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張永祥,林鈺輝,李雅君
(北京工業大學 水質科學與水環境恢復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24)
2,4-二氯酚(2,4-DCP)常作為氯酚類有機物原料的中間體,因其具有生物累積性、難降解性和“三致效應”[1],極易進入并污染水環境[2]。納米零價鐵(nZVI)可將水中2,4-DCP轉化為毒性較小、易降解的物質[3-4],常用多孔材料[5]負載nZVI以提高分散性,用金屬修飾[6-7]以強化反應效率。
漂珠是從粉煤灰里篩選出來、浮于水的含硅鋁質空心微珠。在水處理中,經預處理后的漂珠具有吸附能力[8-10],能有效去除多種有機物[11]。本研究選用堿水熱處理的漂珠負載納米鐵鎳雙金屬顆粒,考察復合材料的去除2,4-DCP效果、影響因素及易回收能力,探討強化去除的反應機理和動力學。
七水合硫酸亞鐵、硼氫化鈉、六水硫酸鎳、氫氧化鈉、鹽酸均為分析純;2,4-二氯苯酚、2-氯酚、4-氯酚、苯酚均為優級純;甲醇,色譜純;粉煤灰漂珠,購于鉑潤鑄造材料有限公司。
LC-2030C高效液相色譜儀;DSHZ-300A臺式水浴恒溫振蕩器;E30-H數顯電動攪拌機;SX2-2-10一體式馬弗爐;JSM-F100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ESCALAB 250Xi X射線衍射儀。
將一定量的原漂珠(粉煤灰,FA)依次通過 100目、160目篩子進行篩選,得到100~160目的漂珠。用去離子水清洗后,利用分液漏斗選擇浮于水面的漂珠得到原漂珠。隨后投加到100 mL濃度為20%的NaOH溶液中進行堿化,持續攪拌3 h后,置于600 ℃的馬弗爐中煅燒90 min,得到改性漂珠(CFA)。取2.48 g FeSO4·7H2O和一定量的改性漂珠(Fe0∶CFA=1∶8)加入至含有180 mL無氧水的三口燒瓶中,持續通入N2保持無氧環境,同時將燒瓶放入超聲池運行(因漂珠浮于水面,僅靠攪拌無法混勻材料,故實驗裝置在超聲池內進行;超聲池也可能導致空化效應[12],加強吸附效果)。用蠕動泵緩慢滴入對應摩爾比的NaBH4溶液,漂珠表面逐漸覆蓋黑色納米鐵顆粒并持續攪拌10 min。將一定量NiSO4·6H2O(Ni0/Fe0=5%)溶于水后加入三口燒瓶,滴入稍過量的NaBH4溶液并持續攪拌30 min,得到改性漂珠負載納米鐵/鎳(CFA-nZVI/Ni)。待反應完成后,用去離子水反復沖洗并抽濾,將產物冷凍3 h后進行冷凍干燥處理。反應方程式如下。
Fe0↓+2B(OH)3+7H2↑ (1)
2Fe0+Ni2+=Fe0(Ni0)↓+Fe2+
(2)
Fe0(Ni0)↓+2B(OH)3+7H2↑ (3)
將200 mL一定初始濃度的2,4-DCP溶液置于250 mL的錐形瓶中,持續通入N210 min,使反應在無氧條件下進行。調節溶液pH值后,加入一定量的改性材料,將錐形瓶置于一定水溫、200 r/min的恒溫搖床下進行反應,分別于0,20,40,60,90,120,180 min時進行取樣并經0.44 μm水系濾頭過濾后,置于液相色譜儀中進行檢測分析。改變初始濃度、初始pH、溫度、投加量等條件分別進行實驗。
將200 mL初始濃度為40 mg/L的2,4-DCP溶液置于錐形瓶中,調節溶液pH為6,分別投入 8.0 g/L CFA、CFA-nZVI/Ni和1 g/L nZVI/Ni。置于25 ℃、200 r/min的恒溫搖床下反應180 min后,將瓶內的全部物質倒入分液漏斗并靜置2 h。待明顯分為固-液-固形態后,排出沉降物和部分液體。將剩余固體和液體(因漂珠的粒徑較小且浮于水面,可隨上層液體取出)倒入過濾網進行過濾,自然干燥至質量不變,稱取這部分固體質量并記錄。
2,4-二氯酚、2-氯酚、4-氯酚、苯酚和樣品均通過液相色譜儀進行測試。具體參數:采用C18色譜柱分離,流動相為V甲醇∶V超純水=6∶4,進樣量為10 μL,流速為1 mL/min,柱溫為45 ℃。使用標準溶液繪制標準曲線后比對水樣與標準物質的峰面積,計算得到水樣中各種物質的濃度。表征分析包括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各物質的表面形貌;利用X射線衍射儀(XRD)測定物質的晶體結構;使用比表面積分析儀(BET)測試材料的比表面積等。
