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華,徐帷巍,劉夢垚,鄭澤豪,解少凱
(衢州市信安湖管理中心,浙江 衢州 324000)
2021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堅持頂層設計優先,因地制宜原則,滿足人民差異化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城市濱江綠地建設就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依托和手段。作為城市公園綠地類別之一,城市濱江綠地是連接城市空間的景觀生態綠廊,是城市生態系統極富有生命力的構成部分,對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以及城市生態系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揮著極大作用[1]。由于服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濱江綠地建設自20世紀90年代才得以重視,起步較晚,因此濱江綠地城市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綠地景觀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著自然生態產品地域性價值開發缺失、生態產品供需不平衡、價值同質化等問題,難以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且吸引力不足致使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狹小。究其根源,城市濱江綠地城市設計忽視地域性的差異,景觀設計忽視人的精神需求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因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城市濱江綠地更新必須堅持頂層設計優先原則,考慮景觀設計協同區域地域性特征,全面系統地開展景觀設計工程,以滿足當地居民的生態產品需求,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并不斷發揮其規模效應、示范效應和可持續性。
地域性是指與某個地區密切聯系或相關的本性或特性,不同于地域主義或地區主義,其表現為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具有的特性,并最終在社會環境中得以反映,使得社會環境同樣具備相似的特性。地域性是對于某特定的地域,包含其中一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共同構成的共同體所具有的特征[2],因而,地域性表現為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歷史文化要素以及城市社會習俗,在具有明確的地理邊界地域內,這些獨特的地域性特征與周邊地域存在顯著差距。
在特定的時間與地域范圍內,景觀所具有的普遍的統一性且保持相對穩定存在的特點稱之為景觀的地域性[3]。由于氣候環境、地理因素等條件的差異,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景觀特色,同時也產生了各異的文化與習俗。但在一個相對特定的時間與地域范圍內,景觀的變化是相對穩定的,地域性景觀是地域性特征融入景觀的體現。景觀的地域特性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環境各不相同,景觀所處地區產生的各自的特性;二是由于人文風情各具特色,景觀所處地域產生的居民意識的特殊性。通俗來說,景觀的地域性特征融合了自然環境與居民意識的特殊性[3],因而地域性景觀設計的關鍵在于把握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同時,還要考慮歷史文化、社會習俗等人文要素。地域性景觀設計是研究景觀設計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歷史文脈與地區自然景觀及周邊人文和社會文化的相互聯系,其強調將地域性特征作為起始點,針對場地特征創造片段性景觀,創造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4]。
城市濱江綠地是一種位于水域和陸域交匯的特殊綠地,身處水體和陸地兩個系統。在城市綠地及濱水區雙重身份下,城市濱江綠地具有城市綠地開放性、共享性、生態性以及連續性等特征的同時,也具有水體系統的復雜性、敏感性等特征[1],既是城市生態空間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江、河、湖、海等水域與陸地相接的帶狀綠地空間。城市濱江綠地臨近內陸的大江大河,以線性形態存在,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作用,其景觀的規劃與設計,不僅受到所處水域范圍的影響,還需要考慮城市承載力、生命力、吸引力等方面的因素[4]。相比城市綠地景觀,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的特殊性表現為:地理特征上呈現出線性開放空間,設計景觀序列和游覽路線需凸顯較強的聯系性,狹長的線性空間范圍內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可滿足市民的多種功能需求。