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潔(1987,9-),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理論與建設。
摘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顯然,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文化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將愈加凸顯。尤其是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基層社會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面臨重大變革,文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發揮如何,在很大程度影響著居民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并決定著全社會的文明程度。該文從基層治理——城市社區治理的視角,著力探討文化在太原市基層社會治理中功效的發揮,通過梳理分析太原市基層文化治理的短板問題,從理念認識、體制機制層面提出發揮文化治理的突破路徑。
關鍵詞:文化;基層治理;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D262.3;G1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c)-0180-05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Bringing Culture into Play 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YANG Ji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CPC Taiyuan Party School, Taiyuan Shanxi, 030012,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n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gathering of the People's spiritual strength are the profound suppor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s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Obvious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role of culture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will become more prominent. In particular, China is currently in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facing significant changes. How culture plays a role 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s the ideological concepts, spiritual outlook, civilized fashion, and behavioral norms of residents, and determines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the entir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e 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 Taiyuan City.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grassroots cultural governance in Taiyuan City, it proposes a breakthrough path for cultur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 Culture; Grassroots governance; Practice path
1 文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文化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剩余變量”。文化在思想政治、公共生活、精神財富等領域具有全方位功能,文化治理蘊含著對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產進行多重治理的內在邏輯[1]。一方面,文化治理本身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國家制度體系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文化對實現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我國的國家治理進入嶄新的階段,逐步建立起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國家制度體系,與此同時,也更加重視文化在國家制度體系中的作用,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升。
1.1 整合社會功能
整個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而在這個系統結構中,又由許多子系統或者相關的要素構成的。這些子系統或者要素之間互相關聯、互相影響,其中任何一個要素或者子系統變化,都極有可能導致其他要素或系統發生變化,這樣一種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整個系統的重組,并重新達到新的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關于社會整合,美國社會哲學家帕森斯認為,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社會體系內部各部分的平衡和諧關系,整個社會體系達到均衡的狀態,社會整體也具有統一性和穩定性,以此來避免整個社會的解體;二是整個社會體系在已有成分的基礎上,保持維持特定的狀態,以此對抗外在壓力。
社會整合就是把各個個體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社會紐帶,是一種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價值觀基礎上的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以結合或吸引為特征的聯系狀態。而文化便是整合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成員之間主要依靠共同的情感和道德,并以此來凝聚和團結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穩定、有序發展的社會系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便是語言,因為語言不僅具有記憶和傳承文化的作用,也有整合社會的功能。這種功能主要體現在語言符號系統和表達方式始終在積淀和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氣息,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而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們,必然也受到該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長期以來,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善惡觀就會不自覺地具有基本相同的“底色”,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可以找到相同點,這些都可以成為凝聚、統一社會的力量。
正是由于文化的這種整合社會的功能,因此才強調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希望實現文化多樣性的統一,更好地發揮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整合功能,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1.2 凝聚共識功能
恩格斯曾經提出過歷史發展的“合力論”思想。指出歷史發展:“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但是,各個人的意志……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做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于零”。從這個角度出發,為了讓單個的意志成為“合力”的“分力”,而不是抵消“合力”的消極力量,就需要我們最大限度地來凝聚社會共識,而社會共識具體包括國家共識、制度共識、權利共識、利益共識等。
