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志 郭保衛 高 輝, 徐 強
(1揚州大學水稻產業工程技術研究院,江蘇揚州 225009;2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
進入21 世紀以來,在適度經營規模加快推進、“小田變大田”進程加速、農村勞力短缺與老齡化、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優質農產品需求旺盛等背景下[1],我國農業持續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方向轉型,涌現出一批輕簡、高效、綠色栽培技術,農藝農機農服農信融合正成為作物生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貢獻力量[2]。以水稻生產為例,水稻機械直播、無人機飛播[3]、無人機施肥、無人機飛防、印刷播種[4]、一次緩混施肥[5]、再生稻機械化生產[6]、硬地硬盤育秧等技術[7]的研發與應用大幅提高了水稻生產效率,我國水稻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傳統的秧板田旱育秧、濕潤育秧、人工移栽、人工施肥、人工打藥等農事操作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規模化生產的新形勢需要,應用面積逐年下降。生產技術的革新升級也對新農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物栽培學課程的建設與發展需要緊跟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生產前沿變化演進,緊貼農業生產實際,重點加快實踐教學改革,以繼續發揮引領作物現代化高質高效生產的重要作用。然而,大型農場、農業企業等相關用人單位反映,不少農學專業畢業生生產實踐能力欠缺,對部分當下主流的作物高質高效生產方式較為生疏,進入用人單位后仍需培養2~3 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基本達到作物生產相關崗位的要求,不利于相關用人單位的發展。
作物生產不僅涉及作物栽培,還關系到作物育種、農業機械、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學科,這就要求作物生產的經營者、管理者、服務者具有全面的農業知識和因地因時制宜的實踐創新能力。其中,作物栽培學課程屬主干課程,在農學等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課程實踐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將作物栽培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作物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此,本文分析了作物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課程內容緊貼科技前沿、生產前沿,可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推動教師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有利于培養作物生產所需的人才。調研發現,當前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的內容較為陳舊,與當前作物生產實際場景有所脫節。以水稻育秧為例,目前教材和課堂講授的育秧移栽方式和直播方式主要是旱(濕)育秧手工移栽、毯苗機插、機械條直播,但在當前生產中還存在硬地硬盤育秧移栽、缽苗硬盤育秧移栽、印刷播種、飛機撒播、飛機條播等育秧移栽和直播新方式。這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不僅顯著提高了水稻生產的效率效益,也推動了水稻栽培技術及其理論的發展。然而,這些新技術卻較少出現在課程內容體系中,相關實踐教學更是缺乏,致使學生不了解新型生產技術,如何實踐則更加不清楚。這一方面是因為課程教材內容相對滯后,3~5 年方更新1 次,而我國作物生產技術迭代較快,作物生產技術的細節變化多,且區域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這使得教材內容難以及時充分地反映當前部分先進實用的作物栽培新技術;另一方面,也與一些授課教師對當下作物生產現狀的認知不夠、實踐不足有關,這部分教師的認知更多地局限于作物栽培學通識理論和自身的科研方向上,不經常接觸生產實際,知識體系陳舊。這些原因使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內容無法適應作物生產實踐的需要。
大田作物單季生產一般要經歷數個月,涉及眾多農事環節和操作細節,從耕種到收獲任何一個環節做不好就可能導致作物產量損失、品質下降或生產成本增加。作物生產不僅需要作物栽培學的知識和技能,也必然要用到農業機械、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8],同時不利的氣候環境和多變的苗情、病情、蟲情、災情等也是作物生產中經常要面對的問題,因此作物栽培學的實踐課程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和學會應用栽培技術去應對生產中出現的各種情況。以水稻為例,大部分農業院校的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會在校內試驗田介紹水稻的主要農事環節,包括播種、育秧、移栽、水肥管理等,但對于前茬作物收獲、耕整地、水稻病蟲草害防控等環節尚缺乏必要的實踐教學內容去支撐充實,水稻遇到高溫、干旱、寡照、淹澇等氣象災害,應該采用哪些栽培技術去應對,也缺少必要的實踐教學內容。而像秧田準備、拌種、開溝、配藥等農事操作細節較多,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和操作很難理解乃至熟練掌握技術要點,但目前的實踐教學卻鮮有涉及。這一方面與學時數不多、總教學內容多、實踐教學課時緊張有關,也與實踐教學環節未考慮讓學生較完整地參與作物生產過程有關。
