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玲 李傳喜 陳 曦
針對我國自學考試評價體系的現狀,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線上調研。結果顯示:當前自學考試的評價方式仍以結果評價為主,對部分地區的部分專業輔以過程評價和實踐性環節考核。調查顯示,截至2021 年,全國共有20 個省、市、自治區在自學考試的評價過程中開展過程性考核。另外,江西、河南、陜西、遼寧4 省曾開展過程性考核,但是出于各種原因目前已經進入暫停過渡狀態。作為自學考試轉型發展的主要抓手,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已經成為制約自學考試培養質量的關鍵問題。
第一,評價導向有待明確。自學考試的培養目標是技能型、應用型的高素質勞動者,然而當前的評價體系卻沒有產生明確的導向作用。以結果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沒有將評價與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企業行業的參與度極低,對培養的導向作用不顯著,在促進自考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方面具有顯而易見的不適性。
第二,評價主體單一。當前自學考試的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以主考學校為主,未能充分調動考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行業企業在自考生的培養和評價過程中也缺乏有效的反饋途徑。現有的評價體系未能在考生和職場之間搭建有效的溝通橋梁,不能有效提高自考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第三,評價手段不夠豐富。各類人才的培養目標各有不同,而現有的評價手段和方式未能體現出自考生本身的特殊性。當前自學考試的評價仍以紙筆考試為主,評價方案不夠健全,未能體現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給自學考試帶來的新要求和新變化。
第四,評價內容尚待完善。自學考試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而當前的評價內容以知識性為主,技能性考核相對較少,對關系自考生未來職業的非認知能力的培養與評價,如專業態度、溝通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等,則幾乎未涉及。
綜上,自學考試評價體系的完善應以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目標導向,強調對自考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由此,本研究嘗試從職業勝任力的視角出發,構建自學考試“四方評價-模型輸出-動態反饋”的多元評價體系,期望為自學考試在“十四五”期間的高質量轉型發展建言獻策。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它實行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形式,是我國高等教育考試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學考試制度建立40 年來,為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對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形勢的變化,普通高等教育規模逐年擴大,自學考試“學歷代償”的歷史功能式微,生源日漸萎縮,自學考試制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
如何有效應對當前困境?如何改革才能實現自學考試的高質量轉型發展?這成為自學考試必須直面的問題。作為教育改革的指揮棒,評價體系的改革是解決自學考試當前問題的突破口。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的精神要求,“完善人才評價體系”“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當前自學考試的任務重在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高素質勞動者,但評價體系的普通高等教育導向已經成為制約自學考試培養質量的關鍵問題。為讓評價結果能夠有效反映和反撥自考生的職業能力,有必要將“職業勝任力”理論引入自學考試評價體系的建設。從職業勝任力的視角出發構建自學考試的多元評價體系具有天然優勢,它能夠將教育者、自考生、企業行業等利益相關方有機結合,將培養和評價自然融合,從而有效提高自學考試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有利于自學考試突破當前困境并實現新的發展。基于職業勝任力的多元評價模型能夠提供更加明確的評價導向、更加多元的評價主體、更加豐富的評價手段、更加全面的評價內容,從而為自學考試的改革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當前,以職業勝任力為出發點的教育評價研究結果日益豐富,特別是在專業碩士的評價方面,部分專業碩士類型的評價模型已經成熟,但在自學考試領域此方面的研究甚少。如何將職業勝任力評價融入自學考試的評價體系中,構建更加多元、科學的自學考試評價體系,使自學考試的培養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已成為自學考試戰線普遍關注的問題。
“勝任力”一詞最早由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麥克·利蘭(McClelland,1973)在《測量勝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他認為,勝任力是與工作或工作績效相關的知識、技能、能力、特質或動機[1],強調勝任力是能夠體現在特定的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績效水平的個人特征。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通常用“冰山模型”來描述勝任力的構成,冰山上半部分代表“知識與技能”等顯性特征,它屬于一個崗位的“門檻性”要求;而看不見的冰山下半部分主要包括價值觀、動機、個性品質、自我概念、社會角色認知等屬于“能力、態度與意識類”的隱性特征;但恰恰是這些隱性特征決定了人們最終的工作行為及績效結果,它屬于一個崗位區別優秀者與平庸者之間的“鑒別性”要求[2]。
針對職業勝任力的含義,霍夫曼(Hoffmann,1999)對學界的研究進行了分類總結,將其歸納為以下三類:第一種認為勝任力是可測量的關于職業行為的表現;第二種認為勝任力是崗位所需要的基本行為標準;第三種認為勝任力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能力維度[3]。
綜上,本研究將自考生的職業勝任力界定為:學生在讀期間成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具體包括以下三個維度的內容:第一,一般性知識;第二,職業實踐技能;第三,與未來崗位相適的非認知能力,包括個體特征、專業態度等。
當前,在不同學科領域對于多元評價的研究很多。多元評價因其多維的評價視角,突破了單一評價的局限,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是具體到“多元評價”的概念內涵卻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說法。
《現代漢語詞典(第7 版)》中,對于“多元”和“評價”的解釋如下:多樣的、不單一稱為多元;評定價值高低即為評價。教育心理學的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的興起和發展為教育評價多元論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戴家干認為,“多元評價是科學的、全面的、公平公正的評價,是以人為本的、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最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評價”[4]。潘永慶等認為,多元評價是“通過開發學生的多種潛力來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一種評價手段”[5]。
