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嘉寧 趙 容 蔡欣航 湯 睿
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00
中藥黃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2],作為上品,是最常見的補氣藥之一,有野生品與栽培品之分,栽培品適應性較強,如今在全國各地廣為栽培,野生品在秋季挖根;栽培品在播種后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后采挖,除去莖苗及須根,曬干[3]入藥,藥用價值明顯,在現代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中藥商品學》[4]記載:黃芪“以條粗長、綿性大、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甜、豆腥氣濃者為佳”。本文全面的將黃芪的本草考證與黃芪的現代研究進展結合建立聯系,系統地闡明了黃芪的發展與應用歷程,為后續黃芪的研究提供了相關的理論依據,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黃芪的產地始載于《名醫別錄》[5]:“生蜀郡、白水、漢中。”其中所記載蜀郡為如今四川省成都一帶,通過查閱文獻記載白水為如今的陜西、四川、甘肅一帶,漢中為如今陜西南部地區。《大觀本草》[6]中記載陶隱居云:“第一出隴西,洮陽……次用黑水宕昌者……又有蠶陵白水者……”隴西洮陽即今甘肅隴西和甘肅臨潭縣,黑水宕昌即如今甘肅宕昌一帶,蠶陵在四川茂汶地區。
唐代的《新修本草》[7]中記載:“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采用之”其中原州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華原為今天的陜西耀縣。《蜀本草》[8]載:“今原州者好,宜州、寧州亦佳。”宜州即四川茂州,寧州即甘肅慶陽一帶。《藥性論》[9]有記載:“生隴西者下……蜀白水赤皮者……”都為四川,甘肅一帶。宋代《本草圖經》[10]中記載:“黃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陜西州郡多有之”。河東在古代指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地區,因在黃河以東稱為河東。《證類本草》[11]中記載“……出原州華原谷子山……”即原書應為唐代蕭炳所作《四聲本草》,與新修本草中所描寫的產地一致。又有別說云:“黃芪都出綿上為良……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鄶爾……”其中綿上在今山西介休始東南。元代《湯液本草》[12]中記載“今《本草》《圖經》只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沁州即山西沁州。
明代《本草蒙筌》[13]中言:“水芪生白水、赤水二鄉,俱屬隴西……綿芪出山西沁州綿上……”《本草品匯精要》[14]對歷代本草著作中黃芪的產地作了總結,其產地并沒有很大變化。清代《本草崇原》[15]中記載:“黃芪生于西北,得水澤之精……以出山西之綿上者為良……”《本草求真》[16]中有言:“……出山西黎城……”《植物名實圖考》[17]記載:“山西、蒙古產者佳,滇產性瀉,不如用。”在明清時期黃芪的主要產地集中在山西,內蒙古地區。
黃芪自《神農本草經》[2]記載以來,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黃芪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肅以及陜西部分地區。進入唐代以后其產地由以前的陜西,甘肅地區進一步增至寧夏回族自治區附近,到宋代其主要產地又擴大至山西地區,并且以山西綿上者所產黃芪為優,直至明代黃芪的產地并沒有新增其它地區,且一直以山西產地為主要產區,清代新增蒙古地區并且認為產自山西,蒙古者地區的黃芪品質為優。近代以來,又新出現了東北產區等地,到如今黃芪主產于山西,蒙古地區,并且在全國多地都有種植。
2020版藥典記載黃芪為豆科黃芪屬植物膜莢黃芪與蒙古黃芪,《大觀本草》[6]中有言:“……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膚粗……又有赤色者……”表明黃芪一種為色黃白或偏白,另一種黃芪為紅色。《本草圖經》[10]中記載:“根長二、三尺已來。獨莖,作叢生,枝稈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其中所提到赤色者等應為如今的紅芪,是豆科巖黃芪屬植物多序巖黃芪的干燥根,在歷代本草中紅芪都被記載為黃芪的一種,在1985年之后的《中國藥典》[1]將紅芪單列為一種。而《本草圖經》[10]中附圖憲州黃芪中的憲州即為如今山西靜樂縣南(如圖3所示)。與圖1、圖2中如今所用黃芪作對比,憲州黃芪與蒙古黃芪更為相似。又通過黃芪的產地分布來看,在山西南部、四川、陜西、甘肅,以及寧夏等地區一帶只產膜莢黃芪,而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地區主要產蒙古黃芪,也產少量膜莢黃芪。由此可以推斷,黃芪最初以產自四川等地的膜莢黃芪為正品,后來逐漸被產于山西,內蒙古地區的蒙古黃芪所替代,但膜莢黃芪仍在使用。

