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翔 李留建 姚衛盛 劉 欣 楊 琳
從2017 年開始,高考英語(天津卷)開始實行兩次筆試考試。閱讀理解在各題型中分值最高,占總分的三分之一(見表1),在高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本研究以Bachman 和Palmer 提出的任務特征框架[2]為基礎,結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的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標準構建評價框架,從語篇輸入和預期回答兩方面評析2022 年高考英語(天津卷)閱讀理解試題的內容效度。

表1 英語高考(天津卷)題型及分值設計
以2022 年高考英語(天津卷)兩次筆試的閱讀理解試題為研究對象,兩份試卷均設置4 篇閱讀文本,總題項數均為20(見表2)。

表2 2022年高考英語(天津卷)閱讀理解題項數目
基于Bachman 和Palmer 提出的任務特征框架,從語篇輸入特征、預期回答兩個方面對閱讀理解試題進行內容效度分析。語篇輸入特征是指考生需要處理和回答的測試材料,包括材料的呈現形式(如材料使用的語言、長度和輸入材料的速度等)和語言特征(如材料的話題、結構和語篇特征),即語篇的內容特征[3]。預期回答是指考生對閱讀測試任務做出的反應和輸出[4]。《課標》中的英語課程內容具體規定了學生在英語課程中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力求回答教師應該教什么、學生應該學什么的問題[5],包括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6];學業質量標準是針對課程及其內容的學習結果制定的檢驗標準[5]。本研究在任務特征框架的基礎上,結合《課標》中學業質量水平的相關描述,設計了分析框架(見表3)。

表3 英語高考閱讀理解試題內容效度分析框架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閱讀理解需要以詞匯和語法知識為基礎,在語篇層次上進行,強調對語篇的精細閱讀,尤其是對文章整體結構和關鍵信息的理解[7]。因此,對于試題在語言知識層面的內容效度,本文只討論其中的語篇知識維度。此外,由于學生對學習策略的使用具有內隱性,難以觀察、檢測[8],故在本文中不討論。
藍思值(Lexile Scale)是目前國際上衡量讀者英語閱讀能力以及讀本文本難度時的一個常用的描述方式。借助美國教育科研機構Metametrics 研制的藍思分級確定各篇文章的藍思值,對閱讀理解分測試項目的語篇進行文本分析,確定文章長度、難度、主題語境、語篇類型、文化知識以及解題所需的語篇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考生作答表現評析預期回答。
為保證研究信度,對文本和考生作答表現的分析均由本文5 位作者獨立評判,之后對于意見不一的要點反復商討確認。
1. 文章長度及難度
如表4 所示,2022 年高考英語天津卷第二次筆試的閱讀理解篇章長度大于第一次;第一次筆試的語篇難度大于第二次。

表4 閱讀理解篇章概況
2. 主題語境
主題語境是英語課程的主題范圍,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范疇[5]。閱讀理解部分篇章的主題語境分布如表5。

表5 主題語境統計
第一次筆試A、B、D 篇的主題語境均屬于“人與社會”。其中,A 篇介紹了英格蘭當地的文化場所(Leeds Art Gallery)、體育賽事(Cambridge-Oxford Boat Race 和 The Grand National)以 及 傳 統 節 日(Todmorden Folk Festival 和 Keswick Mountain Festival);B 篇講述了作者作為機場工作人員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旅客進行服務和溝通時,保持真誠友善的態度和同理心;D 篇論證了科學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過程。C 篇的主題語境屬于“人與自然”,介紹了在動物學領域關于吸取物體機理的研究成果并鼓勵人們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機器人發明。
第二次筆試A、B、D 篇的主題語境均屬于“人與自我”。其中,A 篇涉及學校生活,B篇是關于接納和認識自我,保持自尊自愛的生活態度,D 篇則論述熱愛和知識對于生活的意義與價值。C 篇的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介紹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研究成果。
總體看來,兩次試題的主題語境符合《課標》的要求,且側重考查人與自我、社會相關主題語境的篇章。
3. 語篇類型
語篇類型是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不同類型的文體[6]。學習語篇的特定結構、文體特征和表達方式,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語篇意義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使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的表達與交流[5]。試題的語篇類型統計如表6。

表6 語篇類型統計
兩次考試試題在語篇類型的設置上保持一致,符合《課標》的內容要求。并且分別設置了1 篇屬于選修課程類別的高于高考水平的語篇。這反映出高考英語(天津卷)在考查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課程要求的內容基礎上,對學生理解基礎性和通用性語篇之外的語篇類型特點,也有所要求。
4. 語篇知識
語篇知識是關于語篇如何構成、如何表達意義以及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如何使用語篇的知識。對兩次考試的閱讀理解試題逐一分析,梳理出解題需具備的語篇知識(有整合)的頻數如表7。

