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文,歐向軍,秦乃馨,朱虎嘯
(江蘇師范大學 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我國設立了多個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一舉措既促進了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帶動了全國經濟發展水平的穩步提升。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指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圍繞人的需求完善城市功能,在此基礎上推進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西歐和北美地區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方面早于我國近兩百年,但國外的學者們并沒有提出“產城融合(City-Industry Integration)”這一專有名詞,只是對城市與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從國外研究中找到產城融合的相關理論基礎,主要有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相關性理論[1]、“田園城市”理論[2]、自組織理論[3]、可持續發展理論[4]、工業區位論[5]、增長極理論等[6]。國內對產城融合發展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探索時期,相關的理論體系還需要不斷地補充和完善,國內學者對于產城融合發展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李文彬和陳浩(2012)[7]認為產城融合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產城融合的過程中應當努力做到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之間能夠進行協調、有序地發展,因地制宜地選擇和發展產業;劉暢等(2012)[8]探討以功能復合、配套完善和空間融合三個方面為核心的產城融合內涵,并且針對產城融合這一理念提出了“功能之間能夠復合、布局融合和配套完善”的發展模式;劉瑾等(2012)[9]認為可以用“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十二個字來對產城融合型高新區的內涵進行定義;鐘睿(2018)[10]從發展動力、產業、功能、空間4 個方面對開發區發展的生命周期進行了闡述,并以蘇州工業園區作為實證案例,得出產城融合發展的實質是我國開發區轉型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之一。綜合上述觀點,可將產城融合的內涵概括為因地制宜地發展與城市相適應的產業,并通過產業的持續良好發展來促進一座城市經濟水平的提升;同時,城市自身多方面的發展也必然會帶動城市內部產業更好的發展,產業更好的發展又會繼續促進城市各方面的發展,最終達到產城融合發展的目標。國內對于產城融合發展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探索時期,因此相關的理論體系還需要不斷地補充和完善。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都較為發達,其產城融合水平和發展路徑都可以為全國其他地區和城市提供參考。因此本文以江蘇省沿海經濟帶的16個區縣為例,通過分析其2020 年的產城融合度發展狀況,比較分析出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區縣產城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優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促進更好的產城融合。
本文根據產城融合水平測度的相關研究[11-16],在SPSS 26.0 軟件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17]和熵值法[18]對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的產城融合水平進行測度,在此基礎上采用耦合協調模型[19]進行測度,對主成分分析法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和驗證。遵循可行性、科學性等原則,從產業發展程度、城鎮發展水平兩個層面進行指標體系的建構。其中,系統層中產業發展程度測度城市產業效益、產業結構、產業創新和產業規模的情況;城鎮發展水平測度城市基礎設施、人民生活、城鎮建設以及環境狀況方面的情況;指標層主要選取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可量化指標,最終構建了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區縣產城融合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區縣產城融合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
江蘇省沿海經濟帶位于江蘇省東部沿海,包括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個地級市,總面積為35 096km2,常住人口超過2 000 萬人,約占江蘇省總人口的25.56%;2020 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85 724 元。
本文數據來源于《2020 年江蘇城市(縣城)年報》《2021 年江蘇省統計年鑒》《2021 年南通市年鑒》《2021 年鹽城市年鑒》《2021 年連云港市統計年鑒》,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對江蘇省沿海經濟帶的16 個區縣2020 年的產城融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且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對產城融合水平測度結果加以對比和驗證。
1.無量綱化處理。首先,由于各項數據計量單位、數量級不同,本文采用極差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越大越優),極差法公式是:

負向指標(越小越優),極差法公式是:

其中,xij為原始數據,rij為標準化數據,max(xj)和min(xj)分別表示第j項指標最大值和最小值。
2.KMO 和Bartlett 檢驗。在對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前,需要通過KMO 和Bartlett 檢驗對變量進行查驗,兩個系統層子指標檢驗的KMO 值分別為0.754、0.566(均大于0.5),表明樣本充足,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結果的sig值均為0.000(小于0.05),說明所選擇的變量之間相關性比較強,可以對這些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
3.提取公因子。用因子法對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評價指標的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由表2 的因子分析結果表明,產業發展程度的前兩個主因子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1.707%,說明用這2 個主因子就能充分地代表所選取的11 個指標;城鎮發展水平的因子分析結果表明,前兩個主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1.896%,說明用這4 個主因子就能充分地代表所選取的15 個指標。

表2 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
根據公式(3)分別計算產業發展程度、城鎮發展水平兩個子系統的綜合得分。

