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輝 張輝 張昭 單昊天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供應鏈標準化的現狀和需求,提出了按企業供應鏈業務范圍,基于業務流程構建適應企業發展戰略的供應鏈標準子體系的過程和方法,設計了標準明細表,按就近原則歸類解決了標準子體系之間的交叉問題,為構建企業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企業,供應鏈,標準體系,標準明細表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8.004
1 背 景
近幾年,受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影響,全球供應鏈遭受重大沖擊。供應鏈安全越來越引起各國政府和大型企業的重視。重要產業供應鏈競爭白熱化,有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壟斷企業甚至把供應鏈當作武器來遏制競爭對手,憑借其先發優勢借用標準掌控話語權,提高技術門檻,設置貿易壁壘。我國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習慣以技術標準為主體構建企業標準體系,體系結構復雜,技術標準、產品標準數量較多,管理標準數量相對較少,供應鏈方面的標準少之又少。供應鏈標準在企業標準體系中往往被忽視,與新時代企業發展、需求和期望不相稱。我國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應結合本行業產業鏈供應鏈內外環境,在設計、構建企業標準體系時給予供應鏈標準化工作足夠的重視,用標準提升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用標準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可持續。
2 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供應鏈標準化的現狀和需求
GB/T 15496-2017《企業標準體系 要求》等有關企業標準化的系列國家標準修改了過去“以技術標準體系為主體”構建企業標準體系的表述,改為“指導企業根據行業特征、企業特點構建適合企業戰略規劃、經營管理需要的標準體系”“以企業戰略需求為導向,充分考慮企業內外部環境因素和相關方的需求與期望,以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為根本目標,構建企業標準體系,并融入企業經營管理系統”[1]。修訂后的國家標準為供應鏈標準融入企業標準體系提供了操作空間。但是,GB/T 15496-2017和GB/T 15497-2017《企業標準體系 產品實現》、GB/T 15498-2017《企業標準體系 基礎保障》、GB/T 13016-2018《企業標準體系構建原則和要求》、GB/T 13017-2018《企業標準體系表編制指南》等有關企業標準體系的系列國家標準中都未提及供應鏈,所以根據這些標準構建企業標準體系時,也往往會忽視供應鏈標準化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做出了一系列指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推進重點產業供應鏈體系建設”“提升現代供應鏈運行效率”“強化現代供應鏈安全韌性”,實施“現代供應鏈創新發展工程”和“制造業供應鏈提升工程”[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產業綜合競爭力”“實施標準化助力重點產業穩鏈工程”。這都彰顯了黨和政府對供應鏈的高度重視,黨和政府關于供應鏈、標準化的政策不但為企業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了指引,也為企業供應鏈標準化指明了方向。大型企業是“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力量,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是國家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基石,有必要把供應鏈標準融入企業標準體系,設計構建供應鏈標準子體系,規劃實施供應鏈標準化工作,提升本企業、本行業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積極建設現代供應鏈體系。
3 基于企業標準體系構建供應鏈標準子體系
3.1 適應企業發展戰略和需求
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對供應鏈的關注重點不同。企業供應鏈標準子體系設計和構建首先要適應企業的發展戰略,適應市場競爭環境,滿足企業對供應鏈的需求和期望。企業供應鏈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國防裝備、高新技術、能源、糧食、關鍵礦產等重要產業供應鏈受國家政策和國際環境影響較大,構建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時需要符合企業所處的環境和實際需求。成熟企業標準體系經過充分研究論證,經過實際運行,逐漸契合企業的發展戰略,所以在設計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時不能脫離已經成熟的企業標準體系,應在此基礎上梳理優化,合理設置供應鏈標準子體系的位置,充分吸納其他管理子體系中有關供應鏈的標準化文件。
