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大豆原產國,種植大豆的歷史超過2000年,體現著我國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大豆是我國城鄉居民的重要食物來源,品種花色豐富、地域特色突出的大豆食品及深加工產品深受老百姓喜歡。在二十世紀60年代之前,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總產都居世界首位,直到90年代中期,我國仍是大豆凈出口國。進入新世紀,受國內飼用油用需求拉動,我國大豆進口持續快速增長,最高突破1億噸,我國大豆自給率最低降至15%以下。盡管目前我國大豆總產仍居世界第四位,種植面積居第五位,國產大豆完全可以滿足國人食用需求,但由于我國大豆進口數量巨大、進口來源過于集中,適當發展國內大豆生產、更好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日益迫切。
為增強我國大豆油料供給保障能力,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擴大大豆油料生產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要加大耕地輪作補貼和產油大縣獎勵力度,集中支持適宜區域、重點品種、經營服務主體,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
在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下,2022年我國大豆擴種克服多重困難,取得了巨大成果,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2年全國大豆播種面積1.54億畝,比上年增加2742.5萬畝,增長21.7%;大豆單產132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1公斤,增長1.6%;產量405.7億斤,比上年增加77.8億斤,增長23.7%。這個面積明顯超過2020年1.48億畝的階段高點,是1958年以來最高水平,產量更是創歷史新高。初步測算,2022年中國大豆自給率將達到18.5%,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續沖擊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背景下,我國大豆擴種增產、自給水平提升,對于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各種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意義十分重大。
東北三省一區是我國大豆最重要的主產區,近年來大豆播種面積占全國約六成,2022年擴種面積占全國增量的79%,其中大頭在黑龍江。正如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總經濟師劉廣宇在東北地區國產大豆產銷對接會(以下簡稱“大豆產銷對接會”)上所說,“中國大豆看東北,東北大豆看龍江”。據介紹,黑龍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耕地面積2.5億多畝,位居全國首位,是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常年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的40%以上,商品率達到80%以上。2022年,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7400萬畝,占全國的48.1%,其中綠色有機認證大豆面積2000多萬畝,占大豆種植面積的27%;大豆產量達到953.5萬噸,占全國的47%,占全國增量的60.3%;大豆商品量858萬噸,商品率達到90%以上。
在大豆產銷對接會上進行推介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黑河市、海倫市和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都是東北地區大豆優勢主產區。如齊齊哈爾市是全國重要的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獲得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標識認證和非轉基因大豆標識認證,2022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1270萬畝,產量達到50億斤,占全國產量近八分之一。黑河市2022年糧食播種面積2863萬畝,大豆種植2190萬畝,占76%,總產達到68.5億斤,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國七分之一以上。
在大豆產銷對接會上與中糧貿易西南公司現場簽訂大豆購銷合作協議的海倫市,是黑龍江重要的大豆生產基地,種植面積近300萬畝,年經銷量100萬噸,銷售網絡輻射全國,素有“龍江大豆看海倫”之說,先后被確定為黑龍江大豆交易中心、省部共建國家級優質大豆原產地交易中心。據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俊風介紹,海倫大豆種植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已實現專品種種植、全程機械化生產,以其高油脂、高蛋白、非轉基因的特色品質,享有“金豆”的美譽,吸引了益海嘉里集團、臺灣永和豆漿集團、天津食品集團等知名企業在海倫投資興業、簽約合作,并出口到巴西、印度、荷蘭、馬來西亞和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3萬噸。
內蒙古自治區是東北地區僅次于黑龍江的大豆主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國10%以上,約四分之三在呼倫貝爾。其中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常年大豆種植面積達400萬畝以上,占呼倫貝爾大豆種植面積的40%左右,有著種植區域集中、種植規模大、商品率高、經濟效益高的特點,而且工業污染少,土地平整肥沃,非常有利于生產綠色有機大豆。據莫旗沃豐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沃小園介紹,作為高寒地區,當地生產的大豆生物活性物質豐富,異黃酮、低聚糖、卵磷脂、皂甙等明顯較高,而且大豆蛋白質與脂肪含量也高,特別適合加工腐竹、豆腐及分離蛋白的提取。
