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委員們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參政議政,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關切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用實際行動為河北謀發展、為百姓謀幸福,詮釋了新一屆政協委員的擔當和使命。

劉建成:
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近年來,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省政協委員、民革河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劉建成建議,應按照“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分期建設”的建設原則,明確農田建設區域布局,優先扶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將這兩個區域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建立統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體系,使相關部門能夠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能,合理劃分權責,做好基本農田的綜合管理;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辦法,制定基礎設施維護計劃,明確管護經費標準、分擔比例,將管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引進專業人才,加強相關管理部門自身隊伍建設,讓更多高質量農田建設專業人才參與其中。

劉景秀:
為青年創新創業搭建廣闊舞臺
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創新精神的群體之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河北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3683 項,省級項目立項14,381 項;舉辦8 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參賽學生達110 萬人次。省政協委員、共青團衡水市委書記劉景秀建議,要關注青年愿望、幫助青年發展,在關鍵處創造好條件、在要緊時伸手拉一把。只有充分考慮青年創新創業的特點和需求,把創新創業政策統籌起來,健全政策協同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形成政策合力。比如,加強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青年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讓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業。要進一步發揮共青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聚焦青年人才培育、政策扶持、金融服務、平臺搭建等多點發力,開展“一站式”服務,吸引更多青年創新創業。

孫士江:
提供慢性病早期干預公益服務
針對慢性病發病率、死亡率高,知曉率、控制率低以及患者經濟負擔重等特點,省政協委員、省中醫院黨委書記孫士江建議,對慢性病尤其是重大慢性病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預測、預防,做到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科學化管理。一要強化政府部門統籌指導,在早防早篩早診早治方面依托重大公共衛生項目,提供慢性病早期干預公益服務。同時,加大財政資金投入,保障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經費,調動基層人員的積極性。二要依托全省中醫藥資源,建設整合式、精準化的中醫藥慢性病健康管理干預中心,建立慢性病多學科聯合診療管理模式。三要依托互聯網醫院平臺,拓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智能平臺,為居民提供“健康動態碼”管理服務,做好智慧化慢性病健康管理。

曹郁:
打造中山國文化產業園區
弘揚好中山國文化,對加速當地經濟發展、加強文化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省政協委員、河北省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曹郁建議,加大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利用的力度,不斷完善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和配套設施的建設。要加快推進遺址公園掛牌,不斷完善公園以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優化基礎公共設施布局,持續優化提升相配套的供電、供水、衛生、綠化、道路、通訊、停車、供熱等設施,不斷提升配套娛樂設施及飲食、商業、教育等各種公共建筑,為中山國文化的蓬勃發展夯實基礎。要因地制宜地扶持培育中山國民俗文化新業態,結合文化鄉村游覽、戰國特色民宿、農副產品加工及深度體驗、傳統手工作坊等。要廣泛凝聚當地群眾力量,將中山國文化的轉化成果同人民群眾的生活“融會貫通”,讓群眾共享中山國文化發展的紅利。

姜青輝:
做精做優特色產業增強鄉村“造血”功能
積極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省政協委員、邯鄲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姜青輝認為,應健全防返貧幫扶機制,助力全省鄉村振興。一要夯實鄉村振興物質基礎。按照“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格局,做精做優特色產業,并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形成產業規模化和集聚集群集約發展。二要完善人才長效機制。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機制,培育壯大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三要加大科技人才扶持力度。要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宜居的人居環境。強化頂層設計,圍繞生態補償、產權制度、治理體系等重點,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種養、康養產業等生態經濟,實現綠色資源的產業化、資本化。