表7 試題考查的語篇知識頻數
學習語篇知識有助于語言使用者有效理解閱讀語篇[6],因此,在解題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對于第一次筆試的C篇第49題,考生可結合說明文的寫作目的進行思考:說明文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性質、特征、結構、功能、結果或發展過程的揭示說明,使讀者對事物的本質獲得客觀、準確的認識和了解的文體[9]。本文中,作者介紹了對大象和魚兩種動物吸取物體的機理所做的研究及成果,目的在于啟發人們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機器人技術造福人類生活,故答案為C項。
49.What is the author” 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
A.To promote a new technology.
B.To recommend a research team.
C.To introduce a scientific discovery.
D.To explain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再如,對于第一次筆試D篇第55題,考生可結合末段主題句“In my view,science is not simple,and neither is the natural world. Our efforts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natural world are just that:efforts.”判斷作者對于探求科學的觀點和態度,分析得出B 項為最適切的文章標題。
55.What c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Efforts in Science:Dreaming Big
B.Science:Endless Journey to Truth
C.Scientists:Defenders of Science
D.Scientific Method:Simple Choice
又如,對于第二次筆試的A 篇第36-40 題,考生可通過判斷文章語篇類型(新生入學指南)和文章結構特點(引言+小標題+相應細節信息),利用題目中的關鍵詞,尋找相應的細節信息。以第37 題為例,考生根據題干中“reaching a huge goal”閱讀標題“Goal setting”下的正文,比較文章和選項的一致信息,得出答案項為A。
37.What is the author” s suggestion for reaching a huge goal?
A.Divide it into smaller,more achievable ones.
B.Reward oneself for each goal one has set.
C.Purchase a clear,updated roadmap.
D.Push oneself to an upper level.
對于第二次筆試的C 篇第49 題,考生可借助段落及句子之間的語義邏輯關系輔助思考。文章第三段末句“…EC theories that the brain and body are working together as an organic supercomputer,processing everything and forming your reactions.”交代了思維和身體協同處理信息,形成反應的機能。第四、第五段的“Further studies have backed up the mind-body interaction”和“For further proof,we can look at the metaphors(比喻說法)that we use without even thinking.”兩句話是針對該內容的兩個例證,論證感官對思維的影響,故選擇B項。
49. What does the author intend to prove by citing the metaphors in Paragraph 5?
A.Human speech is alive with metaphors.
B.Human senses have effects on thinking.
C.Human language is shaped by visual images.
D.Human emotions are often compared to natural materials.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兩次考試所涉及的語篇知識均屬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課程范圍,符合《課標》要求。此外,兩次考試均重點考查了語篇成分之間的語義邏輯關系,對于語篇結構特征、段首句、主題句、過渡句等也有涉及。
5. 文化知識
研究表明,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有利于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10]。在兩次考試中,分別有1篇閱讀理解文本突出體現了《課標》對于選擇性必修課程中文化知識的內容要求(見表8)。

表8 試題考查的文化知識
第一次筆試的B 篇文章講述了作者作為機場工作人員為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旅客服務的經歷,由此傳遞人際溝通的價值取向:世界由多元文化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組成。在與人交流時,應該保持同理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真誠友善。第二次筆試的B 篇文章則講述了作者作為非洲人到挪威學習的經歷。最初,由于外貌和口吃導致自卑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人經歷的豐富,意識到應當學會正視外貌差異和自身不足,調整心態,以自尊自愛的積極態度面對生活。
基于對良好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人與社會)、優秀品行和正確的人生態度(人與自我)等相關主題語篇的探究,考生對主題相關的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評判,有助于理解試題語篇傳遞的價值取向,為考生解答涉及價值觀判斷和道德情感的題目(如第二次筆試的第45題,答案為D)奠定基礎。
45. What can best summarize the message contained in the passage?
A.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B.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C. Self-acceptance is based on the love for oneself.
D. Self-love is key to the attainment of selfpride.
兩次考試閱讀理解試題涉及的文化知識符合《課標》內容要求,但考查比重有限。在今后的試題設計中,可適當增加閱讀語篇中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文化元素,特別是中國優秀特色文化元素,促進學生在比較、鑒賞、批判和反思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理解力,堅定文化自信。
6. 語言技能
閱讀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理解性技能之一[6]。本研究通過對兩次考試的閱讀理解試題逐一分析,梳理出解答各題所需的閱讀技能的頻數如表9。