2.1.1 SEM表征 圖1為各材料的SEM表征圖像。結果表明,原漂珠呈圓形(圖1a),經改性處理后的漂珠表面粗糙(圖1b),可作為nZVI良好的載體。nZVI材料呈球狀顆粒,單個粒徑在 100 nm 左右,但是顆粒間團聚現象嚴重(圖1c)。nZVI/Ni可成功負載在改性漂珠表面,且分散性良好,顆粒尺寸都明顯變小,甚至以單個顆粒存在(圖1d)。復合材料在與2,4-DCP反應后的形貌發生很大變化,nZVI/Ni 顆粒消失,先前的顆粒結構聚集成針狀團聚體(圖1e),初步推測nZVI/Ni與2,4-DCP產生了反應,被氧化為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等。
圖1 材料的SEM圖像Fig.1 SEM images a.原漂珠;b.CFA;c.納米鐵;d.漂珠負載納米鐵/鎳;e.反應后的漂珠負載納米鐵/鎳
2.1.2 XRD表征 圖2為漂珠負載nZVI/Ni前后的XRD衍射圖譜。
圖2 CFA與CFA-nZVI/Ni的XRD衍射圖譜Fig.2 XRD patterns of CFA and CFA-nZVI/N
由圖2可知,漂珠負載nZVI/Ni前后的衍射圖譜中均有豐富譜線特征,材料為斜方晶系結構。CFA主要成分有高度開放空間結構的莫來石,少量的石英石和硅酸鈉等。CFA-nZVI/Ni在2θ=26.8,36.3,46.9°處出現纖鐵礦的特征峰,在2θ=35.48,62.63°處出現磁鐵礦的特征峰,但存在因負載量較少導致峰形不明顯的問題。nZVI/Ni已成功負載于改性CFA表面,部分被氧化成氧化物,且主要成分為纖鐵礦(FeOOH)、磁鐵礦(Fe3O4)。
2.2.1 初始濃度對2,4-DCP去除反應的影響 在初始pH為7、溫度為25 ℃、投加濃度為2.5 g/L的條件下,投加不同2,4-DCP初始濃度時,2,4-DCP的去除效果見圖3。
由圖3可知,當溶液初始濃度從10 mg/L增加到20 mg/L時,CFA-nZVI/Ni對2,4-DCP去除效果相近,去除率均在80%左右。當溶液濃度從 20 mg/L 升至40 mg/L時,去除率反而降低。這是因為當CFA-nZVI/Ni投加量一定,溶液中2,4-DCP濃度過高,復合材料提供的反應活性位點不足以去除過量的2,4-DCP分子,導致最終去除率不佳;同時因空間位阻作用,高濃度的2,4-DCP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降解產物從材料表面釋放,進一步導致去除率較低。經上述分析后綜合考慮,選擇20 mg/L為2,4-DCP最佳初始濃度。
圖3 不同初始濃度下2,4-DCP的去除效果Fig.3 Removal effect of 2,4-DCP at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2.2.2 pH對去除2,4-DCP反應的影響 當2,4-DCP初始濃度為20 mg/L,溫度為25 ℃、投加 2.5 g/L 的CFA-nZVI/Ni時,各初始pH值對 2,4-DCP 的去除效果見圖4。
圖4 不同初始pH下2,4-DCP的去除效果Fig.4 Removal effect of 2,4-DCP at different initial pH
由圖4可知,初始pH對CFA-nZVI/Ni去除 2,4-DCP 有較大影響。當pH為6時,對2,4-DCP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最高為85.5%。因復合材料中的漂珠與nZVI/Ni相比,漂珠更耐酸堿,所以受pH影響的主要部分為nZVI/Ni。酸性條件下的溶液中H+含量較高,可將nZVI核殼結構表面的含鐵氧化物、鐵氫氧化物溶解,導致殼內的 nZVI 顯露出更多的活性位點,更易與2,4-DCP進行還原降解反應;并且酸性環境中的nZVI更易腐蝕,生成的H2被吸附在Ni表面并斷鍵成為原子氫(H*),能有效還原降解2,4-DCP,甚至2-CP、4-CP[13]。但在堿性條件下,隨著pH的升高,Fe2+、Fe3+易與溶液中的OH-結合生成沉淀,使表面的鈍化層進一步加厚,覆蓋Fe0的反應活性位點,阻礙了Fe0的電子轉移,所以堿性環境中2,4-DCP的去除效果減弱。另一方面,當pH>pKa時,溶液中的物質主要以離子狀態存在。2,4-DCP的pKa值為7.85,而pH為8或 9時,溶液中的2,4-DCP以帶負電的離子形式存在,使其性質發生變化,在靜電排斥的作用下2,4-DCP與復合材料的接觸減少,也影響了CFA-nZVI/Ni對2,4-DCP的去除。因此,當pH為6時,CFA-nZVI/Ni去除2,4-DCP的效果最好。
