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徐州 221018)
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百年屈辱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國內來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國家逐漸走向繁榮富強;從國外來看,國際地位日漸增強,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尊重,徹底擺脫了近代積貧積弱的民族形象。新中國成立后,江蘇華僑華人紛紛回國,施展抱負,在各領域努力耕耘,生動詮釋了國運興、僑運興的歷史必然。
新中國成立后,許多江蘇華僑華人陸續回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教育方面突出的表現就是就職于各高等院校,并著力創建了大量的科研院所,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后續人才。
新中國成立伊始,在江蘇省數千名的中高級知識分子中,在學術上對我國科教事業卓有貢獻的歸國華僑有400 多人[1],許多江蘇歸僑身兼科技和教育職責,培養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工程技術領域,無錫歸僑錢偉長被稱為中國近代 “力學之父”,參與創建了中國大學里第一個力學專業——北京大學力學系,開創了理論力學的研究方向和非線性力學的學術方向;鎮江歸僑周志宏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學,首先提出了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成為我國金屬學與金屬熱處理的帶頭人和中國合金鋼與鐵合金生產的奠基人之一;在建筑學領域,南京籍建筑學家吳良鏞先后主持和參與設計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圖書館、佛子嶺水庫、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建筑工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并榮獲2011 年度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生物化學等領域,常州歸僑吳定良任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教授,成為我國體質人類學的創始人和奠基者;蘇州歸僑馮新德長期從事高分子化學及其基礎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成為我國高分子化學的開拓者及奠基人之一;揚州籍歸僑科學家王葆仁先后在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任教,成為我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和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此外,許多江蘇籍歸僑奔赴全國各地,特別是前往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把自己的技術和熱情奉獻給 “北大荒” 和 “大三線” 地區。光學家王大珩,祖籍蘇州,出生于日本東京,1948 年從英國回國,隨后輾轉前往東北,先后創建了大連大學應用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長春理工大學等,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將長春理工大學打造成 “中國光學英才搖籃”。無錫籍歸僑唐敖慶在1952 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帶領團隊前往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任教,創建該校化學系,“使理論化學專業人才遍及祖國大地”[2]。無錫籍歸僑朱既明1950 年從英國歸國成功研制高度減毒麻疹活疫苗等。許多江蘇籍歸僑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前往艱苦地區,奉獻自己的力量。
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培養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江蘇籍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在促進中國文化建設方面也做出積極貢獻。
常州歸僑周有光作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歸國后陸續發表了多篇關于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著作,1955 年受邀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主持制定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 “漢語拼音之父”,科學闡釋了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南通歸僑魏建功早年曾參加新文化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新華辭書社社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務,主持編纂了《新華字典》及《簡化字總表》等,為中國文化普及事業作出積極貢獻;常州歸僑程曼叔在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創作了《方志敏胸像》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紀念碑群像》等許多體現革命精神的藝術作品;南京歸僑李小緣是我國圖書館學的先驅者和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在圖書館學、目錄學、歷史學和古文物研究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學術造詣,著有《圖書館學》《云南書目》等著作。
