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張永沛 羅翔

摘 要:本文分析了標準化商品數據的重要特征以及商品網絡交易的發展現狀和問題,提出了標準化商品數據在網絡交易監管中的應用建議,為商品數據在網絡交易監管中的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對于凈化網絡交易市場環境、提升網絡交易監管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標準化商品數據,網絡交易監管,應用建議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8.009
0 引 言
商品數據是通過商品標簽文字提取、圖片拍攝、尺寸測量等方式獲取的商品屬性信息,是對商品數據的信息化描述。實現商品數據的標準化并將其應用于商品網絡交易監管中,為網絡交易參與方尤其是消費者提供真實的商品信息,有助于解決虛假宣傳、侵權假冒等問題,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并可成為網絡交易監管部門日常工作的有效抓手。
1 標準化商品數據的重要特征
1.1 數據屬性標準化
商品屬性信息是描述商品本身所固有特性的信息集合,包括商品通用屬性信息和商品專有屬性信息。商品的名稱、生產廠家、顏色、尺寸、型號、氣味、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屬性信息名目較多,對這些信息屬性進行分類梳理并形成標準化的商品信息模板,從源頭保證商品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提升商品信息交互效率。商品屬性信息可以分為商品標識信息、分類信息、基礎信息、生產信息、組成信息、包裝信息、圖片信息以及其他說明信息等。
1.2 數據采集標準化
商品數據采集包括文字信息采集和360°全方位圖片采集,為了提升數據采集工作效率并保障數據質量,需要從人員、場所、設備、采集對象、采集流程等方面對數據采集工作提出標準化要求。人員方面,應配備樣品管理、圖片拍攝與處理、商品測量、數據采編與審核等工作人員;場所方面,應配備數據采集專門的工作場所,合理劃分功能區,設置常溫區、冷藏區、冷凍區等區域,滿足不同商品的暫存需求;設備方面,應配備數據采集所需的辦公設備、拍攝設備、測量設備、貯存設備以及信息化設備;采集對象方面,商品應具備有效商品條碼標識、標簽文字清晰且包裝完好;采集流程和要求方面,應制定完整的數據采集流程并對各崗位人員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
1.3 數據存儲標準化
采集的商品數據信息要以某種格式記錄在計算機內部或外部存儲介質上,商品數據存儲標準化就是要明確每一條商品數據的存儲類型和格式,在數據元層面確保商品數據在使用過程中交互順暢。商品數據類型和表示方法見表1,商品數據格式和示例見表2。
1.4 數據應用標準化
標準化的商品數據應做到一次采集,多個場景通用,打造移動的商品數據庫,能夠為商品信息查詢、貿易流通、質量監管等領域提供高效的商品信息數據支持服務。建議以商品條碼為關鍵字,將商品屬性信息與商品條碼綁定,使數據使用方通過掃描或查詢商品條碼即可獲得商品相關屬性信息。根據GB/T 12905—2019《條碼術語》,商品條碼是用于標識商品的全球通用的條碼符號,包括零售商品、儲運包裝商品、物流單元、資產、服務關系、參與方位置等的編碼與條碼表示[1]。商品條碼是商品全球流通的唯一身份證,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我國零售、物流、電子商務、醫療衛生、食品安全追溯等領域。
2 商品網絡交易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2.1 網絡交易在消費中占比持續提升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2年8月31日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41億,占網民整體的80.0%。2022年上半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45萬億元,同比增長5.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9%,較2021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2]。受疫情影響,線下消費場景受限,網絡交易成為疫情下驅動消費的重要支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生活穩定。
2.2 網絡交易渠道多元化特征明顯
隨著越來越多互聯網平臺涉足網絡交易業務,線上消費渠道逐步從淘寶、京東、唯品會、拼多多等傳統電商平臺向短視頻、在線直播、社區團購及微信等平臺擴散,多層次、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電商平臺在完善供應鏈、物流及用戶體驗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動網絡交易市場向專業化、本地化等方向發展。疫情推動消費加速向線上轉移,門店到家的即時零售模式迎來發展新機遇,以生鮮、藥品為代表的即時配送業務飛速發展。
2.3 網絡交易中商品信息不實問題依然存在
