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梳理
修辭手法是中考必考考點之一,常考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借代、反問、設問。從近年來各地中考試題來看,修辭手法類的試題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辨析和使用常見修辭手法的能力。其考查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以選擇題為主變為選擇題和主觀題并存,且主觀題還有逐步加大比重的趨勢。考生在備考時,應重點將修辭手法與語言情境、句子理解、表達效果結合起來。
中考常見的設題方式主要有三種:
1.對修辭手法的辨識選擇題,包括對一種或多種修辭手法的辨識。解答時,要求考生能深刻理解修辭手法的不同特點,尤其應注意區分容易混淆的幾種修辭手法,如比喻與非比喻的區別,設問與反問的區別,排比與反復的區別等。
2.修辭手法的實際運用題,包括主觀題和客觀題兩種,其中主觀題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如提供帶有某種修辭手法的情境,按要求擬寫句子等。
3.對各種修辭手法的作用的理解、分析及判斷(主要出現在古詩文、現代文閱讀題中)。解答時,除了要抓住各種修辭手法的本質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結合句意進行理解。不僅要分析修辭手法對描述對象所起的表達作用,還要體會作者的寫作思想和意圖,有的還要結合課文內容去辨析。
答題時,考生需熟練掌握常見修辭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可以使語言形象、生動,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②擬人可以增強語言的親切感、形象性,使讀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具有十分鮮明的情感色彩。③夸張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強讀者對作者主觀感情、態度和理解上起積極作用。④排比便于把復雜的內容表達得比較集中、透徹、感情強烈,使氣勢貫通、流暢,使形式整齊、音節響亮。⑤對偶從形式上看,句式整齊,增強語言的形式美;從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加強了語意的相反相成,使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來朗朗上口,意義嚴謹而又富有表現力。⑥借代可以引人聯想,產生形象突出、特點鮮明等藝術效果。⑦反問可以增強語言氣勢,可以使確定的意思得到增強,不容置疑,語感強,富有感染力。⑧設問可以突出文章的重點,增強語言氣勢,引起讀者注意,發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論理;同時可使行文有波瀾,收到生動、不呆板的效果。
真題回放
(2022年吉林卷)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物是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我們必須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語段中畫波浪線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解析:“說話”是形容人的詞語,本句將“文物”賦予人的感情色彩,屬于擬人的修辭手法。
參考答案:擬人
(2022年湖南衡陽卷)
衡陽大地美景無數,令人流連忘返。請用優美的語言向游客介紹一處你熟悉的衡陽景點。(要求:抓住景物主要特點進行描繪,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
解析:本題考查語句的表達。要求抓住景物主要特點,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
參考答案:(示例)“衡陽雁去無留意”,每次來到衡陽總是會想到詞人的這句思鄉之語,心中帶有一絲悲苦之情。當時,詞人想到的是自己家鄉的大雁,而如今我在衡陽想到的卻是眼前的美景。大雁南歸,在衡山山頂徘徊,仿佛也在表達自己回到家鄉的喜悅之情。這時的衡山,已經是漫山紅遍,甚是壯觀。
(2022年黑龍江齊齊哈爾卷)
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熱得難受”是補充短語,“基礎設施”是主謂短語,“重視語文”是動賓短語。
B.“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
C.“我們背負著它,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這句話中的標點符號使用正確。
D.“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是并列關系復句。
解析:本題屬于綜合型考題。A項考查語法知識,分析有誤,“基礎設施”是偏正短語;B項考查修辭手法,分析有誤,“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運用了夸張的修辭;D項考查語法知識,分析有誤,句中的“而且”表遞進關系,故本句是遞進關系復句。
參考答案:C
牛刀小試
1.下列對修辭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棵大樹依然挺立著,烈日烤灼著它,干渴折磨著它,然而它沒有倒下,它堅韌而頑強地活著。(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突出了這棵大樹所經受的種種磨難,表現了它的堅韌和頑強。)
B.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繪了一幅天高日麗、紅碧交輝的圖畫,令人心曠神怡。)
C.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體現了老城暖和安適的特點。)
D.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可悲的厚障壁”形象地表達出“我”與閏土之間因觀念、地位、生活環境的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
2.《人民日報》曾舉辦“獻給母親的一句話”征集活動,請欣賞兩則獲獎作品,并完成后面的問題。
作品一:母親是月臺,兒子是那掛長長的列車。
作品二:慈母手中的那根為游子縫補衣衫的線,是世界上最長的線。
(1)上述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分別是? ? 和? ? 。
(2)“作品二”是從兩句古詩活用而來的,這兩句古詩是:“
,? ? ?。”
(3)請你也參與這項活動,為母親獻上一句話,并指出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獻給母親的一句話:
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3.下列各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搖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
B.一架架風箏在同白云戲耍,引得無數的人仰望天穹,讓自己的心也飛上云端。
C.燕子有一個剪刀似的尾巴。
D.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春天吹奏著生命之歌。
4.家是溫馨的樂土,家是避風的港灣,家是親情的載體。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樣的?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一下。
答:
5.下面的句子沒有使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屋子里掛滿萬國旗似的濕衣服,墻壁地板都冒著濕氣,我也不抱怨。
B.云腳長了毛,向西北飛奔,就知道有臺風要來了。
C.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鏈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
D.母親皺緊了眉頭對著走廊下堆積如山的谷子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