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忠 鄭華威 馬勁波
一、課例呈現新態勢
(一)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所獨特的育人價值,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指向。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課程目標指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1]在“第九屆中小學優秀體育與健康教育課教學觀摩展示交流活動”(以下簡稱“本屆展示活動”)中,大部分的展示課例都能設置豐富多樣的情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二年級《投擲:持輕物擲遠》一課中,以“環保小衛士”為主題,設置豐富多彩的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投擲運動技能的同時,充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并培養其環保意識與責任意識等。
(二)重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運動技能形成規律
教學內容應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體育學習規律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根據“本屆展示活動”的教案設計情況顯示,大部分課例都能遵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進行設計與教學。如,教學內容的選擇,一至二年級均是以跑、跳、跨、鉆、爬等基本運動技能的教學為主,三至九年級則選擇了球類運動、田徑運動、體操類運動、中華傳統體育運動等專項運動技能進行教學。再如,教學過程中,動作技能學習能按照動作泛化、分化、固化、自動化的規律進行教學。
(三)加強跨學科主題學習應用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學生提高運動能力、學習健康知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與途徑,要立足于學生的核心素養,設置有助于實現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國防教育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最大限度發揮課程育人的價值。“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中,部分執教教師加強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應用,將體育與各學科進行融合設計,呈現出多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案例。如,二年級《保衛祖國,從我做起——我是小小解放軍》一課中,將體育與國防教育進行融合。再如,三年級《韻律活動組合與游戲》一課中,將體育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設計等。
(四)關注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
體能主要包括身體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爆發力、平衡能力等方面,能為學生增進體質健康和學練專項運動技能奠定基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三至九年級,每節體育課均需要設計1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依據“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來看,大部分執教教師已經做到1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的要求,并能根據《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以及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采取多樣化的形式發揮10分鐘體能練習的補償性、強化性作用,促進學生體能與技能的共同發展。
(五)加強健康教育教學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健康教育納入了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充分說明了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不但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還要將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本屆展示活動”共有24節健康教育課例展示,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成果,也充分說明了一線體育教師根據《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相關要求,加強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
(六)重視情境教學
構建學練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學練,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玩中學、學中練。從“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來看,情境教學的應用得到廣泛重視,成為課例教學的特色和亮點。如,八年級《籃球:傳切配合》一課中,以“尋找,爭奪寶藏卡”為主線,構建了尋寶(“尋寶”——熟悉球性與熱身,在場地上布置8張寶藏卡,上面標有號碼和對應的活動任務,水手們以?組為單位出發,運球找與自己胸前號碼一致的寶藏卡并完成卡上的內容)等6個學練情境,在課例中學生們圍繞情境故事主線開展學練,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要求。
二、本屆展示課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習目標的設計相對空泛
學習目標是落實核心素養的具體化。《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將所有的教學環節圍繞著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設計。教師應該注重學習目標的可觀察性與表現性。學習目標應包括在什么情境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3個部分,使得學習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如,二年級《保衛祖國,從我做起——我是小小解放軍》一課中,健康行為目標為能在“我是小小解放軍”情境中,積極學練不同速度的靈敏與柔韌動作,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意識。但“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有部分課例所呈現的學習目標空泛,目標不聚焦、不明確、不具體、不可觀、不可測,針對性也不強。如,二年級《發展支撐能力的練習方法》展示課例,學習目標1:在游戲的體驗過程中說出什么是支撐點,辨別出支撐點的數目。該目標未能具體講明在什么游戲中說出支撐點,目標要說出多少個支撐點,這樣才能做到可觀、可測。又如,高一年級《發展有氧耐力的多種練習》一課中,學習目標2:完成3種輕器械的練習動作,發展有氧耐力素質。未能明確說明通過哪3種輕器械,用什么樣的練習發展學生有氧耐力素質。再如,高二年級《自編搏擊操組合練習:自編搏擊操組合一》一課中,學習目標3:提高體育鍛煉興趣,培養互助合作、堅毅勇敢的意志品質,表現出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這些在學習目標中均泛泛而談,未交代清楚目標達成的路徑 、方法以及結果。
(二)大單元教學的落實還不到位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大單元教學的要求,要求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個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和完整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根據“本屆展示活動”所提供的教學設計仍是小單元教學計劃,如,二年級《跑幾步,一腳踏跳,雙腳落入沙坑》、五年級《支撐跳躍:跳上成蹲撐—起立—提升跳下》等展示課例,在教學設計中均是小單元教學設計,也有一部分課例的教學設計單一動作技術教學痕跡仍比較明顯,沒有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以素養導向的角度去構建與落實大單元教學的要求。如,三年級《立定跳遠》一課中,該課例設計了4個課時的小單元教學,側重解決學生立定跳遠技能的掌握,沒能體現出從素養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的要求等。
(三)“學、練、賽”教學模式還未定型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其中學是基礎、練是方法、賽是展示與應用,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滲透,是不能分割的整體。在“本屆展示活動”中,部分課例“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的情況不太理想,如,四年級《小籃球:原地胸前傳接球》《縱箱前滾翻》、七年級《武術:功夫扇》等課例中有“學、練”的環節,沒有“賽”的應用。又如,五年級《滾翻組合動作:后滾翻成跪立接跪跳起》、五年級《單人花樣跳繩:間隔交叉跳》等展示課例,“學、練”與“賽”三者關聯性不強,不能做到“學什么,就要練什么,學練什么,就要賽什么”的效果。再如,四年級《趣味耐久跑》、五年級《少年拳第一套(5—8動)及體能練習》等展示課例中,學練形式比較單一,未發揮“勤練”作用等。
