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芹
(建湖縣沿河鎮農業農村局,江蘇建湖 224700)
1.1.1面積較少階段1949 年建湖縣小麥面積1.01 萬hm2,1979 年小麥面積0.945 萬hm2,此30 年間小麥面積期間經歷了增加、減少、又增加、又減少的變化過程,總體來看面積較少,其中1955 年面積最大為1.49 萬hm2,1959年面積最少為0.447 萬hm2。
1.1.2顯著增加階段1980—1992 年建湖縣小麥面積增加較快,1992 年小麥面積3.21 萬hm2,比1980年增加了2.09 萬hm2。這段時間由于引進國內科研單位的優良品種、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栽培技術的進步,小麥種植面積顯著增加。
1.1.3波動變化階段1993—2003 年受農業結構調整和種麥效益下降影響,建湖縣小麥面積波動起伏。1993 年小麥面積下降到2.92 萬hm2,1994 年下降到2.43 萬hm2,1995年增加到2.61 萬hm2,1998年增加到3.46 萬hm2,2003年下降到3.06 萬hm2。
1.1.4穩定發展階段2004 年后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各項惠農政策逐年頒發,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建湖縣小麥面積回升較快,到2014 年小麥種植面積達到4.17 萬hm2。2015年后受農業供改側結構性改革影響,小麥面積有所下降,2018 年小麥面積下降到4 萬hm2左右,近10 年建湖縣小麥面積基本穩定在4 萬hm2以上。
建湖縣1949—2018 年小麥品種更新大致分為以下6個階段。
1.2.1第1 次品種更新20 世紀50 年代建湖縣小麥品種以傳統的農家種為主,如大黃皮、和尚頭、青芒子等品種,綜合性狀不夠好。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 年代引進抗銹病、豐產性較好的品種,如南大2419、吉利,這些品種和傳統農家品種相比株型緊湊,耐肥抗倒,千粒重由20 g 增加到30 g,增產潛力不大,綜合抗性不夠好。
1.2.2第2 次品種更新20 世紀70 年代建湖縣陸續引進了國內科研單位育成的豐產、早熟優良品種,如揚麥1 號、揚麥2 號、揚麥3 號、寧麥3 號等。70 年代后期引進泰山1 號、泰山4 號等豐產性和穩產性好的半冬性品種,泰山1 號、泰山4 號皆為矮桿品種,株高70~80 cm,耐肥抗倒,成穗數大大提高,但種子休眠期短,易穗發芽。
1.2.3第3 次品種更新20 世紀80 年代前期建湖縣小麥品種主要有泰山4號、寧豐小麥、揚麥2號、揚3號等品種,后期主要有泗陽936、揚麥4號、揚麥5號、寧豐小麥等品種。80年代后期引進的泗陽936連續多年創淮南地區連片產量6 000 kg/hm2以上高產紀錄,打破了江蘇省里下河地區小麥產量不能超過6 000 kg/hm2的歷史記錄。泗陽936為冬性品種,生育期短于泰山系統小麥,高抗稈銹、條銹病,為大穗型品種,較抗倒伏。
1.2.4第4 次品種更新20 世紀90 年代建湖縣小麥當家品種主要有揚麥158、淮麥16、泗陽936、豫麥29 等品種,揚麥158、豫麥29 等品種種植面積較大。揚麥158 穗大粒多、成穗率高、綜合抗性好,在春性品種中占主體地位。80 年代后期到90 年代初陜農7059、鄭洲743、泰山系統、徐洲21、揚麥2號、揚麥3號等低產劣質品種逐漸淘汰。90年代后期建湖縣農科所在泗陽936小麥田中選擇抗赤霉病的變異單株經過多年系統選育而成的優質弱筋小麥建麥1號,該品種2000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2.5第5次品種更新2000年以后建湖縣小麥品種進入“多亂雜”時期。2000—2013 年階段主要推廣應用了揚麥11、揚麥13、揚麥15、揚麥16、淮麥18、淮麥20、淮麥22、鄭麥9023、揚輻麥4 號等品種。揚麥11 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中抗紋枯病,耐濕、耐高溫、灌漿速率快、后期熟相好,但揚麥11 植株較高,抗倒性不足。淮麥20生長清秀、抗寒、抗倒、分蘗性強、成穗數高,穩產性較好,但生育期略遲,適合稻田套播種麥。揚麥13、鄭麥9023、淮麥20等品種種植面積一度均超過0.667 萬hm2,鄭麥9023和淮麥20目前仍有一定的種植面積。2010—2012年種植的矮抗58和新麥208由于高感赤霉病被迅速淘汰。
1.2.6第6次品種更新2014年后建湖縣小麥品種以寧麥13、鎮麥10、鎮麥12、揚麥23、揚麥25、淮麥35、淮麥40等為主,其中2015—2018年寧麥13和鎮麥10號面積較大,2018年寧麥13種植面積1 萬hm2以上,鎮麥10號種植面積0.667 萬hm2以上。2020以后,鎮麥12、揚麥23、揚麥25、西農979等品種種植面積較大,2022年鎮麥12種植面積1 萬hm2以上。
1.3.1產量較低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小麥產量較低,1949—1964年的建湖縣年平均產量僅有903 kg/hm2,其中1950年產量最低,產量僅有600 kg/hm2,1959年產量最高也僅為1 320 kg/hm2。
