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葉
(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404)
港口是多種運輸方式的集結點,商貿物流的重要節點和支撐。數字經濟模式推動港口運營治理模式重構和變革。港口承擔物流要素流通配置演化成為“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貫通融合模式[1]。從而,港口對貨物的裝卸、搬運、倉儲、加工演變為以物流為紐帶的全價值鏈綜合服務和立體管控。新型數字技術驅動產業賦能,加速智慧港口建設和治理已經成為普遍共識。
承載交通強國戰略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和《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重磅文件相繼出臺,競合發力[2,3]。這就驅動了水運交通在對外貿易、經濟融通、物資交易、金融協同治理中的作用與勢能。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自動化碼頭、天津港自動化碼頭、廣州港自動化碼頭等自動化港口建設提速,自動化碼頭引領的智慧航運物流應用技術成效和綜合效應日益深入[4],技術標準推陳出新,《智慧港口等級評價指南》應運而生。
以數字化、互聯網、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為主要手段構建的智慧港口,呈現出與傳統碼頭不同的優勢:生產組織智能便捷、優質高效;人工成本節約節省,人工依賴降低;運營治理以來數字孿生與遠程遙感交融;業態功能建構協同智慧。因此,培育并推動智慧港口物流運營管理治理能力,確保安全質量不斷提升成為迫切需求。這就要深化信息協同效應,驅動科技賦能,創新智慧港口模式,創新智能港口業務模塊,以科學認識推動構建智慧港口物流財務管理審計新模式,放大港口供應鏈金融管控的高質量發展效能。
港口供應鏈金融作為港口新興業態,成長發展受港口物流生長發展的一般邏輯建構制約,并服務于港口物流的應用實踐。以自動化為技術引領的智慧港口建設實踐發展,推動智慧港口物流財務審計業態呈現以“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交互融通為紐帶、用戶資信風險管控為基礎、智能合約生成與建構為邏輯依據、價值風險管控為核心的新特征。
智慧港口物流階段,數字化特征更為凸顯并加劇。數字經濟是智慧港口物流的重要基礎和特征表達。它是建立在“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融合貫通和邏輯競合基礎上,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能力,現代網絡技術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高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一是數字產業化。即信息通信產業,電信業,電子信息制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云計算等。二是產業數字化。對傳統產業應用數字技術帶來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包含但不限于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能制造、平臺經濟等融合新興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三是數字化治理。以“數字+新技術”為特征的新型數字+管理治理模式,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四是數字金融化。即數字金融化的交互表達,包括數據采集、數據標準、數據確權、數據定價、數據交易、數據流轉和數據保護等。研究表明,數字經濟在我國已經形成新的動能和發展模式。2015~2020年,保持年均8.42%增速發展。數字經濟占GDP比重保持在年均31.28%左右[5]。2021年,數字經濟為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 39.8%。
智慧港口物流財務審計是港口物流供應鏈數字化經濟的重要應用場景和功能窗口。它是基于智能港口物流的生產組織運營的基本特點和組織規律而構成的邏輯表達。