(四)教學方式改革還有待深化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課堂教學要將過去關注傳授知識與技能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方式要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倡導教師們要摒棄說教課、“放羊課”、安全課、單一技術課等,設計目的明確、內容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學練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練的養成。在“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中,部分課例的教學方式依然比較陳舊。如,五年級《技巧:前滾翻成蹲立—后倒成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挺身跳》一課中,存在為教技術而教的現象與過于重視單一的技術動作教學的情況。又如,五年級《武術:少年拳4—8動》一課中,呈現出教師過于重視講解與引導、把控學生訓練節奏等情況,教學過程中沒能做到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練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覺實踐,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的地位。
(五)教學評價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基于核心素養、學業質量對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目的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觀察、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以判斷其體育與健康學習目標達成的情況。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更要關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等問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在“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中,部分課例評價形式相對單一、缺乏針對性,沒能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作用,如,“你真棒、表揚你、真不錯”等評價語,簡單而且缺少針對性,難以發揮評價的作用。又如,六年級《技巧組合:前滾翻成蹲立—后倒成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挺身跳》、六年級《小籃球: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五年級《翻滾組合動作:后滾翻成蹲立接跳起》等展示課中,教學評價主體比較單一,以教師評價為主,沒有呈現多元主體評價的要求,也缺少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幫助其了解與正視自己和同伴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客觀評價長處與不足,達到促進自我發展的目的。
(六)部分課例運動強度、密度尚未達到要求
體育與健康課堂運動負荷主要取決于課的個體運動密度(高中稱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每節課的群體運動密度(高中稱運動強度)不低于75%,個體運動密度(高中稱練習密度)不低于50%,每節課應該達到中高運動強度,即每節課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應在140~160次/分。從“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來看,部分課例的運動負荷還達不到要求,如,四年級《足球:腳內側踢球》一課中,預計的練習密度為35%~40%,平均心率140次/分左右;五年級《翻滾組合動作:后滾翻成蹲立接跳球》一課中,預計平均心率設定為125~135次/分,練習密度為42%~44%,三年級《立定跳遠》課例預計平均心率為120~125次/分。這些課例運動負荷還未達到《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提出的要求。
三、深化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加強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讀,在教學實踐中做到全面貫徹落實
“本屆展示活動”所展示的課例中,來自全國各地,代表著每個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先進水平,能反映出各省區市一線教師對現行課程標準學習與落實的情況。從“本屆展示活動”的教學設計、教學展示等情況看,還有部分教師對現行課程標準的要求理解不到位,如,未能呈現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教學方式相對陳舊,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運動負荷的設置不合理等,這就需要各省區市或學校進一步重視一線教師的學習與實踐,幫助教師們吃透現行課程標準精神與具體的要求,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
(二)樹立全面的育人意識,將育人滲透教學的全過程
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學校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課程,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提升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的質量,就應樹立全面育人的意識,并將育人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4方面體現育人的滲透。
1.體現在學習目標中
學習目標是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化,是教學活動的指引與育人方向,體育教師應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全面、具體地設計學習目標,從樹立目標滲透全面育人的意識。
2.體現在教學內容中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從提升學生的運動興趣出發,注重學生的運動能力提升,重視體育品德的養成,如,二年級《韻律活動組合與游戲》一課,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愉快地學練。
3.體現在教學過程中
教學中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可采用跨學科主題學習,將育人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發揮課程育人的價值,如,二年級《保衛祖國,從我做起——我是小小解放軍》一課中,能較好地將國防教育與體育融合,并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充分發揮了體育的育人價值。
4.體現在評價中
如上海外國語大學閔行外國語中學徐昕蕾老師執教的高二年級《體操:橫箱分腿騰越及體能練習》展示課例中,執教教師重視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以及綜合性評價運用,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
(三)強化“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做到學以致用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了要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也就是要做到“學什么、就練什么、練什么就賽什么”環環相扣。所以課堂教學應在做好教學常規的基礎上,先強化技術的學習,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動作表象,然后通過設置各種情境,幫助學生模仿性練習、強化性練習或擴展性練習,形成運動技能,最后,通過比賽進一步強化形成技能,做到學以致用,學以善用。如,四年級《足球:腳內側踢球》一課中,執教教師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運球的技巧,對踢球動作要領的示范講解,學生通過模仿、啟發性學習,初步掌握踢球的動作技術,緊接著開展與踢球相關學練,自主嘗試練習、強化練習、拓展性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踢球的技能,最后通過4VS4的實踐比賽,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四)加強單元教學計劃的設計
根據《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學建議提出的意見,其中三至六年級每學期選擇2項專項運動開展大單元教學,七至八年級選擇4項專項運動技能進行大單元教學,幫助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所以教學設計要打破傳統的設計模式,嚴格按大單元教學要求進行單元設計,才能有效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實現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如,四年級《足球:腳內側踢球》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計劃設計不能將與踢球相關的腳背正面踢球、腳內側踢球、腳外側踢球幾個內容設計成小單元,而是要加強足球教學整體設計,設計18個課時或以上的教學內容,實現由運動技能學練到最后以形式多樣的足球技能展示與足球比賽為主的學練。
(五)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素養追求是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與技能,提高健康水平,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與生命質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要從教師單向的傳授向師生雙向交流轉變,從教知識與技能向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技能轉變,從關注教會向全面育人的轉變。如,三年級《原地側身投擲輕物》一課中,在學練的過程中,教師以“軍訓訓練營”為主線,設置了坐姿投彈與跪姿投彈、攻打敵人堡壘、攻占敵人大本營,“大決戰”等環節,用情境的方式完成學生學練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較好激發學生學練的興趣,培養學生自覺學練習慣養成,也能提升學生練習的密度,還能在豐富的學練情境中更好地實現全面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