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平
(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廣西 融水 545300)
杉木和楠木均屬于珍貴用材樹種,在人工栽培過程中,大多以純林的方式進行育種,這使得人工林中的物種較為單一,不僅生產力較低,同時影響生物多樣性發展,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在該背景下,為解決該生態問題,提高人工林的生態效益和穩定性,應采取科學方式混交造林,增加林間的樹木多樣性。相關人員應通過合理的方式分析混交林與純林的差異性,明確混交造林的優勢,進一步加強混交造林的推廣應用,有效解決林業生產中面臨的問題。
混交林是指兩種及以上樹種構成的森林,林中不同樹種之間按照適當的占比合理搭配,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生產效率和生態穩定性。不同樹種的光能利用率、土壤養分吸收情況、病蟲害防治能力存在差異,因此,結合樹種的實際需求,選擇恰當的種類進行搭配,有利于提高森林的防護效能。但若樹種之間存在競爭或搭配不合理,往往會對森林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從而造成嚴重損失。混交造林技術即為控制和調整樹種及配比以達到良好混交效果的造林技術。
混交造林過程中,首先應加強樹種選擇管理,合理選擇樹種是保障混交林整體質量的重要措施[1]?;旖涣种幸话惴譃橹饕獦浞N、伴生樹種和灌木樹種。在選擇時應確保樹種之間具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其次,應控制不同樹種的實際比例,結合土壤條件和生態環境情況以及不同樹種的生長特點進行合理計算和分析,調整樹種比例設計,同時在計算樹種數量時,應按照樹種的比例留有一定的空間,滿足物種的種間競爭需求,避免互相影響。最后,選擇恰當的混交方式。常見的混交造林方式包括:株間混交、行間混交、帶狀混交、塊狀混交,結合實際需求合理選擇相應的方式,以進一步提高混交林的整體質量。
2.1.1 混交林設計分析
杉木屬于高大喬木,其最高可達30m,胸徑可達3m左右,經濟價值較高,并且用途較為廣泛,同時能夠用作行道樹和營造防風林,且具有藥用價值。其主要分布于亞熱帶,整體生長過程中喜光,屬于陽性樹種,生長速度較快,喜溫暖濕潤,但不耐嚴寒和濕熱環境,怕風且怕旱,適合生長在平均溫度在15~23℃、年降水量800~2000mm、pH值4.5~6.5的環境中。杉木是我國傳統的樹種,受到其經濟價值影響,是我國人工林樹種的主要選擇之一[2]。
閩楠又被稱為楠木,其為中國特有的珍稀漸危樹種,其屬于高大常綠喬木,最高可達20m,胸徑可達2.5m。由于閩楠木材具有芳香氣味,且材質緊密。閩楠屬于陰性樹木,在初中期生長速度緩慢,且具有較強的耐蔭能力,林下凋落物較為豐富,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含量。
結合杉木和楠木的習性與特點,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補性,適合構建混交林?,F對其進行混交造林設計。結合樹木生長要求和實驗基地的實際情況,決定使用同齡混交造林方法,通過1:1的混交比例,行間混交造林。通過混交造林的方式,分析混交林和純林的差異,并對比其生長量變化情況,為后續的混交造林技術推廣提供依據。
2.1.2 混交造林施工要點
在杉木與楠木混交造林的過程中,應注意對造林全過程的施工管理。首先,在造林前,應做好林地清理和整地挖穴工作。清理林地時,主要對林中的病枝和過密枝條進行適度修剪,適當擴大林木的生長空間。在整地挖穴時,應嚴格注意行距和株距,按照“品”字型錯位挖穴。坑穴挖掘完畢后,應進行風化處理,一般預留20d的風化時間,進一步改善土壤情況,提高樹木種植成活率。
其次,在混交造林過程中,由于杉木和楠木為行間混交,且兩種樹木的比例為1:1。在選擇樹苗時,應盡量選用40cm以上的苗木,保持株行距2.5m×2.5m,一行杉木、一行楠木的方式進行種植,樹木數量為106株/667m2。樹木栽植時間一般為1~3月份,種植完畢后應注意后續的撫育管理。
最后,在混交林生長過程中,適度進行施肥和修枝管理,同時觀察生長情況加強病蟲害預防管理工作。
2.2.1 實驗樣地概況
實驗樣地設置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地理位置東經109°14′,北緯25°04′,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6℃,最低年均降雨量為1284.3mm。當地夏長冬短,四季不均,其中夏季最長,冬季次之,春季最短,年蒸發量約為1478.2mm。太陽輻射強,全年平均總日照時數為1699h。
2.2.2 試驗方法
本次實驗通過隨機區組設計,設置兩個對照組,其一為杉木與楠木1:1混交林,其二為杉木純林,兩塊地均為標準面積400m2,在地塊間使用木荷作為隔離植物,避免出現混交影響。在1月份種植后,第1-3年對混交林和純林進行撫育管理,每年兩次撫育,第4~5年,每年撫育一次。撫育管理內容主要為擴坎、追肥、林間間伐、除草等,確保成林。
2.2.3 實驗調查
對混交林生長量、林間氣候以及土壤性狀等參數進行調查。在調查生長量時,應每年對樹木生長情況進行測量和調查,包括樹木生長情況(樹木高度、胸徑、株數)、生物量以及林下植被生長情況,并計算單位面積的蓄積量。計算林內氣候時,主要測量林間的分光光照強度、林內溫度和濕度變化,同時測量地溫數值。在測量土壤形狀時,需要對林間土壤進行取樣,按照“S”型路線在試驗區域內進行取樣,分別取20cm、40cm的土壤,制作樣品分析土壤的物理形狀。
使用DB35/T88-1998體積模型確定杉木和楠木的材積情況。

