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峰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
農村水系是農村水環境的重要載體,承擔著行洪、排澇、灌溉、供水、生態等功能,是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農村水系整治是實現生態宜居的主要途徑,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大的意義[1]。
21 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農村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出現,農村水系規劃和水環境治理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河湖水系連通和河長制等項目和措施的全面推行使得我國農村水系規劃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農村小微水體缺乏系統治理,農村河湖水生態環境狀況仍不容樂觀[2]。
安徽省界首市河道規劃建設多年來側重以防洪、排澇為主的水利工程,農村小微水體缺乏治理,存在水系萎縮、生態退化、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本文以界首市南部農村水系為對象,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治理研究,構建系統治理、水域岸線并治的農村水系,打造濱水生態空間,以期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支撐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為淮北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多年平均降水量886.3 mm,人均水資源量391 m3,屬于皖北水資源短缺地區。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當地河流多為雨源型季節河流,汛期暴雨河道水位暴漲,旱季河道干涸,水旱災害頻繁。
界首市以泉河流域分水嶺為界往南總面積346.59 km2,耕地面積22 067 hm2,總人口35.2萬人。農業生產以農業種植、養殖業為主,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山芋為主。植被以人工植被為主,除沿溝、河、路、灘地生長有各種自然植被外,其余均為人工植被。區內水系以自然水系、人工溝渠、自然坑塘為主,除棋子溝、方溝為東西向,其余主要水系多為南北走向匯入泉河,支流下游地勢低洼、水面較寬,自然形成湖泊濕地。主要河流有棋子溝、方溝、界南河、黃溝、白蓮溝、關金溝、岳塘溝、湖溝等泉河支流水系,支流水系下游洼地自然形成關金、湖灣、東西湖、蔣楊濕地。
界首市南部片區水資源短缺,區內中小河道多系間歇性、雨源型河流,豐枯比大,旱季流水細微,甚至干涸斷流。河道、湖泊淤積,調蓄能力不足,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所限,區域水資源短缺現象嚴重。沿岸分布有大量的村莊及耕地,水資源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水資源短缺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
界首市南部的廣大農村地區河流沿線養殖廢水和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加之農業生產普遍采用化肥和農藥,面源污染影響,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當地除部分村莊設置化糞池,大部分生活污水依然為自然散排狀態,經雨水匯集到水系或坑塘,污水自然漫流、下滲,農村生活污染物直接或間接入河造成河道水質惡化。不僅危害周邊居民的身心健康,也對附近水體及農田造成污染。水污染使可利用水資源量進一步壓縮,增加了區域水質性缺水的比重,也造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從而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界首市南部農村地區溝渠在使用多年后,河道及兩側濱水生態空間受侵占擠壓現象嚴重。毀坡種植、棄置秸稈、垃圾堆放等多發,兩側綠化緩沖帶缺失,局部岸坡出現雨淋溝和塌陷,存在著水土流失現象。部分河道受水生植物堵塞,加之缺少管理養護易造成水生植物腐爛水體污染加重。河道沿岸植物多為自然狀態楊樹、構樹等,草種以狗牙根和高羊茅為主,不利于成坪和固土。兩岸植物布局雜亂,觀賞性差。未設置開敞活動空間、親水空間及配套服務設施,河道沿線步行空間匱乏,尚未形成完整的慢行系統。
界首市南部農村地區降雨豐枯變化頻繁,水資源緊缺問題十分嚴重。擴大調蓄空間,提升水資源儲備和供應能力,是解決界首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手段。通過對可建濕地湖庫地質、來水條件等綜合分析,清淤及擴挖下游低洼地,可建設關金、湖灣、東西湖、蔣楊濕地調蓄區,提高雨洪資源利用率。
結合農業灌溉進行生態補水,可使河道水體活起來,增加水體自凈能力[3]。界首市南部農村溝渠縱橫,由于鄉村路阻隔,連通性差,斷頭溝多,通過對現有溝渠的連通,形成縱橫交錯的水系,對淤積嚴重的河道及斷頭溝進行清淤,可提高河道連通性和暢通性,實現河、渠、湖、塘互連互通。
水系連通后以水閘控制水流有序流動,可通過提水泵站引外河水補水。根據界首市南部水系布局及地形條件,方溝為東西向橫向溝,連接南北縱向支流水系。引水補水水源為泉河,規劃新建白蓮溝提引泉河水至方溝,以方溝為主要輸水通道,對區內水系進行補水。補水線路為白蓮溝—方溝,通過方溝對東關金溝、黃溝、湖溝、幸福溝、蔣楊溝等大溝及下游濕地補水。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應充分考慮村鎮分布特征、地形地勢、污水量及水質特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4]。村莊較為集中的農戶污水由污水管道收集,通過污水管網集中處理,集中處理采用一體化設備,處理達標后方可就近排放水體。有條件的可布設人工濕地進一步消減污染負荷。居民比較分散且地形較為復雜的,采取分散污水處理模式,按照不同區域收集污水,分區域單獨進行處理,通常采用中小型污水處理設備,排放生活污水采用化糞池處理,處理后的污水可回灌農田。
針對養殖廢水,主要采取“養殖—沼肥—生態農業”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把厭氧處理后的沼液用于溫室大棚蔬菜、花卉、果木基地等高效農業的施肥灌溉,實現沼液的資源化循環利用[5]。
治理水環境還需實施灌溉節水減排,推廣保護性耕作、農藝節水保墑、水肥一體化、噴灌、滴灌等技術,改進耕作方式、適當調整種植結構,對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
綠道作為城鄉最為普及的濱水開放空間,承載著村民對親水活動的美好想象,應充分發揮其休閑、社會、文化等多重綜合服務功能。河流沿線應全線貫通,打造為可騎行、能漫步的生態廊道,實現方便親水的幸福形態[6]。
河道岸坡要因地制宜選擇自然駁岸、生態駁岸或親水型駁岸。濱水空間的建設要結合濱水綠道和公共活動空間功能,打造以居民休閑活動功能為主的濱水空間,服務居民日常生活。下游濕地的濱水空間主要種植水源涵養林、生態林帶和濕植被等樹種。水生植物多為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以具有較強的治污凈化潛能的植物為主。擴挖大溝下游低洼地新建關金濕地、湖灣水庫、東西湖濕地、蔣楊濕地,濕地植物可吸附凈化水體中的營養元素及污染物。
農村水系運行管理是一項全面、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應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群眾維護水系生態建設、參與水系保護的自覺性。創新農村水系管護機制,以河長制為依托,推進設立村級河湖長,強化督查考核,保證綜合整治成效持續性[7]。
界首市南部農村水系綜合治理通過增加蓄水容積,提高雨洪資源利用率,通過水系連通、補水增加水體自凈能力,通過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養殖廢水處理及資源化改善水體環境,通過濱水空間綠化,濕地凈化修復河道生態,為界首市鄉村建設提供了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