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對于桐桐媽媽來說,每一次陪兒子寫作業都是一次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考驗,這種情況從桐桐上一年級時就開始了。
這不,桐桐遇到數學難題就停下筆一動不動。這是一道看圖寫算式的題目:公共汽車旁邊畫了4個人,表示有4個人即將上車。桐桐卻在橫線上填了“3”。問及原因,孩子的理由讓媽媽哭笑不得:“第三個人不想上車!”桐桐媽媽氣不打一處來,問:“你哪只眼睛看他不想上車啦?”桐桐的手一指:“你瞧,他回頭了,眼睛沒有看著公交車。”桐桐媽媽盯著兒子,怒吼道:“他不想上車,跑到這兒干什么?快寫!”可兒子皺著眉、瞪著眼,滿臉寫著“不服氣”3個字。
母子倆的爭吵把爸爸引過來了。桐桐爸爸望望滿臉淚水的兒子,悄聲對桐桐媽媽說:“輔導孩子作業就不能溫柔點兒嗎?”
面對偶爾“指點江山”的爸爸,媽媽當場氣得撂挑子,說:“你能,那你來吧!”
桐桐爸爸一愣,無奈地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他面帶微笑地坐在桐桐身邊,輕聲提醒:“寶貝,注意力集中呀,寫作業要學會自己動腦筋。”桐桐看著爸爸,點點頭,可身體很誠實,一會兒玩橡皮,一會兒上廁所。10分鐘過去了,桐桐爸爸一看兒子的作業本,瞬間也發火了:“你用點兒心行嗎?口算題錯這么多,你是怎么做到的?”一邊說一邊把準備給桐桐吃的蘋果扔進了垃圾桶,桐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在輔導兒子作業上,桐桐爸爸一樣狠狠地栽了跟頭。
夫妻倆向我們求援的時候,滿面愁容。于是,我請他們思考一個問題:“父母為什么要陪孩子寫作業呢?”這個問題讓夫妻二人打開了話匣子。
“兒子剛上一年級,什么都不懂,能力不夠,不陪就跟不上了!”
“孩子自控力差,只要不盯著,鉛筆都能玩十幾分鐘!”
“陪孩子寫作業,也是想補上習慣培養這一課呀!”
我追問一句:“孩子不聽父母的,或聽不懂父母講題,或無視父母的要求,你們生氣了,效果如何呢?”
媽媽接過話茬:“不但沒有效果,而且越說孩子越反著來。看著兒子寫得一塌糊涂的作業,我當著兒子的面哭了好幾次,可孩子卻無動于衷。”
爸爸嘆了一口氣,說:“發脾氣對孩子一點兒作用都沒有,只會破壞親子關系,還可能讓孩子討厭學習。可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
當父母教育孩子困難重重時,要么是方向錯了,要么是方法錯了,要么是次序錯了,而桐桐的爸爸媽媽顯然意識不到自己錯在哪里。通過交流,我敏銳地發現夫妻二人在教育上存在的分歧和問題。
方向錯:父母不是陪伴而是監控
桐桐媽媽輔導孩子,采用的是盯人戰術,孩子寫得慢一點,馬上就催:“快點兒寫!”孩子一出錯,立馬就吼:“這么簡單的題都錯,怎么學的!”“古詩訂正3遍,還錯!”“你上課是怎么聽講的?”“我講了這么多遍還沒聽懂!”“總是寫寫停停干什么!”聽聽,哪一句話不透露出指責與不耐煩?父母似乎一直在忍,可孩子還是能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感。此時,孩子的注意力不是用來有邏輯地思考,而是用來防范父母突如其來的“獅吼”。
方法錯:孩子寫作業,父母卻在添亂
桐桐爸爸忙于工作,回到家基本上是帶孩子吃喝玩樂,沒有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偶爾陪寫一次作業,也僅是人陪在身邊而已,自己卻在一旁刷手機、玩游戲。面對桐桐媽媽的指責,他還振振有詞:“我忙了一天,回家也要放松一下呀。”這一想法連兒子都質疑:“為什么我累了一天,回到家不是玩手機,而是寫作業呢?”
桐桐媽媽呢?為了讓桐桐練好字,桐桐媽媽會在作業上不斷加碼,導致書寫作業過多,桐桐的成績不升反降。在父母的“幫助”下,桐桐不喜歡動腦,對所學知識不會“反芻”。
次序錯:只要求孩子讀書,父母處于歇息狀態
父母為什么不會教孩子題目?為什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大多是父母下了班后開始盡情享受生活,很少探究如何教會孩子一道題,很少閱讀教育方面的書。沒有經驗就“上崗”,次序顯然錯了。父母陪孩子寫作業,只關注孩子“做沒做”,不太關注孩子“累不累”。其實,學習是一種艱辛的勞作,是一項需要內心安靜的活動,是一個修煉自我的過程。父母的教育智慧在于,既要促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又要幫孩子體驗學習的快樂,最終和孩子結成學習伙伴。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一旦陷入“死結”,便會事倍功半,還不如不輔導。
聽了我們的分析,夫妻倆一下子沉默了。
什么是“作業”呢?一件事情進行的過程叫“作”,一件事情結束后的結果叫“業”。陪孩子寫作業,也必須在“作”和“業”這兩個方面下功夫。如果追求“作”的“量”,而不顧及“業”的“質”,即使付出再多的勞動,也取得不了最佳的“業績”,孩子不僅身體累,心也累,就會變成無效作業。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需要形成“作業生態保護”,也就是從兒童視角出發,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積極性和創造力。那么,好的“作業生態”又有哪些要素呢?
