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瑋
俗話說“十人九痔”,因此在肛腸科中混合痔的患者占比很高。治療該病的藥物很多,但大多數患者都不能達到治愈效果,僅僅能改善或緩解其相關癥狀。手術為治愈該病的主要方式。到現在為止治療混合痔術式有很多,經常應用的有吻合器選擇性痔上黏膜環切術吻合術(TST)、RPH-4 及傳統的外剝內扎術。其中RPH-4 因其操作簡單,費用更低,被廣泛使用。作者經過對使用RPH-4 及外剝內扎術的患者進行研究對比,發現RPH-4 配合外剝內扎術較僅用傳統外剝內扎術能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創面出血、創緣水腫、肛門墜脹感等癥狀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2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100 例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53 例,女 47 例;年齡 26~65 歲,平均年齡(54.12±3.63)歲;病程 4~8 年,平均病程(5.57±1.26)年。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痔臨床指南》的診斷標準[1];患者為自愿加入本次臨床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其余肛門直腸疾病(如肛裂、肛瘺等)者;②有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腎功能障礙等嚴重基礎疾病者;③有精神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研究組采用RPH-4 與外剝內扎術配合治療,對照組予以外剝內扎術治療。兩組患者術前均予0.2%肥皂水500~1000 ml 灌腸2 次以清潔腸道。麻醉選用腰麻。
1.3.1 RPH-4 腰麻成功后,予常規術野消毒鋪巾,消毒肛門外緣及肛管和直腸下段,予透明肛鏡露出齒線和內痔核,將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進氣端通過軟管與負壓吸引器相連,套扎的位置大多會選擇齒線上1~2 cm,然后將痔上黏膜及部分內痔組織吸入套扎器管內,當吸引器負壓值達到-0.08~-0.10 MPa 時,旋轉棘輪一周達紅點處,并轉動推線輪至相應檔位,便能激發套扎器進行套扎,此時需另一人用力收緊彈力線,直至將目標套緊后,打開負壓開關,放出被套扎組織,將套扎器交給助手,術者往后拉動線管,直至看到結扎線前段,用線剪于距結扎處3~4 mm 剪斷結扎線。手術過程可以根據病情選擇3~4 點套扎,避免選擇在同一平面上套扎。
1.3.2 外剝內扎術 腰麻成功后,取截石位,外痔部分一般做“棱形”形切口,鈍性剝離外痔靜脈叢至齒線處,鉗夾對應內痔基底部,于基底部中間做“8”字貫穿縫扎[2],然后切除多余痔組織,各結扎點間注意保留黏膜組織,避免選擇在同一平面上結扎,防止肛門變窄。術后均重新消毒,檢查無出血后,用油紗條包裹輸液管納入肛內,予紗布壓迫止血,膠帶固定。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分別于術后第1、2~4、5~7 天選用VAS 評分[3]進行疼痛評估。即用一條長10 cm 的標尺,術后將標尺背向患者,患者自行選擇刻度,然后算出相應的分數。分數越低疼痛程度越低。②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肛緣水腫、肛門墜脹、尿潴留。術后水腫以傷口皮緣紅腫隆起,有觸痛作為其出現的判定標準;術后肛門墜脹以短暫休息不能緩解,需溫水坐浴后緩解作為其判定標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不同時期的VAS 評分比較 研究組術后第1 天、第2~4 天、第5~7 天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期的VA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期的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肛緣水腫、肛門墜脹、尿潴留發生率分別為8.0%、6.0%、4.0%,均低于對照組的58.0%、52.0%、1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痔病是肛腸科最為多見的直腸肛管良性疾病,到目前為止,手術是治療該病最好的方法[4],而一直延用的外剝內扎術是依據靜脈曲張學說而來的,直到現在該方法依然被公認是治療痔病最經典的術式之一[5]。但其因為無法準確的套扎內痔及黏膜組織,以及手術過程牽拉造成的肛墊組織下移,這些操作會導致術后出現疼痛、水腫、肛門下墜、尿潴留等[6]。并且疼痛時間長,程度劇烈,肛門的水腫還會加重患者排便困難,肛門下墜感使患者常有肛門異物感,導致患者排便次數增加,這些往往會導致患者術后難以忍受。而RPH-4 是從原來的膠圈套扎器技術上改良研發的一種新手術器械[7]。與傳統術式相比不同的是,其運用負壓器連接套扎器來完成套扎內痔組織及其四周松弛的痔上黏膜,加之利用準確的負壓值,能有效避免用組織鉗造成的因深度不當而引發的局部損傷。適用于各種內痔,但弊端在于無法處理外痔,故大多需要配合外剝內扎術來剝離多過的外痔組織。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術后第1 天、第2~4 天、第5~7 天的VAS 評分分別為(4.31±1.20)、(4.94±0.88)、(1.83±0.54)分,均低于對照組的(4.82±1.00)、(5.52± 0.75)、(2.83±0.6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肛緣水腫、肛門墜脹、尿潴留發生率分別為8.0%、6.0%、4.0%,均低于對照組的58.0%、52.0%、1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解剖學認為,脊神經支配齒狀線以下的神經組織,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對疼痛刺激反應極其強烈,而植物神經支配齒狀線以上的組織,對疼痛刺激反應不甚敏感。RPH-4 通過透明肛鏡引導在術中可以準確地套扎內痔及痔上黏膜,內痔被套扎以后,破壞痔核的血液補給,從而使痔核壞死脫落。套扎痔上黏膜可以提升脫垂的肛墊組織,同時結扎的黏膜組織壞死時引發的無菌性炎癥,能夠將己經上提的肛墊通過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瘢痕固定,以達到恢復肛墊正常解剖位置的目的[8-12]。RPH-4 的套扎部位可以精準地由術者控制在齒線上1.0 cm 以上的區域,從而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
綜上所述,RPH-4 加外剝內扎術較僅選用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能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創面出血、創緣水腫、肛門墜脹感等癥狀的發生,深受患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