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貴梓 付立軍
如今,正宗中餐不再一味迎合,而是展現自身特色,不但靠口味刷新了日本人的認知,還將與食物相關的地域風情巧妙融合,打造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

在日本,甜口的麻婆豆腐、用醬油和鹽勾芡的米飯等,都是流傳百年的“中華料理”,化作幾代日本人對中餐的深刻印象,即便這些菜的味道、做法與真正的中餐相去甚遠。
然而,近些年,不少百年“中華料理店”倒閉,水煮魚、麻辣燙、火鍋等原汁原味的中餐市場迅速膨脹,“正宗中餐”一詞成為日本的熱門新詞。
很多日本人終于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吃的都是“假中餐”。
一天,日本網友阿卡發現家附近新開了一家叫“只賣麻辣燙”的中餐廳,并且生意火爆。從沒吃過麻辣燙的阿卡鼓足勇氣進店一試,卻沒找到傳統餐廳里常見的菜單,眼前只有形形色色的丸子和蔬菜。她只好學著其他顧客的樣子,拿起餐盆、夾子,憑感覺亂選一通。
“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次失敗的‘探店’”,沒想到只吃了幾口,阿卡就被濃郁的骨湯和浸滿湯汁的“不知名丸子”深深折服。“原來還有這種中餐。”阿卡感嘆道。
隨著麻辣燙在日本互聯網掀起討論熱潮,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尋找地道中國味兒,他們稱之為“真中華”或“正宗中餐”。
那么,什么樣的中餐能被稱為“真中華”呢?日本媒體和美食博主總結出了幾個判斷標準——
首先,是就餐環境。店面裝修要加入中國元素,比如京劇臉譜、紙扇祥云、中國龍、大熊貓,更有甚者,直接把東北農家樂“搬”去了日本街頭。餐具要用青花瓷碗、酒盅,墻上要貼滿中文網絡流行語,背景音樂要選中國流行音樂,最好再請幾位中國人現場駐唱。
其次,是服務特色。菜單上全是中文,服務員也不太懂日語。
最后,便是吃法和味道。如今,去“正宗中餐廳”的日本客人越來越多。當他們好奇地走進“正宗中餐廳”,關于中餐的印象正逐漸被改寫:“這和街邊開了100年的中餐廳真的不一樣!”
“街邊開了100年的中餐廳”,又是什么樣的呢?
從橫濱濱海處的元町中華街站出發,步行約5分鐘就會抵達一條狹長的街道。這是亞洲最大的唐人街——橫濱中華街。日本人對中餐的認知,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160多年前,橫濱只是個普通小村莊,日美締結《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后才被迫開港,成為日本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量外國商人、翻譯和買辦涌入,其中不乏中國人,聚集扎根于此。
1868年,橫濱中華街雛形出現。
1972年,中日建交后,兩國密切交流進一步促進中華街繁榮。20世紀80年代,每日來此參觀的游客達5萬人以上,帶動周邊服務業興起,營業收入躍居神奈川縣各景點首位。
日本對中華料理的追尋也躍出中華街,向全社會蔓延。
隨著中華料理店數量增加、競爭加劇,受眾群體已不再局限于華人華僑。為吸引更多日本顧客,商家根據其清淡口味和飲食習慣進行本土化改造,減少油和香料用量。可以說,日本中華料理其實與真正的中餐頗有差距。
比如,餃子和燒賣在日本不是主食,而是葷菜。豬肉餡生餃直接下鍋煎到金黃焦脆,倒扣裝盤,配上米飯、醬湯或者拉面一起吃。
再比如,麻婆豆腐。在中國,麻婆豆腐要求麻、辣、燙、酥、嫩、整。在日本,麻婆豆腐則用辣椒代替花椒、用八丁味噌代替豆瓣醬,以減輕麻辣口感;有的甚至加入甜面醬和日本黃豆醬,則得到一盤咸甜口的麻婆豆腐。“麻婆”二字也成了研判地道與否的標志,于是出現了麻婆茄子、麻婆春雨、草莓麻婆豆腐等神奇菜式。
進入21世紀,隨著日本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中華街延續繁榮。百米長街坐落百余家餐店,每年約有2000萬游客漫步于此,尋覓中華美味。
一切在2020年的冬春之交戛然而止。受疫情影響,日本餐飲行業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百年老街迎來一波更新換代。
空余店鋪增加,店鋪租金下調,不少中國經營者從中看到商機,帶著酸菜魚、麻辣燙、麻辣香鍋、冒菜等入駐餐飲市場,成為橫濱中華街的“新主人”。這些中餐不再按照日本人的習慣改造,而是專門從中國進口調味材料、引入廚師,完全傳承中國口味。
與此同時,日本的年輕消費者通過網絡了解并期待體驗真正的中國美食。有消費者邊吃邊稱贊:“活了30年,還是第一次發現世上竟有這等美味!”
此外,據日本“外賣總研”調查,過去3年里,一向口味清淡的日本人嗜辣水平大幅提升,每5人里就有1人表示非常喜歡辛辣食物。吃辣時身體會分泌大量內啡肽,讓人產生愉悅和欣快感,從而緩解壓力。分析認為,疫情影響經濟發展,推升日本民眾生活壓力,是其嗜辣水平大幅提升的原因之一。
這一切都促使“正宗中餐廳”在日本大受歡迎。
這并不是橫濱中華街的獨有現象。在東京,甚至還形成了“正宗中餐三大圣地”:新宿區、池袋區、小巖·新小巖區,大量中國店鋪一字排開,各色菜系應有盡有。
如今,正宗中餐不再一味迎合,而是展現自身特色,不但靠口味刷新了日本人的認知,還將與食物相關的地域風情巧妙融合,打造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一些傳統中華料理店也開始將正宗中餐加入菜譜,尋找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