2.2.3 溫度對去除2,4-DCP反應的影響 當2,4-DCP初始濃度為20 mg/L、pH為6、投加2.5 g/L的CFA-nZVI/Ni時,將溶液處于不同溫度下對2,4-DCP的去除效果見圖5。
圖5 不同溫度下2,4-DCP的去除效果Fig.5 Removal effect of 2,4-DCP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由圖5可知,在反應過程中,CFA-nZVI/Ni對2,4-DCP 的去除效率和速率均隨反應溫度升高而增加。當反應結束時,反應溫度分別為10,15,20,25 ℃ 時,2,4-DCP的去除率在 28.3%,45.1%,72.1% 和85.5%左右。去除效率和溫度呈現正相關,溫度越高,反應速度越快,去除率越高。由于反應過程中溶液處于密閉狀態,溶液中的溶解氧幾乎為0,所以可以忽略反應溫度對溶液中溶解氧濃度的變化。反應溫度高可以促進去除反應,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原因:①溫度升高提高了分子的平均動能并促進分子進行熱運動,使反應物2,4-DCP的溶解度增大,并且使各物質在溶液中傳質速率增加,從而提升去除反應速率;②溫度升高可能通過克服活化障礙,提高了活化分子數量,從而去除效率得到提高。因此,當溫度為25 ℃時,CFA-nZVI/Ni去除 2,4-DCP 的效果最好。
2.2.4 投加量對去除2,4-DCP反應的影響 當 2,4-DCP 初始濃度為20 mg/L、pH為6、溫度為 25 ℃ 時,投加不同濃度的CFA-nZVI/Ni對2,4-DCP的去除效果見圖6。
圖6 投加量對2,4-DCP的去除效果Fig.6 Removal effect of 2,4-DCP at different dosages
由圖6可知,當CFA-nZVI/Ni投加量分別為 2.5,3.0,4.0,5.0 g/L時,對2,4-DCP的去除率分別為85.5%,100%,92.1%和100%。隨著CFA-nZVI/Ni投加量的增大,2,4-DCP的去除率增高,因為高投加量的CFA-nZVI/Ni所提供的Fe0和Ni0活性位點多,能有效去除2,4-DCP。投加量為3.0 g/L已經能達到完全去除的效果,所以綜合考慮上述因素,選擇3.0 g/L為CFA-nZVI/Ni最佳投加量。
當2,4-DCP初始濃度為20 mg/L、pH為6、溫度為25 ℃時,分別投加0.5 g/L的nZVI、nZVI/Ni及 3.0 g/L 的原漂珠、CFA和CFA-nZVI/Ni(與nZVI/Ni保持含量相同),對2,4-DCP的去除效果見圖7。
圖7 各材料去除2,4-DCP的效果Fig.7 Removal effect of 2,4-DCP at different materials
由圖7可知,在反應結束時,原漂珠、CFA、nZVI、nZVI/Ni和CFA-nZVI/Ni對2,4-DCP去除率為 8.7%,13.5%,16.4%,69.8%和100%。原漂珠本身具備一定吸附2,4-DCP的能力,但吸附量較少,而經堿水熱處理后的CFA吸附效果明顯提升。結合BET分析可知(表1),CFA較處理前的比表面積增高,這是因為堿水處理時,堿改性劑中的Na+破壞了表面的硅氧鍵和鋁氧鍵[14-16],生成了硅酸鈉等高活性物質,同時洗去了孔隙中的雜質,使顆粒表面變得更加粗糙;經高溫煅燒處理時,去除了原漂珠中的可熔性物質、蒸發了水分,使顆粒變得疏松多孔,從而表面更多吸附活性點裸露出來,比表面積得到提高,因此CFA提升了原漂珠的吸附能力。
表1 FA和CFA的BET比表面積Table 1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FA and CFA
對比nZVI、nZVI/Ni和CFA-nZVI/Ni的去除效果,nZVI的去除率較低,而加入Ni催化劑后的 nZVI/Ni 和CFA-nZVI/Ni去除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這是因為Ni在反應體系中至關重要,主要起以下兩方面作用[17-18]:①形成鐵鎳雙金屬材料,作為原電池加快電子轉移,使溶液中H+還原生成H2(式4、式5);②作為加氫催化劑,將分子形態的H2斷鍵轉化為具有強還原能力的氫原子(H*),H*可打破C—Cl鍵并取代2,4-DCP上的氯原子,使反應效果增強(式6)。而負載后的CFA-nZVI/Ni比 nZVI/Ni 去除效果好,因為CFA較原漂珠增加了納米顆粒的可負載位點和容量,并且CFA作為載體,使納米顆粒之間具有一定的空間位阻,改善了團聚鈍化現象,從而形成分散性良好、去除效率高的復合材料。
