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昱,劉洪偉
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長春 130600
雞傳染性疾病常指由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雞群后引起的發病。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養殖場越來越傾向于集約化的規模化發展,養殖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養雞業也向著這種具方式發展,同時存在著一定的養殖風險,如果雞發生傳染性疾病,就會迅速向周圍雞群傳播,很快將波及整個雞場的雞只,導致全場發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疾病不僅會影響到雞群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還有可能導致雞群的急性死亡,給養雞場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加強對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重視力度。本文筆者根據生產實際,針對雞常見的傳染性疾病進行了歸納、介紹、剖析,目的是為養雞場戶和相關技術人員提供一些參考。
第一,沙門氏菌病。沙門氏菌病主要是因為雞群感染沙門氏菌造成的,作為比較嚴重的一種細菌性疾病,雞群被感染后通常會出現白色痢疾的情況,尤其是對雛雞而言,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對其生長造成很大的影響。通常而言,沙門氏菌病基本都是經過消化道感染,當然也有部分例外情況。對于感染沙門氏菌的病雞,大多可以通過身體代謝進行排毒,但只通過其自身代謝排毒效率太低,因此會影響到養殖效益,需要采取有效治療方法加以應對。
第二,大腸桿菌病。大腸桿菌病是多種疾病的統稱,如卵黃性腹膜炎、急性敗血癥、肺炎等,之所以都被歸為大腸桿菌病是因為它們都是由于感染大腸桿菌引起的。該類疾病一般都是繼發感染或單獨發生,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將會給養殖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第三,傳染性鼻炎。該病主要發生于冬季和秋季,部分養殖戶在飼養管理中過于重視對圈舍溫度、濕度的控制,對通風問題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由此加劇了傳染性鼻炎的流行。雖然這種疾病不會造成雞的大面積死亡,但是會導致雞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最終導致產蛋數量與質量下降。一般患有傳染性鼻炎的雞會出現鼻竇發炎、流鼻涕和甩頭等癥狀。
第一,傳染性法氏囊病。該病屬于急性傳染病,其發病原因是雞群被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一旦感染極有可能死亡。從現實情況來看,這種疾病主要發生在雛雞群體,臨床癥狀為食欲減退、精神沉郁等,部分病雞還會出現拉稀便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傳染性法氏囊病都是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所以對于該病的預防要重視飼養管理。
第二,傳染性支氣管炎。作為雞群中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傳染性支氣管炎主要是對雞的呼吸方面造成影響,比如病雞會出現打噴嚏、咳嗽、呼吸急促等癥狀,同時有的病雞還會出現糞便顏色變為灰白色的現象。該病對幼雞的影響比較明顯,但是這并不代表成雞不會被感染。從實際養殖情況中可以看出,當雞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后,無論是產蛋的質量還是數量都會受到影響。
第三,傳染性喉氣管炎。成雞與幼雞群體比較容易感染傳染性喉氣管炎,當被感染后,通常病雞會出現頭頸伸直、呼吸困難、大口呼吸等癥狀,并且隨著病情不斷發展,部分病雞還會出現咳嗽、甩頭、結膜發炎等癥狀。根據解剖分析結果來看,感染傳染性喉氣管炎的雞喉頭黏膜部位存在明顯的腫脹與出血現象。
第四,新城疫。所謂新城疫,指的是由新城疫引起的一種雞傳染性疾病,其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與消化道。根據對該病的研究與分析可知,通常健康雞被感染新城疫后,會有一定的潛伏期,一般為一周左右,在此期間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癥狀。新城疫主要有亞急性型、急性型和最急性型幾種類型,其中亞急性型也被稱為慢性型,通常主要出現在成雞群體之中,并且有不少都是從急性型變成亞急性型的,主要癥狀為頭部不正、呼吸不通暢等;急性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多數病雞最開始都是急性型,發病后的主要癥狀為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等,除了通過這些癥狀進行判斷以外,還可以根據肉髯與雞冠的顏色予以判斷。目前對此沒有比較好的治療方法,其中部分病雞會慢慢變成亞急性型,而另外一部分則可能直接死亡。最急性型在養殖中不經常出現,但是如果出現這種類型的新城疫,最終病雞基本會死亡。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在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如果防治意識薄弱,很難真正投入到這項工作之中,由此便會造成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所以,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養殖場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使其正確認識雞傳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樹立良好防治意識。具體而言,可以通過舉辦知識講座、印發宣傳手冊以及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相關專業性知識,使其可以增加對這項工作的認識與重視。與此同時,還要針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對相關工作人員的應對能力進行培養,以便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可以盡量減少損失。為了激發員工參與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在教育培訓結束后要對他們進行考評,并且將考評成績與績效工資掛鉤,從而保證雞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實。
