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為了把“理”講清說透,議論文的各個論層要構成邏輯上的聯系,形成推理的邏輯鏈,而邏輯鏈的嚴密性直接決定了“理”的說服力。在具體的議論文寫作中,考生需要從作文整體結構和議論段局部結構兩個維度進行構思,使得作文整體和局部都能夠形成嚴密的邏輯鏈,有“形”有“序”。
一、整體議論結構
1.縱向推進
考生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維度縱向推進,對論題展開思辨,界定事物內涵,探明內在機理,研制實施方案,形成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層進式論證結構,將論證引向深入。下面以高考佳作《以本手為基,成精妙之勢》為例,來看一看這種結構的議論文如何建構。
第一段:唯有扎實把握本手,待其爐火純青時再添以妙手,方可成精妙之勢。
第二段:倘若在面對新事物時不先腳踏實地地掌握本手技能,而是處處尋找捷徑,那么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導致俗手,甚至會引發進取精神的衰敗,從而導致道德的離席、靈魂的出丑。是故,唯有以豐富的基礎知識理論和堅實的實踐經驗鋪路,方能使本手運籌帷幄,妙手應時而生,帶來精絕之感。
第三段:本手之基是必然,妙手之念也是剛需。再往深處探,妙手創新更是對本手的積累升華,創新能力即是對基礎知識的考驗。須知,僅僅掌握基礎,是無法在困難中及時占據有利地位的。揆諸當下,科技創新實力在大國博弈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中國也正在為由“制造”向“智造”轉變而不懈努力。
第四段:要擔負起時代重任,我們就必須巧妙融合本手與妙手,成為有思想、有干勁的燎原火種。
第五段:以本手為基,成精妙之勢,其力必能助吾輩青年賡續歷史輝煌,在前人基礎上勇創新篇,為葳蕤綻放的華夏添彩。
這篇作文第一段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開宗明義,拿捏有度;第二、三段回答了“為什么”的問題,思維縝密,以理服人;第四、五段回答了“怎么辦”的問題,化知為行,勇擔重任。在第二、三段中,考生用一連串關聯詞語、論斷語句,環環相扣地闡釋了“‘本(手)’‘妙(手)’需兼修”之理,形成了“本手硬→妙手生→難題破”的邏輯推理鏈條。
2.分層論述
為了將事物內部的結構和機理講清道明說透,考生不僅可以對中心論點進行切割、分解,設計出2~3個分論點,展開分層論述;還可以更上層樓,運用系統思維對論層進行有機整合,厘清論層之間的邏輯關聯,使之形成層層遞進、環環緊扣的推論鏈條,從而揭示出事理發展的某種“必然”,從切分走向整合,展示出行文上高強的駕馭功力。下面以高考佳作《固本求妙,鑒俗致遠》為例,來看一看這種結構的議論文如何建構。
中心論點:在日新月異、浪潮迭起的時代,唯有守得本手,巧用妙手,避開俗手,方能靜觀世事變遷,笑看風起云涌。
分論點一:強本固基,不好高騖遠,方得凌霄振翅,翱翔九天。我與自己對弈,以本手之能求妙手之道……在所有神來之筆的背后,都有夯實基礎的千錘百煉。
分論點二:守正創新,敢為天下先,才可智破瞬息萬變之局。我與時代對弈,以本手之常求妙手之奇……只有過硬的本手、出奇的妙手,才能讓我們乘風破浪,力克時艱。
分論點三:求妙隨本,明俗手之失,尊重規律方成大道。我與歷史對弈,以俗手作為妙手之警示……歷史先落一子,我們以史為鑒,夯實基礎,規避俗手,妙手偶得,才能破局而生。
結論:我與世界對弈,落子無悔;我以棋悟人生,固本求妙,鑒俗致遠。
這篇作文在分層論述上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緣題切分,循著文題的思路,將中心論點切分成分別圍繞“本手”“妙手”“俗手”議題的三個分論點,并論述其“固基”“破局”“警示”的作用。二是前后勾連。論述“本手”時延及“妙手”,“以本手之能求妙手之道”;論述“妙手”時基于“本手”,“以本手之常求妙手之奇”;論述“俗手”時映照“妙手”,“以俗手作為妙手之警示”。這就將“強本固基,方能出妙避俗”之理逐步地演繹了出來。
