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存保
(宣威市羊場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宣威 655412)
肉牛罹患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非傳染性原因大體來說有兩點:一是飼養不當。首先是飼養肉牛的養殖場通風不良、溫差大、濕度高,飼養密度過大,導致肉牛頻繁轉群、混群,其次是將日齡相差太大的肉牛混群飼養、斷奶日齡不一致。二是運輸不當。在運輸過程中,肉牛極易出現應激反應(暴力裝車卸載、車廂溫度過高或者過低、車廂不通風、牛群擁擠、踩踏等),一旦出現該反應,肉牛免疫力大幅度降低,又由于不通風等原因,肉牛罹患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概率大大增加。另外在外購買的優質肉牛可能攜帶不同種類的病毒,在密集的車廂中易造成多病原型感染,進而禍及整個牛群。這些問題就是誘發肉牛罹患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主要原因。
肉牛出現呼吸道疾病綜合征主要有兩大罪魁禍首,一是原發病原,二是繼發病原。而肉牛感染呼吸道疾病綜合征主要也有兩種方式:一是由于病原的入侵,導致肉牛自身肺部和呼吸道清除機制功能下降,進而抵抗力降低,最終致使肺部發生感染。二是病原能直接作用于肉牛的免疫系統,使得肉牛抗病性降低,從而引發感染。在眾多病原中,有一種較為特殊,那就是牛病毒性腹瀉病病毒,這種病毒并不作用于肉牛呼吸道或者肺部,而是會直接攻擊母牛的子宮,引發感染,該病毒作用時間非常長,能使母牛長期患病,最終導致死亡。
1.2.1 原發性病原
通常包括由肉牛生殖-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肉牛偽狂犬病病毒(PRV)、肉牛流感病毒(SIV)、肉牛圓環病毒2型(PCV2)、肉牛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等病毒和肉牛肺炎支原體、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及支氣管敗血性波氏桿菌等細菌。
1.2.2 繼發性病原
主要有肉牛鏈球菌2型、副牛嗜血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牛附紅細胞體等等病原。
同一養殖場內,如果說同時存在兩種病原,那么會大大加重肉牛牛群的染病概率和臨床癥狀,簡而言之就是致死率極高。在分析這一綜合征時,有的學者認為,引發該病癥的主要原因是肉牛肺炎支原體,這種病原存在后會直接使得肉牛呼吸道的屏障機能受損,增加了肉牛感染病毒的幾率,從而提高了致病率。其實除了上述提及的原因外,肉牛也可能因為其他因素而罹患吸道疾病綜合征,比如免疫措施不得當、保健工作過于片面、疫苗使用不規范、肉牛營養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等等原因。
肉牛感染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后臨床癥狀主要分為以下幾點:首先初期肉牛染病后體溫逐漸升高,基本會攀升至41℃左右;其次肉牛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毛發粗亂;嚴重時,病牛表現為呼吸困難、劇烈咳嗽不止、臥地不起,并伴隨清樣鼻涕,之后變為膿性鼻涕;之后聽診肺部發現肺泡音變小或者完全消失,還可聽到支氣管呼吸啰音以及胸膜摩擦音。部分發生腹瀉,排出混雜血液的糞便,瘤胃鼓氣。部分會繼發關節炎,關節腫脹,呈現跛行,甚至只能夠臥地不起。部分牛耐過后變成慢性型,此時采食基本正常,鼻腔存在較少的分泌物,有時會排出膿性分泌物,發生腹瀉或者排出血樣糞便,最后由于衰竭而發生死亡。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對幼年肉牛的威脅最大,該病多發于6~20周左右大小的保育肉牛和生長育成肉牛,致死率和發病率皆與牛齡掛鉤,牛齡越小,致死率和發病率越高,病死率一般在20%~90%,致病率一般為25%~60%。
牛群出現結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牛群采食量下降。表現呼吸困難、喘氣、出現嚴重的腹式呼吸,咳嗽。急性發病的牛體溫升高,突然死亡。病肉牛生長緩慢、消瘦,僵牛比例升高,整個牛群的病死率升高。哺乳仔牛以呼吸困難和神經癥狀為主,病死率較高;生長肥育牛表現發熱、咳嗽、采食量下降、呼吸加重或呼吸困難。如飼養管理條件較差,牛群密度過大或出現混合感染,發病率和臨床表現更為復雜。
對病死牛進行解剖,病死牛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肺炎。肺出血、硬變(俗稱之為橡皮肺)和花斑樣病變(斑駁狀到褐色),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病牛有廣泛性多發性漿膜炎(胸腔、腹腔很多纖維蛋白滲出,并造成粘連)胸腔與肺部發生病變,肺膈葉、心葉和尖葉都發生紅色肉變,且程度有所不同,肺間質明顯變寬,還存在不同大小的干酪樣黃白色壞死灶,氣管以及支氣管里存在大量的乳白色泡沫;胸腔內存在少量積液,但心包積水,且為黃色的清亮液體。除肺部出現病變外,肝腫大出血,淋巴結、腎、膀胱、喉頭有出血點,肢體末端發紺。
無菌采集病料送國家動物疫病測報站(宣威站):在肉牛發病初期,取呼吸道分泌物作為病料,接種到肉湯培養基中,然后及時進行檢查。
鏡檢:在無菌條件下采集新鮮病料,并直接涂于載玻片上制成涂片,經過革蘭氏染色后進行鏡檢,發現沒有形成可見的明顯細菌。
分離培養: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針鉤取少量的病料標本,涂布或者劃線接種在巧克力瓊脂平板上,放于37℃進行24~48h培養,發現也沒有形成明顯的菌落。
