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孟海 聶崗 李明
摘 要:密碼算法是網絡安全的核心技術支撐,對增強我國密碼產業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標準化角度分析國內外現有的部分密碼算法,找出我國在密碼算法中的優勢領域及存在的不足,并對下一步密碼算法的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算法,標準化,密碼,密碼算法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8.006
0 引 言
密碼算法是密碼協議的基礎,它是一種特定運算規則,可以看作是一種加解密的數學函數,主要是對數據進行保密,防止數據泄露、篡改,并且還具有不可抵賴性和身份驗證等功能。由于密碼算法具有以上特征,被廣泛用于社會生活各方面,成為網絡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1]。一般來說,密碼強弱是衡量密碼算法優劣的主要標準。密碼強度弱的算法很容易成為對方攻擊的對象,一旦攻擊成功,很容易導致密碼系統失效或被對方利用。目前,密碼算法的標準化是密碼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密碼技術走向商用的必然要求。
本文從標準化的視角去分析研究密碼算法,探究已有的密碼算法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內在聯系,研究相關的密碼標準體系建立的重要性。密碼算法標準對加強密碼管理、促進密碼技術發展、保障密碼產品質量、規范密碼算法技術應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國外密碼算法
在70年代,美國開始確立了國內的DES(DataEncr y ption St a nda rd)加密標準。當這種分組方法問世之后,人們就對分組加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探討,目前,已發現有很多種分組加密算法。利用分組密鑰可以將所有明文信息按固定長度進行分類,然后在一個加密管控內逐組進行加密,從而使各明文信息轉化成一個等長的密文分組的密鑰。其中,明文分組的長度即為該分組密碼的分組規模[2]。DES算法和IDEA(International DataEnc r y ption A lgor it h m)算法演變而來的各種算法就屬于此類。隨著A ES(Adva nced Encr y ptionSt a nda rd)算法和DES算法研究的不斷成熟和深入,使密碼的分析判斷、審核能力也取得了長足進步,AES和DES加密技術拓展出定時攻擊等很多研究成果。
1.1 DES密碼算法
DES算法屬于分組密碼算法,是使用密鑰加密的塊算法,目前使用最廣的商用密碼算法。由于DES算法的密鑰過短,不能阻止窮盡密鑰搜索方法破解的缺點逐漸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在一臺價格高、性能高的電腦上,用兩天的時間就能破解DES算法,DES算法對新的加密已經不安全,需要找到一種可靠的算法來代替DES算法。
1.2 AES密碼算法
AES算法繼DES算法之后出現。AES是一個有效、可靠的對稱加密算法,具有強大的擴展特性,所生成的密鑰也具有極強的隨機性。數據文件在經過AES技術的加密后,數據就會受到有效保存。像語音、視頻和數據庫等軟件信息和IC卡、智能安全卡和硬盤數據等經AES算法加密后,數據信息能得到有效保護。在AES標準和法規中,分組長度可以為128位,即每一個分組都有十六個字節,每字節8位,而加密的寬度則可以為128位、192位甚至258位,這不但比普通的加密算法好,而且還有更安全的優勢。
1.3 NESSIE密碼算法
在美國AES算法后,歐洲提出了NESSIE的密碼大計劃以與之對抗,并保持歐洲在密碼領域的領先地位。和AES比較,NESSIE所包含的信息范疇更廣泛,長期安全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是其主要特征準則,而可靠性是最關鍵的特征標準,是人們對密鑰校準工作獲得信心并取得廣泛共識的重要基石。密碼標準的性能,主要可以從軟件系統的實現和硬件的實現等方面考察。其中,Camellia算法是其中一個密碼標準,具備了較強的穩定性,在應用平臺上實現比較容易。它的硬件平臺所需的芯片面積少、硬件成本低,便于大范圍推廣。
1.4 后量子密碼算法
后量子密碼是新型密碼算法,是密碼技術和量子力學結合的產物,它能防御量子計算機對現有算法破壞。2022年,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首次發布入圍標準的4個后量子密碼標準算法,包括1個公鑰加密和3個數字簽名算法,預計于2024年正式出版標準。與此同時,歐洲、日本、瑞典和中國的后量子密碼算法標準也在加速研究之中。隨著量子計算機的快速發展,美國的多個機構已提出要盡快向后量子密碼算法遷移。在標準算法已選定的情況下,開始加速后量子密碼算法的應用落地已經成為必然。
2 國內密碼算法
為確保國內商業密鑰的安全,我國商業密鑰管理部門專門提出了一種獨立安全的國密算法,根據類型又可分成對稱密碼算法(ZUC和SM4)、非對稱密碼算法(SM和SM9)和密碼雜湊算法(SM3)。
2.1 對稱密碼算法
對稱密碼算法是一種加密方法,由于在加解密的過程中,使用了對稱的加密,具有速度快、有效性強的特點,邏輯上更清晰了,但因為它的可靠性嚴重取決于密鑰,泄露密鑰意味著所有人均可加解密。
ZUC算法由我國自主研究設計,屬于序列密碼,是我國首個成為國際密碼標準的算法,其中,ZUC算法的SM4是典型對稱加密算法的代表。ZUC算法與國外密碼算法RC41[2]。SM4也是對稱密鑰和分組密碼的統一規范,規定分組長度和密鑰長度各為128位,相關標準為GB/T 32907《信息安全技術 SM4分組密碼算法》,在2016年發布,由中國自主設計的標準。在2021年6月,由中科院DCS中心等單位起草的SM4分組密碼算法作為國際標準ISO/IEC 18033-3:2010/AMD1:2021《信息技術 安全技術 加密算法第3部分:分組密碼 補篇1:SM4》正式對外發布。國外的DES密碼算法與該密碼算法類似,都屬于對稱加密算法[1]。