國產大豆面積產量的恢復,是大豆產業振興的基礎,也是大豆全產業鏈發展的源頭。一粒大豆從農民的田頭到老百姓的餐桌、從原材料到營養美味的食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豆產業鏈最初一公里或者說第一步,就是農民種出的大豆要賣個好價錢,實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的商品到貨幣“驚險的跳躍”。
正如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在本次大豆產銷對接會致辭中所說,“大豆既要種得好,也要賣得好”。一方面,農民種糧有錢賺,國家糧食才安全。農民種大豆能獲利、多得利,生產有積極性,大豆面積才能持續恢復。另一方面,只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種好豆、賣好豆,滿足大豆加工企業和終端消費需要,國產大豆產業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而反哺大豆生產環節。實際上,大豆種得好、也賣得好,體現的是種豆農民、大豆加工貿易企業、消費者的多贏,唯有如此,我國大豆的擴種和產量的提升才是可持續性的,才能真正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助力,也能為國家擴大內需戰略實施作出積極貢獻。
由于2022年大豆擴種增產與下游消費偏弱碰頭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東北地區大豆收購價高開低走,市場購銷存在一定的階段性壓力。近期,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在積極抓好大豆政策性收購、發揮儲備調控作用的同時,采取多種形式推動做好市場化收購,加強大豆產銷對接服務,促進國產大豆銷售,穩定市場預期,保障農民種糧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豆總體行情較弱的情況下,優質大豆銷路不愁,市場優質優價特征明顯,這對推動大豆“賣得好”有重要啟示。自2014年東北地區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后,大豆“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機制逐步完善,大豆價格主要由市場形成,農民種植大豆的基本收益通過補貼、保險來保障。因此,針對2022年大豆供需形勢新變化,既需要政府通過儲備吞吐調節,引導價格運行在合理區間,更需要更多從市場機制上想辦法,從產業鏈發展上動腦筋。要加強產銷對接服務,為加工貿易企業到產區收購提供便利;加強市場監測預警,為農民有序售糧提供信息引導;要從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視角出發,支持大豆加工企業從粗放發展向精深加工轉變,打造國產大豆優質深加工品牌,并通過產學研、上下游緊密協作,形成國產大豆優質原料基地。

大豆產銷對接會作為第十九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專題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搭建大豆營銷促銷平臺,宣傳推介優質東北國產大豆和全產業鏈品牌,促進國產大豆貿易合作和加工流通。通過對接會的推介可以看出,主產區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行動。如海倫市注重大豆品牌建設,海倫大豆已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被評為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先后榮獲中國優質大豆之鄉、中國富硒大豆產業基地、全國綠色大豆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縣、全國大豆全產業鏈典型縣等殊榮。而被評為“中國十大放心食品品牌”“中國十佳糧油品牌特別獎”的九三集團,依托北大荒非轉基因大豆原料種植基地,建立了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系統,打造成從田間到舌尖的高品質餐桌食品,同時積極拓展訂單種植、優化“龍頭+基地”和基差定價模式,并與北大荒集團內的兄弟公司以及大連商品交易所,共建了中國大豆交易系統平臺,推動傳統大豆貿易向電子商務轉型。
如果“中國大豆看東北”說的是我國大豆生產端優勢區集中在東北地區的特征,那么從消費端看,則對應著“東北大豆看全國”之說,東北大豆的銷售輻射全國大市場,也要依靠全國大市場。據業內估計,近年來黑龍江大豆約有80%流向外地市場,僅黑河市每年就為上海、山東、河北等外省輸送優質大豆超過200萬噸。而西南地區也是國產大豆傳統消費的重要區域,常年凈流入量超過100萬噸。據中糧貿易西南公司反映,盡管受本地擴種及疫情導致消費減弱的影響,但預計2022年云貴川渝仍從東北調入大豆約100萬噸,其中四川調入量45萬噸、云南25萬噸、重慶15萬噸、貴州15萬噸。
一方是國產大豆主產區,一方是國產大豆主銷區,開展產銷協作自然水到渠成。據中糧貿易西南分公司和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在產銷對接會上簽署的合作意向書,下一步將積極發揮中糧貿易在倉儲物流資源、糧食貿易渠道等市場化經營體系方面的優勢,結合海倫市區域優勢、地方政策導向優勢、大豆品質品牌優勢,圍繞大豆貿易、物流、供應鏈服務等核心業務,營建適應新經濟、新業態的大豆市場體系。
