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恰似詩遇見曲,便有了歌;云遇見月,便有了夢。當歲月遇見故鄉,便有了被舌尖記憶的時光風味。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輕黃惹嫩條
四月鶯時,云岫成詩,暈染出別樣的清明“上河”圖。
我與奶奶來到村頭河邊柳樹下。一挑、一拉、一剪,青青柳葉伴隨著柔柔細雨,緩緩落入竹籃。不一會兒,籃中便鋪滿“翠綠綢緞”。回家洗葉,和面,點點翠葉融入團團白面,似葉葉扁舟浮于瑩瑩水波。
奶奶在半高的鍋壁上淺淺刷上一層素油,面糊沿鍋壁劃上一圈,隨勢而下,鍋鏟一抹一補,面餅迅速成形。細火煎烤,餅面漸酥,屋內香味氤氳,屋外炊煙裊裊。
等得心焦口饞,幾番催促,一塊形圓、色金、味純、香濃的楊柳燒餅便隆重出鍋了。一口咬下,葉的清新蔥翠,面的脆中有柔,視覺與口感瞬間在舌尖交織出難以言說的人間美妙……
綠柳如煙,寫滿童年記憶;面餅醇香,涂滿歲月清歡。
水風吹殿送微涼,竹葉金盤粽子香
村東河邊有片蘆葦,遠望像團墨綠的云,貼在村子的額頭上。
奶奶早早來挑選包端午粽的蘆葉。順著葉片根部輕輕一壓,一片蘆葉便攥入奶奶手中。一個早上工夫,一籃形態完美、厚薄適度的蘆葉便已備齊,待得米粒、紅棗、花生、棉線等各種材料妥當,便可正式開工了。
她挽起衣袖,拾起三片長短相近的蘆葉,排齊,疊勻,一彎、一繞、一轉、一收,便成一個敞口漏斗狀,舀入大半米粒,壓入一顆甜棗,再用米填實,蘆葉封口,葉尾繞粽一周,再纏線系結,一只玲瓏的粽子便完成了。待有四個,系成一串,便于拎取。
半天忙碌,粽子入鍋,倒入冷水,沒過粽頂,頗有水繞群峰之感,眼前“只此青綠”。蓋鍋燒煮,直至沸騰。屋內粽香繚繞,讓人神清氣爽。
稍候片刻,復火一把,待水漸溫,提粽出鍋。解開綠色外衣,晶瑩如玉中微翠濡染,惹人愛憐;輕輕咬上一口,微甜軟糯中清香悠長,令人回味。
哦,端午粽香,歷史悠長……
云斂星疏凈碧穹,月圓今夕正秋中
間隙抬眸,初秋總是溫柔。薄霜紅葉,迎來中秋之月。
全家團圓的溫馨日子里,各色瓜果甜點皆備,但爺爺堅持要為我們展示手藝——桂花糕。
他將面粉和水,加入白糖與桂花干,攪拌調勻。接著拿出一個木格的模具蒸籠,鋪上紗布,放在熱汽蒸騰的鍋上,將調好桂花的細料面粉一層層篩灑入格,同步加熱。熟了一點,灑上一層,如是反復,直到灑滿,好一番細功夫。待到糕體漸顯通透,就大約離熟不遠了,蓋上蓋子再蒸個十來分鐘,桂香彌漫,水霧氤氳,讓人宛若置身仙氣繚繞的十里桂林。
打開蒸籠,方糕潔白如玉,晶瑩玲瓏。我不顧燙嘴,搶到一個,咬上一口,桂香溢滿唇齒,頗有《紅樓夢》中“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的細糯香甜……
月圓闔家歡,桂香滿故園。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臘月半后,隆冬風烈,鉛灰色的云塊在天空游弋,似乎正醞釀著一場大雪。但寒流擋不住人們過年的熱情,街上滿目中國紅,滿耳叫賣聲,年味在人頭攢動中滾動,在匆匆腳步中加深。
此時,幾家親戚歡聚一堂,與奶奶一起蒸過年的薺菜饅頭,寓“聚財”之意。爸爸、媽媽負責擇洗,姑奶奶、舅舅負責切菜,爺爺、奶奶準備茶干丁、肉沫等各種拌料。我則負責東瞅瞅,西望望,到處拈點嘗嘗,評論一番,充個老相,惹得眾人歡笑一片。
拌好餡料,揉好面團,大家圍桌而坐,開始制作饅頭。東家長、西家短地一邊聊上,手里可一個不讓一個。我笨拙地做了兩個其貌不揚的饅頭后,漸漸上手,正式融入了做饅頭的大軍……
“吃饅頭嘍。”隨著爺爺一聲響亮吆喝,一層層蒸籠被大人們穩穩地端下,一只只白胖的饅頭攤上散熱的竹簾。升騰的霧氣模糊了鏡片,空氣中飄浮的每個水分子里都散發著薺菜香,涌動著年味兒,彼此推著擠著,奔向四面八方……
哦,這一場場民俗與味蕾的相遇,將親情至愛揉進四時風味,化成了讓我深情眷戀的舌尖上的故鄉……
(指導教師:駱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