表9 試題考查的語言能力頻數
例如,第一次筆試的A 篇第36 題要求考生運用必修課程的第4和第6條技能:首先借助題目中的關鍵 字 詞“to watch a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universities”找到原文“The Boat Race”標題下的信息“This year will see the universities go head to head…”,得出題干中考查的關鍵信息:比賽地點為“Putney,London”,選出答案A。
36. Where do you go if you want to watch a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universities?
A.Putney,London.
B.Aintree,Merseyside.
C.Calderdale,West Yorkshire.
D.Keswick,Lake District National Park.
再如,B篇第40題要求考生運用必修課程的第2和第6 條技能:首先根據題干中關鍵詞“the author” s job”找到原文第一段“My daily work is helping connecting(轉乘)passengers”,通過“for example”確定作者的工作內容的例子“answering their questions about the boarding gate or departure time”,根據例證概括出答案為C。
40.What does the author” s job involve?
A.Cleaning the lounge.
B.Helping book hotels.
C.Providing information.
D.Selling food and drinks.
又如,B篇第42題要求考生運用必修課程的第6和第9 條技能:首先根據題干中的關鍵詞“empathy”找到原文第三段首句,根據后句“We put ourselves in the passengers” shoes…”推測出 empathy 的詞義,選出答案A。
42.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empathy”in Paragraph 3 probably mean?
A.Understanding others” feelings.
B.Following the passengers” steps.
C.Recalling the memories of the trips.
D.Avoiding giving unwise suggestions.
再如,C篇第47題需要考生運用必修課程的第6條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第1 條技能:首先根據題目和文章的順序及關鍵詞“elephant” s trunk”找到第四段“The elephant…use suction at a fixed distance from the pancake to‘raise’the object in the air and hold it,or gently press the tip of its trunk against the pancake and apply suction to pick it up.”概括出象鼻可通過不同方法吸取物品,選出答案D項。
47. What can be learned about an elephant” s trunk in the experiment?
A.Its tip can sense the thickness of objects.
B.Its weight affects its movement.
C.It breaks the food before holding it.
D.It picks up delicate objects in different ways.
第二次筆試的B篇第45題需要考生運用必修課程的第1 條技能,根據首段“Just to explain that the attainment of self-pride comes from a great deal of self-love,and to attain it,one must first learn to accept oneself as one is.”以及首段和后文的關系(要點和事例),確定該句為篇章主旨句。據此選出D項,即為語篇要義。
45. What can best summarize the message contained in the passage?
A.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B.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C. Self-acceptance is based on the love for oneself.
D.Self-love is key to the attainment of self-pride.
此外,D 篇第53 題需要考生運用必修課程第2條、第6 條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第9 條技能:首先根據題干中“According to paragraph 4”和“…doing the things with a loving heart”找到文中“When we do certain right things merely as a duty,we find our job so tiresome that we” ll soon burn out. However,when we do that same job out of love,we not only enjoy what we do,but also do it with an effortless feeling.”根據顯性對比關系,結合“effortless”的字面含義,推斷出答案C。
53.According to Paragraph 4,doing certain right things with a loving heart makes one ______.
A.less selfish
B.less annoying
C.more motivated
D.more responsible
最后,D 篇第55 題需要考生運用必修課程第6條和選修課程第3 條技能:首先根據題干中“According to paragraph 5”和“life can be made truly good when…”找到文中“If love is the engine of a car,knowledge is the steering wheel(方向盤). If the engine lacks power,the car can” t move;if the driver loses control of the steering,a road accident probably occurs.”通過文中作者將“love”類比成“car”,將“knowledge”類比成“steering wheel”,可推斷出此處的邏 輯為“love”和“knowledge”的作用 分別為“inspire”和“guide”,據此選出答案A。
55.According to Paragraph 5,life can be made truly good when ______.
A.inspired by love and guided by knowledge
B.directed by love and pushed by knowledge
C.purified by love and enriched by knowledge
D.promoted by love and defined by knowledge
通過分析題目可以發現,第一次考試涉及8 項語言技能,第二次考試涉及7 項語言技能,覆蓋面較廣,分布于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范圍內,在滿足《課標》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兼顧了高于高考水平的閱讀技能考查。且部分題目考查了考生綜合運用多種閱讀技能的能力,需要考生具備較強的語篇分析能力。
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6]。學業質量的三個水平分別對應高中階段英語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中的提高類課程。本研究梳理了試題中反映的學業質量水平描述(有整合)及相應題數(見表10),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試題,結合考生作答表現進行探討。