同時,景觀設計過程中也要更加注重景觀的整體性及不同區段的地域性特色,以更好地滿足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等多樣化的需求[5]。當前,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存在水城脫節、親水性特征不足、地域性的典型特征弱化等諸多問題,呈現出“千城一面”的現象。因此,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不僅要考慮濱江綠地區域生態系統的獨特性,也需考慮城市文化傳承及本地市民城市歸屬感等因素。城市濱江綠地景觀將現代化的景觀建筑與當地的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特色融合,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濱江綠地景觀,實現了濱江綠地景觀的價值增值,因而地域性設計在突出地域景觀多樣性以及城市景觀歷史性、歸屬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產品是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共同生產的終端產品或服務,供應給人類社會使用和消費,能夠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6]。城市濱江綠地是保持城市自然景觀或自然景觀恢復的地區,是城市生態空間的最佳體現,同時也是城市特色生態產品的重要載體[1]。作為完整的生態系統,濱江綠地在為生物種群提供良好生活環境的同時,對于城市經濟發展及城市形象的展示亦發揮著巨大作用。濱江綠地不僅提供基本的生態系統價值,同時也提供了調節氣候等生態產品以及各種服務類的生態產品,其生態、社會、經濟價值共同組成了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價值[7]。然而,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陷入了兩極極端困境:一方面,丟棄本土地域性特征而盲目模仿發達國家的設計模式,使得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顯現同質化;另一方面,過分強調中國文化的運用或是傳統文化元素缺乏現代化配置,導致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缺乏市場吸引力[4]。
生態城市理論強調城市建設設計重視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強調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激發人的創造性和生產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質和生活方式[8]。從城市景觀的角度分析,生態城市理論要求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不僅要考慮地域性自然生態系統的特殊性,也要考慮城市濱江綠地作為人類生存空間的適用性以及城市的發展。景觀設計需要滿足城市生態、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將濱江綠地景觀納入城市未來發展規劃,實現景觀城市化、城市景觀化,增強城市創造力,擴大城市吸引力,而不同城市地域性差異是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價值溢出的突破點,是城市增加生態產品價值供給、生態產品價值交易的重要因素。
基于生態城市理論,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需要打破傳統的設計模式,從地域性角度、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共生的角度,進一步探索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的生態和服務功能,服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研究包括生態產品價值創造及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從地域性生態產品價值創造的角度分析,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應遵循系統理念,充分考慮氣候、水文、地形、植被、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特點,在自然景觀保護的基礎上實現景觀生態產品價值的二次挖掘。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發揮減排和增匯功能的重要載體,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也釋放了大量碳匯價值,促進碳匯產品的經濟價值實現[9]。