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政

東漢安帝元初六年(120年)的一天,在南陽郡官道上,一個年輕人帶著一群人在烈日下已守候多時。這個年輕人叫朱穆,盡管他只有20歲,卻已是南陽郡的督郵,這天正在此等候新太守的到來。
說起督郵這個官職,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三國演義》里,因為索賄不成,欲陷害劉備,反被張飛怒鞭的,使陶淵明憤慨“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并毅然決然掛冠而去的,都是督郵這個角色。事實上,督郵乃一郡之內的重要官員,擔負著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等職能,在《漢官儀》中被稱為“郡之極位”。因此,朱穆年紀輕輕就做了督郵,自然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出乎意料的是,當新太守姍姍到來后,見到朱穆,卻毫不客氣地問:“你如此年紀就當了督郵,是因為族勢呢,還是憑借才德?”朱穆沒想到新太守一見面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但他并沒有慌亂,而是平靜地說:“郡中之人盼望您的到來如同盼望孔圣人一樣,都說非顏回不敢以迎孔子。”
面對太守的刁難,朱穆的回答不卑不亢、綿里藏針,先是以孔子作比,將太守恭維了一下,隨即以顏回自喻,表明自己也不是浪得虛位。不過,朱穆其實并沒有回答太守關于其“族勢”的質問,事實上,朱穆的“族勢”確實非同一般。他的曾祖父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祖父是尚書令,父親官至陳國相。朱穆的顯赫家世,太守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這樣問,顯然是擔心朱穆倚仗族勢、難以駕馭,因此一見面就要“殺殺其銳氣”。
太守的話雖然無禮,不過,追尋當時關于年輕干部選拔的情形,或許可以理解一二了。漢代在官員選拔上實行察舉制,但到了東漢,卻已然演變成豪門世族結黨營私、私相授受的工具。與此同時,早在東漢初期,就有人上言指出:“郡國舉孝廉,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由此可見,東漢在選拔年輕干部時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選人者動機不純,將選拔年輕干部作為一項“長期投資”;二是選上來的年輕干部以貴胄子弟居多。據考證,在東漢265位有家世可考的孝廉中,出身貧寒者只有18人,比例不到7%;而多達139人出身仕宦之門,比例超過一半。如此巨大的反差無疑是令人震驚的。在這樣的政治生態下,對于那些歷代仕宦的豪門家族,地方官員想必免不了多受掣肘。
除去選拔過程中的爭議,年輕干部在履職決事上也常受質疑。清朝道光年間,23歲的進士鄭祖琛出任江西星子縣知縣,孰料到任之初,竟不肯坐堂,家人促之,竟至啼哭。數月之間,滯獄如同山積。其夫人無奈,與諸仆暗謀,騙其有客人到訪,鄭祖琛方才整肅衣冠來到大堂。這時夫人忙命人將屏風撤去,早已等候多時的數百隸役大聲傳呼:“大人升堂了!”鄭祖琛只好入座視事,一時成為笑資。對年輕干部有無背景、能否勝任的質疑,在我們今天看來也常常出現。看來,古人也有選拔年輕干部時“逢提必疑”的困惑。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外乎有這幾種方式:一是堅持按制度選人,二是堅持陽光下選人,三是自覺接受公眾監督。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取信于民,真正提升選拔年輕干部的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