根據該病的臨床癥狀,結合細菌的分離培養以及形態觀察,經過綜合分析,判斷病牛是由于非細菌性流行性感冒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綜合征。
當發現肉牛表現出類似呼吸道疾病的癥狀時,要盡快就醫,禁止隨意用藥治療,尤其是一天內使用多種不同的藥物,這樣不僅會導致藥物的劑量和濃度無法達到治療呼吸道疾病的需要,導致藥物無法發揮出最大作用,還容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直接損害養牛戶的經濟效益。
同時,病牛使用多種不同藥物進行治療會給機體帶來非常大的負擔,加之機體因患病已經變得較為虛弱,藥物反而可能會給機體造成損傷,促使呼吸道疾病對機體自身機能造成的損害進一步加大,即使最后能夠康復,也往往會給機體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5.1.1 牛支原體病
慢性型病牛和病程持續時間較長的病牛,可按體重肌肉注射4~10 mg/kg泰樂菌素、10mg/kg土霉素,或者按體重肌肉注射20mg/kg強力霉素、20~30mg/kg大觀林可霉素,每天1次,1個療程連續用藥10~15d。可在肺部達到較高的濃度,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5.1.2 牛巴氏桿菌病
病牛體溫升高、食欲不振時,可肌肉注射5g丁胺卡那,并配合靜脈注射由1000ml5%葡萄糖氯化鈉溶液、20ml 20%安鈉咖、5g氨芐青霉素組成的混合藥液,每天2次,連續使用4~7d。同時,對同群沒有出現發病的牛,可盡快免疫接種牛巴氏桿菌病疫苗。
5.1.3 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病
病牛表現出呼吸困難時,不僅要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還要配合使用抗炎藥物,常用10~20mg地塞米松,每天1次;抗組胺藥鹽酸撲爾敏按體重使用1mg/kg,每天2次;阿托品,按體重使用0.048mg/kg,每天2次;阿司匹林,每次使用15.5~31g,每天2次。如果發生肺水腫,可使用250mg速尿,每天1~2次。如病牛由于發生副流感而引發該病,可在治療過程中配合使用青霉素及鏈霉素,或者使用卡那霉素,同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適量補充維生素A。
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養殖場內,最好采取自繁自養,從而避免外來肉牛攜帶病毒的情況出現。不得已只能引進外地優質肉牛時,要先仔細檢查引入的犢牛,并免疫注射疫苗。在運輸過程中,做好保護措施,以防引入肉牛應激從而感染病毒,裝卸之后,養殖場需安排專門的場地進行隔離,確保引入肉牛完全健康并未攜帶、感染病毒后方可混養。
定期檢查是每個養殖場必須要認真嚴格執行的工作內容之一,對飼養肉牛牛群定期進行基本的疫病檢測,能盡早發現攜帶病原或者已經患病的牛,發現病牛立即對其采取隔離飼養,并對癥進行治療。對于引入的犢牛,如果在隔離飼養期間發現感染疾病,則要盡快采取有效治療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處理,防止其將病原體擴散至牛群中。
在卸載肉牛牛群后,安排專人看管,并時刻注意牛群狀態,確保買入牛群未攜帶病原體后再混合入養殖場內。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體的傳入和在肉牛場內的傳播。
時刻注意養殖場內的衛生問題,同時需要保牛群生活的地區保持安靜、干燥。另外還需避免多次肉牛轉欄和混群,減少應激源能極大降低牛群因應激反應而免疫力下降,進而罹患該病的概率。
保持舍內空氣的流通,降低氨氣濃度,從而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做到夏天防暑降溫、冬天防寒保溫。分娩舍和保育舍要求肉牛舍內小環境保溫、大環境通風。
在飼養過程中,需整合不同牛齡的牛群,分開飼養,降低整體飼養密度,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肉牛或者保育牛罹患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在牛場的概率。
偽狂犬病、肉牛傳染性胸膜肺炎、萎縮性鼻炎等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種工作。尤其要做好牛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防治工作。
選用的藥物既要高效廣譜,又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在預防用藥時,主要選用以下幾類藥品: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和副牛嗜血桿菌等敏感的藥物,如泰樂菌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土霉素等。其次,預防工作還要求養殖場做好飼養工作,采用合理科學的飼養管理模式。在日常的場地內做好消殺病毒的工作,保持場地清潔衛生;在裝卸肉牛時同樣需要做好車廂的消毒工作,確保無外來病毒。同時,嚴格按照療程用藥,合理搭配肉牛藥物,注意配伍禁忌。制定合理有效地保健和預防用藥程序,針對當前疾病比較復雜、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等特點制定有效的保健用藥方案。針對當前的呼吸道病,做好呼吸道疾病保健:重癥咳喘肽妙125g+清瘟敗毒顆粒200g+麻杏石甘散200g+金維他(或百病羅維)400g/t飼料,連用7d,每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