圖1 蒙古黃芪圖 圖2 膜莢黃芪圖 圖3 憲州黃芪圖
黃芪,原名黃耆。今俗稱為黃芪,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本草原始》[18]中記載:“夫耆者,年高有德之稱。耆老歷年久而性不燥,此藥性緩如之,故以得耆稱。”歷代黃芪又以黃芪的產地命名居多,產自赤水鄉即為赤水耆,產自白水鄉者名白水耆,生于山西綿上為綿耆,又因為質地柔韌如綿,也稱之為綿黃耆。《神農本草經》[2]中有名戴糝,“糝”即谷類制成的小渣。《說文解字》[19]中也有記載:“有糂,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從米甚聲,古文糂從參為糝。”因黃芪所開的淺黃色小花似飯糝之狀,而名“戴糝”。《名醫別錄》[5]中記載黃芪有“戴椹”“獨椹”“芰草”“蜀脂”“百本”等別名,經考證,“椹”即是“糝”在傳閱過程中的錯別字,即為“戴椹”,古代又有用“獨”字來代替“戴”字,所以有“獨椹”之名,而“芰”與“耆”字同義,又名“芰草”,又有用“脂”字來代替“耆”字的用法,加之產地在蜀郡,又有“蜀脂之稱”。《藥性論》[9]中有名王孫。《日華子本草》[20]中名羊肉。又因為其根長如箭桿,又有箭芪之稱。
黃芪各主流本草中記載的功效主治見表1。

表1 黃芪的功效主治表
黃芪始載于《神農本草經》[2],列為上品,書中記載其主治各種膿腫,麻風,痔病,虛勞贏瘦,瘡瘍日久以及形成潰爛久不收口等。《名醫別錄》[5]中又增加了“主治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藏間惡血”,“止渴,腹痛泄利,益氣,利陰氣”等功效,此后的唐宋時期的諸多本草基本沿用《神農本草經》[2]與《名醫別錄》[5]的記載,《藥性論》[9]有主治“腎衰,耳聾,療寒熱”等,而在《日華子本草》[20]中首次提出有“補血”的功效以及治療“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勻”病癥的作用。金元時期黃芪的功效就以“補氣”“補虛”“祛虛熱”等功效為主,并且提出了黃芪“入手少陽經,足太陰經,足少陰經”的說法,明清時期的諸多本草總結了黃芪歷代記載的功效主治,且以黃芪的補氣作用為主。有“上中下、內外、三焦藥也”之稱。還對黃芪的生用與炙用的功效作了區分,生用固表止汗等效果較好,炙用則增強其補益的作用,如今黃芪主要用于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斂瘡生肌以及安胎等,也可用于血虛、消渴、肢體麻木、老人便秘等。
歷代收載的黃芪炮制方法較多,并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對黃芪的有效成分和各種功效的影響均不同,蜜炙法是黃芪最常見的炮制方法,在《中國藥典》[1]中記載有炙黃芪,即為蜜炙黃芪。蜜炙后黃芪的藥性更加溫和,增強了黃芪補益氣血的效果;鹽炙法,用鹽拌勻文火微炒,黃芪可以引藥下行入腎經,增強滋陰降火,利水消腫的作用;酒炙法,用酒炮制后的黃芪可以引藥上行,增強活血通絡,瀉火解毒功效。除此之外,常用的還有炒炙,醋炙,米炙,與鹽麩炙,炒炙與米炙都可增強其益氣健脾的功效。而用米做輔料,不僅可以提升健脾之功還可以矯正黃芪的豆腥味。在《補遺雷公炮制便覽》[23]便有關于黃芪炮制的工藝圖。
其中蜜炙,鹽炙研究較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黃芪的炮制技術也在不斷的優化,陳靖等[24]研究優化炮制工藝,發現蜜炙、鹽炙、醋炙最優工藝為加蜜、鹽、醋倍數分別為1∶7、1∶1、1∶1,炒制時間分別為13 min、5 min、5 min,炒制溫度分別為70 ℃、240 ℃、70 ℃時,浸泡時間均為0.5 h;楊志成等[25]通過采用Box-Behnken響應面分析法結合多屬性決策優化黃芪蜜炙工藝,研究出黃芪蜜炙的最佳工藝為蜜水稀釋比1∶0.6034,炒制溫度為147.74 ℃,炒制時間為4.887 min;在不同的藥典版本以及炮制規范中對黃芪炮制方法也均有收錄。見表2。