最后根據熵值法計算得出的子系統權重,計算出16 個地區的產城融合度:

其中,Bij表示i個地區第j個主成分的得分,Aj表示第j個主成分矩陣得到的值,λj表示相關系數矩陣的第j個初始特征值,Aj與比值得出的是第j個主成分的特征向量,Xik表示標準化處理后i個地區第k個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值,Qj表示提取出的第j個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
4.產城融合發展水平測度結果。通過表3 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區縣2020 年產城融合發展水平測度結果,通過ArcGIS 10.6 對測度結果進行可視化,并采用自然斷點法將測度結果分為四類。

表3 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2020 年產城融合水平測度結果(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礎上,使用耦合協調度模型[19]對江蘇省沿海三市的產城融合度進行測度,并對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的測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根據式(1)式(2),對原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根據熵值法計算得出的各項指標權重計算系統的綜合得分:

式(5)中,U表示本評價指標體系的綜合得分情況,n表示的是指標個數,Xij表示的是第i個城市第j項指標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值,Qj表示的是通過熵值法計算得出的第j項指標的權重。據此可以得出耦合協調度模型:


公式中的C代表耦合度,體現的是各個系統間相互作用的程度和水平;U1表示產業發展程度的得分情況,U2表示城鎮發展水平的得分情況;T表示這兩個子系統之間協同效應的綜合協調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代表著各系統的重要性,且α+β=1,本文認為對于產城融合而言,產業發展程度、城鎮發展水平兩個子系統的重要性是相當的,因此α、β均取值0.5;D表示耦合協調度,表示的是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取值范圍在0~1 之間,D值越接近1,表明各系統間的協調發展程度越高。通過一系列的計算,可以得出基于耦合協調度的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2020 年產城融合水平(見表4)。

表4 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2020 年產城融合水平測度結果(耦合協調度模型)
1.產業發展程度子系統得分情況分析。圖1 是2020 年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產業發展分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得分情況的對比,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兩種方法對產業發展子系統的測度結果總體趨勢相一致,只有連云港市區的得分差異較為明顯,在主成分分析法中其得分排名第4,在耦合協調度模型中排名第9,可以發現兩種方法在測度結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在總體趨勢上較為一致。

圖1 2020 年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產業發展程度得分對比
根據主成分分析法計算結果可知,南通市區和海安市的產業發展程度最高,其得分分別為2.034和0.948;東海縣、濱海縣和灌云縣的產業發展程度較低,其得分分別為0.231、0.191 和0.091。結合表3中產業發展程度的得分、排名以及圖2 的可視化結果,可以分析得出鹽城市區以南的區縣產業發展總體優于北部區縣的產業發展程度。同時可以發現,部分沿海城市并未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發展產業,尤其是北部一些沿海區縣,在產業發展程度方面的得分遠低于同樣位于北部地區的內陸區縣。

圖2 2020 年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產業發展程度得分
2.城鎮發展水平子系統得分情況分析。圖3 是2020 年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城鎮發展程度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分情況的對比,可以發現兩種方法計算出的城鎮發展水平得分總體趨勢較為一致,證明了主成分分析法的測度結果有較高的可信度。

圖3 2020 年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城鎮發展程度得分對比
根據主成分分析得分可知,南通市區、連云港市區和鹽城市區的城鎮發展水平最高,分別為1.763、1.288 和1.220;東海縣、灌南縣和響水縣的城鎮發展水平較低,其得分分別為0.453、0.402 和0.385。通過分析圖4 可以發現,江蘇省沿海經濟帶的城鎮發展水平在縱向上呈現出“高-低-高-低-高”的帶狀分布,南部以南通市區為核心的區縣城鎮發展得分較高,中部以鹽城市區為核心的區縣城鎮發展得分較高,北部以連云港市區為核心的區縣城鎮發展得分較高,且南通市區周邊得分較高的縣域要多于連云港市區及鹽城市區周邊的縣域。

圖4 2020 年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城鎮發展水平子系統得分
3.產城融合綜合得分情況分析。通過對耦合協調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得出的產城融合度得分進行可視化分析(見圖5),可以發現兩種方法計算結果的差異在灌南縣體現得較為明顯,但各區縣的得分趨勢十分相近,表明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出的結果有著較高的可靠性。

