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融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要素[1]。1989 年Byram 指出,文化是外語教學中的 “隱性課程”,語言教學不能拋開文化內容的講授而獨立存在[2]。在某種程度上,英語教學就是文化教學。外語教學不僅是引進、學習外國的語言和文化,也承載了傳播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任務[3]。然而,近年來我國英語專業教學過于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傳授與學習,卻忽視了母語文化的培養。如果學習外語的同時拋棄了母語,學習了外國文化,拋棄了本國文化,那就失去了外語學習的意義[4]。語言學習的目的是交流,尤其是進行跨文化交流。高校英語教學不只是單純進行語言教學,更重要的是進行文化教學,教學中不能將兩者隔離開[5]。外語教學旨在增進世界各國之間更好地交流互鑒。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能夠充分領悟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才可以更好掌握英語知識,從而在跨文化的語言溝通交流中做到坦然自若,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水平。
可時至今日,“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在我國依然普遍存在。失語癥(Aphasia)原來是一種醫學術語,指大腦損傷后所造成的語言障礙[6]。“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在外語界最早是由從叢教授提出的,指的是中國學生能夠用英語流利介紹歐美等國家文化,但是無法順利地向國外友人闡述我國文化習俗、歷史等[7]。中國文化 “失語癥”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界定:中國文化和失語癥[8]。從廣義層面來看,中國文化是各個民族風俗習慣、精神與思想等的統稱;從狹義層面來看,中國文化表示的是我國漢語言文字、地理、歷史、戲曲及服飾等。“中國文化失語” 現象的產生導致高校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可程度持續降低,學生未能成長為本土文化的弘揚者與傳承者[9]。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英語專業大學生中國文化 “失語癥” 的應對策略,以期為改善英語專業文化教學效果提供幫助。
本文選取江蘇省某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大三13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所有學生均通過了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并且擁有較為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較為熟練地掌握了英語語言國家的相關文化習俗。本文采用紙質版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主要涵蓋測試問卷以及調查問卷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每位學生的母語文化知識英語表述能力進行檢測,另一方面獲取學生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
測試問卷主要涵蓋三大部分,分別為關于我國文化知識的填空題、關于我國文化知識的漢譯英題及英譯漢題。具體來說,第一部分關于我國文化知識的填空題,總共設置了10 道題,其內容都是學生在中學時期已經學習過的內容,讓學生使用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完成填空,重點涵蓋地理、文化及文學等部分內容,如要求學生用漢字與英文寫出 “四書” 是哪四本書。第二部分要求學生將我國傳統文化知識轉化為英文,主要涵蓋文學、傳統節日、地理及飲食等內容,如故宮(the Imperial Palace)。第三部分要求學生根據英文句子翻譯成相應的漢語,主要涵蓋文化、歷史等內容,如英語lunar calendar 翻譯成 “農歷”。調查問卷涵蓋了五個方面,分別為學生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掌握情況、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課程規劃、西方文化課程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講授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情況、學生對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看法。要求學生在課堂時間內完成所有調查問卷題目,之后將其上交給教師。
如圖1 所示為測試問卷的具體得分情況,由此可知,中文填空得分為54%,而英文翻譯得分僅為34%,相較于中國文化知識翻譯得分更高一些。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22.0 進行分析,采用t 檢驗,當P 小于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表明中國文化知識中文填空和中國文化知識翻譯兩者有著較大的差異,t 值為7.022,P 值為0.01。所以,從實際情況來看英語專業大學生存在中國文化 “失語癥” 現象,也就是大學生不具備將我國文化知識轉化成英語的較高能力。另外,英語文化知識翻譯得分要明顯好于中國文化知識翻譯部分,可見現代大學生可以熟練地用中文描述西方文化知識,反之則不擅長。

圖1 測試問卷具體得分情況
對測試問卷難易度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與統計,結果如圖2 所示,可知有大約81%的學生選擇將我國文化知識轉化成英文有著一定的難度,而僅有大約35%的學生選擇將西方文化知識轉變成中文有難度,該結果與上述測試問卷得分結果較為相近。

圖2 測試問卷難易度問卷調查情況
表1 為高校課程規劃與教材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結果,由此可知,認為我國文化課程十分豐富與較為豐富的占比僅有23%,相比之下認為西方文化課程十分豐富與較為豐富的占比為80%;認為西方文化教材十分豐富與較為豐富的占比為92%,而認為我國文化教材十分豐富與較為豐富的占比僅為21%。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與我國高校英語教材很少包含和關注中華傳統文化,也并未專門編寫中國文化教材[10]有關。

