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香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1:季羨林說:“文化一經產生并且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融合;而只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產生更高一層的文化。”
材料2: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材料3:四川女孩雁鴻用易拉罐、堅果核制作出了很多精美的頭飾,融國風創意與綠色環保于一體,還依據《山海經》創作出許多人物造型。她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藝術寶庫,給了她很多創作的靈感。她將在堅守中繼承,從一名手工愛好者變成從業者,未來還將成為一名傳承者。
傳承、交融與互鑒延續了文化的血脈,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原作雛形
助交融與互鑒,展傳承之風采
(此標題沒有體現出“傳承、交融與互鑒”三者之間的關系。)
季羨林說,只有不同文化的融合才能產生更高一層的文化;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雁鴻說,在堅守中傳承。無論是交融與互鑒,還是在堅守中傳承,都延續了文化的血脈,助推了文化的發展。由此觀之,吾輩當助交融與互鑒,展傳承之風采,使文化發展更加多樣。(開頭整合三則材料內容,抓住關鍵詞提出論題——交融與互鑒對文化傳承和發展多樣化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考生沒有準確把握住這個論題中的三元關系,故而無法將其準確地表達出來,甚至出現了邏輯不當的語病。)
何為交融與互鑒?所謂交融與互鑒可以稱之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好的,摒棄無益的,使文化達到更高一層。馬克思主義思想正是因為結合中國國情創新發展,才得以在中國展現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何為傳承?所謂傳承可以稱之為“在創新中發展”,正如雁鴻通過手工使《山海經》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采用設問句式對“交融”“互鑒”“傳承”概念進行界定,列舉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國情的“交融”證明觀點,但是雁鴻的例子只提到“創新”未涉及“發展”,思辨不夠嚴謹。)
讓我們浸潤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助交融與互鑒,展文化新貌。(亮出第一個分論點,扣住前兩個關鍵詞展開論述。)因為交融與互鑒,世界文化得以多元一體化發展;因為交融與互鑒,不同文化得以不斷前進,而非故步自封……中國書法的歷史源遠流長,正因文化的交融,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愛上了中華文化,愛上了毛筆字。文化因交融而精彩,文化因交融而進步。展望未來之中華,讓我們助力交融與互鑒,展文化新貌!(此段是對第一個分論點的論證,所舉事例只片面關注交流互鑒,無法論證文化“多元一體化”和“不斷發展”的新貌。)
讓我們浸潤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于交融中傳承,展文化之新貌。(亮出第二個分論點,扣住第三個關鍵詞展開論述。)“文化需要傳承,而非滿足現狀。”誠如斯言,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的傳承者,他們或躬于筆墨,或行于山間,但都在為文化傳承作出貢獻。貴州女孩楊柳傳承竹漂,在水面上跳舞,使傳統得以創新發展;侗族女孩李樂桐毅然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完成父親遺志,在侗族大山中唱響專屬侗族的文化,與村民們共同向外界傳播侗族文化。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批的傳承者,中華文化才得以發展得越來越豐富多彩。(此段是對第二個分論點的論證。首句引用的名言不恰當,所舉李樂桐的例子沒有扣住“交融傳承”的內容,“豐富多彩”一詞也不準確。)
揆諸當下,不少青年不愿接受外來文化,對外來文化充滿拒絕與害怕;抑或是不愿傳承傳統工藝,使許多傳統工藝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面對這樣的問題,文化發展自然會受到阻力。其實,人人都應嘗試接受他國文化,嘗試傳統工藝,助力文化發展。(結合現實列舉反面現象進一步闡述,分析人們拒絕交融或傳承帶來的危害,但是內容過于寬泛,缺少針對性與說服力。)
我輩青年更應助交融與互鑒,展傳承之風采,使中華文化更富有生機!(表達存在邏輯問題,結尾沒有扣題。)
升格建議
作文以“文化”為論題,論述了“傳承”與“交流”“互鑒”的三元關系,但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不足:
1.未能厘清三個關鍵詞的關系,缺少邏輯思辨色彩。升格時要先厘清三者關系,明確寫作內容的邏輯。
2.對作文題干中的“延續了文化的血脈”扣得不緊,針對性不強,論證不到位。升格時要加強論據的針對性和辯證性分析,在論證過程中注意扣住寫作論題,關注“交融”“互鑒”對文化“傳承”的意義。
3.作文的段落結構不夠合理,從“提出問題”(引論),到“分析問題”(本論),缺少“解決問題”(結論)的過程。升格時要補充“解決問題”的部分,使作文形成完整的思考鏈條,結構也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