結合自學考試的實踐,本研究認為多元評價是以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為理論基礎,以促進個體的畢生發展為最終目標,以主體多元、內容多元、手段多元等為著力點,采用動態調整的評價模型輸出并反饋評價結果,從而更加科學、更加全面、更加有針對性地指導個體發展的評價。
在原有評價的基礎上,結合自學考試的特點,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本文嘗試構建“四方評價-模型輸出-動態反饋”的多元評價體系,力圖實現自學考試評價共性標準和個性標準的有機結合,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該評價體系涉及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指標、評價模型、評價結果、評價反饋等六個部分,以提高學生的職業勝任力為目標,是一個有機的綜合評價體系。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職業勝任力導向的自學考試多元評價框架
1. 國家考試
自學考試作為國家考試,其考試實施工作由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統一安排,各省級教育考試機構對本地區的考試工作進行組織與管理。當前自學考試的命題有全國統一命題、區域命題、省級命題三種方式,并通過考試對學生進行結果評價。在此基礎上,應充分了解行業需求,完善現有的評價內容和方式,完善自學考試與證書考試的銜接制度、免考制度,適當調整課程的數量和結構,在專業基本規范的設置上努力體現應用性導向,引導主考學校基于職業勝任力來培養學生。
2. 學校評價
主考學校應在用好現有結果評價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過程評價,嘗試開展增值評價。增值評價是評價學生進步程度和學校努力程度的評價,關注學生一段時間內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程度,并以此來衡量學校的努力程度。這種重視起點、關注過程的評價方式扭轉了傳統的以選拔、淘汰為目的的評價,增強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看作是一種發展性的評價模式,能更好地測評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發展[6]。主考學校應配合國家和行業的需求,完善過程評價,嵌入增值評價和勝任力隱性特征的評價,想方設法用好增值評價所包含的診斷性功能,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職業決策和職業規劃。同時,加強與行業企業的交流互動,以“訂單式”培養模式來對接行業需求,拓寬自考生出口半徑。
3. 行業評價
積極推動行業企業參與到自考生的培養和評價過程中來,將行業的職業勝任力要求精準植入培養和評價過程,讓行業企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培養”,與主考學校一起為企業量身定制所需人才,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在這方面,一些企業已經開展了有益的嘗試,如“北聯航”與黑龍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合作已初見成效,深受學生歡迎。在此過程中,企業發現了合適的人才;學校通過行業企業的反饋發現了自身培養和評價過程中的問題,從而得以改進提高;學生也在學習和實踐中對行業企業有了充分的了解,清楚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4. 個人評價
一方面,學生應主動加強對于行業的了解和認識,明晰崗位對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國家、學校、行業的評價過程,主動提高自己的職業勝任力,做好職業決策和職業規劃,努力成長為一名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畢業后學生的反饋評價也很重要,這樣可以在國家、學校、行業之間搭建起雙向的溝通反饋通道,形成良性互動。
1. 確立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
在職業勝任力導向下,確定指標選取的原則:簡約性、有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特別要注意的是指標的層次結構要鮮明。
2. 確定評價指標集合
通過實踐經驗法、專家調查法、文獻分析法等方法來確定指標體系的備選集合。然后,通過數學方法在備選范圍中,對指標體系進行優化,確定出合適的評價指標子集。常用的數學方法包括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因子分析、判別分析、聚類分析等。
3. 確定評價模型
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和模型,將多個評價指標值有效地合成為一個綜合評價值。在此過程中,可以從管理學、運籌學和系統科學的相關方法和模型,甚至是混合模型中進行選擇。常用的模型有:層次分析法、灰色模型、模糊數學模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等。
4. 輸出評價結果
通過確定的評價模型合成得出綜合評價結果,并對其含義進行充分的解釋。該結果一方面可以為國家、學校和行業對學生的評價提供有力的依據,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生的職業選擇決策提供有效參考。同時,要正確認識評價結果,它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在解讀和使用評價結果時應盡量秉持審慎客觀的態度。
在國家層面上,建立動態的評價反饋平臺,跟進行業需求,跟蹤學生成長,提高教育效能。第一,主考學校對各種評價指標的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學生各階段的成長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平臺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精準提高職業勝任力。第二,學生通過平臺將實習情況、崗位適應情況、就業情況等反饋給主考學校,主考學校進行匯總分析,并報各級考委;學校和考委借此來衡量現行評價標準對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的適應性,及時對評價系統做出調整。第三,行業根據工作實際的變化發展,及時更新崗位職業能力的需求,并從用人單位的角度對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在平臺上進行反饋,主考學校和各級考委通過對這些信息動態地進行分析,適時調整專業規范以及評價系統,以適應企業崗位能力變化。學生也能從行業的反饋信息中找準自己的短板,以就業為導向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在這方面,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做法值得借鑒: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制定了專門的優秀考生跟蹤評價計劃,通過發布會計資格考試金銀榜、定期開展會計人才交流座談會等方式,在會計人才和用人單位之間搭建平臺,推動會計人才職業勝任力的提高。
選擇合適的理論視角,構建科學合理的多元評價體系,推進自學考試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創新,既是自學考試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將職業勝任力要素納入自學考試的評價體系,促進培養與評價的有機融合,在教育管理機構、主考學校、行業企業和自考生之間建立動態溝通、適時調整的良性互動體系,可能是新時代自學考試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