首先,港口物流經過“傳統物流—信息物流—系統物流—智能物流”的成長發展梯度遞進。財務審計對港口物流傳遞價值的計量標準和安全監控,必然隨著港口物流的成長發展規律而發展,智慧港口物流發展必然要求與之對應能量級的財務審計模式和審計技術。
第二,智慧港口物流的生產運營模式更加注重港口物流整體運營效率在虛擬仿真與線下物流融合互動賦能效應,這就決定了與之對應的財務審計模式以信息技術、虛擬仿真為主要路徑賦能“物流價值”計量管控的高效能效應,助推其治理能力提升。
第三,智慧港口財務管理與審計是智慧港口物流的構成部分。在智慧港口物流供應鏈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財務管理和審計技術的數字化表達和邏輯建構是對傳統的審計技術的新要求、新方式和新發展。
第四,智慧港口物流財務審計技術的建構是構成全要素智慧港口物流運營生態的重要環節。
以自動化碼頭為主要代表的智慧港口物流迅猛興起并建設投產,帶動了整個航運產業升級蝶變,而與之對應的財務審計存在諸多不相適應之處,導致審計效能低下,制約智慧港口物流的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智慧港口物流財務審計盡管在采用一定新技術、新手段,但舊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強化事后審計、弱化事前預測并未得到徹底改善, “游擊審計”、“過場審計”、“人情審計”和“消災審計”等一定程度弱化了獨立審計的權威和效果。同時,港口體量大,人員多、關系復雜,業務利益交織,重疴惡疾頑固,新技術建立和推廣有一定難度,效果甚微,審計革新發展緩慢。在自動化港口建成投產以后,青島港、上海港、天津港等都在積極探索新的審計技術,構建新的審計模式。
港口財務審計信息貫穿于物流生產的全要素鏈、物流鏈和價值鏈。鏈上模塊信息孤島的現象仍然存在,審計環節一定程度上較難獲得“全景信息”,由此難以做出全面、精準的研判。審計信息依賴軟件系統或關聯部門業務自報自檢,為獨立精確的審計埋下“誤差”和“錯誤”隱患。審計信息孤島和落后的信息獲取方式,給整個物流鏈上相關信息的節點和關聯責任人“定責”增添了難度。
監事會領導下的財務執行存在諸多困難。大港口戰略下,混合制超級體量港口不斷涌現,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獨立性和權威性受制因素較多[6]。職能部門業務制衡、股東或投資主體的權益制衡、權益尋租與利益輸送等錯綜復雜, “糊涂賬”和“陰陽賬”等弱化責任,導致審計報告評價失當或錯誤。內外審受制相關方面,對生產流程、系統功能、價值流轉和生產組織認知不夠深入,審計技術效能發揮不充分,削弱了審計效果。
當前港口物流企業審計在局部和整體審計的系統設計和實踐過程存在諸多不妥之處:側重于財務價值計量的合法性、合規性處理,深度協同審計涉及較少;重報表、賬簿、憑證等資料審核,弱化物流價值活動;物流生產監管系統對于某些業務監管乏力;系統冗余信息對常規業務造成困擾,抽樣審計樣本代表性不足,可能造成“誤判”;會計準則的適用上存在前后矛盾,局部與整體的沖突。由此形成的審計報告不夠精準。
智慧港口物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一體化”融合運營的基本特征,突破審計理念技術障礙,運用互聯網建構港口物流大數據運營新常態,確保業務原始數據信息真實性、業務流程的合理性,預防和消除運營風險,以便發揮好審計的控制、監督和預測作用。
與智慧港口物流發展相適應的財務審計,應該突出建構以價值管控為核心的新型審計技術,解決審計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協同性和共享性;發揮財務價值計量控制與港口物流業務的融合賦能;致力于財務審計系統性設計、審計經濟效能和綜合效能;通過新型審計技術產生系統協同效應,有效消除和防范風險,把審計活動催生成可產生效益的“審計經濟”。
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運營管理理念、思維和方法。它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數據溯源等優勢在金融管控、數字貨幣、供應鏈優化、平臺運營等成功實踐[7],以智能合約的形式和路徑提供了精準的數據,確保“鏈上主體”之間無障礙的“信任”。從而達成了信息共享信任、隱私保護和數據確權等問題,保證了商務(生產)信息流的真實可靠流轉[8]。