表1 我國與西方文化課程及教材情況
多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文化生態一直不平衡[11]。造成這種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我國跨文化交際沒有形成平等的意識、傳統英語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對我國文化知識的學習、我國文化英譯學習資源較為緊缺、沒有充分認識到我國文化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正遷移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事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燦若星辰,自古無愧于立足世界民族之林[12]。習近平總書記也特別指出,講好中國故事意義重大[13]。所以高校應當重視大學生中國文化 “失語癥” 現象,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當代大學生跨文化交流水平。
從本質上來看,中國文化 “失語癥” 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在進行文化交流時未注重落實文化的雙向標準,只是單一地將西方國家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沒有注重我國文化的傳播與擴散。在英語專業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逐步轉變學生的傳統學習意識,幫助學生轉變之前過于追求與契合英語文化的交際習慣,倡導學生在開展跨文化交際活動時始終秉承獨立、公正的態度。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不論綜合國力還是國際地位都有著明顯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中國文化的傳播。所以,高校在進行英語專業教學時,教師需幫助學生建立獨立平等的交流意識,倡導學生在滿足英語文化的基礎之上,積極自信地將中國文化展現出來。當下我國在世界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若不重視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不利于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屬于自己的文化話語權。高度重視塑造我國文化話語權,幫助學生形成獨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思想,是從源頭上改善現代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 的可行方法。
當下,英語專業大學生之所以存在較為嚴重的中國文化 “失語癥” 現象,英語教師自身不具備較高的漢語文化水平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很多英語教師長期接觸英語教學,閱讀西方國家的報刊和學術論文,自身也出現了 “中國文化失語現象”[14]。英語教師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組織者與引導者,英語教師自身的漢語文化知識基礎是否扎實將會對學生的漢語文化習得效果的好壞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所以,要想有效改善大學生中國文化 “失語癥” 問題,高校應當注重采取有效的手段強化英語教師的漢語文化水平。首先,高校教學管理單位需要為教師創建多樣化的學習平臺,讓教師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斷強化自身的漢語文化素養。其次,英語教師可以基于校園圖書館、互聯網平臺等查找大量書籍、數字化資源等,了解更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語表達方法。最后,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點滲透到教學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漢語文化綜合素養。
在傳統英語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往往將獲得更高的語言技能測試成績作為主要目標,這種教學方式盡管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測試成績,然而會影響學生對本土文化的學習和領悟。因此,必須創新英語教學方式,調整英語教材內容,確保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可以做到英漢文化知識的均衡發展。當下在進行學生語言水平測試過程中,不論學期末檢測,還是國家舉辦的等級考試,均未將學生的文化知識表達水平作為考核的重點,在此影響下,學生沒有較強的動力去主動學習漢語文化知識。針對這種情況,在進行英語相關考評測試過程中,要將融入文化知識測試方面的知識點,特別是注重考核學生漢語文化的英語翻譯與表達水平,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督促學生去主動學習與掌握漢語文化知識的英語轉化方法,不斷完善自身的英語知識體系,逐步解決現代大學生中國文化 “失語癥” 問題。另外,當下高校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使用的英語教材內容主要以西方國家文化為主,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英語教學資源較少,所以在進行高校英語教材開發設計時,編寫人員應當要確保英語教材中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均衡輸入,開發與融入較多與漢語文化緊密相連的知識點,在教材中充分體現中國文化元素的英語表述方法,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改善學生的本土文化素養,避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中國文化 “失語癥” 現象。
在盡可能降低母語負遷移的基礎之上,還要注重發揮母語的正遷移功能。眾所周知,語言具有共性,母語在外語學習中具有正遷移作用[15]。在進行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將已經掌握的漢語知識和英語進行對比,在某些情況下還會通過漢語中的相關概念與特征來學習、記憶與使用英語文化內容。所以,在進行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不需要刻意避開母語,需要科學有效地使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相似點,倡導學生將英語與漢語進行比對,更好展現母語的正遷移功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現負遷移,使得學生更好理解與領悟英語語言文化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英語專業大學生并非一定擁有較高的漢語文化水平。高校英語專業錄取一般將學生的英語成績作為重要標準,并沒有特別關注學生的語文等相關課程成績。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生并不能深入理解漢語言文化的本質與精髓,在使用中做不到隨機應變。既能熟練應用英語與漢語,還要具備扎實的中西文化基礎,且可以準確互譯,屬于高水平綜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與教師要平等看待英語與漢語知識,注重將漢語言文化融入課堂教學,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漢語言文化知識體系,切實提高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培養高水平綜合型人才。
綜上所述,高校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中,加強母語文化傳播與教學至關重要。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文化交際活動越來越頻繁,高校應努力為社會提供大量擁有良好文化人格與扎實漢語文化基礎的綜合型人才,讓學生能夠平等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為推動我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