二、局部論層結構
1.模塊建構
為了增強論證的嚴謹性,考生可以對論層內部進行“分論點+道理闡釋+舉例論證+事理生發”的模塊建構。其中,“道理闡釋”模塊講的是提出“分論點”的道理所在,是對事物普遍性的一種揭示;而“事理生發”模塊講的則是萬物在事理上的相通之處,是對事物共性的一種推演。前者在原理上發力,說清“所以然”;后者由事而及理,說出“皆其然”。下面以高考佳作《守本方可出奇,強基以創新篇》為例,來看一看議論段如何建構。
分論點:穩本源,恒抓本手。
道理闡釋:“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若根基不牢,短視冒進,無異于未扎根就妄想參天,不浚源而空談流遠,終將走上彎路,自毀前程。
舉例論證:如方仲永年少成名,驚才絕艷,卻不思打牢基礎、進步鉆研,反而目光短淺,自滿于一時風光,終至靈氣盡失。再看俄國作家契訶夫,他不玩文字的游戲,而是廣泛接觸社會、積累素材,記錄“生活手冊”,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造就了于平凡瑣碎中揭示生活本質的不朽魅力。
事理生發:由此觀之,狠抓基礎,練好本手,是行穩致遠的前提與根本所在;沒有良好的基礎,任何虛有其表的雕飾只會被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所斬斷。
該論層在“道理闡釋”模塊,首先援引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的名句以張本,然后據此論證“本手”對事物發展的“本”“源”作用,從而揭示出“穩本源,恒抓本手”的必要性。在“事理生發”模塊,依據契訶夫與方仲永在創作上的得與失,推演出事物發展“固本方能行遠”之理。從分析一事之理到進行事理闡釋、生發,這種思維能力需要考生從生活和學習中去歷練和訓練。
2.說理層次
(1)通事理。考生要對事理進行通識性的解說,為說理張本。下面以高考佳作《手控棋局,成敗由我》為例,來看一看這種說理段如何建構。
避俗手,統攬全局,不因小失大。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所謂俗手,即只圖眼前一子一地之利,卻損害全局的招法。這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體現。一味地看重眼前利益,視野便會受限,所行道路亦會越來越狹窄;只有放長眼光,統籌全局,才能獲得成功。
這個說理段以“謀勢”之棋道來論說“放眼量,避俗手”之事理,生發自然。
(2)識物理。考生要學會參物性,悟人性;識物理,曉事理。下面以高考佳作《借風喚花醒,妙手自可得》為例,來看一看這種說理段如何建構。
微風過,眠花醒。本手固,妙手得。然而,若強行掰開花苞,就會導致花朵未開先逝。盲目追求妙手,就難免俗手。眠花欲醒,只待微風。本手夯實,妙手自得。望君謹記: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這個說理段借“眠花要靜待風的喚醒”之物理來闡發“妙手要默等本手的沉淀”之事理,飽含著考生對生活和生命的反思。
(3)明大理。考生須關注“國之大者”,聚焦國家大政方針,闡明其決策之理。只有諸理紛呈,才能各展才思。下面以高考佳作《君子務本,行穩致遠》為例,來看一看這種說理段如何建構。
從嚴格意義上講,科學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是技術。所有改變人類歷史的偉大技術都根植于深厚的基礎科學這片土壤。但在欲望和急功近利心態的催化下,一些人開始崇尚實用技術而忽視基礎科學。很多大學也在強調“成果轉化”,而忽略了基礎學科建設。這正是“無本手,難出妙手”的表現。為扭轉這一局面,國家堅決實施了“強基計劃”。
這個說理段走出了“小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妙(手)由本(手)生”之道解讀國家“強基計劃”,胸有丘壑,視野可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