3.2 界定企業供應鏈的范圍和邊界
供應鏈概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時至今日“供應鏈”一詞廣為普及,但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專家對供應鏈的理解還有較大差異。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給出的供應鏈定義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GB/T 38299-2019《公共安全 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 供應鏈連續性指南》將供應鏈定義為“涉及通過上下游聯系,向最終客戶以產品和服務的方式提供價值的過程和活動的組織網絡”。GB/T 38702-2020《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 實施供應鏈安全、評估和計劃的最佳實踐 要求和指南》將供應鏈定義為“基于買方訂單,原材料采購到貨的制造、加工、裝卸和交付及為買方提供相關服務的過程和資源的鏈接及鏈式集合。”GB/T18354-2021《物流術語》將供應鏈定義為“生產及流通過程中,圍繞核心企業的核心產品或服務,由所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等形成的網鏈結構”。不同國家、不同行業對供應鏈的定義不統一,也說明近十多年來供應鏈在全球受到高度關注,特別是新冠疫情對世界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巨大沖擊,世界主要經濟體以不同的視角重新解讀供應鏈。不論怎樣理解,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業務必然要落實到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具體企業應結合本企業產品或服務在主導產業供應鏈鏈條中的位置,確定本企業供應鏈的業務范圍,構建企業供應鏈標準子體系必須與企業的供應鏈業務范圍相適應。
3.3 借鑒先進的供應鏈理念和成熟標準體系結構
企業供應鏈標準子體系結構沒有定式,一方面可以借鑒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理念和方法進行創新,另一方面也可以繼承發展成熟的供應鏈標準體系結構。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應基于企業標準體系,與其他標準子體系之間相互協調,合理規劃體系結構和層次,減少與其他子體系的交叉。GB/ T13016-2018、GB/T 13017-2018、GB/T 15496-2017、GB/T 15497-2017和GB/T 15498-2017等標準為供應鏈標準子體系結構設計提供了原則和指引,GB/Z 26337.1-2010《供應鏈管理 第1部分:綜述與基本原理》以資料性附錄的形式提供了供應鏈管理標準體系框架(見圖1)[3]。該體系框架基于GB/T 13017-2008企業標準體系的構建思想,可以獨立運行。GB/Z 26337.1-2010已發布十余年了,供應鏈管理和業務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若把該體系框架直接融入企業標準體系,則不同子體系之間的交叉重疊內容較多,如圖1中“206制造標準”“211信息流標準”“212資金流標準”等與企業標準體系的工藝、信息化、財務等子體系相交叉,所以不應簡單地照抄照搬,還需與時俱進地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適應性修改,以免新構建的體系與實際運行脫節。
3.4 基于業務和流程構建供應鏈標準子體系
大多企業習慣按業務分工進行管理,按流程梳理安排工作,構建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時,可基于本企業的供應鏈業務范圍和供應鏈主要流程設計體系結構。GB/T 25103-2010《供應鏈管理業務參考模型》把供應鏈管理分為“計劃、采購、生產、配送和退貨等5個基本流程”。GB/T 33635-2017《綠色制造 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導則》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范圍“涵蓋制造企業從產品設計、材料選用、采購、加工、運輸、儲存、包裝、使用、回收利用、直至最終處置生命周期過程。”該標準的資料性附錄A把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的基本流程分為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營銷運輸、綠色處置等幾個主要過程[4]。近幾年,隨著供應鏈競爭的加劇,供應鏈管理向上游進一步延伸到產品設計開發,不但要考慮到關鍵材料、零部件、生產制造設備的選用,重要產業甚至要考慮到礦產源頭和對國外的依賴性;供應鏈管理向下游進一步延伸到交付服務、交付后維修保障和回收處置等活動,重要產品甚至考慮到經銷商、最終用戶和潛在用戶帶來的政治風險。對于大型裝備制造企業而言,供應鏈業務和流程包括從設計開發(材料選用)、采購、生產物流、營銷、產品交付及交付后活動等內容,供應鏈標準子體系結構與之相對應,見圖2所示。
