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曼
摘?要:雖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自提出以來就深受各國認同,但由于各國的歷史背景與價值觀念不同,所以在面對國際難題時的解決方法各有分別。如今的國際形勢相對嚴峻,我們在面對如此困境時不難會想到以人類命運各共同體的思路解決爭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延申與發展,是具有科學指導的理論方針,同時也是凝聚中西方共同價值追求,以實現人的全面解放為目的的正確結論。新時代,我們仍堅持以和為貴,仍堅持全世界人民的命運休戚與共,這是現時代的中國態度與立場。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人類解放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69
1?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古早哲學闡釋:美好藍圖的設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立足人的解放,這種美好愿望的表達遠可以追溯到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到人間,這標志著對于人類發展的期盼。古今中外從來都不缺少對于向往求同存異、天下一家、平等和諧狀態的表達,受自身背景、歷史傳統的影響,中西方的價值觀念可謂迥然不同,但就是在這樣不同觀念的基礎上,我們仍可以找到諸多對于共同體意識的中西方的哲學闡釋。
1.1?中國古代理想的“大同世界”
近來,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地接近國際舞臺中心,讓越來越多人看到了中國的崛起與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而在我們上下五千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的中華文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圣先賢的智慧與超時代性,又或者說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在崇尚與追尋一種狀態,就是和善與團結。我國很早便有了共同體的意識,在這種共同觀念的影響下,形成了我們的處世態度,那就是“和合”思想,在我國古代表達這樣相和大同的愿望不計其數,雖各有說辭,但在本質上都離不開“和合”二字,如今在“和合”的基礎上,在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回答人們將要到何處去時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著聯系與發展的理念將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唐朝時期就有的玄奘取經以及明代時期的鄭和下西洋都是世界間的交流與聯系,從遠古時期開始人們就有了共同體的意識,清朝的閉關鎖國更是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世界是相互聯系的世界,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世界單獨存在,我們都是休戚與共、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聯系體。所以在當今國際中想要脫離整體獨自發展的情況不可能更不現實,損害別國利益取得自身發展的愿望也必定適得其反。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在面對矛盾與差異時,中國古代哲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化干戈為玉帛”這是中國古代哲學智慧給出的方法與措施,但這種“求和”思想并不代表在面對沖突時一味的忍讓退后,而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在面對差異與不同時,應該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因此我們所求的“和”并不是完全一樣的相同,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樣的“和合”思想適用于今日,那就是尊重國家主權獨立,享受和平發展。因此,在面對國際難題與爭端,如今的天下究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還是道并行而不相悖,人類命運共同體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1.2?西方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世界”
16世紀托馬斯·莫爾的一本《烏托邦》將我們帶進了虛幻的理想世界,在圈地運動盛行、資本主義貪婪的嘴臉暴露無遺、人民備受壓迫卻無力反抗的時代,莫爾用最大的力氣描繪了一個社會公有、按需分配的社會,在這本書中沒人是絕對窮困的,每個人都是充足富裕的。可是現實中貧苦的百姓,面對資本的殘酷剝削卻也只能發出一聲聲“一個人可以仰視星辰乃至太陽,何必喜歡珠寶的閃閃微光”的無奈吶喊,因為烏托邦只能是烏托邦,只能是對美好社會主義的粗略設想,只能是對平等、團結與友愛的生生期盼。18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進入了理論探討和論證的階段,相對比烏托邦的文字演示有了法律制度形式的依據,法國思想家摩萊里在《自然法典》中用法律草案的形式向世人描繪了未來社會主義的藍圖,他主張社會公有消滅私有,他認為私有制是資本家貪得無厭的惡果,是社會財富集中,迫使越來越多的百姓倍受奴役的根源。摩萊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巴齊里阿達》中寫道“田地不屬于種地的人;樹木不屬于采果的人。”他認為,所有的東西人們都只有使用權,除了所使用的東西其他的皆為公有。這一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較之前而言具有一定的進步,但這是絕對平均主義的、苦修苦煉的、禁欲主義的、斯巴達式的主義。雖然他將正確的平等主義思想引向了另一個極端,但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在當時社會人們對自由、平等與共有的向往。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可謂達到了“空想”的高潮,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批判繼承了已有的空想思想,從實際行動上批判資本主義的種種罪行,進行社會主義的初步實踐。傅立葉構想了“和諧制度”,歐文也開展了“新和諧移民實驗”,他們企圖建立起一個“人人平等,個個幸福”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與實踐啟蒙了當代飽受奴役的人民渴望自由與解放。19世紀歐洲最早歌頌空想社會主義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在《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中做了這樣的表達“再也沒有暴力,沒有暴君,再也沒有他們的寶座,人們彼此間,像精靈一樣地自由……”。雖然鼎盛時期的“空想”仍以失敗告終,但這些理論與實踐都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都是如今共同體意識形成的理論依據與思想源泉。而這種“空想”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們口中的“理想社會”不現實,而是滋生罪惡的根源——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沒由從根本上被消滅。
2?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行性論證:時代強音
