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珂 都平平 李蘇豐 劉霞 姜元鵬
(1.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文化管理系 上海 200093;2.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 江蘇徐州 221116)
2015年7月,知識產權專業人員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簡稱《大典》)它的推出標志其職業身份在《大典》,即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的國家職業名稱標準上得到確立。黨的十九大也提到過在文化傳承創新中“加強知識產權踐行過程中運用、保護、創造”。規劃和實施好知識產權發展的目標和路徑,特別是在人才發展上的目標。近兩年,在人才發展和戰略上,我國出臺了多項有關的政策文件和實施指導方針。在2021年9月22日發布的2021—2035年有關我國知識產權發展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指出“營造更加開放、更加積極、更有活力的完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激勵評價、流動配置、發展機制的大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9月27日—2021年9月28日舉辦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在長期發展和長遠目標的人才培養上,“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在國際化視野的人才觀上加強國際化人才的選拔,“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2035年到2050年的人才支撐和強國人才戰略建立基礎,并要求要“包容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善待人才等”。同時給科研人員最大的科學自由度,要賦予科學家要在大技術、大發展的領域上經費支配、資源調度決定權。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科技,達到世界水平知識產權強國激發和提供人才支撐的創新活力。為中國的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達到“十四五”規劃的戰略發展目標。
從以上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知識產權人才發展的提出是強國戰略的基礎,在實行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強國需要,這些人才工程建設和人才發展,需要政策、機制、環境的配套。建設知識產權人才隊伍,主要是通過發現力、創造力、傳承力、保護力、運用力和管控力等的發展。因此, 基于行業特點的知識產權人才發展需求預測及評價標準研究是知識產權高速發展的路徑和趨勢。知識產權人才應知法懂規,具備中和運營和管控的能力且知識面要廣闊。
我國知識產權行業發展快速,從2011年—2018年我國年度排在世界第一位的是中國的發明專利年度申請量和商標累積注冊量。其中,版權的貢獻也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逐漸邁向版權強國。然而,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大體上缺乏人才類型為分析人才、法律人才、評價人才、綜合人才等。大概專利代理人增加6000多人、執法人員增加5000多人、司法人才增加3500多人、中介專業人才增加2萬多人的缺口。
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是教育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頒布的 (教技[2004]4號)文件,就人才的培育機制、知識產權觀念、創造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指導,2008年起知識產權的工程碩士研究納入管理學科,在2015年開啟了青少年知識產權培育試點項目。
我國人才建設的知識產權強國發展主要問題有:(1)專門院校系所建設不到位,其數量、發展水平上依然達不到所需要的標準;(2)我國知識產權創新環境不完善;(3)人才隊伍本身的知識水平、專業層次、法律知識有缺陷;(4)企業知識產權的人才配備不足。
知識產權人才及相關政策文件如表1所示。

表1 知識產權人才及人才相關的政策文件
崗位名稱有代理專利發明崗位、代理專利申請崗位、知識產權產業管理、專利工程師崗位、知識產權保護高位、知識產權法律糾紛處理、知識產權代理師、知識產權質押執行等。
縱觀知識產權工作的崗位貫穿了知識產權的實施過程,在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及服務中前行。國情對專利的需求有所變化,引用逐步向專利發明和產生發展,知識產權創新從專利數量到質量提高轉化。在知識產權注重質量提高中,推進知識產權高標準保護、高效益運用、高質量創造、高效能管理和服務、高水平開放合作。如何使高品質人才和文化為核心的知識產權工作更具體系化?如專利工程師:解決企業專利問題的工程師,主要工作是專利撰寫,也包括專利布局,專利答辯、專利檢索分析等。
知識產權是多學科的綜合集大成,如經濟學(盈利規則)、法學(保護)、管理學(運行方法)、情報學(查找分析)、自然科學(發明申請)及社會學(規律行為)等學科緊密相連的交叉學科,當前從屬于法學或管理學的學科的多元復合性“國內對于改革知識產權學科體系、設置獨立的知識產權交叉學位的呼聲很高”從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學科的結構來看,知識產權交叉學科的設置能為解決當前知識產權人才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帶來新的機遇。學科定位要符合人才培養體系廣泛認可和良性運轉。