同時,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還需融合地域性文化,突出城市特色歷史文化底蘊,增強地方特色、文化性和趣味性,提高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創造[10]。從價值交易的角度分析,市民對于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的包容度更高,其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實現更加簡單化。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的地域性設計在挖掘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價值異質性的同時,能擴大綠地景觀生態產品的吸引性,提升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消費潛力,實現地域性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資本化[11]。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交易可分為直接交易和間接交易,前者表現為將生態要素直接作為稀缺性的生產資源,利用不同市場主體存在的供需差,在特定市場進行交易的經濟行為,如景區門票的收入、濱江綠地的水權交易、排污權交易、城市濱江綠地獨特的碳匯交易等;后者表現為將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要素融入現有市場產品,通過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本結合,使得生態要素嵌入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并借助于現有產品的消費渠道,吸引對生態產品敏感的消費者,獲得溢價收益[7],主要表現為融入生態文化要素的文創產品的交易、含有生態標識的工業產品的交易、城市濱江綠地附近的土地以及房產交易等等,這些常規產品的交易過程中實現了生態產品的價值交易。
基于以上分析,構建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架構(圖1)。從地域性角度出發,以衢州市信安湖雞鳴濕地和青龍碼頭為例(下文簡稱信安湖設計區域),通過分析服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創新,將地域性原則與景觀設計策略、設計主題與設計方案相結合,探討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對城市濱江綠地景觀更新以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意義。

圖1 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分析架構
信安湖位于衢城中心,毗鄰古城老街,連接城市新區,水生態環境優越;雞鳴濕地和青龍碼頭區域位于信安湖衢江和烏溪江匯合口上游,南岸區域內池塘、小水系縱橫交錯,植物、動物品種眾多,天然濕地形態、資源條件良好,北岸地勢高差明顯,紅巖地貌為主要特色,兩岸有明顯地質差異特色,整個區域位于衢州空中交通與水路、陸路交匯之處,文化底蘊深厚,資源條件優越。近年來,衢州著力高質量推進信安湖保護開發建設,通過《衢州市信安湖保護條例》地方性法規的頒發實施,實施高站位立法保護。同時,衢州市加強信安湖防洪工程、污染面源治理工程,高標準提升信安湖沿岸環境,并以“建一段堤防成一段風景,建堤不見堤”為原則,進一步提升信安湖生態景觀,對信安湖國家水利風景區范圍內的堤岸水系濱水空間實施提升改造,打造美麗岸線。分析發展規劃可知,以衢州市提出的“繪就衢州版‘富春山居圖’打造大花園核心區金名片”的發展戰略為藍圖,以創建國家水利風景區精品河湖水生態文化公園為目標,根據《信安湖—衢州信安湖周邊地區旅游總體概念規劃及重要節點詳細規劃》,信安湖周邊地區將建設成集文化旅游度假、體育休閑、文化創意辦公、多彩生活于一體的旅游區,構建具有中國高度和世界格局、水綠共生、文化沉浸、身心療愈、主題體驗功能的旅游區。
衢州市信安湖雞鳴濕地和青龍碼頭區域位于信安湖東部,西起衢州市信安湖水利風景區上游浮石二橋,南起烏溪江東跡大橋,下游至塔底樞紐,北岸以河道保護范圍線為界,南岸以機場北路為界,總面積約568萬m2(圖2)。

圖2 項目施工范圍
a.地形特征。通過GIS地形分析,北岸的磯崖相對較高,主要以山體為主,山體部分高程均在70.0 m以上,最高點為76.0 m。南岸的雞鳴片區地勢平坦,高程59.0 m~63.0 m,最低點位于現狀濕地位置處,為59.5 m左右,濕地的西側比東側稍高(圖3)。

圖3 地形
b.交通特征。項目范圍內南北兩岸及周邊的開發程度較低,交通體系相對不夠完善,北岸現狀僅有幾條水泥路通往岸邊,缺少橫向聯系,綠道還在貫通中,南岸沙灣村的現狀濱江路將改為騎行綠道。雞鳴片區內部道路網不成體系,部分為機耕路,通達性不強,雞鳴片區沿江外側已貫通了綠道(圖4)。

圖4 交通
c.水系特征。區域涉及的主要水系有衢江、烏溪江等,北岸還涉及一些小水系,自北向南匯入衢江,屬于河道嚴控河段,主河道較窄,最窄處為170 m。南岸雞鳴片區內部有濕地、魚塘和灌溉渠,水系不連通,有三處泵房滿足內部灌溉需求,大大小小魚塘數個,用于養殖、垂釣,東側設有一處排澇閘(圖5)。

圖5 南岸水系
d.堤防特征。項目施工區域涉及的堤防有徐家塢段(包含衢州花園段和避洪港段)、北門堤、機場堤、烏溪橋堤、樟潭堤、雞鳴護岸,現狀堤防滿足防洪安全要求(圖6)。

