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乾,肖佳慧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中國面臨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平衡問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80%的水資源位于南方,北方人口占人口總數的一半,擁有全國耕地面積的六成,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0%。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2017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310 500萬t標準煤,約為歐盟消費量的兩倍[1]。碳排放量自2006年超過美國以來,一直位列全球首位。隨著人口增加與經濟總量的日益擴張,有限的水資源和能源供給與日趨緊張的碳排放約束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為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相繼出臺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等戰略措施。考慮到水、能、碳三要素間的耦合關系,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單一資源管理模式難以有效應對日益復雜的資源環境問題,反而會造成資源浪費和部門管理無效[2],因此,水、能、碳要素的綜合管理顯得十分緊迫。同時,水、能、碳要素可以通過貿易進行地區間和部門間轉移[3],這會增加資源節約和環境治理難度。本文以國家重點經濟區域長江經濟帶作為研究對象,計算各省市及各部門虛擬水、隱含能及隱含碳流量,并定量分析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關系,對推進資源協同管理和優化地區間貿易結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學界廣泛關注水資源、能源和二氧化碳之間的復雜關系,并引入物理學概念“耦合”來表示這種復雜關系。“耦合”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這種影響包括要素間關聯、要素間制約或抑制等,甚至包括政策間的相互影響[4]。當前對水-能-碳要素耦合關系概念的界定可分為兩層:一層是狹義耦合,是指將一種要素作為另一種要素系統供給或服務中的投入或產出來討論多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即只關注能源部門或水系統部門的水-能-碳關系,在揭示全產業部門水-能-碳耦合關系時存在局限性;另一層是廣義耦合,它將水和能源同時作為投入,碳排放為產出,討論三者在全產業部門中的耦合關系[5]。
目前關于水、能源和碳排放關系的研究,大多數集中于3種要素中的兩種,又以能源部門或水系統部門的狹義“水-能耦合關系”作為重點研究對象。Li等[6]使用2012年城市層面單區域投入產出表分別核算京津冀城市群13個城市能源部門用水量和水系統部門能源消耗量,同時對區域內的水-能耦合關系進行綜合評估。關偉等[7]從水-能關聯視角構建能源水足跡評價模型,分析2004—2016年中國30個省份原煤、天然氣、火電等5類能源全生命周期水資源使用時空演化特征和水-能匹配情況,發現原煤和火電水-能矛盾最突出,華北地區水-能匹配壓力最大。在此基礎上,學者進一步探討了全產業部門要素耦合關系。楊文娟等[8]從碳水關聯視角對比研究2012年河南省不同產業部門碳水足跡效率,并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最終提出制訂節水和碳減排政策時應當充分考慮不同產業碳水關聯情況的建議。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除直接水-能-碳耦合外,研究主題開始考慮存在于居民最終消費和商品貿易中的間接水-能-碳耦合關系[5]。地區間和產業部門間以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為基礎參與貿易活動,該理論將環境要素作為貿易增長的外生變量,然而現實中的貿易活動卻是通過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9]。
關于貿易隱含環境影響的研究,文獻中分析單一要素居多,如貿易隱含碳[10]、貿易虛擬水[11]、貿易隱含能[12]以及貿易隱含氮、磷、鉀[13]等等,且主要從國家層面圍繞國際貿易展開研究。另一方面,國家內部省際貿易隱含環境問題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王勇[14]基于全行業口徑采用水資源拓展型MRIO模型和投入產出表對中國八大區域間貿易虛擬水轉移情況進行測算,發現虛擬水存在從缺水地區向富水地區轉移的不合理現象,不同區域和不同行業虛擬水轉移既有共性也有差異。Cheng等[15]使用雙邊貿易含污量模型(EEBT)分析1997—2007年東北工業園區省際貿易隱含碳排放凈流出空間演化特征,并采用兩階段空間結構分解法(two-stage SDA)研究得出技術水平和需求是隱含碳凈轉移主要驅動力。
伴隨資源管理方式向“多資源”協同轉變,貿易隱含環境問題不再囿于單一要素。如汪藝晗等[16]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貿易為主體,分析其虛擬水和隱含能源流動格局,進一步基于網絡視角揭示研究國家糧食國際貿易隱含能源-水系統關聯。Zhang等[17]則側重分析省際電力貿易中隱含的水-能耦合關系。也有少部分研究聚焦于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3種環境要素。Yang等[18]從水-能-碳耦合角度分析北京和上海分部門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將服務業確定為北京和上海水-能-碳耦合關鍵節點,認為研究不同行業的水-能-碳耦合特征有助于緩解環境壓力。Wang等[1]基于環境投入產出模型測算2012年中國分行業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借助水資源間接消耗系數、能源間接消耗系數和二氧化碳間接排放系數總結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特征,發現輕工業、重工業和服務業特征相似均為貿易隱含水-能-碳密集型行業。
已有研究為厘清水-能-碳耦合關系及后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仍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絕大部分研究集中在3種要素的一種或兩種,缺乏運用系統觀點將水、能、碳納入統一框架的研究視角;二是對于開放型經濟系統而言,環境壓力會通過供應鏈轉移,對以商品貿易為媒介的跨區域和跨部門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流動研究較少;三是研究范圍多選擇國家層面和省市層面,針對城市群、經濟帶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以長江經濟帶作為研究區域,基于2017年投入產出表和環境投入產出模型計算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流量,結合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進行相關性分析,綜合考察各省市和全產業部門貿易隱含水-能-碳關聯關系,為構建多資源綜合管理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圖1是梳理學者趙榮欽等[19]和潘安[20]的觀點繪制的貿易視角水-能-碳耦合關系框架圖,水資源、能源和二氧化碳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代謝產物,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一方面,水的抽取、運輸、使用以及污水處理等環節需要能源投入;另一方面,能源系統原材料開發、加工、運輸、廢料處理等過程也需要水資源投入。這些環節都不可避免地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此外,碳排放也會反作用于水系統與能源系統。例如,二氧化碳超額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問題會增加洪澇、干旱、暴雪等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從而增加水資源系統、能源系統管理的復雜性。同時,貿易也會導致水-能-碳間接耦合。隨著商品和服務在地區間交換時,水資源、能源和二氧化碳也以調入調出貿易為媒介發生地區間轉移。因此,有必要綜合考慮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關系,推動水資源、能源和二氧化碳管理方式向多要素協同管理轉變。