慢慢收心。把孩子想做的事情都預見到,寫作業之前把這些事做完,讓孩子的心靜下來。如孩子剛從學校回來,不妨先讓他運動一會兒,喜歡搭積木就搭10分鐘,然后家長給自己倒一杯水,給孩子倒一杯牛奶,將作業扔在一旁,先和孩子談談心,談一談生活中的趣事,把想說的話說完。這樣,孩子才不會一邊寫一邊想著玩。
保持安靜。這里的安靜不是不開電視,而是陪孩子寫作業時盡量不發出聲音,手機放在另一間屋子里。父母頻繁走動、接打電話、刷短視頻等,都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妨找一本書讀一讀,孩子看到父母也在學習,自然就安靜下來了。
不給建議。孩子一做錯題,就立馬指出錯誤;孩子剛寫幾個字,就抱怨字寫得難看,連表情都透露出嫌棄和不耐煩。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作業和父母。正確的做法是,等孩子完成作業后再一一指正。
引導思考。學習時,所有問題先讓孩子動腦思考。如果孩子做錯了,只說:“這一題有個關鍵詞你沒注意,理解錯誤,圈出來再想一想。”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錯在哪里。這樣既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也讓父母起了“腳手架”作用。父母檢查作業,一查有沒有寫完,二查書寫質量如何,查的是作業態度;孩子檢查的是作業正確率,不懂的時候知道如何去求助。
學會賦能。當孩子感覺作業完成難度大而煩心和焦慮時,父母要積極共情:“我知道完成作業不容易,但你沒有放棄,對吧!”父母只是和孩子說說話,并沒有幫到他,但這樣的反饋是最好的共情,把孩子的處境和感受表達出來了,孩子就不會和父母有對抗心理,反而有一種情感連接,覺得父母善解人意。
夫妻倆把我說的要點一一記錄下來,還談了各自的交流感受。的確,孩子身上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投射。父母應該把教育重心從教育孩子轉到教育自己身上來,和孩子“同”學,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自然就會改變。當然,我也給他們提出了陪伴孩子寫作業的建議:
首先,作業應適度,體諒孩子學習的艱辛。
學習需要勞逸結合,一味灌輸,孩子困于作業堆里,有時做的是無用功而已。真正的陪讀需要的不是監督,而是有效引導。要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學點生活的本領,提高社會實踐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如果孩子連“30-15”這樣的基本題都算錯,說明孩子的大腦已經麻木,需要換一種方式陪伴了。陪伴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只是“盯”,而不是“伴”,很容易著急上火。孩子背古詩,實在背不了,可以先多聽幾遍,可以在規定時間內比賽背,還可以一人背一句,學習變得好玩了,心情變得愉悅了,作業就自然變得容易了。
其次,陪伴的過程中,將孩子的行為分類管理,不要情緒化。
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多與孩子平和溝通。可以將孩子的行為分為“可以忽略的行為”“值得鼓勵的行為”“予以勸止的行為”,小問題視而不見,如寫作業偶爾姿勢不端等;大問題不讓半步,如孩子亂發脾氣等,但要有足夠的耐心。記住,父母不要試圖在生氣時解決問題,否則會情緒化處理問題。親子間只講感情少講道理,比的不是情緒的報復力,而是平和的持久力。親子間任何一方情緒即將爆發,則需要“中場休息”或“臨時換人”了,但千萬不能放任孩子。
再次,多一些正向鼓勵,“做一題曉一類”。
當孩子完成作業或做對難題時,別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一定要不吝溢美之詞:“今天速度怎么這么快!”“這么難的題目,你竟然做出來了!”“能給爸爸說說怎么思考的嗎?”這樣,孩子會把寫作業和開心的情緒聯系起來。如果孩子遇到“攔路虎”,不必焦慮,把這種類型的解題思路搞懂,花一定的時間給孩子講明白這類題,甚至把相關的題都找到,都練到,孩子扎實掌握了,能舉一反三了,就很容易獲得成就感。
最后,把書寫作業變成口頭作業,提升思維的質量。
父母輔導作業,往往講得口干舌燥,卻不了解孩子的“卡點”在哪里。不如換個角度,讓孩子多說,變被動接收為主動輸出。如果孩子講的時候“卡”住了,這個“點”可能就是孩子沒弄明白的地方,父母再出手也不遲。平日不妨多采用“多說少寫”的方式,減輕孩子負擔。孩子把一道題講明白了,說明真的思考了,理解了,父母要做的就是在一旁喝彩,心情是不是不一樣了?關鍵是孩子的學習效率提高了,便于有針對性地輔導,余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這才是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