我國學科門類中的管理學在交叉學科中有所體現,目前,知識產權作學科授權點設立,知識產權已經作為二級學科門類。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實踐,知識產權是一級學科管理學門類下的二級學科,但也符合交叉學科的二級門類,知識產權人才碩士培養是復合型人才培養,通過專業型、精英型、應用性和專長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發展之路。人才的形成可以分階段、復合型的培養,如知識產權人才從法學、工科教育入手,理工科或法學外其他學科背景知識的本科生攻讀研究生學位時開始知識產權交叉學科的學習,已實現多元復合人才的培養。
我國在1993年起建立了專利代理人、知識產權律師,目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評價制度由兩大部分組成:(1)職業資格制度,職業證書等;(2)職稱制度,職稱評審等組成。其中專利代理人、律師資格都是進行嚴格專門的考試制度獲得證書,但由于其難度及人才缺乏使這類人才稀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健全有效的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在現有職業資格制度和職稱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綜合評價體系,并給出相應評價指標,為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奠定基礎。
我國知識產權學科及人才評估體系并不規范,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評價機制和程序,無論是對學科、專業,還是對個人科研教學能力的評價都缺乏評價體系,過多強調論文數、專著數、課題數、獲獎數等指標,傳統單科制的評估體系對知識產權學科極為不利。
各類知識產權人才總量不足,缺乏實務型、實戰型、復合型人才,學科背景單一是制約企業的體制機制障礙。
依據《規劃》及分析,需要完善專利、法律、技術、商標、版權、商業秘密、地理標志等其他領域各類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專利行政管理人員、企事業專利管理人員等。培養技術類知識產權司法審判人才、知識產權專業教師、職業專利代理師、領域知識產權領軍人才等緊缺型知識產權人才提升,并引進和聯合擁有國際化水平、國際視野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專利工程師、知識產權專業分析、導航、評價人才。由于二級學科的確立,可在大學建設知識產權培養機構,建立培養計劃及各類人才知識產權素質提升工程,培養社會急需的企事業單位實務型人才和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并進行預警分析研究、專利技術轉化、高價值專利推進、法律法規等教育研究。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人才隊伍是以分析、導航、保護和管理運用為目標,從知識產權能力提高知識產權把控力。從增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提升人才的創造力、保護力、運用力和管控力。基于人才的需求建立多元人才評價體系及標準,分析人才需求趨勢及人才發展預測等多方面因素。高校、高專、企業都要加強知識產權教育、實施國家職業證書制度,突出學科創新能力培育,通過人才發展和人才創新管理工作,推動社會知識產權工作高速發展,從而培育出具備多元創新能力的高水平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基于此開展基于行業特點的知識產權人才評價標準及需求預測研究。
知識產權人才是復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工學科基礎和扎實的法學知識是理想型知識產權人才應具備的基礎,如果其能額外掌握一定的工商管理和經濟學知識,就是更佳的人才結構。
4.3.1 知識產權人才多元能力
經過多方調研知識產權人才能力主要包括:專業能力、主要具有職業資格證書和執業實施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個性特征多個指標體系,且各指標具有綜合性、多元性等特點。
(1)專業能力:是指完成知識產權專業工作時所必需的專業知識、領域知識、知識產權知識和技能。
(2)一般能力:是指可廣泛應用于各種知識產權工作的管理能力、分析能力、調動能力等知識產權使用能力,起到幫助專業能力的作用。知識產權人才的基本能力主要有基礎知識、領域認知、市場洞察力、文獻檢索能力、技術判斷、溝通和協調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外語應用能力。
(3)個性特征:是指能促進知識產權業績的個人特質和行為的組合,分別是專業認同、責任感、道德意識、適應能力、策略意識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4.3.2 知識產權人才多元要素及指標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包括各類人才知識產權素質提升及領域人才培養,主要有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基礎人才培養、領域人才、法律人才、分析人才、數據管理人才。
知識產權人才具備的要素:表達、技術、法律、商業、經驗。
我國未來亟須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和區域知識產權政策;健全知識產權領域的新業態引入,如元宇宙、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也要注重研究制定基于本土文化的傳統文化、文化傳承、傳統知識等領域保護辦法;深度參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框架下的全球知識產權治理,講好中國知識產權故事;同時需要重點行業、前沿行業、高精產業和事關國家安全、精細化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保護,依法管理涉及國家安全的知識產權對外轉讓行為等,以培訓方式加強主動學習研究、持續推進解決等相關方面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