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荔,唐思睿,張穎輝
(1.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2.沈陽師范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中國工業博物館具有很高的紅色旅游價值,作為沈陽工業發展的遺存,博物館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沈陽工人階級的奮斗歷程和沈陽工業的發展成就,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館通過展覽和講解等方式,向游客傳遞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激發游客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博物館還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國工業發展歷程和成就的平臺,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博物館內收藏了大量的中國近代工業歷史文物和資料,這些珍貴的文物展品向游客展示了中國工業的發展歷程和成就,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奮斗和犧牲精神。中國工業博物館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通過展覽和講解等方式,向游客傳遞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激發游客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所創造和積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和精神財富[1]。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厚重的歷史力量和優秀的民族品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六地” 紅色資源如同一座蘊藏豐富的精神富礦,挖掘 “六地” 內涵,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是當代人的責任和榮光。遼寧 “六地” 紅色文化資源,包括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遼寧是共和國工業奠基地,記錄了新中國工業發展歷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遼寧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為新中國貢獻 “1 000 多個全國第一”,被譽為“共和國長子”“遼老大”,工業文化資源豐富。
工業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作為集中展示工業文化精粹的窗口,目前在紅色文化講授方面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影響民眾的參觀體驗和工業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面向大學生群體去調查紅色文化講授存在的問題,希望能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治理優化建議,進一步推進中國工業博物館文旅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將工業博物館打造成 “城市文化會客廳”,從而讓更多的人對工業文化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用文化故事的魅力吸引人們關注工業文化、走進工業文化,以文促旅使工業博物館煥發出新魅力,加快旅游業發展,以旅彰文,展現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文化底蘊和輝煌故事。
本次問卷共設置20 道題,1—3 題分別是被訪者性別、年級、專業類別;4—20 題是對中國工業博物館紅色講授的調查。這些問題包括對文旅融合的了解程度、紅色文旅活動、對博物館的偏好、對中國工業博物館的吸引力因素、所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宣傳方案和意義等。調查問卷采用線上發放的方式,累計共發放275 份,回收問卷275 份,有效問卷275 份。通過對問卷的整理統計,基本分析出了中國工業博物館紅色講授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顯示,有78.91%的學生更傾向參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旅游地標或博物館,52.73%的學生更傾向于全息投影技術的虛擬紅色場景體驗,49.09%的學生更傾向于參加紅色文創產品博覽會等。這說明大學生對紅色文旅活動的選擇更傾向于與當地特色相結合、與現代科技傳媒技術相結合的紅色文旅活動,并喜歡蘊含紅色文化的文創產品。文旅融合就是知行合一的詩和遠方,一個地方最吸引人之處,莫過于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其獨有的標識,是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淀和世代繁衍生息的自然遺產。
調查顯示,38.55%的學生認為博物館講解存在缺少專業人才的問題,38.18%的學生認為非館方講解團體擾亂參觀秩序,36.00%的學生認為講解預約雜亂,非官方渠道干擾民眾,33.82%的學生認為正規講解資源有限。由以上調查結果可知,博物館存在講解缺乏規范和標準,正規講解資源有限的問題。博物館講解服務問題頗多,非館方講解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講解員音量擾人,還經常霸占展品前最佳觀賞位置,影響看展秩序;還有一些所謂 “野導”,不僅講解內容漏洞百出,還把野史當正史,混雜著成功學,糊弄觀眾[2]。缺少完善的規章制度,博物館管理工作任重道遠。由此可見,博物館專業講解人才嚴重缺乏,講解員對專業知識和講解技巧的鉆研不夠、對專業知識學習不夠,對紅色文化了解不夠深入。
由調查分析可知,58.91%的學生認為講解內容需要豐富、貼合民眾生活,52.36%的學生認為博物館需要定期開展免費的講解活動,50.91%的學生認為需要提高講解人員的選拔標準,50.55%的學生認為講解過程應多與觀眾互動。由此可知,講解人員可能存在知識水平不足問題,需要其更深入地了解工業歷史和相關的技術知識。講解人員需要提升與訪客的互動和交流技巧,以確保信息傳遞得準確、清晰、生動。講解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有些人缺乏工作熱情和專業精神,講解人員的態度和熱情會直接影響訪客的參與度和體驗[3]。目前,許多工業博物館存在歷史故事引用不嚴謹,科學原理、成分結構交代不清楚等問題,這使得工業博物館在展現本應最有看點、最富教育意義、最可孕育出新產品的環節而淪入平庸和 “老生常談”。
由調查問卷可知,57.45%的學生選擇觀看抖音短視頻的宣傳來輔助參觀時的講解,47.27%的學生選擇通過互聯網了解學習相關知識,38.91%的學生選擇購買文創產品來輔助對參觀時講解內容的理解。由此可知,游客在對工業博物館的信息獲取渠道有限,訪客難以獲取關于工業博物館的詳細信息,例如開放時間、展覽內容、參觀須知等[4]。這可能導致訪客在參觀前無法充分了解博物館,影響他們的參觀體驗。中國工業博物館的信息呈現方式不多樣,博物館可能只提供傳統的文字介紹和展品標簽,缺乏多樣化的信息呈現方式,使訪客對展品的理解和體驗有限。
由調查問卷分析可知,57.45%的學生選擇更傾向于增加紅色資源專館,設置專門區域陳列紅色資源來宣傳相關紅色工業文化,52.36%的學生選擇更傾向于增加通過個性化的紅色定制和紅色資源推送來宣傳相關紅色工業文化,49.09%的學生選擇更傾向于增加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進行紅色資源推廣來宣傳紅色工業文化。中國工業博物館缺乏紅色資源專館專門收藏、展示和研究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文物、資料和展品的紅色資源專館。紅色資源專館應該積極收集和保護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文物、資料和展品。這些展品包括革命文物、歷史文獻、照片、實物等,需要進行妥善的保管和保護,以確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續性。紅色資源專館的展覽設計和陳列應該具有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5]。通過合理的布局、多媒體技術和互動展示等手段,向觀眾生動地展示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引導觀眾深入了解和思考。