白利剛:
多措并舉推進綠色農房建設
加快發展綠色建筑,提升建筑節能降耗水平,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環。省政協委員、廣駿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白利剛建議,多措并舉推進綠色農房推廣建設。推動綠色農房建設,應持續推進裝配式農房建設試點,尤其在鄉村文旅項目中優先采用裝配式建筑,在促進鄉村振興的同時起到示范作用;不斷加強鄉村住宅節能標準的監督管理驗收機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設計施工驗收;不斷完善新建裝配式農房的資金補貼發放政策,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方案”原則,根據新建農房節能驗收標準制定補貼方案。同時,鼓勵推廣和應用滿足綠色環保要求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進行改造,鼓勵鄉鎮政府聯合綠色建筑行業優秀企業下鄉,廣泛宣傳裝配式農房、超低能耗農房等新民居技術,提高民眾節能意識,為綠色農房推廣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楊越巒:
將河北紅色攝影資源打造成文化品牌
河北是中國紅色攝影的搖籃,擁有豐厚的紅色攝影資源。在多年實地走訪調研過程中,省政協委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楊越巒發現,河北境內紅色攝影舊址,如《晉察冀畫報》創刊地辦刊舊址、紅色攝影名作《白求恩搶救傷員》誕生地等,因長期處于自然環境中,其建筑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自然侵蝕。同時,紅色攝影家后代手中的大量底片、照片、手稿、印刷品、實物等珍貴史料散落民間。為此,建議有關部門加強河北紅色攝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在《晉察冀畫報》創刊地平山縣碾盤溝村建立專門館舍,為征集、收藏、展示、研究、傳播紅色攝影文化提供必需的場所。搶救性征集、收藏紅色攝影文獻,并與省內相關機構、高校開展研究和傳播工作。充分凝聚合力,促進河北紅色攝影作品進機關、進學校、進課堂。以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短視頻等方式盤活紅色攝影資源,講好紅色攝影故事,形成紅色文化品牌。

許中旗:
加快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深入謀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河北“三農”場景,努力建設農業強省,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重要支撐。省政協委員、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許中旗建議,加快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為建設農業強省厚植綠色底色。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在高效新品種培育、水資源高效利用、化肥農藥減施增效、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低碳養殖、農田土壤固碳、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等方面取得創新突破,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建立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體制機制,建立包括農業綠色低碳發展補貼制度、農業綠色低碳生產獎補制度、綠色低碳農產品認證、農業減排技術服務、農業綠色低碳轉型金融支持等系列制度,形成促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體系。

韓佳:
推動創新創業孵化機構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地對創新創業孵化機構加大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科技服務載體日益增長。省政協委員、河北東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韓佳建議,應以合理定位、資源整合、優勝劣汰為原則,推動創新創業孵化機構健康發展。應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孵化機構標準,比如要有穩定的運營空間和資金支撐,具備一定的產業背景和投資經驗,具有風險意識、戰略眼光和包容的胸懷。倡導孵化機構與入孵企業建立命運共同體,孵化機構應提高入駐企業審核標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針對入孵企業行業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用“培養+引進”機制加強服務人員隊伍建設。職能部門更加科學合理地對孵化機構進行資金獎勵、考核和驗收。

李佳:
加大對藥食同源產業支持力度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健康觀念逐漸增強,飲食需求逐漸從吃飽吃好向吃“健康”轉變。我省藥食同源產品起源早、種類多,但形成規模的產品較少,產業體量和規模效益尚未形成。省政協委員、藥都嚴選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佳建議,我省應強化政策引領,加大對藥食同源產業的支持力度,強化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藥食同源全產業鏈,讓“新中式”康養走進千家萬戶。大力發展藥食同源產業,不僅有助于提高河北中醫藥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也有利于推動“健康河北”建設。李佳委員建議,科技、工信等部門應設立藥食同源物質全值化利用開發研究課題,鼓勵企業大力發展藥食同源全產業鏈。將藥食同源資源開發利用納入招商引資及引智引才范疇,助推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趙增軍:
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省政協委員趙增軍建議,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要發揮好金融支持作用。加強信息共享,及時匯集一批發展前景好、信用記錄好、信貸需求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單,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據庫。二要增強金融承載力,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財務透明度、可信度和規范性,增強信貸獲取能力。三要解決“擔保”問題,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宅基地使用權等抵押貸款業務,建立風險保證基金。四要創新金融產品服務,解決好金融服務供需問題,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五要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各類社會資本依法合規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優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及新三板等上市和掛牌融資。

馬紅哲:
在全省高新區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
企業創新積分制是對高新區范圍內注冊設立并正常運營的企業實行科技創新活動年度積分化管理,采用指標量化的辦法對企業進行評估賦分,根據園區實際情況和產業政策,制定企業創新積分評價指標體系。省政協委員馬紅哲認為,在全省高新區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能夠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充分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幫助政府相關部門精準施策,優化創新政策。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不能簡單冒失,務必遵循因地制宜的方針,合理設置積分項目,積分項目和計分標準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適時修訂,折算方法應根據我省各高新區具體情況合理計算。同時,政策也要到位,靈活制定積分管理信息平臺建設、財政獎勵資金撥付程序、設立科技創新獎勵政策等,以激發我省高新區企業活力,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