實踐教學必然要讓學生參與到作物栽培的實踐中來,但據筆者了解,受場地條件不夠、試錯成本較高、基礎設施設備欠缺、學生人數較多等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多數高校的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主要在校內完成,且大多由教師在田間地頭講授與演示解說為主,學生們上課時雖然置身于田間地頭,但較少“真刀真槍”地參與作物生產的具體環節,學生難以對作物生產形成切身的認知和體驗,進而導致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的不自信,影響就業適應性與發展力。以水稻栽培為例,對于如何制作秧板田、如何操作機械插秧等具體農事,學生仍只是旁觀者,不是參與者、執行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業院校重視作物生產實踐基地建設,已有部分農業院校在近幾年建成了規模較大、基礎設施較好、農機裝備齊全的現代化作物生產試驗基地[9-10],還有一些高校正在建設大田試驗基地,這將為作物栽培學課程提供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平臺支撐。
綜合素質良好的教師是培養具有作物栽培學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前提[11]。高校可倡導作物栽培學授課教師根據實踐教學的目標和要求開展實踐學習。學院或者學科層面可與大型農場、作物生產龍頭企業等相關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建立教師駐點交流制度,派遣青年教師到農場、企業等單位學習實踐與掛職鍛煉,促使青年教師充分接觸、感知、參與作物現代化生產的全過程,促進教師充分認知作物生產上的新理念、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并吸收消化、動手實踐,再將這些新認知、新方法、新實踐等帶入學生課堂。這樣的學習交流與鍛煉活動也有利于教師從生產實踐中發現提煉作物栽培學相關的科學問題,并開展相關課題申報和研究,幫助教師提高科研質量與加快知識創造。任課教師也應樹立不斷學習、自我革新的理念,利用現場實踐、生產指導、學術交流、網絡視頻等多途徑提高自身對作物生產實踐的認知水平。
作物栽培學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是講授促進作物高產高效的先進實用技術[12]。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的課程內容在保留與精簡作物傳統生產技術教學的基礎上,把握作物現代化生產的新時代脈搏,把生產中新應用推廣的科學、高效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帶入實踐教學課堂中。實踐教學的課程內容盡量囊括各教學單位所在地區作物生產當前主推技術。一些不方便讓學生直接動手操作的農事環節應盡可能地組織學生到大型農場、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單位觀摩學習,讓學生有感官上的直接體驗、認知上的加快提升,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鼓勵學生課后自發開展進一步的認知學習。
長期從事作物生產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往往一線栽培管理經驗豐富。開設作物栽培學課程的農業院校可結合課程需要,合理安排課時,邀請長期在生產一線操作、管理且具有良好表達能力的校外專家開展大田生產一線或校內課堂授課,比如省、市、縣(區)農業技術推廣站,植物保護站,耕地保護站及農業機械管理站的專家,再如大型農場、作物生產企業的負責人或大田管理人員。授課內容由作物栽培學實踐課程負責教師和校外授課專家商討決定,授課內容應更側重于大田生產實踐的細節、新技術和應變性的技術措施等,充分發揮產業教師在作物生產實踐方面的優勢,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大田生產實際。
實踐出真知、理論聯系實際是任何學習者都必須遵循的普遍真理。研究表明,較落后的實踐教學往往會降低學生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實踐創新素質的培養[13]。作物栽培學開授高校應加強與校內外生產單位的合作,利用好農業院校自身的實踐教學基地與科研試驗基地,與周邊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合作,增加生產實踐的廣度和深度,提供少量農田讓學生全程參與甚至主導作物耕、種、管、收的全過程,并加強機械化栽培實踐教學。在各農事環節開展時,組織學生到田間地頭現場觀摩,能動手實踐的環節盡量為每位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利用學校或校外合作單位的試驗田或生產田資源,實行“種好一塊田、管好一畝地”的實踐評價方式,根據學生農事操作的規范程度和工作效率、作物長勢、管理記錄、產量水平等,對學生作物栽培實踐創新能力進行科學評價。同時,適當提高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在整個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中的權重,促使學生愛實踐、能實踐、強實踐。
作物栽培學是一門強理論性與強實踐性兼具的農學等本科專業主干課程,當前在該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尚存在一些問題,教學質量有待提高。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的改革應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時代背景下,緊扣作物科研與生產前沿,對接農業現代化生產對新農科人才的高要求,與時俱進地革新實踐教學內容、方式和評價制度,創設多元化實踐教學場景,持續增強實踐教學效果,以期培養出更多懂生產、善實踐、強創新、會管理的新型人才。