圖1 貿易視角水-能-碳耦合關系框架圖
目前關于貿易隱含環境問題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投入產出模型[3]、生命周期評價[7]、物質流[5]、生態網絡分析等。其中,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MRIO)可以刻畫區域產業間的相互關聯,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研究領域,由此延伸的環境投入產出方法可以建立起銜接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基本框架,是解決貿易隱含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方法[21]。本文基于2017年中國31省份42部門多區域投入產出表,采用多區域投入產出法計算長江經濟帶貿易中虛擬水消費量、隱含能消費量和隱含碳排放量。
由m個行政區域n個國民經濟部門構成的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表示為
(1)
式中:x為區域總產出,為n×1階列向量;z表示不同區域中部門間的相互投入,為n×n階矩陣;y表示區域間的最終需求,為n×n階矩陣;e表示區域出口,為n×1階列向量。
依據MRIO表的行向平衡關系可得:
xri=∑s∑jzri,sj+∑syri,s+eri
(2)
式中:r、s為2個隨機區域;i、j為區域內2個隨機經濟部門;xri為r區域i部門總產出;zri,sj為r區域i部門向s區域j部門的中間投入;yri,s為s區域對r區域i部門的最終需求;eri為r區域i部門的出口。
令ari,sj=zri,sj/xsj表示某個部門單位產出對其他部門的直接消耗,即直接消耗系數,則式(2)可以表示為
xri=∑s∑jari,sjxsj+∑syri,s+eri
(3)
令X=(xri)為總產出矩陣;A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Y=(∑syri,s)為最終需求矩陣;E=(eri)為出口矩陣,則上式表示為
X=AX+Y+E
(4)
移項得:
X=(I-A)-1(Y+E)
(5)
式中:I為單位矩陣;(I-A)-1為列昂惕夫逆矩陣,又稱完全需求矩陣。
此外,生產單位產品消耗的水、能源和二氧化碳分別為
(6)
(7)
(8)
式中:fW、fN、fC分別為水資源消耗系數、能源消費系數和碳排放系數,指部門單位產值對水、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wri,Nri,Cri分別為r地區i部門單位產出消費的水資源、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嵌入水資源、能源和二氧化碳環境要素,將價值型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拓展成環境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9)
(10)
(11)
式中:^表示對角矩陣;FW、FN、FC分別為分部門水資源消耗系數列向量、能源消費系數列向量和碳排放系數列向量;HW、HN、HC分別為由于最終產品消費通過貿易導致的區域內用水矩陣、能源消費矩陣和二氧化碳排放矩陣。因此,區域r的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計算公式如下:
(12)
(13)
式中:T為區域r調出貿易隱含要素矩陣;P為區域r調入貿易隱含要素矩陣。則省際貿易中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轉移平衡量(凈調出量)為
B=T-P
(14)
相關分析方法能直觀量化要素耦合關系,已被廣泛應用于水-能-碳耦合關系研究中,主要包括Pearson積差相關系數和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3,22-23]。前者用于度量符合正態分布的隨機變量之間線性關系的強弱,后者屬于非參數檢驗方法,適用范圍更廣。因此本文參考Chhipi-Shrestha等[22]和Tian等[3]的方法,應用基于IBM SPSS Statistics的Spearman 等級相關系數 (ρ) 來度量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的耦合關系。當相關系數顯著且為正表示要素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為負表示存在負相關關系;不顯著則表示要素間相互獨立。
a.多區域投入產出表。采用2017年中國31省份(因數據原因,臺灣地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未列入研究范圍)42部門多區域投入產出表,該表由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EADs)編制完成。為方便研究,根據Guo等[24]的行業分類標準將42個部門合并成17個部門,如表1所示包含1個第一產業部門、13個第二產業部門和3個第三產業部門。