“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人力資源寶庫。”[3]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急需各方面的人才,華僑華人的歸國,彌補了社會主義建設人力資源不足的不足。江蘇籍歸國科學家在祖國最艱難的時候紛紛回歸,投身科技事業社會主義建設,在國家重點發展的諸多領域都有建樹,為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也為中國的科教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江蘇華僑華人素有造福桑梓、熱心公益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積極捐資助學、扶貧助困、募捐賑災、弘揚中華文化等,大力投入公益事業,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濃濃的赤子情懷。
在公益事業的投入體現在:為教育事業提供經費支持,推動祖國和家鄉教育發展;積極回國投資,幫扶各地經濟發展;當祖國遭遇災、疫之時,踴躍捐款捐物,與祖國同呼吸共患難;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并促成大量流失海外文物回歸。
在捐資助學方面,出于傳統文化影響和自身前瞻性認知,他們深知民族發展的基礎在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文化教育。他們積極捐資興辦學校、捐贈教學設施、設立獎助學,支持江蘇乃至全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據統計,1949 年以前,已有江蘇華僑華人開始在家鄉捐資助學。1934 年無錫籍旅日華僑、上海大中華橡膠廠創始人薛福基在家鄉塘頭橋捐資10 萬銀圓創辦 “尚仁初級商科職業學校”,抗戰時期校舍被毀,他再次捐資5 000 銀圓修復學校,建造了圖書館、實驗室和實習商店一系列設施[4]。新中國成立初期,1965 年,在日本經營餐飲業的無錫籍華僑蔡世金向其家鄉玉祁鎮捐贈11 萬元,興辦了鎮小學和托兒所。1978 年他又向玉祁中學捐贈了13.3 萬元,改善學校設施。同年,旅居海外的華僑李景良也向無錫縣洛社鎮先鋒中學的擴建工程捐贈5 萬元[5]。
改革開放后,華僑華人捐資助學的熱情進一步高漲。江蘇籍旅美 “鋼鐵大王” 唐仲英1995 年在美國創立 “唐仲英基金會”。在國內高校設立 “唐仲英德育獎學金”,在中學設立 “唐仲英愛心獎學金”,通過捐資助學提升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心,目前已有數千名學生獲得資助[6]。唐仲英因此獲得2008 年“江蘇友誼獎”[7]。常州籍華僑張永珍自1994 年至2001 年先后為江蘇省捐款超過1 億元,用于祖國的教育、扶貧、救災等事業。新加坡揚州籍華商牛大鴻,2005 年在美國成立“新希望教育基金會”,每年募集10 萬美元的資金,用于支持中國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共資助了近千名學生。2014 年他又在揚州設立 “中華廣文公益慈善(香港)基金會”,資助揚州籍學子的學業[8]。祖籍揚州江都的朱恩馀,1988 年在蘇州大學設立以其父親命名的獎學金 “朱敬文獎學金”。后在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大學(今江蘇師范大學)、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設立朱敬文獎學金,并在上述高校建立敬文圖書館。此后在蘇州捐資15 所小學。1994 年,朱恩馀夫婦啟動了“筑基計劃”,在蘇北等9 個縣助力小學年義務教育實施。據統計,從20 世紀80 年代起,朱恩馀家族先后在江蘇省內外捐資助學等累計超過1 億元。2021年9 月,民政部授予他第十一屆 “中華慈善獎”[9]。無錫籍旅美華人吳南燕2002 年在家鄉的江陰峭岐實驗小學設立以父親名字命名的“吳文政獎學金” 和“教師進修基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并資助教師出國進修。2005 年捐款55 萬元在峭歧實驗小學捐建吳文政圖書館,2007 年又捐款12 萬元建設了電子閱覽室[10],使該校的辦學條件大大提高。江蘇華僑華人在海外艱苦創業、成就事業的同時,不忘為祖國的教育事業慷慨捐助,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同時,也回報哺育他們的祖國和家鄉。
江蘇籍華僑華人群體中不乏文物收藏家,他們熱愛中國歷史文化,不忍中國文物流落海外,于是紛紛在國外搶購文物,捐給祖國和家鄉,讓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 “回家”。泰州籍旅英僑領單聲自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在英國收集中國文物。2011 年他將自己收藏的300 多件頂級文物捐贈給家鄉,這批古董總估價超過14 億元,很多是估價過億元的珍品,如牙雕八仙擺件、金絲九龍地毯等。泰州市政府專門建立“單聲珍藏文物館” 保護這些珍貴的海外回流文物。南通籍華商吳培在海外收藏了4 000 多件明清外銷瓷器。2014 年在家鄉如皋舉辦“明清外銷瓷博物館”,將中國文物重新帶回祖國。無錫籍武術家費玉樑共收藏了2 萬多件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2016 年宜興博物館剛建立時,他捐獻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明萬歷年間青花大盤、英國陶藝家所制作的宜興提梁壺等藏品。2019 年在家鄉宜興舉辦的 “滄海遺珍——費玉樑夫婦收藏精品展”,他再次向宜興市博物館捐贈了清代青花瑞獸雙獅耳對瓶等6 件藏品,向祖國70 周年獻禮[11]。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海外華僑華人的捐贈活動對中華文物的回流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保護中華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華僑華人是近現代以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引領者;是當代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生力軍;也是當今世界公益慈善事業的貢獻者。”[12]同其他華僑群體一樣,江蘇華僑華人也有著樂善好施、心系故鄉、回報桑梓的高尚情懷。