1.3.2快速上升階段1965—1978年由于生產條件的改善、科研部門育成的優良新品種的引進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建湖縣小麥產量快速增加,從1965年的1 470 kg/hm2增加到1978年的3 307.5 kg/hm2,13年間增加了1 837.5 kg/hm2,年平均增產141.5 kg/hm2。
1.3.3產量突破階段1978 年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小麥產量持續增加,1979 年小麥產量為4 950 kg/hm2,比1978 年小麥產量增加1 642.5 kg/hm2。1982 年小麥產量達到5 707.5 kg/hm2,1978—1982 年小麥產量增加了2 400 kg/hm2,產量增加非常顯著。
1.3.4徘徊發展階段1983—2004 年建湖縣年平均產量為4 864.5 kg/hm2,不同年份間有波動,其中1992 年小麥產量最高為5 745 kg/hm2,1998 年產量僅有3 990 kg/hm2,這段時間小麥單產水平徘徊不前、波動變化,沒有明顯突破。
1.3.5穩定發展階段2005—2022 年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調動了農民的種麥田積極性,小麥高產創建、農業科技入戶、農民科技培訓,測土配方施肥、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普及,小麥生產取得18連豐。18年間建湖縣小麥年平均產量為5 644.5 kg/hm2,隨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種植的發展,高產典型較多,2008年高產田塊產量突破8 250 kg/hm2,2016年產量6 000 kg/hm2以上田塊比較普遍,2022、2023年高產田塊產量突破9 000 kg/hm2。
1.4.1粗放種植階段新中國成立到70 年代末這一階段前期小麥生產主要是依靠傳統手工勞作,施農家肥,靠天吃飯,20 世紀60—70 年代掀起農業學大寨的熱潮,興修水利,開始使用化肥,積極推廣適期播種,提倡精選種子、精細整地和三溝配套,小麥粗放的生產方式得到一定改變,技術上體現在播種質量的改進,施肥效率的提高。建湖縣過去大坊毛墑,漬害重,60年代改為小坊深墑,出現了產量上升的好形勢。70年代又開始暗墑,形成2套水系,內外三溝深度達到一、二、三、四標準,漬害大大減輕。一熟漚田改為稻麥兩熟田,由于一熟漚田的土壤潛在肥力高,加上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期綠肥種植面積比較大,為土壤培肥打下了基礎。建湖縣原來一熟漚田,土壤粘度大,耕作困難,適耕期短,由于晚茬口、田太爛改梨耕為旋耕,改撒播為條播。
1.4.2發展提高階段20世紀60年代垡塊很大,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這種現象就看不到了,整地和播種質量都有較大幅度提高。推廣適耕期內耕作,茬口晚、田太爛,推廣寧遲勿爛,推廣旋耕,推廣機條播、寬幅條播,推廣播后窨水,速灌速排,不能大水漫灌。70 年代初,建湖縣小麥產量較低,栽培措施上主要靠增苗、增肥,走主莖成穗的途徑,采取大播量、大肥水、大群體,結果倒伏多、癟粒多、粒重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根據“兩降低、三提高”的栽培策略,適當降低了基本苗和群體,提高分蘗成穗率、小花結實率和千粒重,改進肥料運籌,協調群個體發展,走分蘗成穗為主的途徑,通過足肥、早播、稀播、精播、培育多蘗壯苗,在保證足穗的基礎上攻大穗、增粒重。
1.4.3鞏固提高階段20 世紀80 年代初到90 年代末中低產田改造和噸糧田建設實現了平衡增產。根據江蘇農學院提出的“小群體、壯個體、高積累”和“葉齡模式栽培”的高產栽培方法,以早播稀播為手段,以主攻大穗、大粒、大庫容為目標,充分發揮個體增產潛力,為小麥前期壯苗早發、中期穩長和后期不早衰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期間推廣適期早播、精耕細作、免耕法播種、機條播、立體種植。在消滅三垡(大垡、撲垡、暗垡)的基礎上推廣條播,消滅三籽(叢籽、深籽、露籽),實現三苗(全苗、齊苗、勻苗)。結合條播,積極開展麥菜間作、套播大蒜、蘿卜等冬季蔬菜。小麥施肥上推廣葉齡促控法,增施有機肥,普及化肥基施,推廣“V”型模式,兩頭重、中間控,根據不同苗情分類促控,普施拔節孕穗肥和推廣根外噴肥。針對80 年代后期麥田水系標準較差導致小麥產量徘徊不前現象,加強以治理“三水”(地面水、潛層水、地下水)為中心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堅持高標準開好麥一套溝,嚴格按照“一、二、三、四”的標準,搞好內外三溝配套,改進窨水技術,采取溝灌串墑水,防止大水漫灌。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和“一噴三防”的病害防治技術[1]。