表1 我國17部門行業分類標準
b.分部門水資源消費數據。農業部門用水數據直接采用《中國統計年鑒》中的農業用水總量;由于沒有官方公布的細分部門用水數據,分部門工業用水數據通過間接推算得到[25]。基于2008年《中國經濟普查年鑒》中的分部門水消費數據,將地區經濟增長率作為水資源使用增長率,間接獲得地區分部門工業用水數據,并根據各地區當年工業部門實際用水總量進行調整;分部門服務業用水數據計算過程與工業部門相同。
c.分部門能源消費數據和分部門碳排放數據。來自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EADs),為便于研究,參照《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8)》[26]中各種能源折標煤參考系數將能源消費量統一為標準煤單位。為與投入產出表時間一致,本文使用的數據均為2017年數據。此外,由于缺少西藏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數據,本文使用Shan等[27]測算的2014年西藏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數據作為替代。
基于前文闡述的環境投入產出模型和與之匹配的水資源、能源及碳排放數據,首先對長江經濟帶各省市調出、調入貿易中的虛擬水消費量、隱含能消費量和隱含碳排放量進行計算(表2)。

表2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流量
如表2所示,從各省市表現來看,虛擬水調出最多的省份是江蘇(161.95億m3),占長江經濟帶虛擬水總調出量的23.29%。其次是江西(97.33億m3)和安徽(93.38億m3)。虛擬水調入最多的省份是浙江(246.36億m3)、江蘇(139.66億m3)和重慶(55.96億m3),三者合計調入虛擬水量占長江經濟帶調入總量的57.88%。隱含能、隱含碳調出調入中,浙江、江蘇為重點省份,它們調入了超過半數的隱含能和隱含碳。在貿易隱含水-能-碳平衡方面,虛擬水凈調入最多的省市為浙江、重慶、四川和上海,隱含能凈調入最多的省市為浙江、江蘇、重慶和四川,隱含碳凈調入最多的省市為浙江、江蘇、重慶和上海。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凈流入的省市為長江經濟帶內經濟發達地區,它們通過貿易從其他地區調入水資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碳密集型產品滿足自身消費。可以發現,不同省市的虛擬水、隱含能、隱含碳在調入、調出貿易和貿易平衡情景下的量級排序既有重合也有差別,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究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
結合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可以進一步分析長江經濟帶各省市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關系。如圖2和圖3所示,長江經濟帶11省市調出與調入貿易中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意味著虛擬水消耗量越大的地區通常對應于更多的隱含能消費和隱含碳排放。調出貿易中,虛擬水和隱含能相關系數為0.627,在0.01置信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虛擬水和隱含碳相關系數為0.736,在0.01置信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隱含能和隱含碳相關系數為0.882,在0.01置信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調入貿易比調出貿易呈現更強的水-能-碳相關性,其各項相關系數分別為0.864,0.836和0.900,同樣在0.01置信水平上顯著。此外對比3項系數,隱含能、隱含碳相關性更強,表明區域間貿易中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密切相關,因此應當重點關注長江經濟帶中資源型城市貿易活動帶來的碳排放問題。

