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沈小英,傅曉煒,謝淑萍,朱云霞
1.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22;2.浙江省腫瘤醫院(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2
臨終關懷即安寧療護,是指通過一系列照護方法來干預并緩解患者的痛苦,以此提高罹患威脅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屬于緩和醫療[1]。目前我國臨終關懷的主要群體是癌癥晚期患者,放療是晚期癌癥患者姑息治療中一種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方式,約50%的放療患者正在接受姑息治療[2]。臨終關懷是腫瘤放療患者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3]表明,接受過專業的臨終教育或培訓、具有積極臨終關懷態度的護士能夠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腫瘤放療科護士作為患者臨終關懷實踐的主要實施者,其臨終關懷照顧態度和臨終關懷專業技能對提升癌癥晚期患者和家屬的生活質量、維護尊嚴和“善終”較為重要[4-5]。因此,本研究擬了解腫瘤放療科護士臨終關懷態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后續的針對性干預、提高晚期放療患者的臨終護理質量提供參考和依據。
采取整群抽樣方法,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選取浙江省腫瘤醫院腫瘤放療科護士群體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具有半年以上腫瘤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的放療科護士;具有執業資格證書并在崗注冊;知情并愿意參與本次調查研究。排除標準:調查期間不在臨床工作崗位的護士和進修護士。樣本量為協變量個數的10~15倍[6],本研究中協變量共10個,樣本量范圍應為100~150例,考慮20%的脫落樣本,本研究最終納入138例。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倫理批件號:IRB-2020-33號。
1.2.1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
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年齡、婚姻狀況、職稱等一般人口學資料,以及接受過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培訓、過去1年失去親人經歷等,以選擇題形式作答。
1.2.1.2 中文版佛羅梅爾特臨終關懷態度量表-B(Frommelt Attitudes Toward Care of the Dying Scale Form B,FATCOD-B)
該量表由王麗萍[7]漢化,量表總體內容效度指數為0.92,可應用于評估醫護人員的臨終關懷態度。量表分為認知與情感2個分量表,共30個條目。情感分量表反映受試對象對臨終關懷正性或負性情感體驗(以患者及其家屬為中心的臨終整體照護意識),共13個條目。認知分量表反映受試對象臨終關懷的信念或認知(照顧臨終患者的態度),共17個條目。運用Likert 5級計分法,正向條目中“非常同意”計為5分,“同意”為4分,“不確定”為3分,“不同意”為2分,“非常不同意”1分;反向條目則采用相反的方法算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計5~1分。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610~0.863,總分30~150分,得分越高表明受試對象對患者的臨終關懷態度越積極,分數越低則表示其臨終關懷態度越消極。
1.2.2調查方法
本研究借助問卷星進行發放和回收問卷。填寫問卷前,研究者提前聯系放療科各科室護士長,解釋此調研的目的、意義及填寫規范,強調真實作答的必要性,征得研究對象同意后采用匿名方式填寫問卷。為了保證數據收集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問卷設置防重復填寫,要求在30 min內完成問卷,并當場回收。本次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145份,回收問卷145份,回收率100%,剔除超時未作答的3份、條目勾選為同一選項的問卷2份和信息不全的問卷2份,最終保留有效問卷138份,有效回收率為95%。

本研究138名腫瘤放療科護士接受過專門臨終和死亡教育的占36.23%;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教育、但在其他培訓中有相關涉及的占54.35%;從未接觸過的占9.42%。腫瘤放療科護士對臨終關懷的獲取渠道大多通過醫院培訓課程(58.70%)、教育書籍(12.32%)、公眾號等多媒體(22.46%)、身邊朋友(6.52%)獲得。腫瘤放療科護士FATCOD-B總分及得分前5位和后5位條目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腫瘤放療科護士FATCOD-B得分情況
以腫瘤放療科護士的一般資料信息為自變量,FATCOD-B總分為因變量,差異性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腫瘤放療科護士FATCOD-B得分對比(n=138)
以腫瘤放療科護士FATCOD-B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FATCOD-B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3。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表
本研究結果中,90.58%的腫瘤放療科護士對臨終關懷有了解,但接受過專門培訓的比例僅占36.23%,且獲取途徑較為單一,主要仍依靠醫院的相關培訓講座等傳統教學方式獲取,并且只作理論基本概念的介紹或學習,確乏完善的培訓體系。國外從事臨終關懷的工作者須經過標準的培訓及認證[8]。我國于2014年引進美國的臨終關懷教育協會課程(end of life nursing education consortium,ELNEC)臨終關懷護理繼續教育計劃[9],但國內在相關培訓項目和研究較少,在理論構建和實踐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未來還需在探索并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臨終護理培訓課程和項目上積極推進。
本研究中,腫瘤放療科護士FATCOD-B總分為(107.08±11.38)分,高于天津市ICU護士臨終關懷態度得分[10],與廣州、佛山地區腫瘤專科醫院護士臨終關懷態度得分相仿[11]。可能與本研究對象均為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護士有關,工作性質特點使其在照護臨終患者與接受臨終關懷教育學習方面有一定優勢。但與Dunn等[12]研究得分(130.0±12.7)分存在一定差距,可能與我國臨終關懷僅有30多年發展歷史,起步較晚,學科研究有限有關[13]。此外,在臨終關懷認知理念和情感意愿兩個層面中,腫瘤放療科護士在認知理念層面較情感意愿層面表現較為積極。本研究中,以患者及其家屬為中心的臨終整體關懷信念即認識得分為(68.02±5.81)分,臨終關懷正性或負性情感得分為(39.62±5.83)分,這與問卷調查得出的高低分條目方向較吻合。得分后5位的條目(均為反向條目)中,3個條目屬情感分量表,得分前5位的條目(均為正向條目)中,5個條目皆屬認知分量表,表明臨終患者的消極情緒給臨終照顧護士帶來了負面影響,如失落感等,與鄧慧芳等[14]、王麗萍[7]研究結果相似。

表4 腫瘤放療科護士臨終關懷態度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3.1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影響
由于本次研究女性137名(99.3%)、男性僅1名(0.7%),比例失調,故后續沒有做性別的單因素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職稱、宗教信仰影響腫瘤放療科護士的臨終關懷態度(P<0.05)。不同年齡段的腫瘤放療科護士總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年齡越大,職稱越高,相關臨床經驗越豐富,總分越高。有宗教信仰的腫瘤放療科護士臨終關懷態度總得分較高,可能與其能幫助個體改善對生命的認知有關。
3.3.2接受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培訓及過去1年失去親人經歷
本研究發現,在以往接受過專門的臨終關懷教育及1年內失去過親人的護士FATCOD-B總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說明醫院有關臨終關懷相關培訓學習,有助于提高腫瘤放療科護士臨終關懷能力。相關研究[15]表明,開展臨終關懷教育的培訓學習,不僅能增加護士的臨終關懷知識,也能使其態度更加積極的去照護臨終患者。過去1年有失去親人經歷的腫瘤放療科護士臨終關懷態度更加積極,因其更具有同情及同理心,更能感同身受臨終患者及家屬的痛苦,相對也更了解患者及家屬的需求及臨終關懷給腫瘤患者和家屬帶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