凝聚共識可以有多種途徑。其中,意識形態的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等都屬于文化思想領域的實踐,試圖通過發揮文化的作用,凝聚社會共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當然,我們在強調和重視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凝聚共識作用的同時,并不意味著陷入“文化決定論”。因此,凝聚社會共識不僅要依靠文化觀念的力量,更需要通過治國理政的實效來達到此目的。
1.3 發展導向功能
當前,文化已經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已然成為人們的共識,文化不再因其復雜性和不易把握性而被作為一個“剩余變量”排除在發展之外。恰好相反,文化正日益成為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承認并重視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實際上反映了新發展觀的理論取向。因此,文化的發展導向功能就是作為文化內核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社會、個人的經濟行為的判斷取舍準則,在處理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問題上,都需要一種“文化理念”的規劃和引導。
文化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軟實力,凝聚了一個民族最本質的思維價值模式。無論哪個國家進行國家治理,都始終要實踐于自身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因此不僅要推進文化領域的現代化,更要認識到文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文化在太原市基層治理中存在的短板
文化總是以一種柔性的方式在滋潤人的心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為保障基層治理工作的順利推進和有效落實,借助文化軟力量輔助治理工作是必要的[2]。并且,文化在太原市基層治理模式中雖漸入佳境,但同時也存在著制約其發揮作用的一些短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思想認識不到位
這主要是指各利益主體對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首先,政府作為基層管理部門,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進程下,人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大批的住宅拔地而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住宅擁有量大、密集度高的狀態下,社區的文化建設。如圖書閱覽室等文化設施卻相對較少,即使有文化設施也是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政府作為領導社區文化建設的主導,主要是提供政策上的引導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但從所調研的現實情況來看,無論是政府的指向性指標還是社區的發展目標,大都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而對于文化建設方面卻缺少長遠的規劃目標。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配角的地位,文化是從屬于經濟的,進而文化因素融入基層建設很少,這就導致重視經濟效益、輕視社會效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其次,社區相關部門是百姓了解政府信息的一個重要的便民窗口,同時也是政府對相關政策能否落實到位、關注百姓群體的一個重要渠道。但一些社區的文化建設依然停留在小廣場的文化設施、簡單的文娛活動等方面,很多文化服務站也逐漸淪為“桌上的花瓶”,居民所需要的內容在社區文化站找不到,文化站提供的東西居民不愛看、用不著,究其原因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從深層次去挖掘社區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沒有將文化的認同感滲透到社區的文化建設理念中,因此存在著社區文化功能弱化、文化理念缺失等問題。最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力度不高,缺乏主動性。一方面,部分居民總是懷有基層治理就是政府的事或者是社區的事的思想,自己并沒有以主人翁的姿態去參與基層治理,對于社區的文化建設,認為有無皆可,發牢騷者多、靜下心來去解決問題的少。總之是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街道等基層治理之地缺乏認同感,有著“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另一方面,很多的社區活動基本都是在政府的介入下推動的,之后社區居委會再進行宣傳,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參與度和主動性,有些人被動參與,大多數人都只愿意做旁觀者,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自身發展需要同社區文化建設的關系,因此削弱了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2.2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完善,文化人才匱乏
文化人才短缺而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是基層文化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在基層治理中,社區的文化建設隊伍整體水平有待加強。在本研究所調研的社區中,工作人員絕大多數是“50后”“60后”人群,多為離退休干部或是下崗人員,他們對于文化的發展缺少相應的認同,認為可有可無,專業化程度相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社區文化觀的形成。社區工作人員少、工作內容繁多,這也是難以吸收更多的年輕人融進來的原因之一。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是可以與經濟、政治、社會、黨建等相關方面共同融合的一個產業,因此社區的文化治理更需要有復合型人才的加入。
2.3 基礎保障不足
文化設施是百姓更好融入基層治理的一個有效載體,而社區開展各項活動同樣也需要有設施和場所。在本次調研中,一些社區在改造的過程中雖然增加了娛樂活動場所,但是與國家所要求的“三室兩欄一站”還是有差距的,文化基礎設施的損壞及缺失在舊小區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有的是修修補補,有的更新速度慢、置之不理,可以看出社區文化基礎設施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種文化氛圍的缺失對基層治理是有不利影響的。其實主要是經費投入欠缺,才進一步制約了文化基礎設施的配套運行。還有一種現象是社區的文化服務站身兼“數職”,黨員活動、老年人活動等各種活動都在這一個站內進行,進而導致居民去參加正常的文體活動受限制。因此,陣地設施配套不全也制約著社區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
3 太原市發揮文化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突破路徑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因此在新時代下,在基層治理的實踐中,必須秉承基層的文明之根,更好地彰顯文化特色,構筑好太原市基層治理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色,為此,應做好以下幾個環節。
3.1 轉變理念、提高認識
首先,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對基層的文化設施等文化建設進行一定量的資金扶持和支持,高度重視社區的平衡化,同時打造高質量高標準的文化社區,在建設理念上高瞻遠矚,同時也要秉持“以文化人”。文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結合新時代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將文化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地運用到基層的治理中。對于舊小區要多調研、多走訪,轉變舊有的觀念和模式,要充分考慮到基層的實際需求和城市的整體功能,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用發展的思維、人性化的理念為社區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如清徐縣東湖街道在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方面,在社區內首次打造免費開放的活動室,并且配備電腦、圖書、樂器等各類文化活動設施,同時還高標準地改造了社區的辦公活動用房,建立街道和社區文體活動站,實現社區文化活動室、電子閱覽室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陣地,為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交流互動平臺。