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潤娣 孫巍巍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的常見及多發病,根據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周圍性面癱的發病率為每年(24~79)/1000萬,患病率為每年324/1000萬[1]。據統計,每年至少有346萬人患有這種疾病,其會影響患者的外貌和日常生活,導致其非常痛苦,渴望治療[2]。針灸作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首選療法,療效確切,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對于部分患者,臨床療效并不十分理想。隨著病程的推移,后遺癥期癥狀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導致患者無法完成皺眉、鼓起臉頰、閉上眼睛和其他動作。本文在突出中醫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采用耳穴壓豆聯合埋針治療周圍性面癱,對其療效做出科學規范的評價,觀察其對療效的影響及實際應用價值,并希望得到一個優化的中醫綜合治療方案,以期找到一種療效好、見效快、安全無副作用的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方法。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大連市中醫醫院治療的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3.63±7.13)歲。試驗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19~55歲,平均年齡(36.03± 6.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急性期發作,符合治療要求的患者;年齡18~55歲的患者;不論性別;存在單側神經損傷的患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無嚴重損害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發病后病程>5 d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中樞性面癱患者;雖然有周圍性面癱,但無其他疾病的癥狀患者,如耳源性面癱、腦干梗死、腦腫瘤;心、腦、肝、腎、惡性腫瘤、造血系統、精神病等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懷孕或哺乳期婦女或有生育要求的婦女;無法進行針刺、電針、艾灸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干預:加強患者面部保暖,避免患者面部受到風寒侵襲,采用濕熱毛巾涂抹患者頸部,注意患者皮膚如有破損,應對該部位進行消毒,避免感染。對于眼瞼閉合不全的患者,注意患者眼部避免強光照射,外出時,患者應配戴太陽鏡,防止強光刺激;睡覺時,用無菌紗布覆蓋患者受影響的眼睛,以防止眼睛感染。如有必要,使用金霉素眼膏為患者進行涂抹。患者每次進食后進行漱口,徹底清除患者口腔殘留的食物,防止患者口腔出現感染。穴位按摩康復:臨床應聽從醫生的建議,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并輔以輔助治療。按摩前,醫務人員應剪短指甲長度,以避免劃傷患者的皮膚。在為患者進行穴位按摩之前,應對患者面部皮膚健康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如果患者皮膚存在受損,或患者存在出血性疾病,則不應使用穴位按摩,患者在進行穴位按摩康復時,用力應柔和以及適度。此外,還需要為患者保暖。按摩穴位以太陽、魚腰、陽白以及印堂等為主。
試驗組采取耳穴壓豆聯合埋針進行康復干預,①耳穴壓豆,穴位選擇:神門、心、肝、腎經絡為主、皮質下、交感、顳。操作方法:用酒精棉球對患者耳穴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然后用干棉球擦干,以保證帖敷的粘合力;醫務人員兩手消毒,一只手固定患者耳廓,另一只手持耳穴探棒,對患者進行耳穴定位,對患者稍用力按壓,若患者出現疼痛感、麻脹感,此處即為耳穴點,然后耳穴貼貼于此前確定穴位上,采用“對壓法”對患者穴位進行適度按壓,即臨床醫務人員將拇指指腹分別放在患者耳廓的正背面進行對壓,力度由輕到重,并采以緩慢柔和的用力,切忌對患者使用暴力,而損傷患者皮膚,至患者耳穴周圍出現脹、熱以及痛等類似的感覺為宜。囑患者耳穴部位應減少摩擦接觸,防止脫落,并囑患者進行用力按壓,按壓5 min/穴,囑患者進行早、中、晚各3次按壓,且雙側耳廓交替進行。耳穴貼每天更換1次,7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休息 1 d,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對患者進行療效評估。注意事項:防止貼壓穴位消毒后操作不當而引起感染,或貼敷張力低,導致患者貼敷易脫落;按壓耳穴時,禁止暴力的揉搓,以防損傷耳廓,或導致患者耳穴貼自行脫落。②埋針,選穴:陽白(患側)、四白、顴髎、迎香、地倉、頰車、合谷。操作:患者取坐位位,用適宜濃度的碘伏,在所選穴位上進行常規消毒,采用臨床專業撳針,確認針體無彎曲后將針體分別埋入以上穴位。埋入后,若患者出現疼痛以及發癢等不適,則立即摘除針體,避免患者長時間接觸水,囑患者按壓穴位5次/d,按壓 2 min/次,12 h后更換針體,療程與耳穴壓豆相同。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面部相關評分,包括面神經分級標準評分、面神經功能評價積分表評分、面部殘疾指數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①面神經分級標準:Ⅰ級(正常)面部運動功能正常,無無力癥狀;Ⅱ級(輕度功能障礙)為輕度面部運動功能不對稱,可能有輕度肌無力;Ⅲ級(中度功能障礙)顯示患者臉部明顯不對稱和明顯的繼發性缺陷,但前額有活動。