圖6 堤防
e.植被特征。衢州花園處與烏溪橋處經過河道治理后,場地植被以公園綠地性質為主,北岸山體主要以山體雜木為主,南岸雞鳴地塊沿護岸側以苗圃種植成品林地為主,中間地塊以周邊村莊居民耕種農田為主,雞鳴東側以濕地植物為主(圖7)。

圖7 植被
衢州地處閩浙贛交界處,建城歷史1 800多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儒家文化、圍棋文化、民俗文化、商幫文化、農耕文化積淀深厚。宋高宗南遷后,孔子后裔在衢州建南宗孔氏家廟,遂成南宗孔氏家廟所在地,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南孔文化成為衢州最具有辨識度的文化符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深深影響著衢州古城選址、建筑風格等,使其蘊含了獨特的地方審美特色及復雜的地域文化信息。衢州擁有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包括極具代表性的南孔家廟、古城墻、開化根博園、龍游石窟、圍棋文化谷、清樣毛氏和江山廿八都鎮、龍游三門源村、開化霞山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1 11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20年)。其中,世界級人類非遺項目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0項,省級非遺項目76項,市級非遺項目263項,縣級非遺項目765項。衢州信安湖穿過衢州市的中心,兩岸文化豐富,有大批的歷史名人遺址,如朝京門、浮石亭、天王塔、帝皇灘、雞鳴塔等,文化傳承資源可挖掘及發揚空間很大。
衢州地處閩、浙、贛、皖交界之處,從雕刻建筑、飲食習慣到地方曲藝、民情風俗均深受周邊地域文化的影響。衢州歷史悠久,人文豐富,古為百越之地,至今還有畬族留居于此。在對吳越文化、徽派文化以及福建八閩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因素兼容并蓄的基礎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新時代衢州重新定義人文精神,提出崇賢有禮的新時代衢州人文精神。衢州是南孔圣地,作為儒學核心價值的“禮”,深深影響著每個衢州人,“有禮”已成為衢州鮮明的地域標識和精神氣質,對外體現的是倡導遵從文明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對內體現的是涵養個人品格,提升自我層次,持續厚植具有衢州特色的人文土壤的“崇賢有禮”人文精神,切實增強市民對衢州這座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4.1信安湖設計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創造現狀
信安湖設計區域場地的自然生態底蘊豐富,生態產品存量較高。信安湖設計區域被大片林木覆蓋,南岸分布著濕地、林地、農田,雞鳴濕地林木覆蓋率達到50%,生態環境狀態良好,綠化景觀生態產品價值得到開發,初期規劃種植櫻花、銀杏等苗木約2萬株。設計區域一半樹、一半水的構造,優化了湖泊系統動植物生存環境,不僅為城市提供優質水源,同時起到調節流量、保護堤岸的重要作用,生態系統自有的生態價值豐富。信安湖設計區域所涉及的濕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儲碳總量占陸地生態系統的35%,在碳匯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助力城市碳中和發展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推動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亦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此外,北岸現存多處景觀獨特的磯崖,自然生態景觀價值較高,其得到重視并得以開發,形成了特色的磯崖生態景觀。然而,岸上自然本底相對單一,北岸岸上自然資源以雜木為主,缺乏統一規劃,尚未實現綠化景觀觀賞價值;磯崖等特色景觀與沿岸景點缺乏連續性,自然風景原貌缺乏后期合理開發,尚未形成特色風景觀光點,自然生態產品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
信安湖設計區域具有地域文化特質隱性,生態產品的歷史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和實現。衢江滋養了兩岸城市與村落,同時創造了眾多文化節點,足以打開通向衢州千年歷史故事的大門,這些被自然和歷史賦予了生命的生態產品,有著獨特的魅力,但在場地中,衢州文化、信安文化、南孔文化這一特質未能直觀表達,無法讓人直接感受。如,白居易、 謝高華等歷史人物的宣傳形式過于單一,生態產品的人文價值僅表現為局部景觀建筑中,大部分現代化景觀尚未與傳統的南孔儒家思想相融合,生態景觀與文化的割裂致使生態產品價值單純停留在生態價值、調節價值的發揮,衍生的文旅服務價值仍未顯性化。
2.4.2信安湖設計區域生態產品價值交易現狀
