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許有華(1973,4-),男,山東臨沂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的理論,政治理論研究和教學。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彰顯豐富價值內涵的底蘊,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深厚理論源泉,是推動文化自信建設的不竭動力,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根基。因此,該文通過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傳統文化底蘊進行探討,發現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建設過程中傳統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相應的問題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希望通過該研究探索出適合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傳承和發展的最佳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現代化道路;傳統文化;文化底蘊
中圖分類號:G6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c)-0176-04
Discussion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Modernization Road
XU Youhua
(CPC Mengyin County Party School, Linyi Shandong, 276200, 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a foundation that highlights rich value connotations in the new era, a profound theoretical source for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s new road to modernization, discover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road to modernization, and provides reasonable solutions to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best path suitabl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will be explored.
Key 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Modernization road;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中華民族擁有5 000年的悠久歷史,其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改革開放后,從悠久的歷史文明中孕育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嘗試。如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更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承與發展??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而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精神,也需要隨傳統文化一起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建設和發展中,這樣才能夠加速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傳統文化底蘊
1.1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文化更是在悠久的歷史文明中不斷發展進步,所以中華文化擁有非常豐厚的文化底蘊,其文化內容也具有鮮明的內涵與特征,下面根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特征可以將其分為3個方面。
一是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在中華民族5 000年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諸多的文化流派,使傳統文化受到來自多方的、眾多的文化沖擊,但傳統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是其在新興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中,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發展動力。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不同的文化,能夠在學習與交流中不斷傳承與發展,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重要體現。
二是中庸之道,熱愛和平。崇尚和諧、共同發展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庸之道的內涵是做事要適當,無論什么事都要做到適可而止,反映出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永遠將和平友好與共同發展,追求和諧共生作為行為準則。
三是勤勞重行、自強不息。我國歷史的發展歷程中,社會的經濟形態一直以農業經濟為主,而在“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中,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的重農思想。這種重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勤勞重行的特征,同時也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1.2 中國現代化新道路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對于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新道路之間的關系需要辯證看待,因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發展的基石,但其中也存在部分文化糟粕,會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從傳統文化的歷史形成來看,傳統文化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建設過程中,傳統文化所構建的社會秩序以及所對應的價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因此應予以剔除。但對于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其不僅體現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發展歷程,還是中華民族在5 000年歷史長河發展中的文化結晶,其所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與人文精神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依然起到促進作用,更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建設的扎實根基。
1.3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進程中傳統文化所堅持的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要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發展傳統文化。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著眾多優秀的思想觀念以及人文精神影響著歷史的發展,如近代的馬克思主義,它與中國人民群眾緊緊聯系在一起,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使中國逐漸強大,并走向繁榮復興[1]。因此,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應有之義,更是促進中國在現代化道路建設過程的理論基石。
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現代化的發展原則,要與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自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引領下,在不斷的實踐與改革創新下,中國文化形成了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并發展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2]。因此,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不僅能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還能推動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共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
2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進程中傳統文化底蘊面臨的問題
2.1 錯誤的思想認識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錯誤的歷史文化會產生錯誤的思想認識,如“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就是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甚至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3]。
近代的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侵擾,人們為強國興邦開始向西方學習,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開始,西方的思想以及科學技術等不斷傳入中國,這就致使部分人一味地接受西方的思想卻忽視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從而產生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均為“封建禮數”等錯誤認知。可見,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會出現錯誤的歷史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也會造成不良影響[4]。
2.2 錯誤的思維方式
在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過程當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運用應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應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不斷融入新時代先進思想,促使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而不是止步于當前階段,故步自封。在看待外來文化時,也要積極吸取優秀的文化為我所用,使其融入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豐富民族文化內涵。
但是,現今仍有部分人在學習與弘揚傳統文化時,局限于對歷史事件以及歷史思想的學習,并沒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如果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僅停留在回顧歷史成就方面,則是非常淺表的學習。如果不對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挖掘,就是一種“形式主義”,這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推廣是不利的,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融入時代、融入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才能夠發揮其現實意義,才能夠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2.3 外來文化的沖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并且為大眾所接受。由于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新奇性,就與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眾認為這是一種“時尚”的特征,但這卻對中華優秀民族文化造成極大的沖擊。外來文化中優秀的組成部分,能夠促進我國和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完善,但在此過程中,也應該正確看待外來文化,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永遠不可替代的,且是中國人無法割舍的文化底蘊。