區塊鏈技術重要的應用場景,已經成為港口新興主流業態。依托區塊鏈技術,加快港口供應鏈轉型升級,促進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迭代,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新興產業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動智慧港口發展和交通強國建設,對于交通運輸行業整體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區塊鏈技術在港航界的船舶登記活動、商務運行活動、單證流程優化、全程物流、貨物追蹤、供應鏈運營優化和航運貿易保險等探索運用,為港口物流企業財務運營治理模式區塊鏈設計和實踐探索取得重要學理論證和實踐引證。如表1所示。

表1 區塊鏈技術在港航的實踐應用一覽表
區塊鏈港口物流財務審計設計包括:征信的分散集中算法、信息共享時空設置、數據中心隱私保護、信息主體權益確定和信息資源的交易價值管控。港口物流供應鏈是大數據信息資源體,區塊鏈技術設計并不意味著信息無障礙的攝取和共享。區塊鏈技術構建港口物流審計的目標是:以區塊鏈技術建構物流業務鏈節點主體“資信”的精準全程協同與共享,實現信息甄別與冗余信息分離。以此建構港口財務審計新生態、新模式,降低審計成本,提升審計效率,推動港口企業提升審計治理能力。
(一)創新全鏈條信息處理新模式。以數據為抓手,價值管理為核心的區塊鏈審計模式方案,解決信息分段、排斥、失真、孤島、冗余和效率低下等難題,促進智慧港口物流生產、信息流傳、流程運作、價值管理等統一協調,提升運管能力;以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進港口治理能力,擴大經營成果。
(二)數據與價值信息同向保鮮。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原理,以數據信息為主要抓手,成功建構關聯崗位責權利信息流轉不可篡改的運行機制。改變傳統的互聯網數據處理難以確保因不受制約的篡改的弊端,從而消滅港口資源、業務結算、資產管控風險,破解數據共享需求技術障礙,確保審計數據真實有效和安全質量。
(三)技術與數字賦能新型標準引領。以技術創新推動審計管理創新,探索新的智能審計模式,為信息資源創造價值,讓審計變得更智能、更經濟、更人性,推動區塊鏈技術建構港口財務審計標準形成。
智慧港口物流審計治理思路在于,構筑高效、共享、透明、信任、便捷、經濟的治理模式,滿足多方用戶需求,實現有效價值管控。其邏輯包括:一是數字信息技術構建內港口財務審計治理模式;二是基于港口財務的價值信任與安全傳遞;三是區塊鏈審計平臺著力點及實現路徑。
區塊鏈技術在中國落地生根并呈現幾何級數據的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23日中央審計會議上指出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防范經濟運營風險。解決好港口運營信息真實、便捷、安全共享是實現港口財務審計全過程覆蓋、權威高效統一的核心問題[9]。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第十八次政治學習中指出:要以區塊鏈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10]。世界范圍內加快布局區塊鏈+行業的應用實踐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2019~2020年全球24個國家先后發布了支持區塊鏈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劃及監管法規,各國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研發及應用落地。
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在于用哈希算法,實現數據分布存儲、點點傳輸、廣域共享和智能加密。無須第三方介入,破除信任障礙,實現價值網域交換和傳遞。由此建立了區塊鏈技術的智慧港口物流財務審計的可行性。
1.智能化合約模式。區塊鏈的能夠實現物流鏈上主體資信的保鮮與精準智能鏈接,從而確保與之對應的業務信息精準真實可靠。
2.去中心化設計。分布式數據結構改變了傳統信息分級分層管理模式,進入該系統的用戶獲得廣域信息。區塊鏈技術的重構設計能夠打破數據分級管理障礙,便捷精準獲取證據,減少虛假交易,消除審計盲區,剝離冗余數據,覆蓋審計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大大節約時間,降低人工成本。