圖2中“供應鏈通用基礎標準”是標準體系分類和排序的習慣,一般放在體系的首位,主要包含供應鏈基礎性標準和涉及多個鏈條的通用標準。“設計開發(材料選用)、采購、生產物流、營銷、產品交付及交付后活動”是供應鏈的主要業務,按流程先后排序,其中,設計開發重點關注材料選用以及生產條件的可獲得性;采購包括貨架產品采購、服務采購、產品訂制和產品、過程、項目外包等,也包含供應鏈計劃管理、供應商管理、合同管理、貨款支付和退換貨活動等;生產物流包括采購產品到貨驗收、倉儲、分揀、配送和產品包裝等物流活動。“其他管理和保障標準”包括供應鏈運行不可或缺的質量、財務、安全、環境和能源、數字化、設施設備等內容。這些管理和保障標準等是企業標準化的重要內容,在企業標準體系中一般單獨作為一個個子體系,這些標準必然與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有交叉。考慮到供應鏈體系的完整性,圖2保留了交叉重疊部分,用虛線表示,整理標準明細表時宜按子體系類別范圍歸類。
4 編制標準明細表
4.1 標準明細表的設計
編制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標準明細表是一項復雜工作,應按供應鏈標準子體系范圍邊界、結構,充分收集標準資料,規劃企業中長期供應鏈標準的制定、修訂計劃。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標準明細表應根據企業標準化管理需要設置,通常包括序號、標準體系編號、標準名稱、標準號、標準級別、歸口部門等,也可進一步標明標準狀態、急需程度、規劃制定時間等。簡化的標準明細表(示例)如表1所示。
4.2 企業標準子體系之間交叉問題的處置
供應鏈管理邊界寬、流程長、網鏈關系復雜,與企業經營和基礎管理密不可分,供應鏈標準子體系必然與其他標準子體系之間存在交叉重疊。在整理編制企業標準明細表時,同一個標準不宜同時出現在兩個子體系中。
圖2中“1供應鏈基礎通用標準”應包含供應鏈方面的術語、符號、標志等基礎標準。企業標準體系一般也設置術語、符號及標志標準子體系。供應鏈標準作為企業標準體系的一個子體系時,按就近原則,把與物流、供應鏈方面有關的術語、符號及標志標準歸入術語、符號及標志標準子體系。
采購產品的驗收是供應鏈管理和操作的重要環節,有時采取產品監制、產品認證等形式。供應鏈標準體系單獨運行時,可以設置在“采購”后,“入庫”前,如圖2“4.1驗收”。企業標準體系一般也設置質量管理標準子體系。供應鏈標準作為企業標準體系的一個子體系時,產品監制、檢驗、復驗、篩選、產品認證等標準應歸入質量管理標準子體系。
供應鏈標準體系單獨運行時,要考慮供應鏈的完整性和管理順暢性,質量、財務、安全、環境、數字化等是標準按業務流程順序和邏輯關系歸位。供應鏈標準作為企業標準體系的一個子體系時,按就近原則,質量、財務、安全、環境、數字化等標準按企業標準體系整體架構類別各歸其位。這些子體系也應充分考慮到供應鏈業務的需要,收納相關的供應鏈標準。
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供應鏈運行的對象和載體是產品。“產品標準”包含企業采購的材料、元器件、機電產品和企業生產制造的產品,這類標準數量較多。“產品標準”中的質量、安全、包裝、防護等要求是采購、運輸、倉儲等供應鏈作業必須遵守和執行的依據,也是解決供應鏈質量問題、商業糾紛的準則。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標準體系一般會設置產品標準子體系,所以,圖2未單獨設置“產品標準”的位置,以減少與供應鏈標準子體系的重疊交叉。
5 結 語
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在企業標準體系之下構建供應鏈標準子體系時,應根據黨和國家有關供應鏈政策,結合行業特征和企業特點,界定本企業供應鏈業務的范圍和邊界,融入企業內外環境,以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為目標,基于業務流程構建供應鏈標準子體系,協調好供應鏈標準子體系與其他標準子體系的關系,整理標準明細表時按就近原則歸類以減少交叉重疊,用標準化促進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保障供應鏈運行安全。
參考文獻
企業標準體系表 要求:GB/T 15496-2017 [S].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辦發〔2022〕17號)[Z].
供應鏈管理 第1部分:綜述與基本原理:GB/Z 26337.1-2010 [S].
綠色制造 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導則:GB/T 33635-2017 [S].
作者簡介
鄧輝, 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供應鏈管理、標準化工作。
張輝,研究員,主要從事供應鏈管理、標準化工作。
張昭,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供應鏈管理工作。
單昊天,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供應鏈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