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軍
面癱在現代醫學中又名為周圍性面神經炎,或稱面癱,是神經內科常見及多發病,經研究是由面神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其臨床表現為患者一側面部僵硬、麻木、松弛、面肌麻痹、額紋變平,患者無法皺眉,鼻唇溝平坦,口角向健康側傾斜,患側可見淚水等[1]。少數患者在發病過程中出現耳后及面部疼痛。據流行病學統計,該病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的人群,特別是在中年人,臨床發病率為0.287‰~0.495‰[2]。西醫認為其與患者免疫功能紊亂、微循環障礙等因素有關,該病常流行于黃種人,中國是該病最嚴重的地區,發病率高于歐美。中醫方面認為,本病多由衛陽不固,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少陽、陽明脈絡,致氣血運行遲滯,經筋失養,筋肉縱緩不收而發病,其發病比較突然。隨著中醫藥的不斷發展,其診斷和治療方法已經非常成熟,中醫治療以病因學治療為主,療效肯定,但不同患者的預后有很大差異,對癥治療效果不佳。湯劑治療面癱的療效是肯定的,但湯劑的用藥仍存在爭議。為此,本研究選擇初次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采用牽正散加桂枝的治療方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東港市中醫院腦病二科的60例初次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2~53歲,平均年齡(45.12±2.40)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1.3±0.2)d。試驗組男15例,女 15例;年齡32~53歲,平均年齡(45.11±2.31)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1.3±0.1)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性別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d)男女試驗組30151545.11±2.311.3±0.1對照組30161445.12±2.401.3±0.2 χ2/t0.0670.0160.000 P 0.7960.9871.000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患者符合神經內科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診療標準;患者處于急性期,首次發病,并且臨床資料完整,之前未經治療,均采用臨床傳統治療;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繼發性面癱,或中樞性面癱患者;之前接受相關治療,可能影響療效觀察指標的患者;存在嚴重心、肝損害,影響藥物代謝的患者;孕婦、哺乳期患者;存在精神病、危重病或晚期疾病患者;不按規定實施干預措施,無法確定療效患者。存在傳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患者;存在腫瘤并侵犯顳骨患者;存在腮腺炎或腮腺腫大患者;不愿意參加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干預,醋酸潑尼松片30 mg/d,口服,5 d后停用;同時進行抗病毒治療,靜脈滴注利巴韋林,口服甲鈷胺膠囊(北京銀建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28),0.5 mg/次,治療1個月。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牽正散加桂枝治療,方劑組成:白附子10 g、僵蠶5 g、全蝎5 g、地龍10 g、桂枝15 g。以上水煎至200 ml,分2次口服,100 ml/次。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第1、2、3周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患者臨床療效采用中醫病診斷療效標準判定:痊愈:患者主觀感覺其面部表情無異常,患者眼瞼閉合,鼓腮無異常,雙側鼻唇溝正常;顯效:患者外觀無異常,無明顯不適,面部運動時存在輕微不對稱;有效:患者感覺好轉,眼瞼可以閉合;口角稍微偏左,稍有改善;無效:患者感覺、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面神經功能癥狀評分根據面神經功能癥狀評分表,對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分。根據患者鼻唇溝、頰部及面肌痙攣的靜止對稱角,以及患者的角膜暴露寬度、撅嘴、面神經功能指標進行評價,患者完全正常、正常、癱瘓評分分別為60~79、45~59、20~44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第1、2、3周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分別為(69.1±1.2)、(71.3±5.0)、(75.6±6.4)分,均高于對照組的(45.0±1.3)、(47.0±4.5)、(49.3±6.3)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第1周第2周第3周試驗組30 69.1±1.2a 71.3±5.0a 75.6±6.4a對照組3045.0±1.347.0±4.549.3±6.3 t 74.61119.78616.040 P 0.0000.0000.000
面癱為臨床高發疾病,多種因素可以導致,發病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一經發病,病情迅速進展,發病1~2 d內面部逐漸出現僵硬癱瘓,5 d內病情達到高峰,嚴重者面部僵硬,無法作出表情,該病病因復雜,與病毒感染,自主神經紊亂等有關,導致面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神經缺血和水腫等[3,4]。常規的西醫治療主要是抗病毒,營養神經。甲鈷胺臨床常用于修復神經傳導功能,抑制神經遞質、調節髓鞘磷脂酰膽堿分泌,對恢復面度神經功能效果明確。該病在中醫學中歸于“口僻”范疇,病因分為內因和外因,或者內外合因。內因主要是由于機體正氣不足,筋脈失去濡養,外因主要由于風寒、風熱等六淫之氣侵襲絡脈,導致脈絡受阻[5]。該病在西醫學中認識不明確,認為主要與神經、病毒、免疫力低下等有關。牽正散是治療面癱的經典方劑,主要由白附子、僵蠶、全蝎三者相結合,白附子為君藥,注入陽明經,有毒,可以祛風化痰止痙,尤其對于頭面部的邪氣,僵蠶、全蝎為臣藥,有熄風止痙的作用,全蝎長于通絡,僵蠶長于化痰,三藥合用,起到化痰熄風的作用,同時配合桂枝,桂枝起到可助衛陽、通經絡、解肌發表之功,《長沙藥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絡而達榮郁。善解風邪,最調木氣[6]。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沖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可見桂枝可以通絡,榮經脈,在治療面癱過程中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本經疏證》論述桂枝云:“蓋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可見桂枝用處之多,用法之妙[7-12]。在本試驗中可以看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第1、2、3周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分別為(69.1±1.2)、(71.3±5.0)、(75.6± 6.4)分,均高于對照組的(45.0±1.3)、(47.0±4.5)、(49.3± 6.3)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牽正散加桂枝治療初次周圍性面癱患者效果顯著,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面癱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