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美關系50年:歷史演變與發展趨勢

2023-02-16 07:45:38
全球化 2023年1期
關鍵詞:戰略

郭 達 遲 雪

中美關系是影響世界格局及中美兩國各自發展進程的重要變量。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由此邁出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關鍵一步,其中確認的基本原則構成了此后中美關系發展的框架和底線。(1)關銘聞:《中美關系合作共贏的大勢不可逆轉——回望“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光明日報》,2022年3月1日。2022年是《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50年來,中美關系有風雨也有陽光,有合作也有競爭。總體來看,過去50年中美關系在較為穩定的狀態中實現了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為兩國的經濟增長以及世界經濟注入正能量。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加大。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長期較快發展并由此帶來的中美經濟實力差距縮小和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穩步提升,使得美國對中國的焦慮感持續上升,中美關系面臨著美國“自我臆想—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風險。因此,有必要在回顧中美關系50年歷史的基礎上,以新的視角對中美關系進行分析。本文試圖提出一個關于中美關系的新分析框架,回顧中美關系50年歷程,剖析其基本特點并分析中美關系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50年中美關系演變的進程

過去50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的歷史大體上可以粗分為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不僅反映了中美兩國關系的演變,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歷程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

(一)1972—1978年:從破冰到建交

新中國成立后,中美兩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處于敵對狀態,并曾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交過手。同時,中國在經濟上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加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封鎖,因此難以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和發展與各國的經貿關系。但是,盡管當時經濟總量并不大(1972年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為3%,美國為33.6%(2)盛柳剛、趙洪巖:《中美經貿變局》,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0頁。),但在冷戰格局下中國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緣政治影響力。隨著中蘇關系惡化、美蘇對抗等多重因素疊加,“聯合抗蘇”逐步成為兩國的利益聯結點和合作的戰略基礎,由此推動兩國領導人開始重新思考中美關系,特別是開始從全球格局和自身安全等方面采取新的戰略。例如,兩國以“乒乓外交”作為試探基礎,互相拋出橄欖枝。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性的行動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也為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恢復正常化開啟了新的一頁。中美雙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發表了著名的《上海公報》,從美國只承認國民黨當局到承認一個中國的聲明,這一破冰之舉結束了中美長期的敵對關系,奠定了中美長期和平相處的重要基石。此后,又有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中美建交公報》),以及1982年8月17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這三個公報,構成了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

(二)1978—1988年:開啟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由此,中國開始打開國門,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兩國也由此進入經貿、人文、科技、軍事交流互動日益頻繁的時期。美國與中國的經貿規模迅速提升,雙方經濟互補性逐步提高。這也為后來中美關系每次面臨波折,又都能夠恢復正常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與此同時,美國認為當時主要的威脅是蘇聯,中國對于美國維護自身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出于現實主義考慮,美國從戰略層面將中國由所謂的“威脅”轉變為友好國家。例如,1979年8月,美國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Walter Mondale)在訪華時發表演講宣稱“任何國家如果想要在世界事務中削弱或孤立你們,它的立場就同美國的利益相對立”。(3)陶文釗:《中美關系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1 頁。雖然中美間的矛盾問題仍然存在,且美國國內仍有較多人質疑中國對美戰略安全的重要性,但在戰略層面推進合作的大勢下,中美之間仍然保持了總體穩定的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開始放松對華敏感科技封鎖和出口限制,并逐步推進軍事領域的交流合作進程。1988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盡管中美經濟社會和政治制度不同,但是美國繼續相信,一個強大、安全和現代化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4)House W.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1988.