20 世紀60—70 年代,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據統計,該時期每年因私人事務從境外獲準前來江蘇的港澳同胞和旅外僑胞僅有1 000 多人[13],遠遠低于此前每年數萬人的規模。1978 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國與西方國家建立了更多的聯系,江蘇華僑華人較好地發揮 “民間大使” 的作用,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流。
許多卓有成就的江蘇籍華僑華人受邀回到祖國探訪,在中西之間架起了友好交往的橋梁。在中美正式建交之前,淮安籍加拿大華人科學家盧維高、蘇州籍美國華人科學家吳健雄、常州籍美國華人馮元楨以及語言學家趙元任等也相繼回祖國(籍)訪問,為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打開了一扇大門。鹽城籍華僑江應澄在美任教30 余年,歷任美國伊州大學教授、教學會主任等。1972 年以來,他多次回國講學,率地理專家來華考察交流,還積極致力于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原籍常州金壇的吳京生,在1959 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后留美任教,先后擔任加州理工學院高級研究員、馬里蘭大學教授、紐約科學院院士等。1974 年,吳京生作為我國第一批邀請的12 位美國華人科學家之一來華訪問,應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教委、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及地方邀請,先后20多次回國訪問、講學,并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等離子體研究會顧問。原籍連云港的楊天全,1949 年赴法國巴黎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總部工作,歷任處長、局長等職。為了促進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交流,1975—1982 年,楊天全曾三次陪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來華訪問,促進了中國與該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
改革開放后,尤其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末,中國出現了出國熱潮,這些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華人成為宣傳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民間交往的使者。南京籍旅俄華僑吳昊,1999 年10 月在俄羅斯著名學府莫斯科高爾基文學院攻讀博士,獲俄羅斯最高學位評審委員會頒發的哲學(文學)博士學位證書。2003 年6 月他開始在莫斯科創業,為中俄兩國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交流牽線鋪路。在俄羅斯,吳昊還創辦了一本名為《中國新聞》的俄文版雜志,以講中國發展的故事為辦刊定位。吳昊說華僑華人比較通曉當地語言、了解當地情況、熟悉當地法律,要經常為兩地官方合作和民心相通牽線搭橋。常州籍歸僑殷娟回國后任教于常州大學。她在給日本留學生上課或交流時不斷創新形式,以 “講好中國故事” 的方式講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14],讓日本學生逐漸認識中日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與不同,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中日友好的重要性。旅居荷蘭的連云港籍女企業家劉莎莎曾長期在荷蘭政府任職,后成立了咨詢顧問公司,為中國和荷蘭的友好交往提供服務。她曾策劃在荷蘭烏特勒支市舉辦了2014 年 “自貢中國龍燈展”,將中國的 “龍文化” 介紹到西方,改變西方民眾固有的 “龍是邪惡化身” 的觀念[15],使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
所謂 “尋根之旅” 是在給華裔青少年們種下種子,以期未來發芽。祖國始終是海外華人華裔的“根”,帶著華裔青少年們回到祖國 “尋根”,可以加深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感。1999 年8 月,邱嶺女士帶領158 名在美國出生的華裔青少年開展了“美國華裔青少年99 尋根之旅” 活動,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通過尋根之旅,這些華裔青少年第一次回到祖國(籍),親歷祖國(籍)的發展變化,激發了民族自豪感。邱女士在美國辦學十多年來,不僅注重華裔青少年漢語教學,更關注中華文化的傳承,培養了很多認同自己祖國、民族和文化的華裔青年,被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總領事馮樹森稱為 “洛杉磯的一面旗幟”,在美國主流社區及南加州僑界都享有盛譽。
出于對青少年文化交流的重視,江蘇省僑聯積極承辦和參與 “中國尋根之旅” 活動之中。2019 年6月至12 月,江蘇省僑聯承辦了 “中國尋根之旅” 夏(冬)令營活動,來自美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等15 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華文學校及僑社團的1 000 多名海外華裔教師和青少年學生,赴江蘇各地學習中華文化,體驗江蘇風采。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江蘇省僑聯仍面向世界各地的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生承辦了“親情中華” 網上夏令營活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32 個國家和地區的120 多家華教機構(組織)的1 萬多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和家長,在云端領略城市風采、游覽名勝古跡、品嘗地方美食、追尋歷史文脈、了解名人故事、體驗風俗民情、感受非遺傳承等。“尋根之旅” 的熱潮說明青少年對祖籍國有親近感,愿意傳承和發揚歷經數千年形成的中華文化,他們將是未來中華文明基因在海外華人社會的傳承者。