其中:V1V2分別為杉木和楠木的材積,單位(m3);D為胸徑,單位(cm);H為樹高,單位(m)。
將統計的實驗數據錄入Excel表格,并進行整理和分析。
通過測量杉樹和楠木混交林中植物的生長情況,并進行對比,如表1所示。觀察分析其中樹木的生長情況。

表1 杉木楠木混交林及杉木純林生長量對比
通過對比發現,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徑、樹高、單株材積以及蓄積量均較單純林有一定呈速度的提升,其中胸徑和材積量增加較為明顯,分別增加43.07%和113.83%。同時總蓄積量的增加量同樣較高。由此可見,在杉樹和楠木混交造林過程中,二者具有較強的互相促進作用,楠木作為伴生樹種,其林下凋落物較為豐富,能夠為杉木提供養分,同時其生長緩慢,不與杉木競爭生長空間,有效提高對杉木生長的促進作用。
對杉樹楠木混交林與純林的氣候分析,具體見表2。杉木和楠木均為高大喬木,但由于楠木的生長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因此其高度與喬木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混交林中會形成不同層次的復層林冠,在多層林冠的遮擋下,有效吸收陽光,從而避免林內光照強度過大。而純林中的杉木較為統一,樹冠之間存在的縫隙較大,不利于吸收陽光。同時受到混交的影響,混交林中空間的使用效率較高,存在多層次林木,能夠有效保持林內的溫度和濕度。杉木純林內部結構較為單一,導致內部氣候控制和協調效果不理想。

表2 杉木楠木混交林及杉木純林氣候對比
通過對比發現,混交林在光照強度和溫濕度控制方面具有較為良好的效果,其中光照強度明顯降低20.4%,具有明顯的氣候改變效果。良好的氣候能夠幫助植物進一步生長,有利于提高林間的生物多樣性,促進土壤中微生物不斷繁殖,提升并保障林木的生長。
分析杉木楠木混交林與杉木純林土壤肥力變化情況。在人工林中,不同樹種組成情況以及凋落數量不同,其土壤的實際分解能力不同,使得在土壤內部的養分情況存在差異。在分析土壤質量時,一方面,從物理性質角度分析時,需要測量和分析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性以及土壤容重。通過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混交林中的土壤容重相比純林較小,因此混交林土壤中的透氣、透水效果較為良好,更適合植物根部生長。同時對不同混交林和純林中土壤儲水性和孔隙度情況,能夠發現混交林的表現更為優異,其含水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因此對環境植被的保護以及林間濕度的保障具有較為明顯的作用。
另一方面,從化學性質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土壤樣品中不同養分的含量,對不同森林類型土壤中的肥力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杉木楠木混交林及杉木純林化學性質對比
通過對比兩種森林類型中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全氮含量、泉林含量以及速效鉀含量情況,能夠發現,其中杉木楠木混交林土壤中各類型養分含量更高,其中有機質含量和全磷含量尤為明顯。這是由于楠木的林下凋落物較多,使混合林中的土壤環境更適合微生物生存,因此可以提高分解速度,使有機質含量不斷提升,從而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含量,促進樹木的快速生長。
混交造林的效益較為明顯,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森林蓄積量(可達9m3/667m2),生產木材10125以上,同時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旖涣种袠淠镜纳L量較純林的生長量大,且空間利用效率高,在擇伐時能夠減少對森林的損害,使森林保持穩定的生態功能。其社會效益體現在不僅能夠增加地方就業,同時能夠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協調發展。
由于混交造林技術在提升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方面有著較強的優勢,因此應加大對混交造林技術的推廣。
首先,林業部門應加大對資源的投入,為地方林場提供經濟和技術上的幫助。如林場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或提供低息貸款等,同時根據林場的實際環境情況,為其推薦適合的良種樹木,使混交造林實現順利發展,避免受到資金因素的阻礙。同時在造林過程中提供專家或技術人員支持,解決林場所有者的后顧之憂,確保林場能夠順利完成混交造林工作,有效提升林場人員對混交造林的積極性。
其次,促進林業集約化發展。林業管理部門應積極招商引資,同時國有林場起到帶頭作用,通過構建集約化生產經營的方式,提高林業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保障林業經濟效益。如在造林過程中,推廣“企業+農民”的方式,通過企業提供資金、農民提供勞動力和林業產權等方式合理配備股份,提高共同生產效益。借助利益優化的方式,激發林場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混交林推廣效果。
最后,加強技術支持和監管。混交造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在不同時間均需要一定的技術指導。如種植前的整地、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澆水、種植后的林間撫育管理等。均對管理技術有一定要求。
綜上所述,杉木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樹種,為進一步提高杉木種植質量,林業部門應積極優化和調整人工林的種植方式。通過構建杉木楠木混交林,改善樹種之間的協調關系,同時優化森林氣候和土壤條件,提高生態平衡效果。通過實驗結果分析,能夠發現,混交林與純林相比,其對樹木的生長量、林間氣候以及土壤肥力均有著較強的優化促進作用。由此可見,混交造林及時實施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對生態平衡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廣混交造林技術,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混交樹種,通過以林養林的方式,構建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