(a) 水能耦合關系

(b) 水碳耦合關系

(c) 能碳耦合關系注:n為樣本量,ρ為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表示相關性在0.01 置信水平上顯著,下同。圖2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調出貿易水-能-碳耦合關系

(a) 水能耦合關系

(b) 水碳耦合關系

(c) 能碳耦合關系圖3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調入貿易水-能-碳耦合關系
根據表1的部門劃分方法,可以計算出長江經濟帶11省市分部門虛擬水消費量、隱含能消費量和隱含碳排放量,其中正值為省際調入貿易,負值為省際調出貿易。
圖4展示了各省市分部門虛擬水情況,省際調入貿易中,農業部門(S1)是虛擬水流入主要來源,占長江經濟帶虛擬水流入總量的20.89%。其次是建筑業(S14)以及食品和煙草業(S3),占比為18.44%和14.38%。省際調出貿易中,農業部門(S1)同樣是最大的虛擬水流出部門,占調出總量的59.27%,緊隨其后的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S13)和化學產品部門(S8)。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服務業(S17)省際調入貿易虛擬水量級排序同樣比較靠前。作為最大的虛擬水流動省份,江蘇超過60%的流量來自農業(S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S13)和建筑業(S14)。此外,除上述重要部門外,浙江民營制造業企業數量眾多,其他制造業(S12)也需要調入大量虛擬水。

圖4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分部門虛擬水消費情況
圖5為各省市分部門隱含能消費量,與虛擬水流動相比,各部門隱含能流動分布比較平均。省際調入貿易中,建筑業(S14)、機械設備制造業(S11)和其他服務業(S17)隱含能流入最多,占長江經濟帶隱含能調入總量的比例分別為33.41%、18.95%和15.30%。省際調出貿易中,金屬制品、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S1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S15)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S13)隱含能流出最多,占調出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1.82%、15.89%和14.99%。同樣,對于浙江而言,其他制造業(S12)也調入了大量隱含能。

圖5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分部門隱含能源消費量
圖6為各省市分部門隱含碳排放量,其中省際調入貿易隱含碳排放部門量級排序與隱含能一致,建筑業(S14)、機械設備制造業(S11)和其他服務業(S17)也是隱含碳流入最多的三大部門,占長江經濟帶隱含碳調入總量的比例為36.24%、17.99%和14.62%。調出貿易隱含碳排放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S13)、金屬制品、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S10)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S9)占比較大,合計占長江經濟帶隱含碳調出總量的比例高達75.46%。

圖6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分部門隱含碳排放量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分部門虛擬水、隱含能及隱含碳流動情況表明,農業部門(S1)是虛擬水調出調入關鍵部門,建筑業(S14)是隱含能調出調入關鍵部門,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S13)是隱含碳調出調入關鍵部門。對于浙江,還應當重點關注其他制造業(S12)調入的隱含能、隱含碳。
為進一步探究長江經濟帶不同產業部門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關系,表3和表4給出三大主要產業調出貿易與調入貿易隱含水-能-碳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調出貿易中,第一產業水-能耦合關系與水-碳耦合關系不顯著,農業產業活動虛擬水消費與隱含能消費、隱含碳排放無關,符合農業是我國能耗最低的領域的現實情況。而第一產業隱含能消費與隱含碳排放顯著正相關,且相關系數高于二、三產業,表明農業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能源消費。重工業主導的第二產業擁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特質,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關系顯著正相關。第三產業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關系同樣顯著相關,但是水-能、水-碳相關系數為負,表明產業活動虛擬水消費越多,則隱含能消費越少,隱含碳排放越少,這與第三產業用水量大、能源消耗低、污染輕的產業結構特點有關。調入貿易方面,三大主要產業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關系均呈顯著正相關,且二產隱含水-能-碳相關性最強。此外,貿易隱含能-碳相關性系數始終最大,推動能源消費低碳化勢在必行。同時,長江經濟帶也應著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以推動節水節能減排。

表3 長江經濟帶三大主要產業調出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關系
基于前文分析,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在長江經濟帶不同省市和不同部門間兩兩呈現顯著相關性,從而可以根據要素在不同省市的凈調出與凈調入情況將長江經濟帶11省市分為3類,以揭示水-能-碳耦合特征。表5給出了水-能-碳貿易平衡視角的省市分類情況。