在這10年期間,中美貿易額年均增長20%,(5)周世儉:《中美貿易的現狀及其展望》,《國際貿易問題》,1991年第2期,第54~56頁。.中國通過國家公費渠道派出的留學人員累計約35000人,通過其他各類渠道出國的留學人員有40000多人,其中主要是赴美留學;(6)江波:《四十年出國留學與改革開放》,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18學術年會,教育國際化分會場報告。美國的商業文化開始進入中國。例如,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的牛仔褲,以及肯德基在北京開設第一家分店等。(7)王緝思:《大國關系》,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153頁。盡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尚未進入到戰略層面的范疇,但其快速發展為下一步深入合作做了鋪墊。

(三)1989—2000年:摩擦中仍不斷深化合作交流

蘇聯解體意味著冷戰的結束,美蘇對抗宣告終結,中美關系最大的粘合劑也不復存在,中美關系開始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方面,1992年中國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對外主動融入世界經濟并推動自身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蘇聯解體后,中國作為“平衡者”的戰略角色開始淡化。例如,1990年3月老布什政府推出了其任期內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中國并未在此報告中排名第一位的“美國的生存”部分出現,這也意味著中國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性下降。(8)達巍、蔡泓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視閾下的中美關系50年》,《國際安全研究》,2022年第2期。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采取了試探性的遏制戰術。從美國1993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可見一斑,該報告提出“我們必須關注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崛起,并在必要時通過支持、遏制或平衡這種崛起,以保護美國的利益”。(9)House 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1993.克林頓上任后,改變了此前的對華態度,致力于將美式政治經濟制度“擴展”到全球,在此框架下通過“接觸”和“擴展”發展對華關系,并支持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發揮合理作用。此后,在兩國領導人共同努力下,中美確立了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系。

總體來看,這一階段盡管出現李登輝訪美、臺海危機、北約戰機轟炸中國駐南聯盟斯拉夫大使館等一系列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舉動,但美國對華政策的重點是使得中國融入由其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之內,并通過全面的接觸,試圖根據國家利益最大化需要影響中國發展方向。這10多年間,世界經濟格局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到2000年,中國與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球比重分別為3.58%和30.32%。(10)盛柳剛、趙洪巖:《中美經貿變局》,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0頁。中美經貿合作在兩國關系中的重要性也明顯提升。據中國原外經貿部統計,截至1999年底,美國對華投資項目累計28628個,實際投資258億美元;2000年,中國同美國雙邊貿易總額為744.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1%,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美國第四大貿易伙伴。(11)何偉文:《事實勝于雄辯——美國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獲得巨大利益》,《光明日報》,2019年5月27日。

(四)2001—2017年:合作與挑戰并存

中美間在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同時,也應對并處理了一系列挑戰。從經濟領域看,2001年中國成功“入世”,中國逐步融入以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中美經貿合作也被納入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框架內,貿易投資便利化的規則標準促進了雙邊貿易和投資迅速增長。中國企業也成為跨國集團外包工廠的最佳選擇,并由此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2017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達5837億美元,是1979年建交時的233倍,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7倍多。其中,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貨物出口市場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從美國進口分別占中國出口和進口的19%和8%;中國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占美國出口的8%。(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新華社,2018年9月24日。

從戰略層面看,美國對華戰略考量經歷了消極—積極—消極的變化歷程。例如,在小布什上臺初期,提出“他們(此處指中國)需要被視為競爭對手……我們需要強硬和堅定,我們需要對我們在臺灣的立場非常堅決”。中國對此的回應則是“布什總統上任以來,政府換了新人,有些人我們不很熟悉,有的還不認識。因此,中美關系的磨合還需要一個過程”。(13)2001年時任總理朱镕基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鳳凰網,2007年3月15日。“911”事件后,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反恐。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對自己利益的估計,對外關系目標的輕重緩急次序改變了。(14)時殷弘:《911事件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及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愛思想網,2001年10月8日。在此背景下,中美兩國在反恐領域達成一致,設立了定期高層對話機制,商討雙方共同戰略合作、經濟合作、雙邊及全球安全合作等,(15)王緝思:《大國關系》,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153頁。由此中美關系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軌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及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客觀上迫切需要包括中美在內的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從合作反恐到應對經濟危機,中美雙方都意識到彼此在眾多方面合作的必要性。奧巴馬也意識到中國作為當時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是美國經濟合作的最佳伙伴,對于想走出危機的美國與中國再次建立良好關系是必要的。例如,2010年奧巴馬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我們將繼續與中國建立積極、建設性和全面的關系。我們歡迎中國在與美國和國際社會合作推進經濟復蘇、應對氣候變化和防擴散等優先事項方面發揮負責任的領導作用”。(16)House 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United States, 2010.

