臺州針刺無骨花燈制燈工藝與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和數據化等優化措施相結合,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圖3"針刺無骨花燈工藝技術“活化”
圖4"通過工藝造型改良設計的針刺無骨花燈造型臺燈
(二)“活化”傳承方式
“活化”傳承方式是地方非遺“活化”的重要環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傳承人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了更好地發展傳統手工藝,首先,需要“活化”傳承人,應該積極培養相關專業人才。
在傳承模式上,通過互聯網、數字化等新的手段,提升地方非遺文化的影響力。可以利用網絡和自媒體平臺,結合傳統文化藝術、歷史故事、生活習俗、人物事跡等,制作傳播地方非遺文化的視頻、文章和音頻節目,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例如,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全面展示非遺旅游線路和景點,為游客提供更好的非遺旅游體驗,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旅游業的發展。以臺州匯今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與東橫街村合作的無骨花燈共富工坊為例,這種“非遺+工坊+研學”文旅新模式,不僅在傳承發展針刺無骨花燈技藝的同時,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每年承接研學人員逾20萬人次,推動60多位無骨花燈從業人員每年增收6萬余元。這種模式為地方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值得借鑒和推廣。
(三)“活化”宣傳渠道
為了實現非遺傳承、傳播和普及,除了活態保護外,還需要采取全新的方式來宣傳和展示非遺的創新成果、歷史底蘊、中國智慧、東方美學。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媒體擴大非遺保護的影響力,例如,利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推出的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來宣傳和推廣非遺文化。同時,非遺傳承人也應該樹立文化自信,認識到自身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參與者和重要力量,發揮自身的文化價值,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引導非遺項目進入文化產業,推動非遺產業的發展。
(四)“活化”意識培養
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級文化管理機構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將非遺保護傳承與教育培訓、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等有機結合,加強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并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鄉村活動,鼓勵各類職業院校開展非遺相關專業建設,為培養非遺傳承人才創造條件。同時,為促進學生的保護和傳承意識,應將地方非遺納入課堂教學、校本課程、實踐教學和學校活動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和實踐環境中了解并掌握一些地方非遺知識。
此外,鼓勵有條件的非遺項目在高等院校設立工作站,積極參與各類研培計劃和國內外研修學習,提高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和文化修養,引導和支持非遺傳承人參與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研究,提高其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例如,仙居職業中專無骨花燈制作工藝要依托地方旅游產業蓬勃發展的平臺、借力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優厚政策,緊貼當地獨特的民間傳統工藝——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文化優勢,運用現代技術、經濟和管理技術深挖無骨花燈文化底蘊,使針刺無骨花燈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在新時期進一步傳承、創新和產業化開發。同時,還可以制作相關的元素文創衍生品,例如,將無骨花燈的代表元素,如紋樣、針刺手法等,應用到生活中的小器物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思維和體驗感。通過將地方非遺納入教學體系,不斷創新、改進非遺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讓非遺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成為他們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五)“活化”研究保護
需要加強對傳統工藝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以推動其更好、更快地發展。首先,政府應高度重視傳統工藝的發展工作,加強對傳統工藝發展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并建立健全政策法規。政府應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措施,為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應加大對傳統工藝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的投入,并提供政策支持。政府應支持傳統工藝產品開發和生產基地建設,并積極推廣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以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和創新。最后,通過各種形式對從事地方非遺的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建設一支懂技術、會經營、會管理的高級人才隊伍。這將有助于提高傳統工藝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推動傳統工藝的現代化發展。
五、結語
臺州針刺無骨花燈是一種承載地方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載體,對其藝術形式、材料與科技的創新,以及現代與傳統的結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為地方非遺的“活化”提供了新思路。在多元融合視角下,臺州針刺無骨花燈的“活化”不僅可以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對地方非遺的關注度,也能通過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拓展臺州地方非遺項目的應用范圍,實現其傳承與發展。因此,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該加大對臺州地方非遺的保護與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經濟支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臺州地方非遺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推動其成為非遺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文化旅游的新亮點。
(作者單位:臺州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基金項目:臺州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臺州傳統紙制針刺無骨花燈‘活化’保護與利用研究”[編號:21GHB09];臺州學院學校社科項目“服務設計驅動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研究”[編號:2018PY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