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萌
近年來,中國銀行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確立縣域金融為集團“十四五”期間的著力點和主要抓手之一,以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重要方向,發揮全球化、綜合化優勢,積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特色助農發展模式,聚焦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重要領域,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任務,打造“融資、融商、融智、融數”的“四融一體”服務模式,以金融力量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激發鄉村振興動能,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中國銀行涉農貸款、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分別為16%和38%,保持良好增長勢頭。
一直以來,中國銀行持續以金融活水潤澤鄉村沃土,不斷加大涉農信貸發放支持力度;積極發揮全球化優勢,聚焦農業全球產業鏈,以農業龍頭企業為抓手,助力中糧等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高質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進來”,以金融力量打通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助力我國農業產業技術升級,推出“種業貸”“農機貸”等服務方案,強化種業、農機等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農業產業振興,為守牢耕地紅線、端好國人飯碗貢獻中行力量。
中國銀行旗下機構——中銀富登村鎮銀行,設立于2011年,始終堅守“扎根縣域、支農支小”的初心,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努力成為縣域農村資金“蓄水池”。截至2021年底,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已形成了覆蓋全國22個省(區市)縣域農村的普惠金融服務網絡,成為目前全國布局范圍最廣、機構數量最多的村鎮銀行集團。
信息不對稱是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大瓶頸。中國銀行以信息科技為驅動,創新研發了“中銀e企贏”APP,打造全球商機共享生態,努力暢通鄉村縣域的信息“梗阻”。“中銀e企贏”APP內設的鄉村振興模塊,既可為縣域地區發布招商引資信息,也可為鄉鎮企業開辦跨境撮合活動,支持國內優質農產品、特色鄉村文化、綠色生態鄉村實時對接全球市場需求,支持鄉鎮企業足不出戶從“山這頭”鏈接“海那頭”,以“零成本”分享全球價值鏈的廣闊商機,助力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銀行打造“中銀e企贏”鄉村振興專區,助力縣域政府招商引資,服務涉農企業發展成為金融幫扶的“造血機”。“公益中國”APP是中國銀行基于“互聯網+”思維開發的精準幫扶平臺,幫助農產品企業實現產銷對接,持續助力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公益中國”APP現已上線農產品4萬余種。發展至今,該APP已成為60多個部委、企業、地方政府開展精準幫扶工作的管理工具,以及個人、組織參與幫扶等公益活動的信息服務平臺,積極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銀行研究駐在國有關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制度、發展經驗和實踐案例,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依托“惠如愿·菁英薈”等各類研究實踐項目,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努力為農村金融相關政策和實踐建言獻策。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中國銀行致力于建立鄉土人才的“培訓營”,圍繞農村人才基礎薄弱的領域,探索開辦“中銀鄉村振興學堂”,重點針對鄉村治理人才、公共服務人才、派駐扶貧干部、產業振興人才等群體,通過聯動當地院校培訓、定制干部研修班、選派專家師資、分享課程資源等方式開展鄉村人才培養,致力于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
數字化時代,數據已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中國銀行積極應用金融科技成果,探索農業產業數字化的路徑,在浙江麗水開展了茶葉交易場景創新,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了茶葉質量溯源平臺,通過茶葉上下游交易數據的去中心化存儲和發布,確保茶葉種植、采摘、加工、倉儲等全鏈條數據的真實性,并同步在該平臺嵌入“茶商E貸”智能化授信產品,為茶商、茶農配套提供純信用的線上經營貸款。
值得關注的是,城鄉政務領域的“數字鴻溝”是當前鄉村組織振興亟待破解的難題。中國銀行不斷嘗試以信息技術釋放三農數據要素價值,打造“中銀農村三資管理平臺”,經各分行屬地化開發后已陸續在山東、福建、江西等16個省份130個區縣運行。該平臺以農村“三資”管理為基礎,以資金管理為切入,配套現金管理、公務卡、福農卡,通過“三資”記賬系統直連,實現了村級資金的線上化處理和留痕式監管,強化了鄉村資金監管、資產管理和資源整合,輔以立項發起、在線審批、資金撥付等功能,鄉鎮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即可辦理村務支出、村民補貼發放等各項業務,有效推動了鄉村數字化治理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