當今社會依舊可以劃分為兩大陣營: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二者在處理國際問題以及解決國際爭端的過程中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我們可以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也可以從歷史經驗中探尋真理。于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們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努力實現全體人類的美好期許。
2.1?“零和博弈”與“求同存異”的現實比較
東西方之間的斗爭與博弈從蘇聯時期就已經開始,二戰后美國聯合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抗衡,雙方始終處于嚴重的對立狀態,蘇聯解體以后,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仍保持長期對峙,這種對峙背后體現著中美價值觀念的不同,中國自古提倡“以和為貴”而美國在冷戰結束后就一直沉浸在霸權主義的單極世界的快樂之中,以至于“非贏即輸”“非此即彼”“非友即敵”的現實主義思想愈發根深蒂固。美國認為別國的發展是對本國利益的損害,這種“零和”思維可謂是美國政治思想的頑疾,當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時,美國對一切發展力量保持警惕并對其假想出來的挑戰者全力打擊。如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應對全球挑戰,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方愿與各方一道建設全球治理格局,而美方用其利己主義思維解讀共同體思想只能認為這是中國問鼎世界強國的時代音律,將這看成是中國稱霸的手段,并企圖將中國拉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只可惜中國從來都不相信國強必霸的零和邏輯,一直堅持秉持“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中國新路。
中國提出的共同體理念是超出虛假共同體的文明政策,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彼此,而是各花各有各花香百花齊放。共同體理念堅決摒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將各國命運緊緊系在一起,將各國的發展與利益有機結合,我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之中,掠奪與沖突不會帶來繁盛與榮華,和諧與多元才能達到興旺與發達。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冷戰對抗思維顯然不適用于今天的國際發展,以往的不良競爭逐漸被合作共贏代替,世界資源應由各國共享,世界格局應由各國建構,世界規則應由各國撰寫,不同國家共生共存才是符合時代主題的政治實踐。這種尋求最大公約數,平衡國際格局,尊重各國發展的共同體意識也是中國在面對嚴峻國際形勢時所承擔起的國際責任與道義。
2.2?對科學理論的發展延續
2.2.1?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如今的世界面臨著國際沖突激化、疫情擴散漫延、全球變暖、資源枯竭等問題,這些問題所帶來的破壞與制約超越國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在面對這些涉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說“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處于一個普遍聯系體之中,我們的世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個方面,處處相連,我們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交織體。隨著科技與市場貿易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的往來也越來越打破國家的界限,這種國家之間的密切影響與交往為我們帶來了全球化時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面對現實的挑戰與矛盾,我們不只能看到本國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深諳唇齒相依的道理,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這就是中國的處世智慧和大國氣魄。
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不是孤立、片面的共同體,而是和而不同兼蓄并包的共同體。世界文明之所以絢爛多彩是因為每個民族的文化與信仰都構建出了不同的文明體系,因為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與傳統,這就要求真正的共同體是求同存異、對立統一的共同體。正如但丁所說“如果承認某種文明有一目的,另一種文明又有另一目的,而不承認一切文明有同一目的,那就未免愚蠢可笑。”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根基之上,找出了正確認識與處理民族與世界關系的方法,那就是承認差異,尊重不同。當然,隨著世界市場與自由貿易的蓬勃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愈加呈現出對立統一的態勢,如今國際形勢緊張,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化,而由于各個國家的自然地理優勢或是科學技術手段優勢,又使得國家之間不得不處于合作之中,這種既競爭又合作、既不同又相同的國際關系就是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的辯證聯系。
在反對西方“上帝的使者”與“黑暗的遠方”的二元認識論的基礎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第三種認識,那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我們可以在西方國際關系的理論中找到諸多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的內容,但他們最終依舊是以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為法則,奉行弱肉強食的秩序規則。人類命運共同體揚棄西方國際理論,深刻認識到世界歷史中不只是非此即彼,還有“他者”的存在,這個“他者”是全世界聯合起來的力量,是國家之間共同利益的中間地帶,是合作共贏解決涉及人類生存發展等全球性問題的有力保障。揚棄二元認識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找到了新的視角看人類發展,也找到了新的方法解決國際難題,人類命運各共同體不只是中國人的命運緊緊相連,而是面向全世界中的全體人類,是全體人類的命運休戚相關。
