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 郭擁軍(代表農工黨河北省委)
當前,我省沿海地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齊全的產業門類和豐富的科教資源,已成為科學發展的示范帶、富民強省的支撐帶、環渤海地區崛起的先行帶。但對標“向海發展、向海圖強”的發展目標,還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海洋產業發展滯后、陸海統籌不完善、基礎設施聯通性不足、產業結構轉型壓力大、對外開放度低等問題。邁上新征程,亟需搶抓海洋強國建設機遇,高質量建設沿海崛起帶,扎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河北展現美好圖景。為此建議:
一是創新驅動,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體系。設立海洋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提高對研發機構的領軍人才和先進創新設備投入的補助強度;構建海洋領軍企業為主的協同創新聯合體,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建立海洋產學研聯盟,打造具有“河北標志”的海洋高端科研基地。二是創新引領,構建產業梯次培育體系。加快促進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油氣化工等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高端海洋裝備制造等海洋新興產業。三是集群發展,創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依托重點涉海產業園區,推動要素集聚、產業培育、技術創新、轉型發展。以海洋經濟為重點建設示范區,高水平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一是做好規劃引導。統籌編制我省港產城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完善港產城高質量建設的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推動港口、產業與群眾生活協同發展。二是優化沿海開發布局。科學制定沿海地區的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提高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水平。合理布局,高質量建設臨港產業集群,承接更高層次的國際產業轉移。三是深化港產城融合。在現有環渤海現代化港口群基礎上,按照貿易港、資源港、旅游港等精準定位,并積極服務世界一流精品鋼鐵基地、全國一流綠色石化基地、特色鮮明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一是加快培育壯大沿海中心城市。深化區域一體化發展,打造唐山區域性中心城市;支持秦皇島打造河北亞太經濟橋頭堡;擴大滄州市區面積,改變“小馬拉大車”現象,提升區域帶動力。二是統籌建設陸海交通。推進海陸空港一體規劃建設,與綜合交通樞紐和開放口岸協同布局。加快環渤海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通道。加快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運輸通道建設,打造省內便捷出行交通圈。三是建立省內統一大市場。強化沿海區域輻射作用,重視港口樞紐功能,推進沿海與內陸產業布局梯度轉移,構建省內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建立和完善產業轉型基金,創新區域合作新模式,在碳排放、土地、產能置換等方面探索區域指標協同利用機制,推動構建京津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二是延鏈聚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積極推進鋼鐵、化工、建筑、陶瓷等重點行業綠色循環發展,利用5G、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技術進行全方位全鏈條升級改造,全面提高行業環保治理水平和產業競爭力。三是培育孵化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應急裝備、通用航空等特色產業,做精做優生命健康、數字信息等現代服務產業。依托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和北戴河新區,力促高端產業項目落地,培育高質量新興產業。
一是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以港口轉型升級為依托,做強開發區、自貿區等開放平臺;對標 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規則,組織相關研究機構,找準開放制度創新與政策設計方向,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二是加快沿海區域開放步伐。發揮自貿區制度優勢,推進省內片區間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申報自貿區滄州和秦皇島新片區,擴大沿海地區開放水平。三是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把服務事項和服務主體作為“放管服”改革新導向,加快推進信息數據聯通共享,最大程度發揮“網上審批”平臺作用,放寬市場準入,更好激發沿海開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