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 商利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并多次強調:“社區是基層的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社區治理需要充分尊重社區多元主體的利益與地位,培育多元主體的社區歸屬感,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共同體,鄰里而居、守望相助。而現實中,鄰里關系淡漠,集體情感缺失,對社區缺乏歸屬感,難以形成共同意識。居民長期依賴于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委員會及業委會,不能正確行使自己具有的發言權、建議權、監督權和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公民權利。
社區治理是一個多方參與的有機治理整體,不僅包括基層社區、居民,還包括社會組織及企業。但是在實際治理中,一方面,居委會、社會組織、社區業主委員會等主體分工不明確,溝通渠道少、協商機制不健全,社區治理能力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社區日常事務繁重,使得部分工作未能落到實處。
當前社區人才短缺,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匱乏。《河北省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每300 戶配備1 名社區工作人員。隨機抽取石家莊6 個社區的數據顯示:僅1 個社區符合規定(每293 戶配備1 名社區工作者),其他5 個社區均未達標,最低的每529 戶配備了1 名社區工作者。此外,調查的6 個社區中僅有10%-23%的工作人員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受教育程度與所肩負的工作任務無法匹配,不利于社區工作的正常開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社區治理,要真正做到讓群眾從“觀眾”變為“主角”,必須加強社區治理中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讓居民主動地、有興趣地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居委會應多走進基層,接近群眾,真正幫助老百姓解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此外,充分利用群眾組織的作用,通過培育社區議事會、居民興趣小組、志愿者團隊、樓長群等,讓社區居民通過參與社區建設項目、社區公益服務及志愿活動等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加強人民群眾在社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
社區治理要“一核多元”治理,把社區治理同基層黨建緊密結合起來,納入黨建年度考核內容,充分發揮社區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實行社區治理約束與激勵并舉,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要調動居民、社會組織、居委會及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多方協調治理溝通機制,建立多元的協商平臺,各方隨時進行日常事務的協調和溝通;建立社區反饋機制,了解和收集居民的真實需求和關于社區治理的意見,更好地解決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當前,需要迫切改變社區等基層部門人才緊缺、社區工作者總量上缺口大的現狀。一是加大高學歷創新人才引進力度。完善選人用人招聘機制,堅持靈活的用人理念,結合兼職、實習等短期招聘方式,進行人才補位,解決社區人員缺口需求。二是建立長效學習機制。定期開展教育培訓,組織考察學習,提升社區工作人員治理能力水平。三是落實獎勵激勵機制。社區應對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的工作人員授予榮譽稱號、發放津貼補貼,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社區治理是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的創新和進步,關系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之,我們需要進一步改善、革新和發展社區治理體系,推進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