2.2.2?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唯物主義思想中最基本的觀點。人是社會的主體,人是歷史的創造者,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的改變人類前途與命運的時代選擇。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們之間聯系交往的紐帶,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帶來了社會分工,又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逐步細化,人們之間交往的網絡也因此逐漸形成,人們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談到的,各民族由于生產力以及生產方式的不斷完備,社會交往就已經不滿足于限定的小范圍之內,資本家將貪婪的魔爪伸向生產力落后的小國弱國,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也愈發頻繁,于是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民族的歷史也就越來越轉化為世界歷史。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民族的界限被打破,它將世界上的各民族聯系起來了。如果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了全球化,那么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分工便為世界是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證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的聯系是資本家通過壓榨奴役百姓而得來的聯系,這種發展是侵略的發展,是恃強凌弱以一方的犧牲為代價的發展。社會不會一味縱容剝削者,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會有革命,社會力量就會發生轉變。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的不斷暴露,發展主義逐步興起,世界歷史也正在從資本主義主導向人類價值主導轉化。
如今,和平與發展早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然而霸權主義的殘余仍然威脅全球發展,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一句名言叫做“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這也就要求我們要堅持科學的歷史觀,以史為鑒,客觀的分析歷史,以揭示其真理。習近平總書記也正是立足于此指出“我們看世界不能被亂花瞇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是要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細心觀望”。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不被漩渦所困,仍然拿起歷史的望遠鏡瞻望全體人類的共同未來,在歷史中挖掘經驗,在傳承中彰顯價值,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借鑒與發展。
3?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實現人類解放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科學指導,以共產主義實現人類解放的目的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跳出資本主義的囚籠,社會主義者們不斷探索人類究竟向何處去的新路,首當其沖便是16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們,他們暢想未來的社會生活與模式,他們對資本主義的種種劣行進行猛烈的抨擊,他們代表那個世紀的人類的共同愿望,而空想社會主義者是理論派不是行動派,想要跳脫出當前無法忍受的社會制度,就需要實踐來沖破枷鎖,空談無益。我們歷史上有過太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我們從來不缺少理論,但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要做的是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的主體向來都是人民,人民是任何一個時期思想理論的踐行者。這為后來社會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發展根基,讓今天的中國以人民為主人,并呼吁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聯合為一個和諧美麗的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人類解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它將全體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使各國之間人們的交往不斷廣泛,而人們之間廣泛的交往正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階段,隨著人自我發展的不斷成熟,人們逐漸打破了自然的約束,社會關系的束縛與封建思想的剝削,我們逐步掌握自然運行規律并運用自然規律,我們逐步成為社會關系的主導者,也成為社會意識的主人,最終,我們是自由完全的人。當然,在這里有一個本質要求需要我們注意,那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所以各國都在追求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謀取自身的生存需要。只有當人的生存資料得到永續性供應時,才是我們所說的真正的人的解放。如今我們并不能完全消除資本主義邏輯主導,那建立起全體人類的共同價值便是消解資本主義負面影響的有力舉措。在當下嚴峻的國際形勢下,人類命運各共同體繼承發展馬克思的“真正共同體”呼吁世界人民大團結,尊重各國獨立發展,以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實現共產主義的美好暢想。同樣,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也在混亂的國際局勢中給出了自己無比明晰的答案與立場。
參考文獻
[1]吳宏政,楊盼悅.馬克思“改變世界”的世界歷史觀及其當代發展[J].浙江學刊,2021,(06):412.
[2]馮景源.人類的解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基礎——“利己利他”辯證關系的歷史考察[J].東南學術,2021(05):17+246.
[3]吳宏政.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敘事主題[J].中國社會科學,2021,(05):425+204.
[4]榮鑫.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創造與生動實踐[J].廣西社會科學,2021,(05):3944.
[5]張雷.理解習近平關于全球治理重要論述的四個維度[J].學習與實踐,2021(03):2229.
[6]張瀟.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基礎探析[J].學理論,2020,(09):5253.
[7]齊文濤.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觀的理論淵源[J].創造,2019(09):414.
[8]郝雨,沈亞文.人類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觀照與哲學闡釋[J].中國圖書評論,2018(08):917.
[9]李景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何以可能?[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06):25+168.
[10]張永紅,殷文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成、價值與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2017(08):3137.
[11]袁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分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