信安湖設計區域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市場仍處于培育過程,本地市民缺乏地域認同感,外地市民同質化嚴重,缺乏吸引力。一方面,城市水城關系割裂,人的生產生活背水發展,缺乏城市濱江綠地景觀地域認同感和歸屬感。人具有親水性的特征,設計區域場地內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但北岸場地中人親水賞景的交匯可能性被磯崖岸線割裂,親水性差,水城關系的割裂阻礙了沿岸動線的通暢,市民缺乏歸屬感。自然的地域因素割裂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原生態自然環境的關系,致使自然生態產品價值缺乏認同性,認同感的缺失致使生態產品交換價值缺乏需求動力,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場地吸引力不足且消費動力不足。與衢江城市區段相比,信安湖設計區域仍呈現原生態景觀與現代化景觀兩極分化的現象,現代化景觀致使生態產品價值同質化嚴重,外地游客消費動力不足,原生態景觀缺乏吸引力,缺少使人長時間停留的空間,無法起到帶動效應,同樣也無法起到“大花園核心區金名片”的宣傳作用。
作為城市空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對于城市環境和城市風貌的形成發揮重要作用。在信安湖設計區域獨特地理特征、歷史文化以及人文特色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城市理論,充分考慮市民對生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從設計策略、設計主題、設計方案3個視角對信安湖設計區域進行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使信安湖設計區域整體呈現出景觀生態化、城市化的特征,不僅保障城市濱江區域發展的均衡及可持續性,亦為城市發展帶來活力和機遇。
3.1.1地域自然景觀生態化
信安湖設計區域以地域生態保護作為前提,對場地內自然景觀進行梳理,重新分配各項景觀比例,突出最佳自然特質,統籌選擇最佳觀景點,如場地內的村莊全部保留,對不同村莊根據文化特色及地理位置進行不同主題的改造。在設計區域的北岸,對處于保護現狀的紅巖崖壁及大部分植物予以保留,僅在節點處進行少量栽植和觀景平臺打造,在保留生態本底下增加親水性;在設計區域的南岸,適度保留農田肌理,對現狀濕地景觀進行整體保護與提升,梳理整體植被,保留部分地塊植被,突出濕地景觀與農業肌理,保留場地記憶。
吳耕連忙搖頭:“我不會下圍棋啊,倒是會下一點雙陸,在村里,我們沒事就用樹枝橫豎三道畫個棋盤,撿石頭籽下雙陸?!?/p>
3.1.2地域水城發展一體化
信安湖設計區域將通過水系再梳理過程,打造不同的水域空間效果,通過完善漫步道,增加親水出入口將人流引入臨水面,沿江開發多條觀賞線路,打造親水節點,將自然美景融入人們生活,滿足其親水賞景需求,實現水城發展一體化。
3.1.3地域文化表達多樣化
信安湖設計區域將通過場地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的結合,用多樣手法將文化特質進行顯性表達,由此讓人直觀感受信安湖畔的衢江文化。如,場地北岸將利用沿岸紅砂巖地質地貌和古民居恢復,打造“七灣信安山居”的主題場景,通過打造藝術村落、藝術家工作室、詩詞書畫宣傳創作基地等,打造文化高地,選取傳統文化中“曉月”的形象,打造“一湖雞鳴曉月”的主題場景,用多樣手法將衢江水文化特質進行顯性表達。同時,根據場地本底文化條件,在沙灣村青龍碼頭區域打造趙抃故里,突顯宋代文化的景觀特色,充分挖掘衢州的千年文化,實現場地沿江新生。
3.1.4地域活動內容差異化
信安湖設計區域依據現有自然與人力條件,植入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內容,突出地域特色景觀,以“水” 為出發點,營造“水+生態”“水+運動”“水+研學科普”“水+休閑度假”等多類主題產品,在不同主題產品下設計豐富活動空間,開展多樣性功能活動,打造“水+”新生活,突出“水”的特色景觀,活動結合濕地科普、水文化科普、親水體驗和水上運動休閑等,滿足活動場地整體風格統一。同時,活動內容特色鮮明,實現差異化與多元化。
設計以“一湖雞鳴曉月·七灣信安山居”為主題,以地域性為原則,將傳統文化與場地融合,將水文化與生活融合,將生態與活動融合,拉近人與自然關系,發揮生態產品價值功能,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資本化(圖8)。尊重自然規律,以生態、自然為基調,以水脈走勢為結構,充分利用場地現有地形進行空間劃分,使之成為不同功能和特色的景觀區域,減少對自然景觀的破壞,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功能,保障優質生態產品價值創造的可持續性。

圖8 主題分析
南岸雞鳴地塊選取傳統文化中“曉月”形象,打造“一湖雞鳴曉月”主題,同時也有拂曉初曙、對天長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北岸包含7個水灣、紅巖崖壁、山林村舍,打造“七灣信安山居”的主題,沿水猶如展開的一幅畫卷,也稱“信安山居圖”。兩岸通過水融為一體,共塑信安湖畔“水+”新生活。景觀設計主題緊緊圍繞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在原生態景觀環境基礎上開展景觀空間打造,促使綠地景觀重構保留地域資源特征,綠地景觀生態產品突出地域性價值,創造出“和諧適應”的生態綠地系統。