額葉運動的發生表明神經功能并未完全退化;Ⅳ級(中度重度功能障礙)表現為患者面部明顯不對稱,無額葉運動,面部無力;Ⅴ級(重度功能障礙)顯示面部僅有輕微運動,前額無運動,面部功能未恢復至正常,存在神經繼發性缺損;Ⅵ級(完全癱瘓)顯示面部沒有運動或肌肉張力喪失。該分類標準廣泛應用于面神經損傷的臨床研究中,并得到普遍認可,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復性。將面神經分級標準折算成1~6分,得分越低功能障礙越小。②面部殘疾指數評分:輕度麻痹4分,中度麻痹3分,重度麻痹2分,極重度麻痹1分。額紋判定,患側與健康側額紋數相同4分;患側額紋數>健康側1/2為3分;健康側受影響額紋數>1/3為2分;健康側受影響額紋數≤健康側額葉線數的1/3為1分;患側額葉線完全消失為0分。輕微閉眼判定,患側眼瞼完全閉合,眼裂=0 mm為4分;患側眼瞼稍不完整,眼裂>0 mm,<3 mm為3分;患側眼瞼不能閉合,眼裂>6 mm,患側眼瞼<10 mm不能閉合為2分;眼裂≥10 mm。鼓腮判定,無漏氣為4分;輕微偏向健康側,但無漏氣為3分;輕微偏向健康側,輕微漏氣為2分;明顯偏向健康側,嚴重漏氣為1分;明顯偏向健康側,極嚴重漏氣為0分。面部殘疾指數評分得分折算為0~10分,得分越高,面癱對患者身體功能的影響越小,身體功能越好。③面神經功能評價積分表評分,患側面部表情肌自主運動非常微弱,且沒有患側面部表情肌自主運動的分類標準:極重度面神經評分≤5分,嚴重面神經評分6~9分;中度面神經評分10~22分;輕度面神經評分23~30分;正常面神經評分>30分,臨床將患者得分折算為0~3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輕微。④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患者面癱的癥狀消失,所有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面部可能有輕微功能障礙,在運動過程中雙側前額皺紋對稱移動,眼瞼可以輕微用力閉合;有效:患者面部肌肉功能減弱,上額運動較弱,眼瞼在用力時可以可碰合;無效:患者休息時雙側前額皺紋雙側不對稱,上額頭運動無力,眼睛無法完全閉合,口角只能輕微移動。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面部相關評分比較 試驗組面神經分級標準評分低于對照組,面神經功能評價積分表評分、面部殘疾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面部相關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面部相關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面神經分級標準評分面神經功能評價積分表評分面部殘疾指數評分試驗組30 2.37±0.25a 22.07±1.13a 7.37±0.42a對照組304.10±0.2611.03±0.972.87±0.41 t 26.27040.60441.993 P 0.0000.0000.00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周圍性面癱經常發生在春天和秋天,患者發病很突然,男性多于女性。調查發現,中國的面癱患病率為432.8/100000[3]。西醫對面癱的病因病機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感染病毒后的過敏反應或冷刺激等環境因素可能導致周圍性面癱,引起營養面神經血管痙攣和缺血,導致面神經水腫等癥狀[4]。西醫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在早期,類固醇、神經營養劑和其他藥物主要用于抗炎和滋養神經作用,但臨床效果不是很理想[5]。在中晚期,采用手術方法,具有一定的風險。古代經典文獻中沒有“周圍性面癱”這一病名,可稱為“口僻”,其是由于患者正氣不足,經脈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以致患者出現氣血阻痹、經脈不暢等癥狀[6]。耳穴治病的理論根基,散布于諸多臨床中醫經典著作中,某古書籍曰:“耳者為宗脈所聚也”。耳與五臟相關,耳既是于內臟腑的外在穴位,同時也是臟腑疾病的治療點。耳屬于局部器官,其外形為一個倒置的人體,耳穴壓豆療法是通過相應耳部穴位,來對患者進行按壓刺激,達到行氣理血,疏通經絡,調和患者臟腑功能的目的,從而恢復患者大腦皮質的正常神經調節的作用,使患者興奮功能趨于平衡[7]。現代醫學也證實,耳穴壓豆療法是在耳穴位處貼壓王不留籽粒,通過對耳穴的機械刺激,可通過周圍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并可進行良性雙向調節,以平衡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耳對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與全身的經絡聯系密切。埋針療法基于中醫學理論,如某古書籍所言:“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多年的臨床實踐初步證實,埋針對多種慢性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8,9]。隨著制針技術的發展,開發出一種針體薄的一次性使用針,使臨床應用更加方便,其進行治療有以下優點:①不僅減輕了患者在穿針過程中的疼痛,同時還充分發揮了壓針的持續刺激作用,使患者保持持續的針感,提高臨床療效;②與現代運動療法相結合,促進人體氣血運行,達到舒筋活血、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③與激素和其他藥物治療相比,激素可誘發感染和失眠等不良反應。在規范操作的前提下,埋針無不良反應,對人體傷害小,不會出現彎針、斷針等不良情況。
綜上所述,采取耳穴壓豆聯合埋針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