隨著中美經濟總量差距的日益縮小,中美關系在美國國家戰略中的定位在悄然變化。2015年,奧巴馬政府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意在針對中國不斷上升的經濟實力,積極介入亞太事務并弱化中國在此區域中的影響力。這也意味著中美關系中的競爭因素權重日益上升。此后,奧巴馬政府更多利用國際規則壓縮或約束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活動空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積極推動高標準、排他性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并利用所謂的“規則牌”“法律牌”在南海問題上挑戰中國主權。盡管如此,中美關系仍然在相對穩定的軌道運行。同時,中國經濟在此期間保持了快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美經貿領域的融合度也日益提升。2017年,中國GDP相當于美國的63%;中國和美國GDP占全球的比重分別為15.16%和24.07%;(17)盛柳剛、趙洪巖:《中美經貿變局》,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37頁。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達到14.2%,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達到16.6%。(1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新華社,2018年9月24日。

(五)2017—2022年:雙邊關系的重大變化

2017年后,中美關系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特朗普上任,“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等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主導著美國的國家戰略。美國“臆想”到中國的崛起嚴重威脅了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由此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并借貿易逆差為由挑起對華貿易沖突,導致雙邊關系急轉直下。與“尼克松轉折”方向相反的“特朗普轉折”,不僅對中美雙方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沖擊,也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產生嚴峻挑戰。

拜登上臺后,并沒有使中美關系回到正常軌道,反而使之變得更加復雜。在具體做法上和特朗普政府有所不同,特朗普政府強調“美國優先”,拜登政府更加注重結盟(五眼聯盟、印太經濟框架等),但仍然繼承了戰略競爭的對華態度,經貿、科技關系政治化、安全化。在科技領域、教育領域、文化領域等都發動了對中國的“精準脫鉤”,以此來圍堵和孤立中國,遏制中國發展。特別是烏克蘭危機后,國際關系再次回歸地緣政治思維的趨勢更加明顯。(19)畢洪業:《“戰略三角”還是“三邊互動”:新時代的中美俄關系》,《國際觀察》,2022年第3期,第127~156頁。并且,美國對華的戰略認知、戰略定位、戰略競爭等已成兩黨共識。5年來兩國關系的風云突變,大大超出了各方預料;更重要的是,這標志著1972年恢復正常化以來的中美關系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重大變化。

二、50年中美關系的演變規律: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

回顧50年的歷史可以發現,中美關系始于“出乎意料”,又終于“出乎意料”。但出乎意料之外,仍有規律和邏輯可循。本文嘗試建立“2*3”分析框架,從“理念—利益、認知—行動、議題—回應”角度來觀察中美關系并總結其中的規律。

(一)“理念—利益”的雙重考量

中美關系中,“理念—利益”的雙重考量及權重變化是影響雙邊關系的核心因素。中美關系在兩國互動頻繁的50年間,從冷到熱再到冷,但不可否認的是兩國戰略考量存在相似性,同時也互為鏡像性。總的看,中美雙方都謀求從合作中獲得巨大經濟利益以及維護自身國家安全。一方面,中美經濟結構存在互補性,中國豐富的勞動力以及龐大的制造業體系為美國提供了優質廉價的商品。同時,美國以其巨大的市場和具有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占據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并將中低端環節外包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以實現其利益最大化。中美兩國在雙邊貿易往來中都發揮了各自的比較優勢,各自也都取得了巨大經濟利益。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分析,“中國制造”產品使美國物價水平降低了1至1.5個百分點,可幫助年平均收入5.65萬美元的美國家庭每年節省850美元以上的支出;(20)徐辰:《中美關系四十年的得與失》,《清華金融評論》,2020年第7期,第101~104頁。中國依托自身比較優勢,逐步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國,并依托美國等國際市場,促進自身產業發展與結構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中美之間也存在理念的重要差異。美國對華戰略中,有“傳教士”“山巔之城”的理念考量。例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人權、自由、民主、法治等字眼紛紛出現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關于中國的描述當中。2017年以來,為了實現對中國的遏制,不惜將矛盾引向中國的發展模式、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等。