設計總體結構為“一帶 兩廊 四核 五區”。其中,“一帶”為信安湖水上觀光風情帶,通過水上旅游串聯區域內各個景點,同時與西南戶其他資源點進行聯動;“兩廊”為信安山居休閑廊道和雞鳴曉月文化廊道;“四核”為極光逸港核、儒風漁港核、青龍碼頭核、月光池核;“五區”為極光逸港運動區、信安山居休閑區、碼頭風情體驗區、雞鳴曉月游樂區和烏溪濱江游憩區(圖9)。

圖9 景觀結構
3.3.2北岸濱江綠地景觀地域性設計
北岸“七灣信安山居”包含極光逸港運動區與信安山居休閑區,前者以現代手法打造具有專業性、規模性的水上運動活動、培訓、組織中心,完善衢州舉辦水上運動賽事的軟硬件設施,地域性特色景觀節點有極光逸港、避洪港、水上運動中心、游艇俱樂部、船塢民宿等;后者利用磯崖和水灣條件打造不同主題的景觀節點,通過濱江綠道進行串聯,形成獨具特色的磯崖休閑帶,地域性特色景觀節點有水杉棧道、山地觀巖、紅巖茶室、全息雞鳴塔、詩情風雅園、儒風港灣、雞鳴燈塔等(圖10)。

圖10 設計方案
3.3.3南岸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
信安湖設計區的南岸“一湖雞鳴曉月”包含碼頭風情體驗區、雞鳴曉月游樂區及烏溪濱江游憩區:碼頭風情體驗區以月亮、琴、鶴為主要設計元素,將青龍碼頭和濱江綠道結合一體打造成獨具宋氏風格的濱江風情街,同時提供美食、住宿、沉浸式體驗、游船等功能,地域性特色景觀節點有青龍碼頭、琴鶴廣場、清風街、明月灘等;雞鳴曉月游樂區利用濕地、田園、樹林等自然資源,延續月亮元素,成為人民大眾的家門口樂園、濕地樂園和水活動天堂,內部又分為月光淺水園兒童游樂區、生態濕地水上活動區、活力田園主題體驗區、森林花海霧里尋蹤區、保育濕地垂釣科普區;烏溪濱江游憩區以場地地域生態保護為主,設計有橋頭公園、烏溪碼頭等特色景觀節點,打造濱江自然游憩公園。
衢州信安湖具備生態資源存量優勢,但優渥的資源條件并未帶動信安湖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究其根本在于景觀生態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動力不足。城市濱江綠地景觀工程設計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工程設計手段的創新對于實現重構景觀結構和生態紅利的釋放具有重要意義。衢州信安湖設計區域的地域性景觀設計在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可分為生態產品價值創造以及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兩個部分。
3.4.1信安湖設計區域的生態產品價值創造
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總量基于健康的生態系統,濱江綠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是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的必要條件。景觀的地域性設計必須在原有獨特的生態條件、滿足市民多類型活動需求的基礎上,降低現代化景觀建設對生態系統的干預,促進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自主創造,恢復生態系統可持續性價值創造的循環機制,發揮地域性生態系統獨特價值的作用,形成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差異化特征。因而,保護生態環境地域性特征,恢復濱江綠地生態系統運行,是生態產品地域性價值創造的前提與基礎,是生態產品價值創造可持續的關鍵。衢州信安湖地域性景觀設計融入地域特有的磯崖和水灣條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新安山的原始風貌,充分釋放和發揮生態產品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保護自然生態景觀基礎上增加配套設施,增加景觀吸引性,突出城市濱江綠地景觀地域性的視覺效果[13]。信安湖設計區域的地域性景觀設計過程應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在不破壞獨特地理面貌以及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開展景觀設計,維護原有特色生態景觀的同時充分發揮其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最大化的實現。
城市濱江綠地景觀是城市地域性文化記憶的載體,打破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趨同問題的關鍵在于地域性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文化元素與原有生態景觀的結合賦予了生態產品地域性的文化價值,而文化價值的創造與發揮是生態產品社會化的核心,是生態產品價值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橋梁。文化價值的賦予使得生態產品的功能得到了延伸,在濱江綠地生態產品的交易過程中實現了地域文化的傳播。地域性景觀設計借助建筑物、構筑物的細節棱角展示地域文化特征,借助地域歷史遺跡營造場所文化氛圍,既有利于打造高品位休閑品牌,又有利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14],提升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文化價值,促進生態產品服務價值的實現。