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萬輝 荊林波
本研究的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研發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刊引文數據庫(簡稱“CHSSACD”),通過領域專家構建消費領域的重要關鍵詞“消費需求、消費預期、消費意愿、消費模式、消費心理、新消費、消費升級、消費降級、擴大內需、經濟增長、奢侈品、必需品、選購品、體驗、千禧一代、Z世代、消費者、消費量、消費結構、消費觀、消費群體、炫耀性消費、時尚性消費、休閑娛樂、消費者權益、消費者主權、消費信貸、消費主義、消費支出、綠色消費、體育消費、生活方式、收入、階層、下沉市場、消費分層”等構建檢索式,進行消費領域的知識圖譜分析。
基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的檢索情況來看,消費領域的相關研究一直非?;钴S,最早的文獻記錄可以追溯到1993年,陳君石等發表于《中華預防醫學雜志》上的《我國人民膳食結構的變化及正確導向》,其后該領域的研究一直較為活躍,文獻產出量巨大。為便于抓取文獻進行分析,本文將分析對象鎖定在中文核心期刊,并對檢索文獻進行過濾,共得到相關文獻9.19萬余篇,本文以此數據源展開相關研究與分析。基于上述檢索式和數據檢索方法,本研究從CNKI數據庫共檢索得到消費領域91917篇相關研究論文。論文的年度分布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1992—2020年消費領域研究論文發文量
從論文發表數量分布情況來看,1995年以前,該領域的學術研究處于相對緩慢的發展階段,論文產出相對較少,這一時段的累計發文量僅占該領域全部發文量的4.48%。之后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到2000年時,這一時期的論文發表量累計已達到全部發文量的19.52%。進入21世紀后,該領域持續發展,研究論文發表數量在波動中平穩發展,因此,在分析時段的劃分上,將該領域的數據劃分為1995年以前、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等6個時間段,對各個時間段內的研究內容分別繪制知識圖譜。
圖2展示的是1995年以前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這一時期,我國消費研究集中在三個領域:第一個聚焦領域是消費物價,20世紀90年代前后物價上漲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無論是政府決策者還是學者們都進行了廣泛的研討。第二個聚焦領域是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出發,需要建設對應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服務體系。第三個聚焦領域在消費者,包括消費者支出能力、消費品市場的供給、城鎮居民收入等方面。

圖2 1995年以前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1995年以前發文超過15篇的機構有25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位居榜首,發文數量達到81篇;個人作者發文超過10篇的有25人,山東大學的臧旭恒位居第一,發文數量為33篇(詳細情況參見表1)。

表1 1995年以前前25家發表論文的機構/作者與數量 單位:篇

圖3 1996—2000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圖3展示的是1996—2000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這一時期,我國消費領域的研究集中在三個領域:第一個是關注擴大內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向型經濟帶來較大影響,為了實現經濟軟著陸,當時我國政府提出了“擴大內需”構想,發揮內需對經濟的穩定作用,產生了積極成效。第二個熱點是與城鄉消費相關的消費市場,如何提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第三個熱點是與住房消費相關的消費信貸。
1996—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繼續保持發文數量第一的位置,發文總量達到287篇;而個人發文最多的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胡少維,發文數量為45篇(詳細情況參見表2)。

表2 1996—2000年前25家發表論文的機構/作者與數量 單位:篇
圖4展示的是2001—2005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這一時期,我國消費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與1996—2000年期間的熱點問題相類似,主要集中在擴大內需、消費者與消費對策、消費信貸。

圖4 2001—2005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2001—2005年,發表論文的數量有較大的增長,排在第25位的發文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文量也達到了155篇,位居第一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發文量為490篇。個人作者中尹世杰教授發文量為70篇,位居第一,他是我國消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進入前25位的作者發文量最少的也有16篇,比過去10篇的門檻有較大提高(具體情況參見表3)。

