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雅欣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家國很大,大到960萬平方公里,大到“蛟龍”入海、“問天”探火、“嫦娥”奔月,征途是星辰大海。
家國也很小,小到家人一起吃頓團圓飯,小到唱一首國歌、出一次早操、拼一場球賽,是平凡生活中流露的點滴感懷。
在中國人的心里,家國是什么?從下文幾個故事里,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2020年9月27日上午,運-20專機搭載著第七批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進入中國領空,兩架殲-11B戰機護航伴飛。
“感謝你們把英雄帶回家鄉。”遼寧沈陽桃仙機場塔臺發出“特殊指令”。
“感謝塔臺指揮保障護航。向人民志愿軍忠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運-20專機機長說。
11時18分,專機降落。隨后,禮兵將棺槨從專機緩緩移出,把鮮艷的五星紅旗覆蓋在紫紅色的棺槨上。
這一刻,英雄們終于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山河雖已無恙,但那段用智慧、勇氣、血肉之軀與飛機、大炮、坦克斗爭的歷史不可忘懷。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發動朝鮮戰爭,將戰火燒至鴨綠江畔。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廢待興,然而強敵在側、唇亡齒寒。
對《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里的那句歌詞——“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志愿軍老兵那啟明感同身受?!拔业募亦l遼寧省鳳城市藍旗鎮距離鴨綠江50多公里,一旦朝鮮被吞并,就直接威脅我的父老鄉親?!笔种斜葎澲乩砦恢茫菃⒚骰貞浾f。
為了保衛祖國和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在上甘嶺拉鋸戰的43個日夜里,山頭被敵軍的炮火削低兩米,但志愿軍戰士始終堅守陣地;在長津湖戰役零下30多攝氏度的極寒中,戰士們趴著不動,槍口齊刷刷對準敵軍到來的路口。
志愿軍第20軍172團連長楊根思帶領一個排,阻擊敵軍“王牌”部隊,戰至最后一人,負傷的楊根思抱起炸藥包,縱身沖向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于盡……
每思祖國金湯固,便憶英雄鐵甲寒。在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19.7萬余名志愿軍血灑他鄉。
斗轉星移,人們對“最可愛的人”的敬仰從未改變,“接英雄回家”的愿望也不曾忘記。2013年,中韓兩國達成將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歸還中國的協議。截至2022年9月,已有913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
穿越烽火,信念如炬,這是對家的深沉責任、對國的深情表白;回望山河歲月,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淬煉于挫折磨難,植根于民族血脈,綿長如江流。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家國”這個看似宏大的字眼,顯得樸實而真切;一幕幕風雨同舟、不負信任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演。
54萬名湖北省醫務人員同病毒短兵相接,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奔赴前線,不少人是在萬家團圓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他們的臉頰被口罩勒出血痕,雙手因汗水長時間浸泡而發白,爭分奪秒,連續作戰,承受著身體和心理的極限壓力,甚至以身殉職。
守家即守國,護國即護家。“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边@是身患漸凍癥的張定宇醫生的心里話,也是無數白衣戰士逆行出征的勇氣與底氣。
為早一點返崗,95后社區醫生甘如意歷經四天三夜從湖北荊州老家返回武漢,騎行超過300公里;來自湖北紅安的向氏五兄弟,大年初一齊聚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一家人一條心,為了武漢早日渡過難關,咱們頂上去!”
個人與國家,小家與大家,從來都是同頻共振??挂咧姓宫F的中國精神、危急關頭迸發的中國力量背后,是中國人刻進骨子里的家國情懷。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嘹亮……”寒冷冬夜,武漢街頭,《歌唱祖國》的旋律從一輛公交車里緩緩傳出。浙江援鄂醫療隊的醫生王師就在那輛車上,他和換班的醫生們唱起歌,給自己打氣。路燈照進車窗,公交司機淚流滿面。這一幕,深深印在了王師的腦海里。
2020年7月8日,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問桂道圩堤出現漫決險情。
江西省萍鄉市消防救援支隊消防員余雷歡和52名隊友緊急集結,長途奔襲6小時馳援,次日凌晨投入戰斗。他們肩扛背馱沙袋,緊急構筑圍堰,一直奮戰到深夜,最終化險為夷。
為了不讓父母牽掛,余雷歡沒有把上前線抗洪的事告訴家人。而他萬萬沒想到,爺爺和爸爸也瞞著他,上了老家九江市江洲鎮的長江大堤。
原來,江洲鎮發布公開信,號召在外鄉親回家抗洪。余雷歡的父親常年在九江市區開餐館,得知消息后立即趕回江洲。更讓人意外的是,69歲的爺爺也加入了抗洪志愿者隊伍,晝夜巡堤查險。
“爸爸和爺爺的年紀都不小了,我作為晚輩,多少會擔心。但想到一家三代人攜手守護家園,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庇嗬讱g說,圩堤那邊就是他們的家,守堤就是守家,守住大家就守住了小家。
余雷歡一家,是基層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全力防汛救災的一個縮影。他們積極參與隱患排查、巡堤查險,高峰時期有70余萬名干部群眾上堤防守,黨旗在防汛救災一線高高飄揚。
曾經,億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以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治理長江、治理淮河、治理黃河,建起水利工程,培固堤防水壩,無數十年九澇之地變為千里沃野。
如今,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凝聚力量,筑起一道道守衛家國“沖不垮的堤壩”,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懸崖村’有了酒店,成了景區,老百姓有了收入!”春節前夕,網友“懸崖村飛人拉博”上傳了一條短視頻。視頻里,清澈的山泉潺潺流下,大山在云卷云舒中蘇醒,游客三三兩兩徒步山間……如此美景,令人心馳神往。
這位“飛人”,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村民某色拉博,而阿土列爾村,便是備受關注的“懸崖村”。
2020年5月12日,天剛蒙蒙亮,阿土列爾村的村民們早早起床,背上行囊家當,走下2556級鋼梯,搬進位于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房。
當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是出路。從攀藤梯、爬鋼梯,到上樓梯、坐電梯,“懸崖村”村民們告別“山頭”,搬進“城頭”,開啟新生活。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家庭。“懸崖村”蝶變是脫貧攻堅成果的真實寫照。
同在5月,毛南族群眾也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脫貧摘帽,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脫貧攻堅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毛南族過去曾叫“毛難族”,意為“受苦受難”的民族,是全國28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一直是廣西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受益于扶貧政策和不懈奮斗,毛南族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日土縣是西藏阿里西北部的一個邊境縣,2019年2月退出了貧困縣行列。烏巴·平措南加一家五代人生活在這里,始終做著同一件事:守護祖國的邊境線。
“工作20多年,其間也有調到拉薩的機會,但總想著家鄉是養育我的土地,是父親和祖輩們為之戰斗過的地方,舍不得離開。”烏巴·平措南加的小兒子曲阿說。
為了實現脫貧奔小康的千年之夢,290多萬扶貧干部扎根一線,與群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家國擔當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而對像烏巴·平措南加一家一樣的各族群眾來說,家國情懷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融入每分每秒的行動,是對本職崗位的默默堅守,是在雪域邊疆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
在每個闔家團圓的日子,一輪明月,寄托著中國人無盡的遐思;舉頭望月,一抹悠長的家國情懷縈繞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