2.2 非對稱密碼算法
非對稱密碼系統(asymmetric cryptography)使用了加密密鑰和解密密鑰兩種不同的鑰匙,這兩種鑰匙都能夠互相加解密,由發件方和接收方分別用公私鑰解密。公鑰是公共的,所以就不用擔心泄密問題了,而私鑰密碼是私有的,所以需要對密碼保密。而非對稱密鑰算法公鑰算法的底層設計也十分巧妙,從而避免了密鑰配送的難題。已經推出的國產加密方法中的SM2和SM9都是這種的加密方法。SM屬于橢圓曲線加密(Elliptic curvecryptography,ECC)方法,它采用了一種比較安全的橢圓曲線加密方式。2012年,SM2被采納為 GM/T0003系列商用密碼標準,2016年轉化為GB/T 32918《信息安全技術 SM2 橢圓曲線公鑰密碼算法》系列標準[2]。與SM2相對應的現行國際標準為ISO/IEC14888-3:2018《信息安全技術 帶附錄的數字簽名第3部分:基于離散對數的機制》,它主要規定數字簽名機制。SM9算法是IBC算法(Identity BasedCrytograph)的簡稱,是基于標識的密碼算法,主要為了解決傳統公鑰基礎設施(PKI)體系中存在大量數字證書的交換問題。在算法中,公鑰是用戶唯一特定的身份標識,這樣就不再依賴于簽名公鑰。
2.3 雜湊密碼算法
密碼雜湊算法是將任意長度的比特串映射到固定長的比特串,也被稱作“哈希算法”[1]。比較典型的代表如SM3,是由密碼學家王小云和國內一些專家一起設計的哈希算法,只能加密而不能解密的單向運算。相關標準是GB/T 32905《信息安全技術SM3密碼雜湊算法》,在2016年發布,2017年實施,解決了多種密碼安全需求。在2018年10月,SM3被ISO采用,成為ISO/IEC 10118-3:2018《信息安全技術 雜湊函數 第3部分:專用雜湊函數》國際標準的一部分[2]。
自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國家密碼局發布了一些關于密碼方面的技術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近200項,范圍涵蓋密碼算法使用規范、算法協議、通用服務接口規范、工作模式、安全接口等多個方面。自主設計的ZUC算法等7項密碼算法已納入ISO/IEC標準,有效解決了社會各行各業對密碼技術標準的應用需求。隨著《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的頒布實施,各省市地方標準化創新會議的召開,標準化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范,貫徹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市場主體不斷參與國際、區域間密碼算法標準方面的交流合作,使我國商業密碼產業盡快走出去,達到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標準水平,也是目前國家倡導的標準化發展方向。
3 密碼算法研究展望
當世界向著更高效智能、更現代化方向發展時,密碼算法更加趨向于統一、簡化、協調、優化的標準化和實用化趨勢方向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利用,一些網格化、散步式發展趨勢逐漸出現,并引領新技術利用新的模式出現[3]。
面向新興市場利用的嵌入式密碼系統芯片的設計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量子密碼也步入了實用化階段,如何戰勝當前量子密鑰使用中的技術問題以及進行深層次的安全性研究將是今后量子密鑰發展的重要主題。而基于當前量子技術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實現構造密碼計算系統,以解決目前量子計算技術所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設計后量子密鑰體系,能夠大大提高后量子信息在現代互聯網上的兼容性,從一定意義上有效對抗未來后量子計算機系統的進攻[4]。
在量子研究領域中,密碼安全體系還處于不成熟階段,當今國際密碼學領域持續關注的熱點是保障量子計算機的數據信息安全和抵御外來攻擊。
而后量子密碼算法恰好是抵御量子計算攻擊的核心技術,對后量子密碼算法安全性的研究分析也顯得尤為重要[4]。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大數據、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新興行業正步入高速成長時期,通過相關核心技術研究與業務迭代提升,從新技術的角度出發,在原有公鑰加密技術基礎上,通過優化現有的密鑰傳遞和簽名方法,提升到量子公鑰加密[4],以進一步提高自身信息安全保護水平,主動加強內在安全防護能力,實現傳統密碼技術向量子保密技術進行關鍵性轉變。
參考文獻
張煥國,韓文報,來學嘉,等.網絡空間安全綜述[ J ] .中國科學,2016 (2):125-164.
謝宗曉,董坤祥,甄杰.國產商用密碼算法及其相關標準介紹[J].中國質量與標準導報,2020(6):12-14,23.
王保倉,賈文娟,陳艷格.密碼學現狀、應用及發展趨勢[J].無限電通信技術,2019 45(1):1-8.
楊妍玲.后量子密碼在信息安全中的應用與分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0,32(8):177-181.
作者簡介
孫孟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標準制修訂、體系建設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
聶崗,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測控技術、檢驗檢測、檢定校準、標準化理論研究。
李明,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標準制修訂、體系建設及數據庫研究。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