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營,劉鳳嬌,馮洪超,楊學伶
(寶坻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1800)
稻田養殖紅草金魚屬于稻漁綜合種養的一種模式,基于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稻田養蝦的原理并取得成效。近年天津寶坻區開展了稻田養觀賞魚模式,養殖品種以紅草金魚為主,根據紅草金魚飼養簡便、生長較快、抵抗力與適應性強的特征,在稻田溝渠中進行粗放養殖,從而實現“一水兩用、一地多收”,促進農民增收,是一種綠色生態農業的養殖模式。現將稻田養殖紅草金魚的技術要點、效益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與稻田養殖食用魚、河蟹和小龍蝦養殖模式進行對比情況介紹如下。
稻漁綜合種養是根據生態循環農業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技術、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通過對稻田實施工程化改造構建稻漁共生互促系統[1]。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是在產業化生產方式的基礎下在稻田中開展水產養殖,以“以漁促稻、穩糧增效”為指導原則,具有穩糧、促漁、增收、提質、環境友好、發展可持續等多種生態系統功能[2]。稻魚綜合種養模式具有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產品化、品牌化和具體化等特征,能夠為廣大農民帶來較好的經濟收益[3-4]。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稻田養魚的國家,擁有悠久的稻田養魚歷史,漢唐時期已有相關文字記載[5-7]。
目前,中國稻漁綜合種養已逐步形成稻-蟹、稻-蝦、稻-龜鱉、稻-魚、稻-貝、稻-蛙及綜合類等7大類24種典型模式[8]。其中稻田養魚多選擇草魚、鯉、鯽、泥鰍等作為主要養殖品種[9]。稻田養魚不僅可以減少水稻病蟲害和雜草,而且可以降低農藥噴施量[10],同時可實現水稻增產,還可以通過水產品增收提高經濟效益[11]。
近年來,寶坻區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促進農民增收。寶坻區擁有稻田面積約31 349 hm2,稻漁綜合種養已超過全區總面積50%以上,主要養殖模式包括稻蟹、稻蝦、稻魚等,其中稻魚、稻蟹養殖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大部分種養戶都已取得較好收益。寶坻區根據已經成熟的養殖模式,近期又在林亭口鎮開展了稻田養殖觀賞魚模式,通過幾年的摸索、研究、改進,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國內已報道的稻-觀賞魚養殖品種主要有紅鯽、荷包紅鯉[12]、金魚[13]、獅頭、珍珠、錦鯉[14]等。寶坻區稻-觀賞魚主要養殖品種為紅草金魚(圖1),紅草金魚是草金魚的一種,體紅色,食性廣,飼養簡便,生長速度較快,抵抗力與適應性強。稻田養殖紅草金魚主要放養在稻田周邊的溝渠中,溝渠中存在大量枝角類和搖蚊幼蟲,可為紅草金魚提供充足的餌料,有利于紅草金魚的生長。而且稻田養紅草金魚屬于粗放型養殖模式,養殖方法簡單,無須對稻田及溝渠額外建設養殖設施,資金投入少,節省人力物力,又可以促進農民增收。

圖1 紅草金魚
稻田養殖紅草金魚、食用魚都可直接利用稻田溝渠,只要根據實際情況清理溝渠、消毒、施肥的常規操作,無須再建其他設施。而稻田養殖河蟹和小龍蝦除需清理溝渠、消毒、施肥外,還需修建田埂、田間溝、建立防逃網等設施。
養殖所用溝渠寬10 m,深2 m,水深1.5 m左右,水質良好,為稻田澆灌用上水渠,屬于循環水系。一般在5月上旬左右施發酵后的豬、牛、雞糞底肥1次,約每667 m225 kg;放養苗種前清理溝渠,殺滅野雜魚和田鼠、水蛇等敵害生物,并施用稻田封閉藥物。同時,在溝渠進、排水口處設置防逃設施,一般選用網布,網目的選擇以能夠防止有害生物入侵及魚類外逃為宜。于每年5月初進行水稻插秧。
5月底至6月初,在稻田上水渠中投放紅草金魚夏花,平均規格0.25 g/尾,一般放養密度為每667 m22 000尾。寶坻區種養戶大部分投放自繁紅草金魚苗種,對于無孵化條件的種養戶也可外購,價格通常在0.02~0.03元/尾。
