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蘭
對于甲狀腺疾病,通常進行外科治療以控制疾病的發展。由于甲狀腺位置特殊,術后患者肩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患者術后康復[1,2]。為提高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水平,本研究在常規術前準備措施的基礎上,分析術前頸部功能鍛煉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72 例甲狀腺手術患者,根據是否展開術前頸部功能鍛煉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36 例。參照組男 7 例、女29 例;年齡33~57 歲,平均年齡(41.36± 5.22)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21±0.74)年;結節性甲狀腺腫18 例、分化型甲狀腺癌10 例、甲狀腺腺癌8 例;手術方式:一側腺葉切除術10 例、雙側腺葉切除術26 例。研究組男9 例、女27 例;年齡32~ 58 歲,平均年齡(41.45±5.52)歲;病程1~4 年,平均病程(3.19±0.73)年;結節性甲狀腺腫19 例、分化型甲狀腺癌11 例、甲狀腺腺癌6 例;手術方式:一側腺葉切除術11 例、雙側腺葉切除術2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注:兩組對比,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未開展術前頸部功能鍛煉,僅開展各項常規術前準備工作。
研究組開展術前頸部功能鍛煉,具體措施為:①鍛煉計劃制定:在對患者機體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疾病認知程度等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后,為患者進行頸部功能鍛煉計劃,指導患者自入院至術前,每日展開頸部功能鍛煉,可由患者獨立完成。②頸部功能鍛煉相關知識宣教:自患者入院后,即為患者介紹頸部功能鍛煉的意義,同時為患者介紹頸部功能鍛煉具體操作方式,并作正確示范,及時糾正患者不正確動作。同時,針對患者的疑問進行及時、耐心解答,以消除患者疑慮,提高依從性,提升其頸部功能鍛煉動作的準確性。③頸部功能監測:若患者在展開頸部功能鍛煉過程中出現頸部不適情況,需及時對患者頸部狀況進行觀察,以確定患者是否適宜繼續展開頸部功能鍛煉。④頸部功能鍛煉:在康復專家指導下展開頸部功能鍛煉,具體功能鍛煉內容為:a.站立位或坐位時,指導患者充分放松頸肩部,反復低頭、抬頭訓練,低頭時指導患者將其下顎盡可能貼近胸壁,抬頭時指導其將頭部略向后仰,且逐漸提高后仰幅度;b.頸部轉動時,指導患者行頸部左右轉動時以不明顯疼痛為宜,并逐漸加大轉動幅度;c.左右屈頸時,指導患者將耳部盡可能貼近其肩頭;d.指導患者展開聳肩、轉肩活動時,將雙手自然下垂;e.一側肘關節呈直角,同時以向前-向后方向旋轉肩部、手臂,逐漸加大旋轉幅度。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術前及術后1、3 個月的肩關節功能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頸部僵硬、瘢痕攣縮發生情況。①肩關節功能評分包括疼痛(0~15 分)、日常生活能力(0~20 分)、肌力 (0~25 分)、肩關節活動范圍(0~40 分),其中疼痛指標根據患者自覺疼痛、活動影響評估;肩關節活動范圍指標結合患者患側肩關節活動程度進行評估;日常生活能力指標結合患者起床、梳洗、穿衣、行走、進食等軀體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肌力指標則通過徒手檢查患者肩關節肌群肌力進行評估。各指標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肩關節功能越佳。②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嗆咳、出血、活動受限等。③記錄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內頸部僵硬、瘢痕攣縮發生情況,其中頸部僵硬即患者頸部肌肉出現發脹、緊張、發硬、抽筋或脖子運動不靈活等情況,而瘢痕攣縮是指患者瘢痕呈紅色且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前及術后1、3 個月的肩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術前,兩組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肌力、肩關節活動范圍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 個月,研究組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肌力、肩關節活動范圍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1、3 個月的肩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1、3 個月的肩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同期對比,a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78%低于參照組的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術后頸部僵硬、瘢痕攣縮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頸部僵硬發生率5.56%(2/36)、瘢痕攣縮發生率2.78%(1/36)低于參照組的22.22%(8/36)、16.67%(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頸部僵硬、瘢痕攣縮發生情況對比[n(%)]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其在調節激素、合成蛋白質、控制使用速度等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甲狀腺疾病多發于頸部前部,以外科治療為主,但甲狀腺位置特殊,手術視野小,手術難度大[3,4]。為提高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水平,在常規術前準備措施的基礎上進行術前頸部功能鍛煉是有效的。
通過展開術前頸部功能鍛煉對擴大手術視野有積極效果,且通過頸部功能鍛煉可有效降低血壓上升、心率加快等不良事件發生率,還可降低術后嗆咳、活動受限、出血等術后并發癥以及瘢痕攣縮、頸部僵硬等情況。在手術過程中患者需持續維持頸部伸展體位,術后患者極易出現頸部疼痛情況,影響術后康復同時降低患者肩關節功能。而在常規術前準備基礎上展開頸部功能鍛煉,可有效鍛煉患者頸部肌肉,通過提高患者頸部肌肉、韌帶強度以提升患者手術耐受力,且對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3 個月,研究組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肌力、肩關節活動范圍評分分別為(12.03±1.65)、(14.96±1.87)、(19.45±1.65)、(36.96±1.24)分與(13.36± 1.13)、(17.96±1.65)、(23.48±1.35)、(38.13±2.36) 分,均高于參照組的(11.36±1.13)、(11.36±1.98)、(17.33± 1.87)、(35.65±1.27)分與(12.39±2.17)、(16.36±1.89)、(22.36±2.05)、(37.21±1.3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78%低于參照組的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頸部僵硬發生率5.56%、瘢痕攣縮發生率2.78%低于參照組的22.22%、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術前頸部功能鍛煉對改善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有積極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