表2 各地炮制規范收錄的黃芪炮制規范表
黃芪從性狀可分為黑皮芪、白皮芪以及紅皮芪,紅皮芪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黑皮芪包括卜奎芪,寧古塔芪,正口芪,沖正芪,前三者均為野生膜莢黃芪,而沖正芪為蒙古黃芪栽培品中條大、皮細嫩者,經加工染為藍黑色而來;白皮芪包括原皮芪,炮臺芪與紅藍芪,前兩者均與沖正芪來源相同。除此之外,還有生曬芪與熟芪之分,熟芪指加工時用沸水撩過,其余為生曬芪。又有晉芪,實際為川芪,產于四川碧江,汶縣,灌縣等處;禹州芪,由古北口外運至河南禹州。因產地原因,又將卜奎芪、寧古塔芪、正芪命名為“關芪”,其余為山西芪,主要有綿芪和渾源芪。
黃芪在不同地區的分類標準中等級劃分較多,但大致等級劃分相似,《中藥商品學》[4]中有記載:“黃芪以條粗長、綿性大、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甜、豆腥氣濃者為佳。”以黃芪長度70 cm以上,上中部直徑2 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6 cm。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質硬而韌。斷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或黃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氣。無須根、老皮、蟲蛙、霉變的為特等;以此類推長50 cm以上,上中部直徑1.5 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5 cm的為一等,長40 cm以上,上中部直徑1.0 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4 cm,間有老皮的為二等;長度不分,上中部直徑0.70 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3 cm,且有破短節子的為三等。在《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匯編》[34]中等級劃分較為詳細,對黃芪的栽培品以及仿野生品分別進行了等級劃分。詳見表3。

表3 規格等級劃分表
黃芪現代商品主要來源于野生品與栽培品,但以栽培品為主,但由于長期采挖導致野生品的資源開始減少,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開始逐步種植成為黃芪商品的主要來源。現在全國的種植產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固陽、土默特右旗、查爾右中旗,黑龍江林口、鶴崗,山西渾源、應縣、廣靈、平順,河北定州、安國、安平,甘肅武都、宕昌、正寧等地。栽培于山西等地的黃芪還保留了仿野生蒙古黃芪的山地半野生生產方式,品質較優,多用作出口或者加工為高檔禮品,栽培于內蒙古的2~3年的蒙古黃芪和甘肅隴西等地采挖后的原芪多用于統貨銷售,加工后的多按切片方式,切片種類以及切片直徑來劃分等級[35]。
黃芪具有很多有價值的化學成分,比如黃芪多糖、黃芪皂苷和黃酮,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等。其在現代研究中應用較廣,可提高免疫功能,促進傷口愈合,有抗菌,抑制病毒,抗腫瘤等作用。杜芳等[36]的研究為黃芪多糖(APS)抑制人肝癌細胞(HepG2)增殖作用提供了證據,如圖4所示,明顯看出黃芪多糖對肝癌細胞生長具有抑制作用;劉寧寧[37]通過黃芪注射液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研究中證明黃芪可增強心肌細胞的抗病毒能力,保護心肌細胞的藥理作用;在控制血壓,血糖方面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可有效治療糖尿病。王銘等[38]的研究證明黃芪可有效改善和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癥狀。黃芪還可有效清除自由基,發揮抗氧化,延緩衰老的作用,對肺,腎,肝,腸,胃都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張陽煥等[39]證明了黃芪中提取出來的環黃芪醇可以激活端粒酶,抗衰老,并且其對骨質疏松、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腦卒中等衰老相關疾病均具有一定延緩作用;除此之外,黃芪在防治骨質疏松,利尿作用,抗輻射,保護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神經保護作用,抗炎,過敏性問題,抗疲勞,激素樣作用以及促進機體代謝方面都具有較好的療效。徐锘等[40]闡明了黃芪皂苷在治療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藥理作用及機制。呂琴等[41]闡明了黃芪在利水功效方面的藥理作用以及機制。

圖4 黃芪多糖對肝癌細胞增殖率的影響圖
黃芪自古以來作為補藥,不僅在現代研究中應用廣泛,在食療方面應用也十分廣泛。例如治療感冒的百合黃芪湯,取百合200 g、黃芪50 g,將黃芪水煎取汁約1500 mL,放入百合煮熟,加冰糖調味,有很好的滋陰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對高血脂有好處的冬瓜參芪雞絲湯,將冬瓜200 g去皮切片,雞脯肉洗凈切絲,與黨參黃芪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用小火燉至九成熟,加冬瓜片,精鹽,黃酒,味精調味,待冬瓜熟透即成。適用于高血脂癥,肥胖癥等[42]。黃芪的食用還可用于調理各種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等氣衰血虛之癥。
黃芪作為一味歷史悠久的補氣藥,藥用價值廣泛,最初是以產自四川等地的膜莢黃芪為正品,后來由于蒙古黃芪的出現,逐漸被產于山西、內蒙古地區的蒙古黃芪所替代,膜莢黃芪使用較少。主要產地也由四川、陜西一帶逐漸轉變為以山西與內蒙古一帶為主,且以山西地區所產黃芪為佳,黃芪的功效主治在歷代的變遷中并沒有較大的改變,均以補益,固表為主,有“上中下、內外、三焦藥也”之稱,但目前黃芪的野生以及仿野生黃芪的產量均較少,栽培品流通較多,現代黃芪不僅在中醫臨床方面有廣泛的應用,而且現代研究發現在治療感冒,抗炎,甚至是治療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較為嚴重的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所以對黃芪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