雙方約定,將在打造大豆結算中心、協調鐵路物流資源、建設大豆決策信息平臺、推進大豆產業發展、謀劃企業長遠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中糧貿易將逐步推動海倫市建成公司非轉基因大豆的北方結算中心,探索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良種擴繁、數字農業、訂單農業等業務,并在市場化原則下,動員相關生態單位宣傳海倫大豆品牌,增強市場影響力。大豆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的對接,既是發揮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優勢所在,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應有之義。具有規模和網絡優勢的龍頭企業,和具有組織和協調優勢的主產區政府部門,未來在大豆產銷對接上可以有更大作為。
促進國產大豆銷售和產業發展,主產區需要兩條腿走路,既要“走出去”拓展市場,也要“引進來”做好大豆精深加工。相對于千方百計擴大大豆外銷規模,通過吸引企業投資大豆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優質大豆原料就地轉化,對主產區來說是更可持續更有意義的大豆產業發展之道。
“大豆產業之都”黑河市致力于大豆全產業鏈發展,引進象嶼集團等知名企業,持續打造“黑河大豆”“九三大豆”“極境寒養”“嫩江十六膳”等品牌,重點推出九三大豆油、萬物生大豆肽、瓦利亞大豆冰激凌等知名產品以及嫩江德朗福大豆面條、直面、速食面等一系列新產品,拓展中高端消費市場。齊齊哈爾市圍繞益海嘉里、山松生物、華源大豆等大豆加工企業需求,在拜泉縣、訥河市、依安縣、克山縣、克東縣建設5個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基地,重點發展大豆油脂加工、蛋白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加工等產業集群。
中國供銷集團旗下的中國供銷糧油有限公司,也參加本次東北地區大豆產銷對接會,公司董事長陳靜波還應邀見證了中糧貿易與海倫市的現場簽約。據陳董事長介紹,為進一步推動公司“立足收儲、兩端延伸”的市場化轉型發展戰略實施,公司經過前期調研,擬在黑龍江綏化市綏棱縣投資建設非轉基因大豆飼料原料加工及配套倉儲項目,以提升農產品收儲、加工、銷售等產后服務能力,發揮供銷糧油公司為農服務的引領示范作用,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該項目將利用主產區優質大豆糧源優勢,加工非轉基因熱榨豆餅等產品,作為國內外高端飼料及寵物飼料的蛋白原料,項目建成后可年加工40多萬噸非轉基因大豆,成為黑龍江省排名第一的非轉基因大豆飼料原料企業。項目將依托大豆收儲及加工服務需求,與種植大戶和合作社開展大豆訂單合作,在獲得優質大豆原料穩定供應的同時,幫助農戶抵御市場價格風險、增加種豆收入。

據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估計,近年來我國大豆年消費量約1.1億噸,其中85%以上用于壓榨消費,滿足飼用和油用需要,以進口轉基因大豆為主,豆制品、蛋白粉等食用消費不到15%,約1400萬噸,以國產大豆為主。因此,國產大豆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能充分滿足城鄉居民食用消費需要。那么,在我國大豆大幅增產后,新增產量除了繼續拓展食用領域消費潛力外,將大部分進入壓榨領域,即滿足飼料和油脂需要。而國產大豆一旦進入壓榨市場,將直面進口大豆的價格競爭,在生產成本明顯處于劣勢的情況下,立足質量特色開展差異化競爭將是必由之路。前面提到的中國供銷糧油有限公司綏棱非轉基因大豆飼料原料加工項目,即是發揮國產大豆優勢拓展大豆新空間的產業布局。
本次大豆產銷對接會的亮點之一,是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發出了《關于支持國產大豆產業發展》的倡議,提出要加強大豆產業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尤其是產業鏈下游的融合發展,擴大內需和消費,服務國產大豆和油料產業整體優化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這為國產大豆擴大油用飼用消費吹響了號角,帶來了新風向。正如協會秘書長高雯在視頻倡議中所說,大豆油是國際上和中國的主要食用油來源,豆粕是目前全球植物蛋白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在食品、醫藥、輕工、畜禽養殖等產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未來用國產好豆,榨國產好油,有望擦亮國產大豆油品牌,成為大國優質糧油的標志之一。
北大荒集團旗下的被譽為“中國食用油領袖品牌”“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的“九三”,正在持續打造國產大豆油的金字招牌。據九三集團負責人介紹,公司八大系列七大品類的食用油產品矩陣不斷豐富百姓餐桌,其中有機系列大豆油已通過中國、美國、歐盟三重有機認證;精品系列SHOWLIFE大豆二酯食用烹調油,無需改變飲食習慣,通過獨特的代謝方式,讓脂肪在體內不堆積,滿足減肥人群的飲食需求;“壓榨”系列食用油,原料全程低溫存儲,最大限度保留天然營養精華,采用馬口鐵創新鎖鮮裝,隔絕陽光直射,鎖住食用油的新鮮營養。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在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并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農業農村部唐仁健部長指出,農業強國的基本內涵,包括供給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設施裝備配套完善、產業鏈條健全高端、資源利用集約高效、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六個方面。本次東北地區國產大豆產銷對接會傳遞出的信號告訴我們,國產大豆產業發展盡管仍面臨不少挑戰,但農耕文明的底蘊深厚,糧食供給保障的責任重大,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潛力巨大,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扛起農業強國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