首先,結合遼寧地方歷史和紅色文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可以將紅色文化與地方歷史相結合,展示地方在紅色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遼寧是共和國工業奠基地,走近遼寧就能欣賞到國之重器,感受中國力量。遼寧工業文明紅色旅游經典路線,串起了沈陽、本溪、鞍山、大連紅色工業旅游資源,展示出老工業基地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通過紅色文化宣傳,弘揚地方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英雄人物、重要事件,如鞍鋼孟泰就是典型的工業歷程開創人[6]。利用地方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宣傳紅色文化,例如,沈陽的美食文化,寶發園,西塔,回民街等,通過紅色旅游景點、紅色文化街區等,向游客介紹紅色文化的背景和意義,使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紅色文化,可以增強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可以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紅色文化講授風格幽默風趣更能吸引民眾的興趣,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或有相關經驗的人士針對中國工業博物館舉辦講座和演講,介紹紅色文化的背景、歷史和意義,通過專業的講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工業博物館。也可以結合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講述沈陽第一機床廠等標志性遺址,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工業的魅力。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工業博物館,讓他們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歷史厚重感和現實意義。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相關活動,讓他們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傳承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通過以上措施,可以豐富紅色文化講解資源,提高紅色文化講解的質量和效果,讓更多人了解、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通過以上方式和途徑,可以使學生們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傳承紅色文化,深入了解古老而深沉的工業化歷程,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講解員應該具備清晰、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能夠將復雜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同時,還要注意聲音的抑揚頓挫、語速的控制,以及語氣的變化,使講解更加生動有趣。中國工業博物館的講解不僅是簡單的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歷史、文化等內容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引發觀眾的興趣和共鳴。中國工業博物館講解應該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講解員可以通過提問、引導觀眾參與討論、觀察文物等方式,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也可以讓觀眾伸手觸摸工業展品,讓其感受上面的痕跡,了解它們的過往及使用方法等。同時,講解員也應該善于傾聽觀眾的問題和意見,及時答疑解惑,與觀眾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動關系。博物館講解也應該具有創新性和多樣化,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等手段,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講解員還可以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將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講解更加貼近觀眾的需求和興趣,拉近工業與普通群眾的距離[7]。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和講解技巧,博物館講解員可以提高自己的講解水平,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參觀體驗,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傳播和弘揚工業文化,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親身參觀中國工業博物館是了解工業歷史最直接的方式。觀眾可以通過觀看展覽、閱讀展品標簽、參與講解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收藏、展覽和文化內涵。現在網絡飛速發展,許多博物館都有官方網站,人們可以在網站上了解博物館的歷史、收藏、展覽等信息,了解博物館的內容和背后的故事。此外,還可以通過在線博物館平臺、數字化展覽等方式了解博物館的內容。閱讀與博物館相關的圖書、期刊和研究論文也可以深入了解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學術研究和展覽策劃等方面的知識。現在許多博物館為了宣傳和科普,會定期舉辦講座、研討會和學術活動,可以參加這些活動,聽取專家學者的講解和分享,了解博物館領域的最新研究和發展動態[8]。現在許多大學會舉辦志愿者活動,博物館也會招募志愿者參與博物館的日常運營和活動,通過參與志愿者活動,可以深入了解博物館的內部運作和管理。通過以上途徑,可以豐富人們對博物館的了解,深入了解博物館的收藏、展覽和文化內涵,提升自己對博物館的認知和欣賞水平。
遼寧工業博物館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如電視、廣播、互聯網等,發布紅色文化的宣傳內容。可以制作紅色文化的微電影、紀錄片、動畫等,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紅色故事和紅色精神。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可以通過短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向廣大網友傳遞紅色文化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涵。組織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活動,如紅色主題展覽、演出、講座、座談會等。通過宣傳這些活動,吸引更多人參與,增加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推出紅色文化相關的產品,如紅色文化衍生品、紅色文化圖書、音像制品等[9]。通過銷售和推廣這些產品,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紅色文化。在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場所,開展紅色文化的教育培訓活動。通過宣傳這些活動,提高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講授工業博物館的紅色文化不僅大力弘揚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精神,而且積極發揮遼寧紅色資源優勢,在思想教育中不斷創新,用遼寧工業來教育青年學生,使紅色文化教育看得見、摸得著,更具體、更實在,進而引領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遼寧 “六地” 紅色文化。堅持把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作為推動老工業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快發展遼寧特色工業文化,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文化保護傳承、產業創新發展、城市功能提升協同互進,打造一批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 “生活秀帶”[10],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為工業城市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