總體來看,當美國內部發展順利時,理念考量會占據主導位置,美國更愿意作為“世界警察”維護全球秩序,通過提供全球公共產品來形成對華戰略;當美國內部發展遇阻時,利益考量會占據主導位置,美國在戰略上呈現“戰略收縮”態勢。對中國來說,“理念—利益”的平衡關系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在理念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在中國的國家行為中是始終如一的;(21)[美]卡拉貝尓:《中美國從激烈對抗到超級融合》,王吉美、吳雪等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40頁。在利益上,“發展始終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三步走”都是基于國情現實的符合國家利益的重大發展戰略。此外,中國在處理與世界關系時,更加強調“中國的市場是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中美在“理念—利益”上的平衡度的差異,可以解釋美國的戰略轉折以及對中美關系帶來的重要變數。

(二)“認知—行動”的相互強化

中美關系中,“認知—行動”的相互強化,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雙方關系的局部細微變化并有可能帶來“蝴蝶效應”。從美國視角看,對中國的認知以及結構分析不僅是自身的重要戰略部署因素,也是影響兩國關系發展的關鍵變量。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由于中國還處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時期,美國對中國的主要認知便是利用中國的力量牽制蘇聯。“911”事件后,美國對中國的主要認知成為地區安全事務的“參與者”。例如,2001年10月小布什在上海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與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會晤時提出,“國際恐怖主義是我們面臨的共同威脅,美中應共同攜手合作,來打擊共同的威脅”,并同意與中國發展建設性的合作關系。(22)佚名:《APEC快遞:布什說美中應攜手合作打擊恐怖主義》,中國新聞網,2001年10月19日。2017年,美國政府正式文件中,關于中國的描述由此前的“合作者”轉變為“戰略競爭者”,并在此認知下采取了一系列對華競爭舉措。這也意味著美國對中國認知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中國視角看,美國被認為是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伙伴。正因如此,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大局,并將美國作為自身經濟發展的重要合作者。2017年以來,美國背離了自身長期倡導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以維護自身霸權利益為目標利用貿易工具肆意打壓中國企業,并在中國核心關切方面不斷試探。在此背景下,中國社會對美國的認知也相應開始發生某些變化。

由此可見,當美國認為中國在各方面不具有與其抗衡的實力,是“可發展、可改變”的對象時,美國對華戰略總體上呈現合作導向;但是隨著美國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自我臆想—自我實現”惡性循環的形成,美國對中國的認知發生明顯變化,由此導致一系列脫鉤、競爭甚至對抗的行動。其中,特別是在事關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臺灣問題,美國在戰略模糊的同時故意采取“切香腸”的戰術,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對中國來說,對美國認知總體較為穩定,但近年來應對美國“認知—行動”的變化,中國也在相機應對,并同時采取了更加主動的策略。(23)[美]卡拉貝尓:《中美國從激烈對抗到超級融合》,王吉美、吳雪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33頁。