市場監管總局于2021年發布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九條明確要求網絡交易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3]。但在實際的網絡交易中仍然存在商品信息不真實、虛假宣傳、以次充好、侵權假冒等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市場監管總局2021年法治政府建設年度報告》中顯示,2021年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網信辦等多個部門開展“網劍行動”,督促網絡交易平臺刪除違法商品信息113.4萬條,責令停止平臺服務的網店2.5萬個次,查處涉網案件2.2萬件[4]。
3 標準化商品數據在網絡交易監管中的應用建議
3.1 構建網絡交易監管大數據生態
在以社會統一信用代碼標識市場主體的基礎上,以商品條碼準確標識商品并關聯標準化商品數據,建立商品信息基礎數據庫,形成企業(以社會統一信用代碼為基礎的法人數據庫)、產品(以商品條碼為基礎的商品數據庫)、消費者(以身份證號為基礎的自然人數據庫)三大數據庫相融合的市場監管基礎信息資源,以此構建完整的網絡交易監管大數據生態,借助信息化打造更為豐富、有效的監管手段,為監管部門進行執法打假、商品甄別、信息驗證等工作提供全面、準確、高效的信息查詢服務。
3.2 凈化網絡交易市場環境
網絡交易不受時空限制,消費者在購買前看到的是網絡上的圖片信息和文字描述,而非實物,部分不良商家為了提高銷售盈利,在商品頁面中添加虛假宣傳的信息和經過修飾處理的圖片,消費者無法獲得真實的商品信息,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消費者拿到實物時,發現與網上看到的大相徑庭。標準化商品數據包含對商品進行描述的文字信息、商品真實圖片、包裝測量數據等屬性信息,以標準化商品數據為基礎建設商品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將網絡交易平臺與商品信息服務平臺進行關聯,推動標準化商品數據在網絡交易中的應用,實現線上線下商品一致化,防止虛假宣傳和假冒商品,維護消費者權益。
3.3 實現網絡交易商品質量可追溯
質量追溯,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手段之一,實施質量追溯,真實、可靠的商品信息是關鍵。GB/T36061—2018 《電子商務交易產品可追溯性通用規范》要求電子商務平臺提供商規范平臺交易產品的發布信息,至少應包括產品名稱、制造商名稱、產國/地等基本追溯信息;要求電子商務商戶在平臺發布頁面提供制造商名稱、產國/地等基本追溯信息[5]。在網絡交易過程中應積極推動各參與方使用標準化商品數據,不僅能夠保障商品信息的一致性、真實性,也為商品質量追溯和監管提供重要的抓手和依據,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商品來源及制定解決措施,通過有效的預警和召回來維護消費安全。
3.4 提升網絡交易商品監管效能
隨著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除了關注網絡購物的便捷性外,對網購商品品質的追求也在逐漸提升,這對網絡交易商品的質量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交易商品監管涉及市場監管、商務、海關等多個部門,采用標準化商品數據,推動各部門共同采用一套商品信息,有助于打通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切實加強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在大數據層面推動監管創新及提升監管效能,構建智慧監管、精準監管、高效監管的網絡商品質量監管格局。
4 結 語
網絡交易是當前市場監管的重點難點之一,加強網絡交易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網絡市場秩序,對于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商品數據作為商品質量監管的基礎信息資源,應當對其從數據屬性、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應用等方面進行規范以形成標準化商品數據,并應用到網絡交易監管的各個環節,為網絡交易參與方和監管部門提供真實、準確、一致的商品信息,解決網絡交易中信息不對稱、虛假宣傳等問題,促進網絡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全國物流信息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條碼術語:GB/T 12905-201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9: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22.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Z].2021.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場監管總局2021年法治政府建設年度報告[Z].2022.
全國電子商務質量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子商務交易產品可追溯性通用規范:GB/T 36061-2018[S].
作者簡介
趙紅,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品編碼技術及物流標準化。
張永沛,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品編碼技術及物流標準化。
羅翔,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品編碼技術及物流標準化。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