表5 根據水-能-碳貿易平衡的長江經濟帶省市分類
類別Ⅰ典型省份為貴州,其特征為貿易隱含水-能-碳凈調出,它向長江經濟帶內其他省市調出大量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在長江經濟帶中,貴州位于產業鏈最底層,傳統農業經濟和能源工業發達,在省際貿易中為長江經濟帶內其他發達省市提供低附加值水資源、能源密集型貿易產品,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類別Ⅱ包含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云南6個省份,其特征為貿易隱含水-能-碳流動不一致。此外,6個省份還可繼續細分為3類。其中,江蘇、安徽及湖南為一類,它們的水-能-碳耦合特征接近類別Ⅲ,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流動體量大,虛擬水流動產生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江蘇、安徽和湖南農業發達,作為產糧大省糧食貿易發達,從而導致調出到長江經濟帶內其余省市的虛擬水量超過調入量。江西和湖北為一類,它們的隱含能和隱含碳調出量、調入量差別不大,處于隱含能和隱含碳調入調出基本平衡狀態。云南為一類,其水-能-碳耦合特征與類別Ⅰ相似,虛擬水、隱含能、隱含碳流動量很少,與長江經濟帶其他省市貿易往來較少。
類別Ⅲ包含上海、浙江、四川和重慶4個省市,特征為貿易隱含水-能-碳凈調入,它們大量消費長江經濟帶內其他城市調出的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以滿足自身發展。上海和浙江經濟發達,發展重心傾向于制造業和服務業,而四川擁有高質量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和發達的旅游業。重慶作為直轄市,較上游其他省市工業和服務業發達。這4個省市二、三產業并重發展,在省際貿易中,它們通過消費長江經濟帶內其他省市提供的水資源、能源密集型初級產品創造更高的經濟收益,且碳排放污染少。
綜上,長江經濟帶內貿易隱含水-能-碳流動時,上海、浙江、江蘇等發達省市憑借產業結構優勢將隱含水-能-碳壓力轉嫁到貴州、云南等欠發達省市,針對這種環境不公平現象,發達省市應當承擔轉移到其他地區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責任。
a.分區域看,長江經濟帶中江蘇、浙江是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流動關鍵省份。各省市省際貿易中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兩兩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且隱含能、隱含碳相關性最強。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流動格局與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江蘇、浙江、上海經濟發達,通過貿易調入自身發展所需的農產品、原材料等,而貴州等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省市貿易往來不頻繁,同時大量調出水資源、能源和碳密集型產品。
b.分部門看,農業是虛擬水流動關鍵部門,建筑業是隱含能流動關鍵部門,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是隱含碳流動關鍵部門。對于浙江,還應當重點關注其他制造業調入的隱含能、隱含碳。三大主要產業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相關性與產業特質有關,除第一產業外,二、三產中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兩兩顯著相關,且第二產業相關性最強。
c.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在區域和部門中兩兩顯著相關,根據貿易隱含水-能-碳耦合特征,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可分為3類:上海、浙江等為一類,其耦合特征為貿易隱含水-能-碳凈調入;貴州為一類,其特征為貿易隱含水-能-碳凈調出;云南、江西等為一類,其耦合特征為貿易隱含水-能-碳流動不一致。產生差異的原因在于各省市產業結構特點不同,發達省市存在憑借產業結構優勢將隱含水-能-碳壓力轉嫁到欠發達省市的不公平現象。
a.應注重關鍵地區、關鍵部門資源使用效率升級和碳減排目標落實。長江經濟帶作為重要的內河流域經濟帶,省際貿易往來頻繁對水資源、能源依存度較高,并伴隨二氧化碳過度排放,且資源消耗和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和行業。因此,不同地區、部門在節約資源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上承擔的責任并不相同,江蘇、浙江作為虛擬水、隱含能和隱含碳流動關鍵地區,應當是政策引導節水節能減排的重點區域。而農業、建筑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重點行業。
b.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產業結構亟待優化。貴州等欠發達地區以傳統農業為主,大量調出水資源密集型產品,可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向二、三產業轉型升級;上海、浙江等發達地區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推動產業結構低碳化、綠色化發展。同時,在制訂節水節能減排目標時,應深入考慮地區和產業間的水-能-碳耦合關系,使政策制訂更加科學化。
c.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應加強節水節能減碳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促進區域協作節水節能減排機制落實,由發達省市向欠發達省市提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以緩解當前由貿易傳導的環境不公平現象,形成綠色可持續的貿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