圖5 2020 年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產城融合度得分對比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出的產城融合度得分可以發現,江蘇省沿海經濟帶16 個區縣產城融合平均綜合得分為0.708,產城融合發展水平總體良好,排名前3 分別為南通市區、海門市、鹽城市區。南通市區的產城融合度最高,灌云縣的產城融合度最低。根據測度結果,在ArcGIS 10.6 中采用自然斷點法將沿海經濟帶16 個區縣的產城融合水平劃分為4 個等級。南通市區屬于優質融合型,連云港市區、鹽城市區、海安市、如皋市、如東縣屬于良好融合型,啟東市、建湖縣、東臺市、射陽縣屬于中度融合型,東海縣、灌云縣、灌南縣、響水縣、濱海縣、阜寧縣、射陽縣屬于低度融合型。根據可視化結果(見圖6)可以發現,江蘇省沿海經濟帶16 個區縣之間的產城融合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南北區縣之間的產城融合水平差異顯著,南部的區縣產城融合程度普遍高于北部,低度融合型區縣都位于鹽城市區北部。北部的響水縣、灌云縣、濱海縣作為沿海城市,其產城融合水平依然低于同屬北部的阜寧縣和建湖縣等非沿海區縣。

圖6 2020 年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產城融合度得分
產城融合是因地制宜地發展與城市相適應的產業,并通過產業的持續良好發展促進一座城市經濟水平的提升,而產業與城市的融合,需要以人為核心,為人的需要提供服務。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各區縣在“產”“城”方面的發展程度上都具有差異,且最優與最劣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總體而言,各區縣的產城融合水平,呈現出南高北低的態勢,但連云港市區、鹽城市區和南通市區的產城融合度是市域范圍內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區作為各個地級市的經濟、政治中心所在,是全市范圍內開發程度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備、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優越的區位條件、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配套設施是市區產城融合水平較高的主要原因。南北地區的產城融合水平差異較大,因此要通過發揮各個市區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帶動地區發展,尤其是南通市區作為蘇滬間的重要節點,要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產城融合水平的協調發展。
1.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在產城融合發展中,“產”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產業的發展對于產城融合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于產業的發展,因而能夠更好地促進產城融合發展。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采取相應措施,產業結構的優化是為了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的發展能夠更好地推動城市的發展,城市通過發展獲得了各方面的提升,從而反饋于產業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推動城市產城融合發展。因此切實增強城市的經濟發展支撐能力,實現產業升級和城市更新形成良性互動,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經濟時代產城融合發展的新要求。
2.積極招商引資,吸引外來企業。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還應通過招商引資等手段繼續發展與城市相契合的產業。招商引資和吸引外來企業需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資的相關工作制度,這樣才能明確各部門的職能與分工,提高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促進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進行招商引資。同時,要加強經濟帶中城市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也是吸引外來企業和外來資本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還要為外來企業或者資本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分為稅收政策、土地政策等多個方面。從稅收方面而言,對于外來企業可以減少或者免除其最初幾年的稅收;在土地政策方面,對于外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可以在土地價格上給出一定的優惠,從而降低企業落戶的成本,更好地吸引外來企業來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落戶。
3.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居住體驗。完備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基礎設施服務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主要推動力,所以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要繼續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比如建造公園以及城市綠化帶,進一步提高城區內建設用地的綠化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加大對于企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的監管力度,對超量排放廢氣、廢水、廢渣的企業進行罰款和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可以令其停工整頓,從而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以良好的居住環境吸引更多人前來居住和落戶,通過良好的居住環境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同時人口的增加也會進一步帶動城市各方面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4.重視科學技術,提高創新能力。加大對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可以使學齡人口有機會去更好的高校就讀,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如果最終能夠學成歸來,那么對于江蘇省沿海經濟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增加對科學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科學研究也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實驗儀器、實驗材料、實驗場地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才能完備,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科學研究才能更好地發展,從而提高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的科技水平;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吸引有能力的專家、學者以及科研團隊常駐江蘇省沿海經濟帶的主要城市,幫助其發展科學技術,給出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從而提高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
5.激發城市潛力,多核驅動發展。核心城市的引領對帶動江蘇省沿海經濟帶的產城融合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沿海三市中的核心主要是各市的市區,應以市區為點,以連云港市區-鹽城市區-南通市區的交通線路為軸,點與點之間通過軸線進行交流,并且帶動軸線附近的城市發展,保持和擴大優勢資源及產業,發揮核心點的經濟輻射和示范帶動作用。如南通市區與上海毗鄰,是溝通江蘇省和上海市的重要橋梁,需要起到積極的中介作用,推動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金融、商貿、物流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總之,要明確核心城市的定位,加強江蘇省沿海經濟帶城市在優勢產業上的分工合作,“多核”驅動發展,拉近區域內南北區縣產城融合發展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