應當認識到,中美在經貿、環境、安全等領域仍有巨大空間,且肩負著重大責任。這需要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盡可能避免在相關領域出現“消極認知—沖突行動”的不斷強化。例如,中美兩國碳排放占全球的近40%,(24)杜受祜、杜珩:《中美氣候變化戰略比較及其合作共贏關系的構建》,《社會科學研究》,2016年第4期,第64~74頁。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離不開中美全球氣候領導力的共同發揮。從實際情況看,受佩洛西竄臺嚴重影響,中國不得不暫停中美雙邊氣候變化商談。也就是說,在政治互信程度較低、雙方各自對對方認知偏消極的情況下,導致中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缺乏可靠的政治基礎,也會使本就較為稀少且珍貴的合作共識受到破壞。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很好地管控其他因素,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合作很有可能由“亮點”退化為又一不穩定因素或矛盾點。在空間資源利用方面也是如此。如果中美能夠在太空治理領域加強合作,共同制定適當和互利的規則,實現基于規則的競爭合作,不僅為人類探索太空、合理利用空間資源提供重要利好,也將為中美兩國管控太空沖突提供重要規則基礎。

(三)“議題—回應”互動模式的變化

中美關系中,“議題—回應”互動模式的變化,是影響雙邊關系的催化劑。特別是在經濟領域,與40年前相比,雙方議題與回應的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經濟總量與美國的比值,從1978年的6.36%提高到2021年的77.01%。中美之間的經濟議題,從過去美國設置議題中國回應,開始逐步轉向中國與美國共同設置議題,再逐步轉變為在某些領域中國設置議題美國回應。例如,最典型的是2009年開始的中美雙方設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說明中國告別了單純的回應議題的模式,標志著中國與美國共同設置議題模式的開啟。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中美經貿關系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不適應中國主動在經濟領域的議題設置。(25)米勒-懷特、戴敏:《中美關系新戰略:跨越零和博弈的中美雙贏之路》,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137頁。比如中國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不僅沒有屈服,反而主動反向設置議題。除此之外,在地緣政治、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議題—回應”同樣發生明顯變化。

三、中美關系50年后的演變趨勢分析

中美關系50年后的演變趨勢,不僅是影響兩國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中美關系中,雖說潛在著眾多雙方可共贏的經濟利益,但是兩國所秉持的政治形態及理念差異巨大,仍是影響兩國關系的重要因素,并會隨著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而加劇。究其根本,在于中美雙方對彼此的認知以及估量是決定其行動的根本因素。這也意味著過去50年內大部分較穩定和可展望的因素或許變得不穩定和不可展望。由此,未來10年對中美關系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關鍵時期。一方面,美國力圖維護自己在全球的支配地位,明確把未來10年作為對華競爭甚至遏制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未來10年也是中國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兩步走”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

(一)理念的沖突將超越利益的合作,并成為塑造中美關系的核心變量

從利益角度看,中美間經貿互補性依然較強,中美合作將使得雙方及世界獲得廣泛、巨大的經濟利益。例如,中國整體上處于工業化后期,美國已經處于后工業化時期,兩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不同環節。按照美方統計,2017—2021年盡管受到美國加征關稅、疫情沖擊等不利因素影響,中美貨物貿易額仍然保持在6500億美元左右;(26)數據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網站。美國智庫測算,若取消全部對華加征關稅,將使美國通脹率下降一個百分點。(27)外交部:《取消全部對華加征關稅有利于中美兩國和整個世界》,央視新聞客戶端,2022年7月25日。未來,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擴容升級,美國資本從中國市場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例如,2018—2021年,美國對中國出口年均增長7.7%,高于其整體出口增速6個百分點;(28)數據來源:作者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網站數據測算得出。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內需潛力釋放,將為美國高新技術產品及優質消費品提供巨大市場。

從理念角度看,美國為了維持其全球霸權地位,中國作為所謂的“影響”美國國家利益的角色將成為其的長期共識,遏制中國崛起是其核心目標。中國GDP有可能將在未來10~15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并將在全球公共產品提供、國際秩序與規則重構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遏制或延緩中國崛起進程,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經濟領域全面推動印太經濟框架,在中國周邊構建合作標準體系;第二,在科技方面拉攏盟友推動去中國化,推進中美科技與教育脫鉤;第三,采取“以臺制華”策略,不斷挑釁中國國家主權;第四,利用自身國際話語權,妄圖污名化中國;第五,在安全領域,強化諸如“五眼聯盟”(FVEY,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四邊機制”(美日印澳“菱形同盟”)、“三邊安全伙伴關系機制”(AUKUS,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三國組成的聯盟)等“小圈子”對中國的崛起進行遏制、圍堵和孤立。