從實際情況來看,養殖人員并沒有建立系統性的預防體系,這樣就會影響最終的防治效果。比如,部分養殖人員認為通過疫苗接種和加強日常消毒就可以有效預防雞傳染性疾病的方式,但事實上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受到飼料品質、養殖規模、圈舍環境、養殖人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對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也需要從多方面、多視角進行考慮,以形成更為完善的系統性預防體系。簡單來講,首先要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如根據不同品種、日齡的個體選擇合適的飼料,以滿足它們的營養需求,提升抗病能力;其次,要控制好養殖規模,并且要高度重視雛雞的挑選;再次,對圈舍環境進行科學控制,其中主要涉及濕度、溫度、通風等,并且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如進入圈舍的人員及物品都需要進行嚴格消毒,這樣才能避免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最后,引入先進的技術與設備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如利用視頻監控技術對雞群的健康狀態進行了解,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可以及時采取隔離與治療措施,避免發生大范圍的傳播。對于有條件的養殖場,還可以在控溫、控濕、控風等方面使用一些新設備,從而提高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效果。
基于對細菌性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可知,這種類型的雞傳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沙門氏菌與大腸桿菌引起,所以在預防細菌性雞傳染性疾病的過程中,疫苗免疫與藥物預防可以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常用的一些雞傳染性疾病疫苗在應用效果上不是很理想,無法對雞群給予充分保護,所以需要在接種疫苗的同時,合理使用一些抗菌類藥物,以提高預防效果。必須指出的是,在使用抗菌類藥物之前,需要先完成敏感性實驗,待確認安全后才可以進行使用,否則盲目使用可能造成雞群死亡,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舉例來講,在進行大腸桿菌病的防治時,先要做好疫苗接種工作,其中主要是采用多價油佐劑苗、雞大腸桿菌蜂膠苗、多價氫氧化鋁苗等,在疫苗接種中需要根據不同的雞選擇合適的免疫方式,如蛋雞通常在50 ~70 d 進行首次免疫,而肉雞則是在7 ~10 d進行首次免疫。接種方式主要以頸部皮下注射、淺層肌肉注射為主。在此基礎上,開展藥敏試驗,其中常用藥物為環丙沙星、頭孢、黏桿菌素、恩諾沙星等。在防治中除了使用西藥,還可以采用一些中藥進行治療,如清瘟敗毒散、白頭翁散等,通常中藥在晚上服用,而西藥則是放在白天進行服用,連續服用5 d 左右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如果想要提高治療效果,還可以配合使用黃芪多糖、維生素C等。
從上述內容可知,常見的病毒性雞傳染性疾病有新城疫、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以及傳染性法氏囊病,一般在防治這一類型的雞傳染性疾病時主要是以疫苗免疫為主。但是,對于已經出現相關癥狀的雞,養殖場工作人員就要對其進行及時隔離,并對病雞此前接觸過的東西進行全面消毒,這樣才能及時切斷傳染源,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在對病雞治療中,要先通過觀察和檢查等方式確定疾病類型,隨后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舉例來講,針對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首先在確定該疾病的第一時間要對養殖場進行全面封鎖,隨后對病雞進行隔離治療,對健康雞群要每周進行最少三次消毒,要注意消毒中合理使用消毒藥劑,如濃度配比要合理、切勿長期使用一種消毒藥劑等。在病雞的治療中,通常使用高免血清及高免卵黃抗體肌肉注射,除此以外還可以采用中藥進行治療,具體為使用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各500 g,甘草、黃柏、金銀花和黃芩各250 g,藿香、生石膏各80 g,將其與飲用水進行充分混合后給病雞進行服用。當然,為了更好預防這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還是要加強飼養管理,如定期進行疫苗接種、堅持自繁自養、做好日常消毒和清掃工作等。
雞傳染性疾病對雞養殖的綜合效益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在雞養殖的過程中,要想更好地促進養雞業的健康可持續生產,降低和避免傳染性疾病對養雞業造成的影響,相關人員要牢固樹立防治意識,采取科學飼養管理,加強各個階段對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并且能夠深入研究雞傳染性疾病的類型,了解和掌握其發病原因,這樣才能盡快采取更加有效地防治措施,以此降低傳染性疾病對雞養殖的影響,進而推動養雞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