現今,“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推崇,而對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清明節”等的認知卻只停留在能夠有“假期”的層面;又如,大眾對西方的紅酒文化及飲用方法十分熟悉,但對于本國的“茶道”“酒文化”卻知之甚少。以上的情況是極其危險的,西方文化可以作為大眾休閑娛樂的新型方式,但不能完全取締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此,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應該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內涵,以堅定的文化信念引導大眾正確的面對外來文化的引入。
2.4 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消費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社會上逐漸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浪潮,但在傳統文化宣傳與推廣的過程中,仍存在部分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消費行為,并沒有積極引導人們樹立文化自信,而是過度追求經濟效益,使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形成誤解,對傳統文化的弘揚造成不利影響。
以當前社會的眾多影視作品和娛樂圈為例,許多影視作品為迎合部分觀眾的低級趣味和收視率,而隨意歪曲、杜撰歷史,并沒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影視劇中體現出來,甚至部分作品中雜糅著許多西方思想,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與此同時,部分娛樂人士在極具傳統文化底蘊的地方做出許多不合時宜的事情,如在故宮、長城等地違規拍照、拍攝視頻等,甚至還有以損壞傳統建筑,來博取他人關注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的行為,這種對于傳統文化過度破壞消費的現象不僅對觀眾產生一定誤導,同時也對中國傳統文物建筑的保護造成一定損失。
3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進程中傳統文化底蘊的發展策略
3.1 加大傳統文化的推廣,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針對部分群眾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夠了解,以及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建設的認識不夠深刻的情況。我國應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力度,普及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作用,進而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5]。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推廣,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更多的人所熟知,同時還要創新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使其完全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使人們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例如,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宣傳。黨政機關以及官方媒體等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傳統文化相關內容,使人民群眾在瀏覽網絡媒體時能夠了解更多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同時國家也要加大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的投入,以歷史文物遺跡和優秀歷史故事為基礎,建設相關博物館、主題公園、紀念館等,使廣大人民群眾在豐富業余生活的同時,能夠了解民族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并通過在傳統文化場館定期舉辦相關活動,以及制作優秀傳統文化的衍生品,使眾多“國風”“國潮”的產品能夠走入大眾的視野,進而在內心深處激發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使其產生情感共鳴,牢固樹立文化自信意識。
3.2 將中國傳統文化合理融入現代化建設中
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融合過程中,要將現實文化與歷史文化有機結合,在繼承的過程中求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牢記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經過5 000多年的發展從未中斷、依然延續至今的優秀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正確處理發展與傳承之間的聯系,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促進時代發展,并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中滿足現實需求。
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中,要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承,如通過傳統文化節目、影視作品、自媒體短視頻等形式,利用其通俗易懂的形式將傳統文化帶入人們的生活。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的是“通俗”不是“低俗”。在弘揚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隨著實踐的發展以及時代的變化對傳統文化應進行不斷創新,并總結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科學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以此鑄就中國現代化新道路的文化自信[6]。
3.3 正確應對外來文化的沖擊
在建設中國現代化新道路的過程中,要在立足于當前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通過對各種文化資源的整合,形成新時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能夠通過強大的自身優勢將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融入其中。因此,在新時代學習外來文化時同樣要對各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分析,將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比較,探索其中存在的差異,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沖擊,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優越性,增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7]。最后,要將地方傳統的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因此各個地區都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所以要加強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工作,在促進各地文化積極交流互鑒的同時,促進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更好發展。
3.4 加強現代化新道路建設過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
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從學生做起,加強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宣傳與推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意識。校園在推廣傳統文化時,要注重分層系教學與推廣,對于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通過對其學習方式與學習特點的研究,要匹配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對于小學生,要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其進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思想意識;對于中學生,要對其講解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注重知識積累;對于大學生,要讓其對傳統文化的知識進行深入挖掘,探索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以及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更好地結合。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認同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8]。
4 結語
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建設,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現代文化發展的根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所體現出的思想意識與人文精神,并且將各種文化資源中的優秀部分融合進來,用以解決在新時代發展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傳統文化如果不與外來文化以及新時代的文化相互交流學習,傳統文化就會失去活力,脫離時代的發展。同時還要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以大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大眾的文化自信。而面對部分人存在的錯誤思想意識與錯誤的思維方式,也要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來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樹立正確的文化認知,幫助大眾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建設過程中,永遠堅定文化自信,永遠奮力拼搏。
參考文獻
[1] 王向軍. 以文化自信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J].人民論壇,2021(36):114-116.
[2] 王睿.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與傳承進路[J].漢字文化,2022(12):168-170.
[3] 徐宇曈,王春剛.文化自信視域下新時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J].漢字文化,2022(12):174-177.
[4] 祝江波.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J].才智,2022(16):122-125.
[5] 馮楊. 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路徑及意義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0.
[6] 王增福. 道路獨立與文化自主: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力共進的基本要求[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5(1):55-64.
[7] 潘麗嵩,范曉陽.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傳統文化底蘊研究——在“兩個結合”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9-18.
[8] 傅才武,齊千里.堅定文化自信,是對當代中國文化現代化道路問題的科學回應[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9(1):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