信安湖設計區域基于地理條件的生態景觀設計進一步優化了城市濱江綠地的生態環境,提升了生態產品質量,生態產品供給持續性得以保證。同時,人文景觀與生態景觀的結合賦予生態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滿足了市民對于城市文化、城市生態的需求。通過豐富的內容打造,信安湖將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品牌效應,發揮生態產品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地域性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地域性、差異化價值形成。
在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突顯的同時,生態產品經濟價值也開始顯現,生態產品經濟價值主要表現在標有生態標識的工藝產品的附加價值、城市綠地獨特的碳匯價值以及維護生態價值的經濟衍生價值等。工藝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在工藝產品的綠色溢價中得以表現,在工藝產品的經濟價值交易過程完成生態價值與文化價值向經濟轉變。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在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中增加了其儲量,是城市生態價值直接向經濟價值轉化的關鍵路徑,同時為了進一步挖掘濱江綠地生態產品生態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對帶來生態污染的眾多企業開展整治工作,推進企業綠色轉型的進程,為整個城市低碳發展奠定基礎。信安湖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在充分挖掘生態產品潛在的特色生態價值的基礎上,釋放足量的碳匯儲量,實現了全省率先完成碳排放履約工作,同時對不符合環保審批要求的各大中小型企業進行肅清處理,為衢州低碳經濟轉型起到重要作用,實現了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經濟價值的直接創造。
3.4.2信安湖設計區域的生態產品價值交易
生態產品價值交易是價值創造的最終目的,也是生態、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重要路徑。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的異質性價值提高了生態產品的溢價能力,而生態產品地域性特征增強了市民的文化認同感,進一步拓寬了市場邊界,為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價值資本化奠定了基礎。
根據生態要素參與交易的不同特征,可將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分為直接交易與間接交易:從生態產品價值直接交易的角度而言,信安湖設計區域在景觀建筑設計、景觀活動內容的策劃過程中著重加入了地域性生態價值以及衢州水利精神等文化價值,并通過景點活動門票的方式直接將其轉化為經濟收入,不僅彌補了信安湖生態維護優化的成本,還實現了生態理念、水利精神等文化的傳播。同時,信安湖設計區域地域性的景觀設計對沿岸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了居民用水質量的同時提高了企業購買排污權成本,推進水權、排污權等生態產品的直接交易,推進排污權抵押貸等金融產品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優化企業產品生產流程,有效協助企業盤活環境權益,而排污權直接交易推動了企業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進程,權屬交易使得生態產品價值直接交易方式更加多元化。
從生態產品價值間接交易的角度而言,作為最大的本錢、最亮的名片,衢州城市濱江綠地能吸引流域內水產業進駐,漁業和養殖業增加生態、文化元素,并借助成熟的銷售渠道間接完成生態產品價值交易。沿岸工業企業通過在產品要素中融入生態要素,推進工藝品生產流程綠色化發展等方式,使得傳統工藝品打上生態標識,賦予了一般工藝品生態、文化價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可直接融入工藝產品銷售過程。信安湖設計區域傳統旅游產品的消費方式簡化了生態產品的價值交易方式,利用船上旅游與水文化結合的方式增加了旅游產品的溢價空間。信安湖設計區域的地域性設計創造了優質的生態環境,為各項大型活動的舉行提供優質場所,如馬拉松競賽、全民健身等品牌體育賽事的介入都進一步帶動了信安湖設計區域相關文創產品、旅游服務產品的生態產品價值間接交易。而融合衢州百年歷史文化的景觀設計,則實現了生態、文化的相互聯結,大大提升了周邊的生活居住質量,吸引眾多投資方,土地價值實現增值,周邊商業發展得以帶動,更多消費群體的需求得到迎合,生態產品價值交易的多元化發展得以實現。