表10 學業質量水平描述
研究發現,第一次考試對學生在三個水平的學業質量表現均有涉及,第二次試題更側重學生達成水平二的要求。總體來說,均符合《課標》要求,且對學生的學業表現在達到高考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試題突出考查了學生比較與推斷的思維能力。以下結合Anderson 等提出的認知維度[11],選取典型例題進行探討。
第一次筆試的A 篇屬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語篇,其中第39 題考查考生獲取主要事實信息的能力(水平1-9),需要考生比較原文和選項信息的一致性得出答案。該題平均得分率為0.92,屬容易題(表11)。

表11 第39題考生作答表現
39.You can admire works of art at ______.
A.Celebrating Jill McKnight
B.The Grand National
C.Todmorden Folk Festival
D.Keswick Mountain Festival
B篇屬于書面語篇,其中第42題要求考生基于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水平2-11)。該題平均得分率為0.52,屬中等題(表12)。其中,B項為各組考生錯選率最高項,原因是考生忽略或不了解后文“put ourselves in the passengers” shoes”的含義,而妄加猜測。

表12 第42題考生作答表現
42.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empathy”in Paragraph 3 probably mean?
A.Understanding others” feelings.
B.Following the passengers” steps.
C.Recalling the memories of the trips.
D.Avoiding giving unwise suggestions.
C 篇為書面語篇,其中第50 題要求考生基于文本信息,對文章的預期受眾進行推斷(水平3-9)。該題平均得分率為0.56,屬中等題(表13)。其中,D 項為各組考生錯選率最高項,考生因為忽略了文中第五段“研究者認為,大象吸取物體機理的研究發現可以應用于機器人抓取物品”的表述,受前文反復出現的大象和魚類兩種動物的影響而錯選。

表13 第50題考生作答表現
50.Who would most probably find the passage helpful?
A.Mechanical engineers.
B.Medical professionals.
C.Agricultural experts.
D.Wildlife protectors.
第二次筆試B 篇屬書面語篇,其中第52 題要求考生理解文章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水平2-11)。該題雖屬水平二,但平均得分率為0.37,為全卷最低,屬難題(表14)。C 項為各組考生錯選率最高項,原因是沒有透徹理解文中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片面地將“discover our abilities and recognize our limitations”和“gain true happiness”對應起來,造成錯選。

表14 第52題考生作答表現
52.According to the author,how can one gain true happiness?
A.Through maintaining good health.
B.By going through pain and suffering.
C.By recognizing one” s 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D.Through offering help much needed by others.
總之,兩次筆試閱讀理解試題在文章長度和難度上相近,在所探討的課程內容各要素上均符合《課標》要求,其中在語篇類型和語言技能方面的個別題目在高考水平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考查要求。在主題語境和文化知識方面的覆蓋度可以進一步提升。此外,通過分析題目涉及的語篇知識、語言技能和考生作答表現,可以發現兩次考試均對考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教師要密切關注英語高考命題趨勢變化,在教學中依托不同類型的文本主題,挖掘語篇承載的文化內涵,特別關注語篇知識的輸入和語篇分析能力的培養,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試題中閱讀語篇涉及的題材廣泛、情境豐富,包括文化場所、體育賽事、傳統節日、學校生活、人生態度、科技成果介紹等。為了幫助學生熟悉生活實踐和學習探索類的語篇情境,養成學生關注國計民生,關心身邊人、事、物的意識和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及學情,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從正規、權威的學習平臺或媒體中選取主題相關度高、思想性強、蘊含時代精神和中外優秀文化元素的拓展學習資源與教材語篇相互補充,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次的英語學習活動,幫助學生以表現性任務的形式生成學習成果;此外,還可以開展與語篇主題相關的文化實踐和體驗活動,如創立有關的文化沙龍討論、文創產品展覽義賣、文化現象短劇表演等,幫助學生在多元化的語言應用情境中提升閱讀技能,并將文本主題意義和文化內涵內化于心,外顯于行,達成知行合一的長效機制。
高考試題重視對語篇的考查,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語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判斷文本體裁、劃分語篇結構、理解文章要點、推測語句含義、歸納段落或篇章主旨、分析語篇成分間的語義邏輯關系、識別句群之間的連貫和句子之間的銜接手段等活動,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幫助學生透徹地理解語篇的關鍵內容和表達方式。
高考英語(天津卷)特別突出了對考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設計相應的閱讀活動幫助學生完成信息加工和意義建構。例如,可在讀前階段,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提出預測或假設;在讀中階段,利用圖形組織器和問題鏈等思維外顯工具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解釋、分析、歸納、推測和比較;在讀后環節,結合文本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反思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