Fe0+2H+→ Fe2++H2
(4)
Fe0+2H2O→ Fe2++2OH-+H2
(5)
(6)
由于納米材料顆粒尺寸極小,很難進行回收,并有可能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而漂珠具有成分環保和漂浮性等特點,在負載nZVI/Ni雙金屬后,也仍具有浮力作用,可以很便捷地將反應后的材料浮選回收。為探討反應前后材料的浮沉情況,比較了改性CFA和CFA-nZVI/Ni在反應前后的漂浮情況(見 圖8)。各種材料與2,4-DCP反應后均有部分沉降,而漂珠仍保持較高的浮力(圖9a),浮珠回收效率在90.5%左右。CFA-nZVI/Ni與CFA相比浮力表現一般(圖9c),部分材料在水中懸浮,浮珠回收效率在73.2%左右,因為在振蕩反應過程中,nZVI/Ni可能會從漂珠表面脫落,或是轉化為相對質量更大的氧化物。然而反應后的CFA-nZVI/Ni與nZVI(圖9b)相比,浮力效果更為突出,更容易打撈回收。因此,反應后的CFA-nZVI/Ni的回收效果較好,是一種方便回收納米材料的方式。
圖8 材料回收質量及效率Fig.8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material recovery
圖9 各材料回收效果對比圖Fig.9 Comparison of recycling effect of each material
以往的研究表明,零價鐵降解氯代有機物的反應遵循準一級動力學方程[17]。通過對公式進行修正和實驗數據的擬合,在不同初始濃度條件下,CFA-nZVI/Ni 還原降解2,4-DCP的去除反應與擬一級動力學相似,采用一級反應動力學反應模型進行擬合,采用修正的經驗公式(式7),不同2,4-DCP初始濃度的動力學擬合情況見圖10,參數見表2。
Ct=Cu+(C0-Cu)αe-kt
(7)
式中,C0、Ct、Cu分別代表在反應初始時、t時、結束時的2,4-DCP濃度,mg/L;α,變異系數;k為經驗速率常數,min-1。
由圖10和表2可知,在不同初始濃度條件下,擬合一級動力學模型的擬合程度非常高且相關系數(R2)均大于0.98,表明2,4-DCP的去除符合修正的一級動力學經驗公式。在所選濃度范圍內,經驗速率常數(k)在0.015~0.045 min-1范圍內。在投加量相同的條件下,隨著2,4-DCP初始濃度的增加,k值先升高后降低,且k(40)>k(20)>k(10)>k(60)。這是因為在污染物濃度較低(10~40 mg/L)時,影響去除率的主要因素為分子的擴散程度,2,4-DCP濃度的增多使其單位體積內的活化分子總數增加、擴散能力增強[18]。隨濃度的升高,與CFA-nZVI/Ni活性位點發生有效碰撞的2,4-DCP分子越多,反應速率越高。但當濃度過高(40~60 mg/L)時,反應物在活性位點上發生競爭,所以反應速率降低。
圖10 CFA-nZVI/Ni去除不同濃度2,4-DCP的動力學擬合Fig.10 Kinetic fitting of removal of 2,4-DCP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by CFA-nZVI/Ni
表2 CFA-nZVI/Ni去除2,4-DCP的擬一級動力學參數Table 2 The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 parameters of 2,4-DCP removal by CFA-nZVI/Ni
(1)CFA可作為良好的載體,能成功負載納米nZVI/Ni雙金屬,且納米顆粒均勻分散于材料表面。CFA-nZVI/Ni 增強了nZVI/Ni對2,4-DCP 的去除能力且nZVI/Ni負載于CFA后具備了浮于水的能力,可減少回收納米材料的難度。
(2)CFA-nZVI/Ni去除水中2,4-DCP最佳實驗為:2,4-DCP初始濃度為20 mg/L,初始pH為6,溫度為25 ℃,CFA-nZVI/Ni投加量為3.0 g/L。在此條件下2,4-DCP的去除率可達100%。
(3)2,4-DCP的去除過程符合一級反應動力方程修正后的經驗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