加拿大楓葉能源集團董事長姜睿多次推動并深度參與加拿大安大略省政企代表團訪問江蘇,推動江蘇省與加拿大安大略省30 多年友好關系,促成兩省企業的數十項合作。自2004 年起,姜睿所屬企業率先進入江蘇,投資5 000 萬美元在江蘇南京設立中國總部,并陸續設立4 個研發中心、兩個生產基地及30 多家辦事處。南京籍旅德華人侯軍20 世紀90年代赴德國創業,創立了飛元實業有限公司、專營節能環保新材料的ZHLL 公司等。2017 年侯軍擔任德國江蘇總商會會長,通過旗下傳媒公司平臺宣傳祖國的建設成就、經濟發展動態以及在德華人企業的發展情況,還致力于促成中德城市和項目的合作,促成德國丁斯拉肯與揚州締結友好城市,還促成丁斯拉肯城市能源公司與飛元合作投資的清潔能源及環保項目在中國啟動[16]。江蘇津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貢毅在家鄉常州創建了津通集團,倡導以現代服務業帶動先進制造業的“雙輪驅動” 發展模式,建設并成功運營了津通國際工業園、津通國際智慧谷等載體[17]。
江蘇籍華僑華人憑借豐富的學識及眼界,努力促進中外理解互信、合作與交流,搭建了中西方之間的橋梁,發揮了 “民間大使” 的作用。
2013 年 “一帶一路” 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一帶一路” 倡議連通亞歐非三個大洲,同時積極吸引美洲和大洋洲國家參與,對于促進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增長、推進全球化轉型發展以及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目前,約有4 000 萬華僑華人生活在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18],他們發揮中外交流使者的獨特價值,加強中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政治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同時有利于中國企業 “走出去” 戰略的更好實施。在資本投資方面,“走出去” 的中國企業與華僑華人可以憑借各自強大的經濟實力實現在資本投資領域的強強聯合。在文化交流方面,華僑華人在 “一帶一路” 沿線有著顯著的文化背景優勢,其兼收并蓄,既能夠準確把握所在國或所在地區的文化特點,又能夠與 “走出去” 的中國企業保持通暢的溝通[19]。在風險防范方面,江蘇籍華僑華人幫助中國企業防范和化解對外投資的風險。在 “一帶一路” 背景下,通過 “走出去”,我國企業與沿線各國分享優勢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實現雙贏發展[20]。我國企業在世界各國進行海外投資的時間較短,缺乏國際合作經驗,面臨著較高的風險。揚州籍旅比華人陳默在幫助中國企業化解危機方面提供了大量幫助。陳默擔任比利時安特勞國際律師事務所大中華事務部主任,專門開辟了為中歐交流提供法律服務和支持的業務,協助江蘇乃至中國企業家 “走出去”,對 “一帶一路” 倡議在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落地提供了服務和支持。在貿易便利化方面,江蘇籍華僑華人推動作用明顯。江蘇籍華商長期從事商貿經營,積累資本且建立了發達的商業網絡,可幫助我國企業降低市場早期開發的難度和成本,從而為 “走出國門茫然四顧的企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大大降低了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壁壘和障礙”[21]。旅居巴西的江蘇華商表現突出,巴西江蘇同鄉會常務會長孫月等人在巴西成立了倫琴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巴西圣天使服飾有限公司等,將中國的服裝設備運輸到巴西進行本土化生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江蘇同鄉會副會長唐維主要在巴西經營數碼產品,創建 “維揚”手機品牌。帶領巴西僑領到揚州考察投資,并多次協助揚州政府代表團在巴西召開推介會,幫助家鄉企業在巴西開拓市場。在溝通民心方面,江蘇籍華僑華人積極幫助當地人了解中國及 “一帶一路” 倡議。旅居荷蘭的江蘇籍華人盧德傳曾擔任荷蘭華文報刊《聯合時報》記者,通過報道,幫助當地華人讀者群體了解荷蘭社會,也有利于中國企業了解荷蘭和歐洲,拓展海外市場。由此可見,江蘇籍華僑華人充分發揮了 “五通” 的作用,增強 “一帶一路” 在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方面的價值,充分體現出 “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特點,為中國與沿線各國未來的友好合作關系打下民間基礎。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華僑華人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在很多領域都有建樹,尤其在經濟文化交流中貢獻良多。從歷史來看,海外華僑華人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強大的祖國是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最大的庇護,也是他們民族自豪感的來源。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期,在每一個祖國和故鄉需要的時期,江蘇華僑華人始終心系祖國和故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拳拳愛國之心。他們憑借自己的專業和智慧,在各領域辛苦耕耘,厚積薄發,在成就個人的同時,也為祖國的發展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