表3 2001—2005年前25家發表論文的機構/作者與數量 單位:篇

圖5 2006—2010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圖5展示的是2006—2010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這一時期,我國消費領域的研究熱點有三個變化:第一個熱點領域集中在消費與消費結構,關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可持續消費以及體育消費等。這與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緊密相關。第二個熱點領域關注經濟增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如何規避外來風險、保持經濟健康發展,成為當時的主要話題。第三個熱點領域仍然集中在擴大內需,研究消費率與投資率的關系、消費差異、消費信貸等問題。
2006—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的發文量為424篇,領先第二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將近100篇,優勢非常明顯。排在第25位的中央財經大學的發文量只有133篇,與中國人民大學的發文量形成懸殊對比。個人發文量方面,發文量下降比較明顯,第一位的發文量只有31篇(詳細情況參見表4)。

表4 2006—2010年前25家發表論文的機構/作者與數量 單位:篇
圖6展示的是2011—2015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這一時期,我國消費領域的研究熱點較多,既有傳統的與經濟增長相關的研究、擴大消費與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居民消費與消費結構的研究,也有比較新的話題研究,比如碳排放與低碳經濟、能源消費與產業結構、消費主義與消費社會問題的研究。
2011—2015年,機構發文方面,中國人民大學繼續領跑,達到532篇,比第二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發文量多100多篇。相對而言,個人發文量方面則繼續下降,排在第一位的學者發文量為27篇(詳細情況參見表5)。

圖6 2011—2015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表5 2011—2015年前25家發表論文的機構/作者與數量 單位:篇
圖7展示的是2016—2020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這一時期,我國消費領域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四個領域:第一個領域關注消費與經濟增長、消費結構與經濟發展;第二個領域研究消費與收入的關系,收入差距對消費的影響、地區差異與消費增長等問題;第三個領域研究新技術背景下的消費問題,包括互聯網消費、共享經濟、綠色消費、商業模式、消費金融等問題;第四個領域關注消費社會的相關話題,包括消費主義、不同階層的消費、國潮消費等問題。
2016—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發文量超過中國人民大學位居第一,發文總量為482篇,但兩者差距不大。中國礦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新跨入前25家,說明消費問題逐步涉及相關領域,吸引著眾多新機構加入研究。而在個人發文方面,發文量在繼續下降,說明科研人員發表高質量的論文日益困難。

圖7 2016—2020年消費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表6 2016—2020年前25家發表論文的機構/作者與數量 單位:篇
本研究是國內第一次通過關鍵詞和作者為主,采用文本挖掘算法,繪制該領域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分析研究主題、發表論文機構與作者的狀況。通過這項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過去30年期間,我國消費經濟研究領域的波動情況,掌握研究主題的變遷軌跡,通曉各研究機構的發文狀況,以及高產作者的發文狀況與分布。
從消費領域學術論文產出的合作情況來看,合作創新已成為該領域的主要的學術產出動力,在產出的論文中作者成果在2020年已經達到60.88%,跨機構合作論文占比也將近40%,圖8展示了該領域內部分主要作者合作網絡的圖譜情況。

圖8 1992—2020年消費領域學術論文的作者合作率與機構合作率變化情況
前文通過每5年統計的狀況,可以看出每個時段的研究主題會有所變化。從大的方面看,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較大,擴大內需日益成為研究的中心話題。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消費領域也開始探討消費升級的相關話題,而節能減排則對綠色消費、消費行為等產生較大影響。從上榜的機構和高產作者來看,筆者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機構與學者加入到消費問題的研究隊伍中。
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兩個機構排名遙遙領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次排名中都位居前兩名,發表論文數量非常穩定,是唯一一家機構做到如此業績的,1990—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共發表論文2019篇,總排名第二名。中國人民大學因為在2006—2015年發表論文較多,10年期間比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論文多了200篇左右。1990—2020年,中國人民大學共發表論文2214篇,總排名第一名。其他發表論文較多的機構包括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大學。
例如,從1995年以前的發文情況來看,臧旭恒發表了33篇論文,而山東大學這一時期的發文總量只有45篇,臧旭恒一個人的發文量占山東大學發文量的73.3%。再如,尹世杰在1996—2000年發表了35篇論文,占同期湖南師范大學總發文量101篇的1/3強;2001—2005年,該作者發表了73篇論文,占同期湖南師范大學總發文量的近1/3??梢哉f,高產作者成為這些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代表人物,也帶動了相關研究在這些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傳承。
眾所周知,發文數量與發文質量并不等同,如何客觀評價發表論文的質量?如何鼓勵更多發表論文的同時鼓勵學術創新?如何把發表論文與消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結合起來?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未來評價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