信安湖地域性的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不僅為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性創造提供了穩定的生態系統,地域性的城市濱江生態產品也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的顯性化。為促進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信安湖在保障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還需關注以下幾點:
a.通過完善城市交通組織網絡,增加水城關系的聯結,為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創造需求。城市濱江帶狀綠地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水城關系的聯結至關重要:一方面,受城市濱江道路外環線特質的影響,衢州市民對于親水行為和心理存在抵觸,衢州與信安湖的關聯性和整體性遭到破壞;另一方面,城市濱江綠地區域優質的生存環境以及周邊較高的商業價值致使人流和車流較大,交通狀況十分混亂。結合城市濱江帶狀綠地跨度大的特性,衢州在城市道路與城市濱江帶狀綠地設多個銜接點,同時保障信安湖濱江綠地路道長度連續,為居民提供多樣便捷出行路徑的同時增加多重觀賞空間,增強市民親水行為及消費欲望,擴大信安湖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市場的輻射范圍。
b.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保護自然的基礎上注重周邊設施的配套,發揮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帶動作用。信安湖設計區域的地域性景觀設計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因發揮自然生態資源的價值,根據地方條件,遵循信安湖周邊植物類型和基本特征,合理增加樹種,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立地水土涵養力,合理布局公園植物群落,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創造的可持續性。同時,為實現統籌兼顧,信安湖設計區域應加強周邊配套設施的構建,完善地域性城市濱江生態景觀空間,可以實現工作、休閑娛樂一體化為定位目標,配置各類度假酒店、商業活動空間,實現衢州濱江綠地生態經濟一體化功能。衢州信安湖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價值在實現的同時還能帶動周邊生態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c.積極探索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促進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受限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不健全,生態產品價值的交易實現仍處于困境,如生態產品價值量評價參數不確定、評價方法論證及結果論證尚未形成統一標準,致使各個地區的城市濱江綠地生態產品價值總量差距較大,核算結果遠大于可支付的補償金額。作為試點城市,衢州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體系的構建,實現生態資源經濟化。相較于城市綠地景觀,衢州城市濱江綠地景觀最為突出的元素在于水資源的保護及利用。濱江綠地的水權、排污權交易市場潛力非常大,近年來,衢州日益完善水權轉讓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了與排污權交易相匹配的信息數據共享平臺,規范了生態產品價值交易市場。城市濱江綠地是實現“碳減排、碳增匯”的主要途徑,由于城市濱江綠地所涉及的減排路徑、增匯路徑相對更復雜,計量碳庫的選擇方式也不同,因此為促進碳匯價值進一步交易,衢州仍需努力探索標準的碳匯價值計算方法。
城市濱江綠地景觀在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是生態優勢向資本優勢轉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的城市濱江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存在開發利用程度低、歷史價值隱性化、產品同質化等特征,因此亟須重構城市濱江綠地景觀,其中地域性特征的城市濱江綠地景觀工程設計方案或成為重中之重。以衢州信安湖設計區域為例,針對發展現狀與場地面臨的地域性問題,采用地域性景觀研究方式,從設計策略、設計主題、方案設計3方面探討該區域濱江綠地景觀設計地域性理念的認知和應用,挖掘并發揮綠地景觀生態產品地域性的異質性價值,并提出城市濱江綠地地域性景觀設計保障措施,從而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地域性的城市濱江綠地景觀設計滿足了人們生存、安全、精神需求,實現了景觀生態產品生態效用、社會效用、經濟效用的一體化,帶動了地域特征的旅游生態產品產業化,促進城市形象的提升,為整個城市的發展增加了文化魅力,對城市整體濱江空間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