其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層治理中文化的軟建設。一方面,抓好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建設。文化禮堂、文化家園作為政府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讓文化刊印上時代的精神和印記,成為基層治理中的強大作用和動力支撐。對于社區的文化陣地建設,可以分內容、分層進行建設,形成豐富多樣的文化陣地,滿足居民日常的文化需求。與市、區(縣)各級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如小店區學府東社區與山西省圖書館合作,設立分館可以隨時借閱(還)圖書,方便了居民近距離地接觸自己想要看的書籍;另一方面,選擇有特色的社區打造文藝創作室,組織書畫、攝影等藝術家深入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達到讓藝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目的,讓居民在享受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增加社區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的滿意度。要善于更好地運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之在基層現代化治理中發揮應有的更大作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建設心心相印的和諧社會環境[3]。如太原市親賢社區特別注重發揮德治的模范作用,以此來提升基層治理中社區的居民道德素養,將“孝親敬賢”作為文化的命脈,注重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的時代內涵和時代價值,形成《親賢賦》這樣富有社區特色的文化作品,還組織以“家風潤萬家”為主題的活動,在家風建設方面,談家風、傳家訓,評選出社區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同時還用善行義舉榜來宣傳善行孝舉。
最后,增強居民文化觀念。居民是社區的一分子,要逐步轉變觀念,為他們提供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尤其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舉辦各種講座,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在社區掀起共同學習的氛圍,同時將其常態化。如在社區活動區域內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并通過圖畫、講解等形式進行宣傳,但不能流于形式,或只停留在字面上的24個字的價值觀,爭取在社區內創造出一種和諧、文明、包容的美好文化風俗。同時,讓居民自發參與社區的一些志愿工作,有效改變居民從只關心個人利益向配合社區工作轉變的困境,由“被動實施”轉變為“主動參與”,改善自身言行舉止,提升道德文明素養。除此之外,還要將社會各方力量調動、匯集起來,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興建、捐建或者與政府部門合作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及其運營和管理,用更大的力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發揮各自的優勢和長處,共同為基層的文化治理貢獻力量,讓這樣一種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專業化、多元化和大眾化,真正體現“人人能參與、人人想參與”的理念。
3.2 加強人才選拔、培養機制
人才是強國的根本,社區人才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加強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基層治理主體的綜合素質[4]。尤其是適合社區發展的文化建設性人才。一是要積極落實基層治理文化建設的人才優惠政策,如增加適當補貼、政策傾斜等制度保障,讓優秀人才愿意到基層去,建設和發展基層文化;二是通過招考方式選聘優秀大學生進入基層,選拔過程中要注重專業素養和心理認知的匹配度,將“沉得下去”作為一種高標準來嚴格考察;三是宣傳基層文化理念和政策,開辟多種途徑讓基層人才去學習、去實踐,從基層建設社區,從細微之處建設社區。
3.3 創新文化品牌,打造社區精品
一是增加社區文化活動的內容和范圍。每個社區都有自身的傳統特色和文化底蘊,可以結合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新理念,打造出豐富多樣的社區文化活動,如通過紅色家書的閱讀感受紅色文化的經典,通過藝術鑒賞來提升居民的審美趣味等,還可以通過周末、節假日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其中,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如太原市迎澤區的社區文化治理中,就有雙塔牡丹花會、迎澤公園消夏晚會、雙塔寺廟會等;晉源區依托晉祠、天龍山、太山等文化旅游景區,打造融民俗、旅游、飲食和商業于一體的基層特色文化,將文化與旅游融合,共同打造文化產業、文化治理新格局。二是打造精品。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革命文化紀念館、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保護”[5],因此要注重發揮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要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社區精品,并結合社區的歷史淵源、文化特色、名人效應等來打造出屬于自身的文化精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統籌考慮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樣化文化需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實現標準化和個性化服務的有機統一[6]。廣泛開展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健康向上的文藝愛好者,以此擴大和提升文化消費需求。此外,要鼓勵有條件的公共文化機構挖掘特色資源,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就需要有一定的載體做支撐,文化產品、文化產業便是最直接的投資品,所以可以打造出既有標準又有個性的公共產品,如通過道德講堂等為載體,重點針對社區特殊群體(老年人、青少年、兒童)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或邀請社工、專業人才定期到社區開設普法教育、養生保健、繪畫等培訓,在滿足社區居民自身需求的同時,也引導大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營造良好的社區新風尚。三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社區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充實、建設社區的文化活動隊伍,尤其在社區內挖掘有特色的團體隊伍,如歌唱團、舞蹈團等,重點培養一批以社區業余骨干為主、專業人員為輔的社區文化活動隊伍,以此提升整個社區的文化發展水平。
4 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化人的思想和理念要逐步深入人心,在基層治理中,要更大程度發揮文化的價值,讓其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的重要支撐。新時代太原的基層治理,就是要動員居民自覺參與公共文化生活,在扶持文化服務中成長,最終達到文化之治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 顏玉凡,葉南客.新時代城市公共文化治理的宗旨和邏輯[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9(6):66-72.
[2] 刁曉輝.傳統文化在基層現代化治理中的耦合與創新[J].領導科學,2022(3):83-86.
[3] 潘海生,周雷,彭先國,等.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J].政策瞭望,2019(4):23-25.
[4] 李蕙如.以城市社區治理看待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創新路徑[J].國際公關,2021(9):55-57.
[5] 人民網.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6)[2022-04-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l.
[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2015-01-14)[2022-04-16].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 2804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