1.4.4穩定發展階段20 世紀90 年代針對小麥生產基本苗起點大、群體惡化苗質差、施肥不合理、個體素質差、成穗率低、后期干物質積累不足,易退化早衰、結實率低等問題,推廣了以適播、降苗、調肥為主要內容的群體質量栽培技術。90 年代后期稻套麥配套栽培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農藝簡化,稻套麥在建湖縣得到迅猛發展,2000年以后稻套麥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建湖縣小麥種植面積的90%,2010 年后,隨規模化種植的發展,機條播、秸稈全量還田的技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進入21世紀以后,小麥機械化收割比例不斷提高,到2004 年,小麥基本實現機械化收割全覆蓋[2]。
1.4.5配套集成階段2005 年后,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取消農業稅、“一免三補”惠農政策的落實,小麥高產創建、農業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小麥生產技術應用率和到位率。小麥機條(勻)播種技術、小麥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技術、防災減災抗術的推廣和應用促進了配套技術的集成組裝,促進了小麥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2010、2012年小麥赤霉病以及2015年小麥白粉病的重大發生,讓小麥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得到了全面普及和提高,目前小麥穗期病蟲害“一噴三防”技術到位率高、效果好。2018 年來,建湖縣積極試驗示范推廣新技術,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具體包括秸稈犁耕還田技術、秸稈離田技術、潔區播種技術、緩控釋肥技術、減肥控藥綠色生產技術、旋耕播種施肥開溝一體化生產技術、機收減損技術。堅持良種良法一起推廣,為小麥生產實現豐產豐收和綠色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3]。
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各級資金支持,加大多渠道對小麥生產的投入,確保各級財政用于支持小麥生產發展、科技創新、產品開發、品牌建設、市場競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持續增加。要高度重視農田基礎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普及、病蟲草害綠色防控、防災減災增產措施等方面能力建設,通過各項資金投入和不懈努力來提高增產保供能力。積極培育和扶持小麥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小麥種植戶建立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小麥精深加工和深度開發,推動小麥全產業鏈產業發展。
貫徹落實綠色、高質、高效、創新、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種子企業等部門的合作,為建湖縣小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大力推廣綠色生態循環技術,集成示范推廣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模式。在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上積極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把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融合理念融入到綠色增產模式中。突出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地環境修復等關鍵技術,強化科技支撐,加快小麥產業綠色轉型[4]。
制定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積極轉變生產方式、經營模式和發展模式,打造建湖縣小麥產業的特色和品牌,加快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行小麥標準化生產,加強小麥綠色生產基地建設,將品牌質量建設貫穿小麥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加強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招引龍頭企業,實施面粉深加工項目,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將優質專用新品種推廣與技術創新、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產品開發與特色品牌打造作為今后小麥發展的方向。大力推進產加銷融合發展,采取“企業+服務組織+基地+農戶”等形式,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延長產業鏈和服務鏈,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