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翠
中成藥是將中藥材或其提取物制成各種劑型的中藥制劑,常見的劑型有注射劑、口服劑等。中風類中成藥具有服藥方便、效果好的特點,隨著該類藥物的廣泛應用,用藥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1]。藥學監護是指與藥物治療有關的服務,該模式下藥師與患者是直接的醫患關系,直接對患者提供服務,在此過程中與其他醫務工作者密切聯系,可提高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有報道指出將藥學監護應用于腦卒中康復臨床路徑抗痙攣治療過程中,能夠提高治療效果,也有報道稱開展藥學監護能夠加速中風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且能夠促進中風類中成藥合理應用[3,4]。本研究選取2021 年 1~12 月在本院就診的180 例中風患者為例,分析了開展藥學監護對中風類中成藥合理應用的影響及藥學監護措施。
1.1 一般資料 將2021 年1~12 月在本院就診的 180 例中風患者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分成無藥學監護組(2021 年1~6 月,未開展藥學監護)和藥學監護組(2021 年7~12 月,開展藥學監護),每組90 例。無藥學監護組中男女比為47∶43;年齡55~82 歲,平均年齡(65.30±6.17)歲;誘因:高血壓35 例,冠心病32 例,糖尿病23 例。藥學監護組中男女比為49∶41;年齡57~82 歲,平均年齡(65.19±6.02)歲;誘因:高血壓37 例,冠心病33 例,糖尿病20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診斷標準;②應用中風類中成藥治療;③無藥物過敏史、食物過敏史;④首發中風;⑤經本院醫學倫理委會審批且患者依從性好,愿意配合。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精神疾病;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同期行外科手術治療;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⑤中途轉院不能完成研究。
1.3 方法 無藥學監護組未開展藥學監護,藥學監護組開展藥學監護,藥學監護措施:①醫院指派藥學監護藥師與臨床醫師合作,共同參與臨床治療。②患者接診后開始介入,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收集患者的資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用藥方案進行評估。③藥物劑型的選擇:評估患者的病情,與臨床醫師共同探討選取適宜的中成藥劑型。中成藥劑型的選擇應遵循“能口服不肌內注射,能肌內注射不靜脈注射”,即劑型選擇的優先順序為:口服劑型-注射劑型。此外,中成藥劑型選擇還要考慮患者的病情,注射劑型的中風類藥物起效相對較快,適用于急性期的中風患者,而口服劑型的中風類藥物起效相對較慢,適用于恢復期的中風患者。對于不能口服用藥者,可優先考慮注射劑型。中風類中成藥的劑型選擇中,注射劑型只能使用1 種,口服劑型可以使用多種。④藥物劑量及療程調整:綜合分析患者的臨床癥狀、合并癥、其他藥物應用情況,調整中成藥的用藥劑量和療程。由于中風類中成藥多數是由西醫醫師開具,對中成藥的具體成分、不良反應缺乏了解,加上一些中成藥的毒副作用尚不明確,導致醫師誤認為中成藥基本無毒副作用,開具藥方時易超劑量、超療程。中風類中成藥中常含有土鱉蟲、木鱉子等毒性藥材,這些含有毒性成分的藥物過量使用容易對肝、腎造成損害。因此,藥師在患者用藥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要積極與臨床醫師共同分析適宜的用藥劑量,對用藥劑量以及用藥療程進行合理調整。⑤根據中風證型辨證施治:根據《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中風的證型劃分為7 個,分別為風痰火亢型、風痰瘀阻型、風火上擾型、痰濕蒙神型、痰熱腑實型、陰虛風動型、氣虛血瘀型。在中風類中成藥的用藥選擇方面,應注意辨證施治,按照標準評估患者的中風證型,選擇對癥的中風類中成藥。⑥藥物正確配伍指導:中風類中成藥中的口服劑型可以多種聯用,在聯用時要考慮不同中成藥之間的配伍。中風患者常需要使用多種西藥治療,因此,在中成藥的選擇中要注意西藥與中成藥之間的配伍禁忌,選擇適宜的藥物。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中風類中成藥的注射劑型、口服劑型、兩者兼有比例。②比較兩組用藥不合理情況,包括用藥劑量不合理、給藥方式不合理、用藥配伍禁忌、藥物與辨證不符、用藥療程不合理、超適應證用藥。③比較兩組療效指標:包括住院時間、出院時GOS 評分、出院時ADL 評分,療效指標均通過查詢患者病歷進行統計。