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斌
裝備制造業(yè)是我國標準化工作領域發(fā)展相對較早、相對成熟的一個行業(yè),我和大家分享一些國內國際標準化工作案例。
一是我在參加國際會議中發(fā)現(xiàn),在國際上標準的利益相關方都參與標準,但是有一類群體非常積極,比如儀器生產商,像海克斯康、蔡司等全球知名的跨國企業(yè)都非常積極地參與本領域的標準化工作,他們主導標準之后,能把他們的軟件算法寫到標準里。我們也有利益相關方,大部分都是計量機構、研究機構、高校,很少有企業(yè)主動提出來要牽頭做一個新標準,而是等國際標準轉化了去采用別人的研究。
另一個案例是關于增材制造。2018年4月我們提出了一項新產品測試方法標準提案,這個測試方法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國外的廣泛認可,2019年9月我們去法國開會,在會前會上做各個國家的工作,說服大家讓我們盡快立項。然而小組召集人在工作組會上牽頭這個標準的討論,讓大家表決。表決的結果是把我們的提案放到一個歐洲主導制定發(fā)布不到兩個月的標準提案當中,把我們的提案加到那項標準里當做資料性附錄來使用。
通過這2個案例我得到啟示:第一個案例是因為標準需要較大的投入,而我們投入少做不出標準,最后導致我們的企業(yè)技術人員很少主動迎難而上去做標準產品。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缺乏市場化思維。第二個案例的啟示是因為不懂規(guī)則而讓人家懂規(guī)則的制約了我們,造成我們的標準做不下去。
標準化人員現(xiàn)在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標準化人員結構有待優(yōu)化。第二,國際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要加強,另外懂技術會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偏少。為此,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創(chuàng)造標準化人才良好學習加實踐的條件,要在我們的科研領域培養(yǎng)提高科研人員的標準化素養(yǎng)和認識。第二,就是標準化加產業(yè),在產業(yè)的各項工作當中也要融入標準。第三,加強標準化的人才培養(yǎng),上課以外可以搞一些實訓。第四,暢通標準化人才的晉升通道。第五,加強標準化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建立人才庫、加大獎勵讓標準化人才彰顯出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