由于溝渠中存在大量搖蚊幼蟲和枝角類等天然餌料,稻田養殖紅草金魚期間,基本不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溝渠為活水水源,放養密度較低,不會出現缺氧。養殖期間,需定期查看紅草金魚攝食情況及防逃網是否有破損。如遇惡劣天氣應提前調節水位,做好相應防范措施。紅草金魚基本不發病,無須施用農藥,如遇水稻發病,可采用低毒的生物制劑藥防治。施藥前可通過預試驗觀察養殖動物對藥物的反應,確定安全后再施用。
稻田養殖紅草金魚以稻田及溝渠中的浮游動、植物及雜草為主要餌料,需人工投喂的餌料較少,而稻田養殖河蟹和小龍蝦以水中雜魚、田螺、人工配合飼料、水草為食,日常需要投入適量的人工餌料,以防止河蟹和小龍蝦因田地里天然餌料缺乏,吃食少量稻稈,給水稻生長帶來一定影響。
稻田養紅草金魚養殖周期通常為5個月左右,與稻田養殖河蟹的周期相當,較食用魚養殖周期(7個月左右)、小龍蝦養殖周期(6個月左右)短,該模式投入資金回收快,且由于養殖周期短雇傭工人時間較短,可以節省部分人工成本。寶坻區稻田養殖的紅草金魚,通常在每年10月1日之后,采用在進水口處放置地籠的方式進行分批或集中捕獲。
捕獲時紅草金魚平均規格16.5 g/尾,每667 m2可捕獲25 kg左右,售價25元/kg左右,每667 m2產值625元,除去人工、苗種、防逃網等成本,每667 m2效益可達到300~400元。稻田養殖紅草金魚屬于粗放養殖,操作簡單,基本不需要額外投入人工、飼料、養殖設施等,節省了養殖成本。紅草金魚吃食溝渠及稻田中的害蟲和草籽,不僅可有效減少化肥及除蟲、除草藥物的使用,且稻田中養殖的紅草金魚因長期吃食紅蟲(即搖蚊幼蟲),體色較池塘養殖的紅草金魚更紅,品相更好,可作觀賞用,也可作為其他觀賞魚(如龍魚)的優質餌料。該模式生產的水稻具有天然、綠色、無污染等特點,深受市場歡迎。稻田養殖模式對比情況見表1。由表1可見,稻田養殖紅草金魚模式較其他養殖模式經濟效益高。

表1 稻田養殖模式對比
稻-觀賞魚養殖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既提高稻田產量,又額外收獲了觀賞魚,有效調整了農村經濟結構,提高了農民總體收入水平,對社會穩定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15]。同時該種養模式,可使本地農業增產、增收,提高了種植業者的積極性,對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稻田溝渠中存在的大量枝角類和搖蚊幼蟲及其他雜蟲,可為紅草金魚提供豐富的餌料,并且進水渠為活水,溶解氧充足,可為紅草金魚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溝渠中的少量紅草金魚隨著環境的變化游進稻田內,魚在稻田內的活動,可以起到松弛土壤的效果,其排泄物還可作為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16]。同時,魚還可以將水稻害蟲、雜草草籽等作為食物,對稻田起到除蟲、除草的效果,通過減少肥料施加和農藥噴灑的方法,降低農藥對水稻和魚類的危害[17-18]。不僅減少了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工作,也消除了化學防治帶來的農藥殘留問題。基于物種間資源互補的循環生態學機理[19],依托水稻和魚類兩大資源優勢,稻魚綜合種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是一種生態循環、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20],符合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稻田養殖紅草金魚雖然節省人力、物力,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可使稻田達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稻田種植散戶多,土地流轉期短,規模化發展稻田養紅草金魚難度大,而且不利于農技推廣人員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技術服務。二是捕獲難度大,部分紅草金魚養殖期間由溝渠進入稻田,放水捕獲時未能及時回到溝渠造成滯留田地,無法完全捕獲,入冬后部分凍死在田間。三是銷售渠道難找,需求量大的經銷商一般不會與個體從業者簽訂營銷合同,雖然種養戶可自行尋找部分購買戶,但需求量不大,且需及時捕獲及時銷售。四是品牌化建設不足,稻田養紅草金魚無標準化生產規程,不能形成產品品牌,缺乏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