展望未來10年,美國繼續維持在華經濟利益在其國家戰略中的權重明顯下降,“戰略競爭”的理念將長期存在。以科技為例。美國是個創新大國,中國是個創新應用大市場,兩者結合將為全球釋放出巨大的增長動力。反之,中美科技“脫鉤”不僅對中美科技事業造成巨大損害,也不利于全球科技的發展。2021年,中國芯片進口額達4326億美元,全球占比達77.8%;市場銷售額達1925億美元,全球第一。當前,各大芯片企業在生產方面依賴美國的技術,但在市場需求方面依賴中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預估,若美國執意對華采取技術硬脫鉤,可能會讓美國芯片企業損失18%的全球市場份額、37%的收入。(29)佚名:《美國<芯片法案>無法阻止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光明網,2022年8月24日。但在美國“戰略競爭”的理念下,特別是美國視中國為其最大、最直接、最實際、最難“對付”的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中美間的“競爭”力度很可能將不斷加大,程度不斷加深,范圍也不斷擴展,諸如科技脫鉤、金融脫鉤等非理性行為將很有可能發生。中美關系千頭萬緒、錯綜復雜,但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正確評估彼此的理念以及深層次的戰略意圖。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理念溝通、加強戰略互動,特別是需要從50年來的對抗到破冰的戰略行動中汲取營養,也讓美國真正了解中國“天下大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念,是中美關系未來10年不“脫軌”的底層邏輯。(30)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兩手準備,斗合并行:中美經貿博弈2021年評估及中國未來應對》研究報告,2021年12月1日,第28頁。

(二)認知障礙將帶來行動的錯判,并有可能成為激化中美矛盾的重要因素

從特朗普政府至今,美國對華負面認知嚴重偏執,不僅帶來對華無底線的打壓,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社會對華好感度。(31)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兩手準備,斗合并行:中美經貿博弈2021年評估及中國未來應對》研究報告,2021年12月1日,第34頁。不樂觀地看,這種“自我臆想—自我實現”下的非理性理念是對中美關系最大的挑戰。如果這一認知不能得到有效逆轉,未來10年中美關系將有可能加大矛盾、加劇風險。要改變這一認知,中美都需要反思自身戰略,對本國長期利益需要有明確的認識,正確評估自身及對方,理性制定符合國情并能積累長期優勢的戰略,避免戰略錯判。從實際看,美國對華認知是處于維護自身霸權利益的考量,超越某一屆政府,將伴隨著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中美關系進程。

對中國來說,需要清醒認識到,中美競爭是一場“持久戰”。這是基于中美各自認知的戰略判斷:一方面,中國需要認識到,目前中美間的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在科技為重點的硬實力、文化軟實力以及全球資源調配能力、規則制定能力等方面,中國都需要一個相當長時間的“追趕”。另一方面,未來10年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10年。從經濟結構看,未來10年保持至少5%左右的經濟增長是有可能的。保持5%左右的經濟增長,未來10~15 年經濟總量超過美國,這是中國發展的大目標。從這個層面看,中國保持戰略定力尤為重要。此外,盡管美國在走下坡路,但美國的衰落不會一夜之間形成,而是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美國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因而采用全局和局部的沖突來進行遏制,以維護其主導全球的霸主地位。