3.數據精準可控。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確保了物流鏈、信息流、資金流加密,從而解決了數據信息防偽的難題。為港口數據平臺濫用管理職權造成不當使用的風險開辟了新路徑。同時,區塊鏈技術下可以把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實現上傳、下載、授權交易和全程追索。
4.安全泄密保護。區塊鏈底層技術全程跟蹤港口物流,以信息流轉的電子簽名和哈希算法(加密散列算法)解決了信息流轉中隱私保護和訪問權的問題,為港口審計構筑信息作為資源價值流轉增益披上了技術鎧甲。
5.科技規范性。區塊鏈以可編程性能夠解決大港口(集團)財務價值的交換和管理的科學規范性難題。實現港口資產價值規范轉移,杜絕違規操作。這為港口財務審計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因此,依托互聯網以區塊鏈技術構建港口財務審計治理生態可從如下路徑考量推進[11]:建構區塊鏈數據邏輯模型;研發區塊鏈模塊化數據結構;創建智能信息協同交換平臺;創新智能港口物流區塊鏈審計治理生態。
1.建構區塊鏈技術的數據邏輯模型
以區塊鏈技術整合重構港口EDI信息平臺信息模式,生產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系統、費收結算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等多子系統在信息資源和功能分塊,實現協同信息共享。同時,以制衡與對抗原則消除信息管理關聯崗位特性和職級差異,對運營數據信息的處分和修改設置相應權限的“任性”。這種建構模式把港口生產信息與財務結算、內控管理、安全評估監控等納入區塊鏈數據邏輯競合范圍,對數字加密處理,形成無障礙、真實性的港口大數據邏輯模型,實現分布式數據運營檢索、開放共享的財務審計模式。
2.研發區塊鏈模塊化數據結構
研發區塊鏈技術的“生成、交互、應用和監管”四維度數學模型,推進業務功能模塊去中心化、加密性、共享性的邏輯重組。比如區塊鏈下結算模塊、財務管理模塊、工程管理模塊、安全控制模塊、生產指揮模塊、人事管理模塊、市場營銷管理模塊等,集聚形成了智慧大數據結構。滿足為政府監管、企業管控、股東審計、員工查詢和用戶溯源等訴求,促進數據資源交換應用功能價值衍生經濟效益。如圖1所示。

圖1 區塊鏈技術的智慧港口物流審計治理生態邏輯模型示意圖
3.創建智能化信息協同交換平臺
創建智能化信息協同交換平臺,深化信息資源要素,提升營商環境,滿足終端用戶個性化需求。開拓區塊鏈技術的港口財務審計附加值,通過多元用戶提供信息交互,為港口物流創造利潤增長點,打造“審計經濟”新亮點。平臺滿足內審需求多元用戶監控港口運營信息查閱、查證、記錄和智能交互,兼容免費共享和收費服務,掃描二維碼追蹤信息和智能檢算。區塊鏈智能信息協同可以在任意節點上溯源真實完整的信息,便捷追蹤物流運行軌跡,實現遠程交互審計。
4.創新智慧港口物流區塊鏈審計治理生態
開放包容的智慧港口物流區塊鏈審計治理生態,包括區塊鏈技術的審計的理念認同和方法模式建構、實踐應用成效和科學評價控制,系統化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
智能化港口企業審計信息交換平臺,實現對多元用戶使用相關數據的管控,同時對用戶使用的感受和意見自動反饋和收集,推送給管理層,促進港口企業改善運營策略,提升運營業績。其運營生態是多方智能協同: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審計模式建構與價值認同,時代覺醒與管理創新,高質量的用戶服務和區塊鏈審計新型標準。
作為一種新型審計模式,智慧港口物流區塊鏈審計的窗口期難題眾多:理念深化與實踐創新,新型賬本數據節點安全;商務活動與審計匿名的對立統一;實踐實驗與推廣應用等。
數據經濟加速區塊鏈技術在智慧港口物流財務審計的創新應用,深化了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圍繞智能合約的多元用戶“資信”建構的區塊鏈信息設計與運性規則,保證審計信息價值管理的真實性、精準性、共享性、不可篡改性及溯源性。
區塊鏈技術的港口物流財務審計實踐是系統性、創新性的工程,應用前景廣闊,落地發力放大效能,需要在實踐中解決信息共享范圍與安全保護、信息加密與審計主體信息統一、海量數據的甄別與防止入侵,新舊審計模式的適應性、新模式的標準確立與治理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