GOS 總分1~5 分,得分越高預后越好;ADL 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風類中成藥的注射劑型、口服劑型、兩者兼有比例比較 藥學監護組中風類中成藥的注射劑型比例52.22%低于無藥學監護組的67.78%,口服劑型比例37.78%高于無藥學監護組的2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兩組中風類中成藥的兩者兼有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用藥不合理情況比較 藥學監護組的用藥劑量不合理比例1.11%、給藥方式不合理比例0、總用藥不合理比例2.22%低于無藥學監護組的7.78%、5.56%、18.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兩組用藥配伍禁忌、藥物與辨證不符、用藥療程不合理、超適應證用藥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療效指標比較 藥學監護組的住院時間短于無藥學監護組,出院時GOS 評分、ADL 評分高于無藥學監護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療效指標比較()
注:與無藥學監護組比較,aP<0.05
中風病又稱為卒中,本病是受氣血內虛結合勞倦內傷、憂思惱怒、煙酒等因素影響,使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所致[5]。中風病的癥狀表現有突然昏迷、半身不遂、舌蹇不語等,病情十分兇險。中風患者的治療中,中風類中成藥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據患者的病機病因選擇適宜的中風類中成藥進行治療,能夠調整患者的體質狀態,調和陰陽平衡,促進患者康復[6]。隨著中成藥技術的發展,臨床上的中成藥劑型、藥物選擇范圍不斷增多,中風類中成藥的應用也愈加廣泛,藥物的不合理應用問題、安全性問題更加突出[7]。為能夠進一步規范中風類中成藥的使用,本研究在中風患者的治療中開展藥學監護,利用中藥專業知識參與指導患者的治療過程,協助臨床醫師制定合理的用藥計劃,從患者就診時便開始由藥師介入,結合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用藥方案進行評估,指導藥物劑型的選擇、藥物劑量及療程調整、根據中風證型選擇藥物、正確配伍。藥物劑型應遵循“能口服不肌內注射,能肌內注射不靜脈注射”的原則選擇適合的藥物劑型[8]。在藥物劑量及療程方面,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生理狀況,調整劑量確保用藥安全,療程方面需確保足療程用藥,避免療程不足或療程過長,例如腦心通膠囊長期服用會增加肝腎代謝負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而不宜長期用藥[9,10]。根據中風證型選擇藥物方面,應對患者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的主證、次證、舌脈評估中風證型,再選擇適宜的中風類中成藥,例如通心絡膠囊適宜證型是氣虛血瘀型中風患者,不宜用于陰虛火旺型中風患者[11]。在配伍方面,應考慮不同中成藥聯用時的配伍禁忌、中成藥與西藥聯用的配伍禁忌,如含洋金花的藥物不宜與強心苷類藥物同時使用,以免引起中毒[12]。
本研究中,藥學監護組中風類中成藥的注射劑型比例52.22%低于無藥學監護組的67.78%,口服劑型比例37.78%高于無藥學監護組的2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兩組中風類中成藥的兩者兼有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藥學監護組的用藥劑量不合理比例1.11%、給藥方式不合理比例0、總用藥不合理比例2.22%低于無藥學監護組的7.78%、5.56%、18.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用藥配伍禁忌、藥物與辨證不符、用藥療程不合理、超適應證用藥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藥學監護組的住院時間(8.65±0.83)d 短于無藥學監護組的(10.92±1.05)d,出院時GOS 評分(3.75± 0.32)分、ADL 評分(65.92±5.03)分高于無藥學監護組的(3.06±0.29)、(57.31±5.1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開展藥學監護可以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開展藥學監護可以優化中風類中成藥注射劑型和口服劑型的使用比例,減少用藥不合理情況,提高治療效果,加速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紤]是藥學監護藥師可利用專業的中藥知識,從患者就診開始介入用藥治療中,從藥物劑型選擇、藥物劑量及療程調整、辨證施治、配伍禁忌等方面進行指導,優化治療方案,從而促進用藥的合理性,提高治療效果,改善中風患者的預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開展藥學監護能降低中風類中成藥注射劑型使用比例,增加口服劑型使用比例,減少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提高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