在這個特定背景下,中國需要堅定推進改革開放進程,在改革開放中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一方面,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充分釋放中國經濟蘊藏的巨大增長潛力,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例如,預計到2030年,中國城鄉居民服務型消費占比將提升至60%,由此將釋放數萬億元的新增消費市場,這不僅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也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經濟提供重大利好;另一方面,需要穩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世界通行做法銜接,爭取在國際社會中有更多合作者、認同者、支持者。此外,中國還需要克服“軟實力”不強的短板,扭轉國際社會認知,在大變局下有效“講好中國故事”,使外界能夠客觀理性認識當代中國,特別是認識中國堅定推進改革開放、實現與世界融合發展的信心與決心。

(三)解決互為鏡像的結構性矛盾,是未來10年努力推動中美關系實現好轉的重點

內政外交具有統一性。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內政決定外交。中美關系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自結構性矛盾的解決。雙方如能加強合作,將為解決各自結構性矛盾提供重要動力。比如中國破解經濟領域的結構性失衡,客觀上需要美國;美國破解經濟結構性失衡,客觀上也需要中國。(32)米勒-懷特、戴敏:《中美關系新戰略:跨越零和博弈的中美雙贏之路》,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199頁。這就需要中美雙方努力求得最優解,并作出重大抉擇:美國履行《上海公報》承諾,雙方都應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與國際安全關切,在解決各自國內結構性矛盾方面破題發力,并在規則框架下開展競爭與合作。

當前,中國正在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并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市場化改革。從美國層面看,重要的是以結構性改革切實解決本國內部的結構性矛盾,而不是將國內矛盾轉嫁于他國。例如,1971—2015年,美國中產階級占比由61%下降到了50%。從行業看,2009—2017年,美國的金融、信息從業相關人員的工資增長迅速,分別增長了61.48%和52.16%。相較而言,美國的建造、采掘等行業的工資增幅僅僅只有27.27%和35.86%,甚至低于平均水準。(33)盤和林:《美國半數家庭比金融危機前更窮,繁華之下掩藏了哪些問題》,中國經營網, 2018年8月14日。換言之,美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引發國內群體、階層利益關系的復雜變化,是造成美國自身矛盾的深層次因素。過去20年間,美國在產業轉型中忽略了制造業的發展,美國的中低收入群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沒有真正受益,從而成為反對全球化、民粹主義的重要群體,成為造成美國政府對華態度變化的一股社會力量。這就需要美國加快社會層面的結構性改革,化解自身的結構性矛盾。

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兩國關系變化對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演變具有重大影響。短期內,中美兩國關系改善的空間可能有限;從中長期來看,鑒于中美兩國在眾多雙邊和多邊問題上具有眾多共同且重要的利益,并且中美直接對抗的代價巨大。(34)賈慶國:《“山窮水盡”還是“柳暗花明”?再議中美關系》,《國際觀察》,2022年第2期,第50~71頁。從這個意義上看,中美以平等磋商談判妥善解決爭端分歧、實現短期緩和十分重要;更為重要的在于能否以“全球視野、長期視角、戰略思維”重塑新型大國關系。也就是說,中美問題的妥善解決需要做最壞的打算、做長遠的考慮、做有效的溝通、做恰當的管控。中美兩國若能客觀認識彼此、求同存異,中美關系的穩定和在某些重要問題上加強合作是可以期待的。

猜你喜歡
戰略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實施農村“黨建護航”戰略的創新實踐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56
戰略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戰略
戰略
擴大開放是長期戰略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解放戰爭戰略考
軍事歷史(2002年4期)2002-08-21 07:47:44
清代初期兩次對臺作戰的戰略指導
軍事歷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狠狠v日韩v欧美v|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久久伊人操| 欧美日韩v| 久久伊人操|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精品1区| 永久天堂网Av|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综合狠狠| 亚洲欧美天堂网|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日韩资源站|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日本一区高清| 一级黄色欧美|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伊人中文网| 亚洲综合九九|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三级成人|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伊人久久婷婷|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一区|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九九久久99精品| 性网站在线观看|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欧美人人干|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精品一线天| 99热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99精品视频|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理论片一区|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男人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